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二學習方法>高二語文>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2)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2)

時間: 鳳婷983 分享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二)

  三、望月懷遠

  1.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年間進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為中書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權奸李林甫的排擠,貶為荊州長史。有《曲江集》。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月夜懷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聯(liá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為千古名句。

  頷聯(lián)“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寫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

  頸聯(lián)“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月華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詩人不由得吹滅燭火,披衣踱出房間,凝神望月,而這一輪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緒,詩人不禁久久佇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難抑的情形。

  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滿手皆是,可是卻無法送給對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寢,希望在夢中相會。此聯(lián)構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詩句,寫出了詩人的悵惘和失意。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齊高帝詔問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3.鑒賞要點

  此詩寫情頗具特色。情可以是親情、愛情、友情。對“情人”一詞可有不同理解。這里理解為“多情之人”,指詩人自己;但也可理解為“親愛之人”,即親人或男女情人。情與景的完美結合形成清麗而深遠的意境。詩中通過描繪人物的動作和細節(jié)傳達情思,構思巧妙。全詩緊緊圍繞“望月”而展開,從望月寫到懷人,從滅燭寫到披衣,由室內(nèi)寫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內(nèi),從月升寫到月沉,由相思寫到人夢。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聯(lián)千古傳誦。此聯(lián)看似平淡無奇,脫口而出,卻高華渾融,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此前謝莊《月賦》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為賦,一為詩,一為詞,各盡其妙。

  四、題李凝幽居

  1.作者簡介:賈島,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北京)人。其家境貧寒,多次應舉不中,一度出家為僧。后受韓愈影響還俗。曾任遂州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倉參軍等職。

  2.基本解讀: 這首詩通過寫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愿望。(主旨)

  首聯(lián)“閑居少鄰并,草徑人荒園”寫友人李凝幽居的環(huán)境。詩人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走去,尋訪友人幽居之處;小徑通向荒蕪的小園,周圍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

  頷聯(lián)“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寫幽居的靜寂。友人幽居之處旁有一池塘,池塘邊有樹,詩人來到門外,輕叩門扉。月夜之下一片寧靜,敲門聲驚動了樹上的鳥兒,它們發(fā)出了聲響,或飛出盤旋一陣又回到巢中。

  頸聯(lián)“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寫回歸路上所見。詩人走過一座小橋,視野開闊起來,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斕的色彩;夜風輕拂,云腳飄移,讓人覺得仿佛山石在移動。詩人反說此景,別具特色,因為“石”并未動,是“云”在動。一說古人認為云“觸石而生”,故稱石為“云根”,所以在這里,“移石”和“動云根”是同一意思。這樣更顯出了環(huán)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點明詩的主旨:我暫且離去了,但不久會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諾言。前三聯(lián)是寫景敘事,作為鋪墊,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3.鑒賞要點

  此詩緊扣“幽”字,首聯(lián)寫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頷聯(lián)寫所居之地的幽寂,頸聯(lián)寫所居之地環(huán)境的幽美,尾聯(lián)抒發(fā)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層層鋪墊,將詩人歸隱志向表達得水到渠成。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寫景獨特、煉字精準。據(jù)說,賈島騎驢入城,仍搜索枯腸,忽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初擬用“推”,又改為“敲”,不覺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車騎。韓愈細問后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幫他分析,確認“敲”字佳。那么佳在何處呢 ?詩人尋訪友人,是在月光皎潔的晚上,友人外出未歸,柴扉緊閉。詩人上前輕敲門扉,驚動了樹上棲息的鳥兒,引起一陣喧鬧。鳥兒或許還飛出幾只轉旋幾回又飛回窩中。兩句表現(xiàn)了清幽空靈的景象,暗含著詩人自愿遠離塵囂的真實情懷。

  山水田園詩四首

  一、宿建德江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鄉(xiāng)鹿門山隱居,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并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余首。此詩作于開元十八年(730)漫游吳越之時。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詩人的羈旅愁思。(主旨)

  起句“移舟泊煙渚”,泊,停船過夜。詩人停船在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日暮客愁新”,客,詩人自指。日暮,詩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寫景,但有時間先后之分。“野曠天低樹”是“日暮”泊舟所見:原野空曠,天空在與地平線相接的地方從樹梢頂上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時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詩人于船上俯視江水,看見月亮是如此之近。這兩句一寫遠眺,一寫近觀,給人既遼遠又逼真之感。

  3.鑒賞要點:此詩寫羈旅愁思,情景相生,風韻天成,富有藝術美。[參見教科書“閱讀向導”(三)]

