高三語文《陳情表》教學實錄(2)
高三語文《陳情表》教學實錄
生齊答:相依為命。
板書: 祖孫相依為命 四種不幸
師: 李密和祖母相依為命,這樣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應,有強調(diào)。大家一起讀出來,看看是哪些句子。
學生齊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師: 李密陳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情況,目的是什么?
生:讓晉武帝了解自己的苦處,設身處地地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他入仕。
師: 回答得非常好。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對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緊逼的呢?在第二段中,李密陳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有什么舉動?
學生齊讀: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師: 結(jié)果是什么?
學生齊讀: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師: 我們知道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在漢代采用的是選舉制度。選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朝廷或地方官員看中了誰,直接提拔,這叫“選”;一個是地方官員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舉薦,這叫“舉”。漢代的選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和后來投票決定人選的選舉方式不一樣。這里的“孝廉”指孝順而品行正直,這里的秀才指的是優(yōu)秀人才,和科舉制度時期的秀才也不一樣。孝廉和秀才,是當時選舉的人才的等級。地方官向晉武帝舉薦李密,是對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為祖母無人供養(yǎng),而怎么樣?
學生齊答:辭不赴命。
學生齊讀: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師: 這里,李密陳述了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再次委婉而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無法出仕的現(xiàn)狀。本段中朝廷分三個階段催逼李密,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絕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書:朝廷步步緊逼 三次拒絕
師:我們不妨做這樣的假想,假如李密僅僅是寫了上面的兩段文字,會給晉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生:李密以家事為重,輕慢皇權(quán)。
師: 回答的非常好。假如僅僅是前面的兩段,會給晉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僅不能得到寬恕,甚至還要引來殺身之禍。而李密在寫了這篇奏章以后不僅僅得到了晉武帝的理解,還獲得了豐厚的獎賞: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我們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動晉武帝的。首先,李密說了晉朝的治國之策,是?
學生齊讀:以孝治天下
師: 有關(guān)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說的?
學生齊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師:晉武帝真是皇恩浩蕩啊。那些舊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禮遇,得到了朝廷的憐憫撫育。我李密孤苦尤甚,更應該受到特別的恩惠。李密盡孝心,順應當時的潮流,符合晉國的國策,雖是個人私事,卻也是以自己的行動忠實地實踐著晉國的國策。這本身就是忠于晉武帝的表現(xiàn)。接下來,為了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誤解,李密向晉武帝陳述了相當重要的一點,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為要保守名節(jié),而是確實有難言之隱。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
學生齊讀: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師: 再讀一遍?李密不是一個不識數(shù)的人,他對晉武帝的器重充滿感激。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生: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師: 除了這一句,還有很多的詞語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尋蒙國恩中”的“蒙”和“恩”。這樣的感激,化解了晉武帝心中的怨氣,讓晉武帝龍顏舒展。在此基礎上,李密進一步強調(diào)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現(xiàn)狀,進一步打動了晉武帝那顆冰冷的心。大家讀一下,李密是如何說的。
學生齊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師: 這一部分中,李密陳述兩層意思,一是對晉武帝的忠,一個是對祖母不能不盡的孝,而忠以孝為載體,忠具體實踐于孝。此情此景,蒼天可鑒,人神共知。
板書:忠孝兩難抉擇 兩種情感
師:我們可以想想,晉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話,讀到這里一定會捋著他的胡子頻頻點頭。行文至此,可以說李密已經(jīng)能打動晉武帝了。在此基礎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個請求,是什么?
學生齊讀: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師: 這樣的意思,文中還有表述,大家找出來,讀一下:
學生齊讀: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
師:在提出這樣的請求之前,李密說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話。李密是怎么說的呢?
學生齊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在提出了這樣的請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達自己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自己的心愿。
學生齊讀: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板書:請求終養(yǎng)劉氏 一個請求
師:人們常說“忠孝難兩全”,下面我們就忠和孝的問題探討一下,談談你的看法。哪位同學愿意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請說一下。
一男生:我覺得雖說“忠孝不能兩全”,我覺得應先盡孝,后盡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說的,“盡忠之日長,盡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給的,百善孝為先,做人首先要盡孝道,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況且父母年長于我們,我們盡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盡忠,時日相對來說很長,二,盡忠就是為百姓做事,幫助當權(quán)者治理天下,或者進而言之,必要時就是上戰(zhàn)場,而盡孝就是在身邊照顧父母和其他長輩,從而不能盡忠,不能去戰(zhàn)場。如果真是這樣,就沒有人去參戰(zhàn),試想,戰(zhàn)爭還會發(fā)生嗎?就算會發(fā)生,參戰(zhàn)的人數(shù)會大大減少,而傷亡損失也會大大減少。所以,我認為應先盡孝后進忠。
一女生:自古以來,為人臣子,精忠報國,作為兒女,竭守孝道,都是為人們所倡導的傳統(tǒng)美德。晉朝以孝治天下,試想,一個對父母,長輩一點孝心都沒有的人,又怎能談及對國家的忠誠。然而古語又有云:“忠孝兩難全。”當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務,必然會顧及不到家人,則此時應當舍小家,顧大家。我還是覺得應從大局出發(fā),以國家利益為重。但也還是要心系家人,這也是人之常情。
師:自古以來,忠孝的問題就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也是中國人所向往的一種為人處事必須解決的一個最現(xiàn)實的問題。如何對待忠孝的問題,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個人做人標準和做人原則。
高三語文《陳情表》教學實錄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