  二、終南望余雪

  1.作者簡介:祖詠(699一約746),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十二年(724)登進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墳。曾南游江南,北上薊門。與王維、儲光羲、盧象、丘為等友善?!度圃姟肪幵娨痪?。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在長安城中眺望終南山積雪景象,并預感到城中日暮,將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前二句寫在長安眺望終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積雪高高覆蓋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霽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積雪的反光相輝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語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又臨黃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梢娊Y句寫實之妙,結得確實“意盡”。

  3.鑒賞要點:這首詩煉字精準。

  “浮”:積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終南山頂高聳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繚繞飄動,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霽”、“明”:霽,指雨雪初停后的陽光。明,此處用為動詞,染亮。詩說“林表”之上有陽光,而不說林中、林下,也不說山腳、山腰,是因為只有在終南山高處才有陽光,表明已是西山銜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輝,既染亮了林表,當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于是便帶出了結句中的“暮”字。

  4.問題探究

  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時才能在長安城中看到終南山的真面目呢?除了實地考察之外,另有賈島《望山》詩可證:“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是說久雨之后,終南山美景如畫,如同在長安百萬人家門前張開一張張翠綠的屏風。

  三、田家雜興八首(其二)

  1.作者簡介:儲光羲(約706一約762),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郡望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安史之亂中陷賊,受偽職,脫身歸。長安、洛陽收復后,被下獄,后貶死?!度圃姟肪幵娝木怼?/p>

  2.基本解讀:此詩寫自己歸隱田園之樂。(主旨)

  “眾人恥貧賤,相與尚膏腴。我情既浩蕩,所樂在畋漁”四句,通過對比手法寫自己隱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榮華富貴而以貧賤為恥,而我卻胸懷坦蕩,愛好漁獵的閑適生活。

  “山澤時晦暝,歸家暫閑居,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六句具體寫田園生活所樂之處。山林河澤有時昏暗不正常而不適宜漁獵,就回到家里暫且閑居一段時間。家里的環(huán)境充滿農(nóng)家風情:滿園里種滿了葵花藿草,桑樹榆樹繞屋而生。連飛禽都與我相熟,知我閑居無事,紛紛飛來,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優(yōu)游,州縣莫相呼。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四句明志之語:我的愿望在于悠閑自在,無拘無束,地方官府不要來打擾我的悠閑生活。我每日與酒相伴,懷著傲世而看透塵世之心,打算在終南山中終老此生。

  3.鑒賞要點:這首詩寫詩人置身田園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態(tài),詩風質樸自然。運用了白描表現(xiàn)方法。

  四、游終南山

  1.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屢舉進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鄰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陽尉。因終日吟詩,吏事多廢,后辭官歸家。元和年間,河南尹鄭余慶辟為水陸轉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元和九年,鄭余慶鎮(zhèn)興元,奏其為參謀,試大理評事,赴任途中,行次閿鄉(xiāng),暴疾卒。

  2.基本解讀:

  這首詩通過寫終南山的雄奇險怪之景,表達詩人歸隱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四句寫游終南山所見的奇景。

  終南山雖高大,但還沒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間,此處以夸張手法寫出了詩人身處深山的獨特感受。仰望,山與天接;環(huán)視,視線為千巖萬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間。日月并提,并非寫日月并“生”'而是詩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輪,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來確實似從山石中“生”出。著一“生”字,“險”而不“怪”,唐詩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殘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無這幾句中所表現(xiàn)出的情韻。接下來,“高峰夜留景”,“夜”與“景” (日光)應不能同時出現(xiàn),詩人卻寫在一起,確有“奇”的感覺,但仔細分析,詩人不過是說山下已是不見陽光的夜幕之時,終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暉。“深谷晝未明”,寫終南山千巖萬壑,高低懸殊,高處已是白晝,低處尚陰暗無光。與王維寫終南山句“陰晴眾壑殊”應是同義。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二句,抒發(fā)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與“正”同義,山“居中”無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運用類比方法,抒發(fā)詩人對山及人的贊頌之情。“險”與“平”義相反,因為人“正”,所以路再“險”,心態(tài)仍是“平”的。這是以“路險”反襯出詩人心地平坦。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二句寫山風的威力驚人。山高風厲,長風過處,千柏萬松的枝葉都向一個方向傾斜,可見“驅”的力量。聲音本是無形無色的,如何“拂”呢 ?因為長風過處,葉葉飄拂,聲音自然發(fā)出。這里就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了,既能看見萬壑松濤,又能聽見萬壑清風。

  結句“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二句,頗有言外之意,即對山中的景物如此熱愛,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緣,對世上的繁文縟節(jié)、功名利祿看得就淡了,“悔讀書” (后悔走讀書從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鑒賞要點:

  此詩硬語盤空,險語驚人。詩人寫直觀之景,了無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這種直觀感受是詩人身處終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際,真的覺得天地間只有終南山,日和月緩慢升起時,真的如同從石上“生”出一般,給人以狠重鮮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講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語,情感表露無遺。韓愈《薦士》:“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界”,正是說孟郊詩的特色。

  邊塞戰(zhàn)爭詩四首

  一、從軍行(其一)

  1.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說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后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圣手”、“詩家夫子”之稱?!稄能娦小方M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戍卒懷鄉(xiāng)思親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此句寫了環(huán)境、時序、風物、戍卒。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戍卒孤獨地走上嘹望臺,從青海湖上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當戍卒走上高臺,坐下,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征人在嘆息。笛聲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征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zhàn)爭遠未停止,征人回鄉(xiāng)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

  3.鑒賞要點:

  王昌齡邊塞詩的內(nèi)容豐富,主題多樣,表達的情感不止一種,此詩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是本詩寫作的一個特點。

  這首詩抒情方式較有特色。前三句敘事,后一句抒情。敘事連貫性較強,實寫所見所聞,真實感人;而抒情則虛寫,宕開一層,寫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暗示的表現(xiàn)方法。

  二、薊中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為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天寶八載(749),得睢陽太守張九皋力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753),辭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亂起,幫助哥舒翰守潼關。廣德元年(763)任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封渤??h侯。后人編有《高常侍集》。 此詩一名《送兵還作》,是詩人于天寶十載(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邊境回程途中在薊中所寫。薊中,薊城,故址在河北盧溝橋北。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風光,表達自己憂心邊事但請纓無路的苦悶心情。(主旨)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寫在邊城所見景象。詩人騎馬從塞外千里迢迢趕到薊城,登上這座邊城的城墻。只見邊塞苦寒之地,一片蕭條,白日當中,黯淡無光的景象。

  “一到征戰(zhàn)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寫詩人登城所見而引發(fā)詩人憂心邊事心情。詩人看到邊塞之地如此蕭條,民不聊生,就為胡虜?shù)姆磸团褋y而擔憂。難道沒有安定邊境的奏疏上陳嗎?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無能將領,讓他們無功受賞,令有志之士扼腕長嘆。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盡管自己有著孫武和吳起一樣的謀略,但皇帝不重視也只能空自閉門嘆息。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郁悶之情。

  3.鑒賞要點:

  這首詩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高適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歲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邊城,觸景生情,想到無才無識者巴結討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邊地人民死活,弄得邊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識者上書言事,卻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憂憤盡抒筆端。

  暗示手法的運用。“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語含諷刺,表面寫諸將,實際寫玄宗偏聽偏信。

  三、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岑參(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載(744),中進士,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入安西都護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天寶十三載(754),入安西都護封常清幕,以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充節(jié)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至靈武肅宗處,遷右補闕,后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度圃姟肪幵娝木?。

  熱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此湖乃是玄奘法師取經(jīng)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積達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為溫暖之意,中國古書稱之為熱?;虼笄宄兀缂獱柤古c哈薩克之間,四周天山環(huán)繞,匯集天山山脈流下的雪水,卻終年不結冰,故有熱海之稱。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邊塞熱海地區(qū)的奇異風光,并借此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崔侍御的贊美之情。(主旨)

  “側聞陰山胡兒語”一句作引子,以當?shù)睾酥Z表明下文七句所說為真。水熱如煮沸的開水,熱得連鳥也不敢從上面飛過,但水中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在熱海的岸邊,青草萋萋,四季常綠,到了冬天下雪時,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連熱海周圍的沙石也是其熱無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燒著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樣。

  “陰火”以下四句是詩人的思考和描繪。詩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天地仿佛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爐子,但為何偏偏烘烤西方這一個地方呢?其蒸騰的氣勢延及整個西域地區(qū)。

  “送君”以下四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臨別贈言:我與你在天山城外飲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陽西下,落在熱海之濱;你為官公正,清廉無私,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

  3.鑒賞要點:

  這苜詩描繪了邊塞奇異風光。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熱海的種種神奇之處作了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想象奇特,用筆夸張,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此詩標題意思是寫一首熱海風光的詩歌送給友人崔侍御。詩中既寫了個人對邊塞奇異風光的感受,也借以贊美友人的為官品行。

  四、塞下曲

  1.作者簡介:

  李益(約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8)登進士第,兩年后,登制科舉,授鄭縣主簿。大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

  2.基本解讀:這首詩情調(diào)高昂,用前代名將典故,抒發(fā)詩人報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人關。”這兩句以兩個典故表達了為保家衛(wèi)國,、寧愿戰(zhàn)死疆場也不希望活著回家。“伏波”,東漢馬援曾封為伏波將軍,他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漢書·馬援傳》)“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為定遠侯,晚年因久處邊地而思歸,遂上書皇帝說:“如自以壽終屯部,終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門關。”(《后漢書·班超傳》)

  這兩個典故引用,詩人用“惟愿”、何須”二詞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貶。

  “莫遣只輪歸??撸粤粢患涮焐?。”這兩句用兩個典故表明殺敵衛(wèi)邊必須徹底的態(tài)度。前典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觳……晉人與姜戎要之觳而擊之,匹馬只輪無返者。”“???rdquo;,原義為大海,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堅決徹底消滅敵人的態(tài)度。后典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鎮(zhèn)守邊疆時,“時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shù)十人逆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后患,并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余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里是說殺敵不僅要徹底,還要留下得力將士,繼續(xù)鎮(zhèn)守邊關。

  3.鑒賞要點:這首邊塞詩格調(diào)高昂,有盛唐邊塞詩余韻。全詩寫得蒼涼悲壯,神采靈動,意氣飛揚。“不墜盛唐風格。”(楊慎《升庵詩話》)

  此詩最為突出之處在于對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練形象,準確生動。

  白居易詩四首

  一、作者介紹: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屬山西),祖上遷居下邦(今陜西渭南東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歷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因上書請急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晚年閑居洛陽,皈依佛教,自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

  白居易詩善于敘述,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開中晚唐淺俗詩風,影響深遠。

  二、課文簡析

  (一)輕肥

  1.背景簡介:此詩為詩人《秦中吟》十首組詩之七,約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肚刂幸鳌纷孕蛟?ldquo;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問,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婦吟》。”唐代中葉以后宦官專權越來越嚴重,而且過著驕奢淫逸、豪華糜爛的生活。他們結成一團,操縱朝政,甚至敢于廢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難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間有人人相食的慘狀。詩人將兩方面結合起來寫,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xiàn)出對宦官驕橫跋扈的痛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輕肥,用《論語·雍也》句:“乘肥馬,衣輕裘”之意,喻指宦官奢侈生活。

  2.基本解讀: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tài)并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開頭八句“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 ?人稱是內(nèi)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涓败娭醒?,走馬去如云”為第一層,寫宦官們赴宴時驕橫跋扈之狀。首四句先寫宦官們令人驚異的驕橫情形:意氣之驕,竟能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而這一切均是宦官們所為!不能不令人驚異,從而引出“是內(nèi)臣”的回答?;鹿俨贿^是皇帝的家奴,憑什么如此跋扈呢?原來這些宦官居然都穿著朱紱和紫綬,做了高官,大權在握,怎能不驕?“軍中宴”的“軍”指保衛(wèi)皇帝的神策軍,宦官們?nèi)樟松癫哕姷能姍?,盛氣凌人?“夸赴”,寫出耀武揚威之態(tài);“走馬去如云”,寫出旁若無人的驕橫。而宦官不是一個兩個,“滿”、“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們這是一大幫,令人觸目驚心。這里語含諷刺,暴露了貞元、元和之際宦官、藩鎮(zhèn)、官員相互勾結的畸形的社會現(xiàn)實。

  接下來六句“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為第二層,寫軍中宴會的豪華場面。菜單是相當奢侈的:九醞、八珍、洞庭橘、天池鱗,均為天下美味,而“溢”、 “羅”、“擘”、“膾切”等詞,表現(xiàn)了宴會之奢靡。“食飽”二句,呼應首句,赴宴時已是“驕滿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層極力揭露宦官、權貴之間相互勾結、極度奢靡的生活,為下文表現(xiàn)主題作了充分準備。最后二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為第三層,用重筆轉折,直賦其事,以慘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現(xiàn)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悲慘處境。據(jù)《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元和三年,“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四年,“浙西蘇、潤、常州旱儉。”這一樂一悲,令人驚心動魄,這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異曲同工。

  3.鑒賞要點:本詩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性,對宦官的驕橫之態(tài)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對比手法的使用。詩人不作一句評說,不發(fā)一句議論,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現(xiàn)象并列寫出,讓讀者悟出應有的結論,這比主觀議論更有說服力,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花非花

  1.寫作背景簡介:白居易詩原本以通俗著稱,這首詩卻相當朦朧,作于何時,為何而作,均無從定論,它被自居易自編于集中“感傷”部分。

  2.基本解讀:這首詩詩意朦朧,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詩。首二句“花非花,霧非霧”,給人一種難以說清、捉摸不定之感,雖系否定,卻有著一個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霧。

  “夜半來,天明去”,乍一看以為是記夢,但下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可見又不是記夢了,“夢”在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無覓處”,以“來”、“去”關聯(lián),生發(fā)出兩個新的比喻。“夜半來”者是春夢,春夢雖美卻十分短暫;“天明去”如朝霞,朝霞雖美卻易幻滅。

  3.鑒賞要點:此詩詩意朦朧,帶有一種淡淡的感傷之情。

  博喻手法的使用。由一連串比喻構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這種手法為博喻,主要表現(xiàn)為以多個鮮明的喻體表現(xiàn)一個并未說明的主體。

  (三)杜陵叟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屬于《新樂府五十首》,自序說是“傷農(nóng)夫之困”,作于唐憲宗元和三年前后,當時江南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詩人時任左拾遺,上疏奏陳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皇帝批準,并下了罪己詔(實際上不過是籠絡人心的把戲而已)。杜陵,在今陜西西安東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為杜縣之地,漢代宣帝葬于此處,故稱杜陵。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農(nóng)夫之苦,并對統(tǒng)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表示強烈的憤慨之情。(主旨)

  開頭七句“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寫出災情之嚴重。從三月寫到九月,可見全年適合長莊稼的時候全部是惡劣的天氣,麥苗和禾穗不是黃死就是青干。

  接下來四句“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寫官吏們在此天災面前的可惡表現(xiàn)和百姓們的困難處境。官吏們?yōu)榱?ldquo;考課”,不僅不奏報朝廷,反而變本加厲地加緊搜刮。

  再四句“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寫詩人難抑憤怒之情,改第三人稱為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為自己升官而不顧百姓死活的“長吏”。“明知”農(nóng)民受災卻偏偏“不申破”,甚至還美化現(xiàn)實以博皇帝的高興,這樣的“長吏”在封建時代是具有相當?shù)湫鸵饬x的。

  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xiāng)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寫皇帝得知災情而下詔免稅..表面上是歌頌了皇帝的仁德,實際上語含諷刺,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無論是官員們的“求考課”,還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都是統(tǒng)治者們慣演的把戲而已:“帝心惻隱”是虛偽的,而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卻是真正的目的。

  3.鑒賞要點:對封建統(tǒng)治者用“雙簧戲”方式剝削農(nóng)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長吏”明知天災卻不奏報,仍然強征暴斂;一個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才慢騰騰地宣布“免稅”的“德音”,背后明顯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報后才下詔“免稅”,此前卻一直不聞不問,裝作不知,虛假偽善。這種“雙簧戲”的演出,封建統(tǒng)治者演起來駕輕就熟,時機控制得恰適其時,可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這樣的把戲不止一次上演,詩的諷刺力度可見一斑。

  人稱的變化寫出詩人憤激的情感。如對“長吏”的控訴時,由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變成直抒胸臆:“剝我身上帛……”,而詩中這一“我”的形象,極為精練地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nóng)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當?shù)膶徝纼r值。

  (四)問劉十九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劉十九,名不詳。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有句“唯共嵩陽劉處士”,可知其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為即隱居廬山的劉軻。十九,兄弟間的排行。

  2.基本解讀: 這首小詩寫一個冬日的傍晚邀人飲酒的情趣。(主旨)一二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寫酒香襲人。酒是新釀的酒,還未濾清,上面浮著酒渣,微綠色,細小如蟻。爐火正旺,爐是紅泥鑄就的,小巧而又簡樸雅致。紅紅的爐火,泡沫浮動的綠酒,香氣自然十分誘人。三四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邀對方傍晚過來飲酒。一場暮雪眼看就要飄灑下來,室外寒氣襲人,而時值黃昏,還有什么比朋友間飲酒敘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結句雖為問句,但給人盛情難卻之感。

  3.鑒賞要點:此詩語淺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對雪》有旬“無人竭浮蟻,有待至昏鴉?',這是有酒無朋之憾。詩人此詩本為在雪天邀友小飲御寒,促膝夜話。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語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詩中先景后情,情與景相得益彰。室外雖然天寒地凍,室內(nèi)卻溫暖宜人,生活在一剎那時泛出令人沉醉的溫馨,引人浮想聯(lián)翩。

  第8課 杜牧詩三首

  一、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xiāng),因稱“杜樊川”。唐文宗大和進士,又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為弘文館校書郎,人江西、宣歙觀察使幕和淮南節(jié)度使幕,后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曾任黃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杜牧詩以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風流華美,氣勢豪宕而情韻纏綿,并常能寓諷喻、感慨于景物描寫之中。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 (《獻詩啟》)。詠史詩成就頗高,其中多有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慨。

  二、課文簡介

  (一)早雁

  1.寫作背景簡介: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紇部族大舉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擄掠,邊地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詩人當時在黃州刺史任上,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命運充滿關切。農(nóng)歷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故稱此時南飛的大雁為“早雁”,此處用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借寫早雁,表達自己對邊地人民流離失所的關切,暗含了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主旨)

  首聯(lián)“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想象雁遭射擊四散哀鳴的情景。金河,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南,這里泛指北方邊地。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常借秋天狩獵之機,乘中原地區(qū)軍民并無防范情況時突然襲擊,其罪魁禍首當然是其貴族統(tǒng)治者。“云外驚飛”,點明秋高氣爽時節(jié),本是大雁翱翔長空、無拘無束之時,卻因戰(zhàn)亂不得不極力高飛以避禍,一“哀”字,寫出了大雁群飛無序之狀和叫聲凄慘。

  頷聯(lián)“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 !”想象雁失群后南飛途中情形。當大雁飛過長安上空時,景象凄涼,令人心碎:在清涼的月色下,漢宮中當年漢武帝所建承露盤上的仙掌孤單地高高聳立,形單影只;當年陳皇后幽居的長門冷宮里,燈光黯淡,幾聲失群孤雁的哀鳴陸續(xù)傳來。

  頸聯(lián)“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是說必須要知道胡人的騎兵還紛紛布滿金河一帶,明春雁兒們又怎能隨著春風一一重返故鄉(xiāng)呢 ?這是勸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據(jù)《資治通鑒》載,回鶻南侵時,唐朝廷“詔發(fā)陳、徐、汝、襄陽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來春驅逐回鶻”。這里的“春風”含有對朝廷的軍事努力效果的懷疑和微諷。

  尾聯(lián)“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兒們,不要厭惡南方人跡稀少的地方,因為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處處都有。瀟湘,瀟水,湘水,均在湖南。相傳深秋北雁南飛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飛,瀟湘一帶是大雁過冬的地方。

  3.鑒賞要點:象征方法的運用。表面寫雁,實為寫人,即把逃避回鶻南侵的邊民寫作四散的早雁。

  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性。全詩通過寫雁來寫邊地人民的苦況,既有對人民的同情,亦隱含著對朝廷未能抵抗強敵、安撫百姓的不滿。

  (二)過華清官絕句三首(其一)

  1.寫作背景簡介:

  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唐玄宗于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為行宮,“治湯井為池,環(huán)山列為宮室,又筑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官,長生殿就在此宮內(nèi),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里尋歡作樂。

  安史之亂后,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后,杜牧經(jīng)過這里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這三首七絕。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借吟詠楊貴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語含諷刺。(主旨)

  起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寫華清官所處的驪山秀麗景色。“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和西繡嶺,又暗含贊美驪山景色美不勝收之意,有雙關意味?!队捍笥洝吩疲?ldquo;東繡嶺在驪山右,西繡嶺在驪山左。唐玄宗時植林木花卉如錦繡,故名。”長安離臨潼已遠,事實上是看不到此二嶺的,所以此句應為想象之詞。

  次句“山頂千門次第開”寫華清宮的景象。用特寫鏡頭:平時緊閉的宮門一道道開啟,給人感覺似有軍國要事發(fā)生了。“山頂千門”用張衡《西京賦》“門千戶萬,重閨幽闥,轉相逾延”句意。“次第開”,可見使者被重視,也說明唐玄宗與楊貴妃對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視。

  最后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氣呵成,答案出來,原來只是楊貴妃要吃的荔枝緊急送到了。帝王貴妃們的驕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會知道啊 !詩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諷。

  3.鑒賞要點:此詩以小見大,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fā),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

  此詩表達含蓄,用語精警,諷刺之意見于其中。“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 (吳喬《圍爐詩話》)。這首詩含蓄而精深,詩人不說玄宗荒淫好色,楊貴妃恃寵而驕,而是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作對比,含意深遠。“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shù)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shù)匹戰(zhàn)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統(tǒng)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寫照,而這不由人不聯(lián)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無人知”發(fā)人深思。其實“荔枝來”并非絕無人知,至少“一騎”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這更點出了皇帝為討妃子歡心而做出的極為荒.唐之舉。

  (三)題烏江亭

  1.寫作背景簡介: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杜牧結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時渡江經(jīng)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詩。

  烏江亭,文稱項亭,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東南的鳳凰山上。和縣一帶杜牧多次經(jīng)過,“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邊六問津”。楚漢相爭時,項羽敗退烏江邊時,烏江亭長泊舟于江岸,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項羽衣冠亭,并塑像紀念。唐書法家李陽冰在亭上題有“西楚霸王靈祠”。

  2.基本解讀: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忍辱負重和總結失敗的教訓而重新奮發(fā)圖強,暗寓諷刺。(主旨)

  首句“勝敗兵家事不期”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事不期”,難以預料。

  次句“包羞忍恥是男兒”批評一旦失敗便自刎身亡的項羽難當“男兒”二字。因為只有能“包羞忍恥”以圖東山再起才是英雄所為??上У氖琼椨鹨恢钡剿酪膊恢偨Y教訓,只是歸于“時不利”,確實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之語“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亦足王……”的概括。這里表達了詩人對項羽剛愎自用的批評。

  第四句“卷土重來未可知”呼應第一、二句,意謂假如能“包羞忍恥”的話,勝負還是難料的。此句氣勢如虹,令人想象“江東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來”的情形。

  3.鑒賞要點:

  此詩借古抒懷,詩人重評歷史,暗含詩人以英雄自許的氣質風范。詩人對歷史事實作出了假設,表達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與項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詩通過議論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為一時失敗所挫,其中說明了“敗不餒”的道理,具有相當積極意義。

  第9課 李商隱詩三首

  一、作者介紹: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駱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從祖父遷居鄭州(今屬河南)。受知于權臣令狐楚,令狐楚愛其才,署為巡官。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二年后授秘書省校書郎。令狐楚死后,人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娶王女為妻。當時牛李二黨相爭激烈,令狐父子屬牛黨,王茂元屬李黨,牛黨認為李商隱背恩無行,一直對其排斥打擊。曾入桂管觀察使鄭亞幕,為掌書記;后入徐州盧弘止幕,為判官;又入東川柳仲郢幕。其間也曾在朝任官,但終不得意。此后還鄭州故里,病卒。

  李商隱工駢文和近體詩,尤擅長七律。與杜牧齊名,世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齊名,世稱“溫李”。其詩內(nèi)容多抒寫對時代亂離的感慨和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懣,詠史詩、詠物詩和言情詩成就極高。藝術上,其詩構思精巧,想象豐富,屬對精切,色彩綺麗,韻律和諧,深于用典,對后世詩歌影響很大。

  二、課文簡析

  (一)無題二首(其一)

  1.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對昨夜相知相會而今日很快分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主旨)

  首聯(lián)“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是對昨夜相會的追憶。星光閃爍,陣陣輕風,詩人與意中人在畫樓之西、桂堂之東相會。畫樓,雕飾華美的樓。桂堂,用桂花香熏過的廳堂。詩人沒有具體寫昨夜情事,而只寫一種溫馨旖旎而有暗示性的氣氛,達到了一種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效果。

  頷聯(lián)“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寫今宵詩人心中引發(fā)的復雜而微妙的感情。盡管自己身上無彩鳳那樣的雙翼 (飛去與對方相會),但彼此的心卻能像犀牛的角一樣靈異,得以互相感知。彩鳳,彩色的鳳凰?!渡胶=?jīng)》:“丹穴山,鳥狀如鶴,五彩而文,名日鳳。”靈犀,犀牛在古代被視為靈物,特別是它的角的頂端和底部之間有白色的線(角質層)相通。

  頸聯(lián)“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寫宴會之熱鬧。這里的宴會既可理解為昨夜的宴會情景,也可理解為今宵詩人對意中人的想象之語,寫出了詩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鉤,古代人們在宴會上玩甲一種游戲。把鉤依次在人們手中傳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罰酒。分曹,分組。射覆,古代的一種游戲,用器皿覆蓋著東西讓人猜。

  尾聯(lián)“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抒發(fā)詩人無限惆悵之情。自己正如飄轉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報到。愛情的間隔的惆悵與詩人身世飄蓬的慨嘆融為一體。聽鼓應官,聽到報曉的鼓聲后到衙門報到。蘭臺,唐朝對秘書省的稱呼。轉蓬,被風吹得不斷在空中飛轉的蓬草。

  2.鑒賞要點:這首詩寫出詩人多情而又無奈的相思。詩人與情人心心相印,可歡會的時光是那么短暫!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無奈的現(xiàn)實。“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千載名句,寫情人間雖難隨時相會,日日廝守,但心心相印,寫出了甜蜜與痛苦相交織的愛情。

  此詩構思巧妙,事件與場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時空次序,虛實結合,并隨著心理活動的變化來展現(xiàn)。全詩看起來以賦體寫詩,但斷續(xù)無端,變幻迷離,富有浪漫氣息。詩中時空的轉換當中,有虛有實,富有想象張力,只要解釋得合乎情理,對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可作多樣闡釋。

  3.問題探究:對于此詩主題理解各有不同,有說是政治失意,有說是寫愛情,有說是偷情,但一般俱將此詩作為言情詩閱讀。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云:“此二首顯為賦體,而非比興寓言之作……所述殆為作者親身經(jīng)歷之事情。而非托事寓懷,借美人以喻君子之寓言……”

  (二)賈生

  1.寫作背景簡介:

  賈誼被貶長沙,成了歷代文人抒寫懷才不遇時常用的題材。這里,詩人不是作陳詞濫調(diào),而是選擇賈誼被召回長安時宣室夜對的情節(jié)入詩,別有新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 (祭祀后,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半夜,文帝前席。即罷,日:‘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李商隱在《異俗》中說“賈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爐”(洪爐,道家認為天地這個大爐子產(chǎn)生萬物{賈誼不信,而有自己關于鬼神的觀點}。一般文人皆以此為一段君臣遇合的佳話,但本詩卻不同于此。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賈誼與漢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實,托古諷今,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主旨)

  首句“宣室求賢訪逐臣”正面寫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一“求”一“訪”,把文帝求賢意愿之殷切和誠懇表現(xiàn)出來,特別還是對一位被貶的臣子,真可謂賢明的君主了。這是詩人欲抑先揚之處。

  次句“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是對賈誼的贊揚,著眼于其才華高超、議論風發(fā)和神采照人,無與倫比。

  第三句“可憐夜半虛前席”是全詩承、轉的關鍵。“可憐”,可嘆,詩人筆觸一轉,文帝虛心傾聽的細節(jié)成了詩人嘆息和微諷的對象。著一“虛”字,舉重若輕,把文帝前面求賢的舉動從根本上讓人產(chǎn)生疑問,留下懸念,詩情就顯得跌宕起伏。

  末句“不問蒼生問鬼神”是全詩警策之句,是直接對“可憐”一詞的回應。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樣的求賢對天下蒼生有什么意義呢?這樣的君臣遇合對臣子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詞鋒犀利,諷刺辛辣,感慨深沉,卻又抑揚頓挫。

  3.鑒賞要點:此詩托古諷今,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豐富。詩中有諷刺,有感慨。從表面看,詩人是諷漢文帝,實際上是托古諷今,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藥求仙,以求長生,而不問民生疾苦,更難禮賢下士。

  詩人憐賈誼正是自憐。詩人夙懷“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黨爭,沉淪下僚,詩中常有“賈生年少虛垂涕”之類的感慨。

  (三)柳

  1.基本解讀:

  這是詠柳寄慨之作,其中隱含詩人身世之感。(主旨)

  首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寫 (柳枝)曾在繁花似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樣,在樂游苑的宴會上隨風起舞。“舞”,生動地寫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寫出了柳枝的歡樂。樂游春苑,即樂游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人們節(jié)日游樂場所。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以春日之柳的繁華得意對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寫秋柳的凄涼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樣地風光無比,受人矚目,而眼下時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對夕陽西下、寒蟬凄切的凄涼處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豈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詰,又是感嘆。

  2.鑒賞要點:

  這首詠物詩用暗示手法融會了詩人深沉的感慨。此詩全篇無一“柳”字,卻又是句句寫柳;句句寫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詠物,可又是句句寫人,其中隱含詩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認為詩中表達的是對先榮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對官場上只知上進而不知后退者的譏刺。

  詩中虛詞運用精妙。“如何”、“肯”連用,加強了反詰語氣,使詩人的感嘆更為悲愴而深沉。“已”、“又”,層層推進,正是“數(shù)虛字轉折唱嘆,弦外有音”。(紀昀《李義山詩集輯評》)

  第10課 酬贈詩四首

  一、節(jié)婦吟 (張籍)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張籍(約766—830),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生長在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貞元十五年進士,任國子博士,后為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yè)等,有《張司業(yè)集》。張籍作品多為古風和樂府,與王建齊名。其詩平易流暢,多有口語入詩。王安石《題張司業(yè)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節(jié)婦吟,樂府詩題,題下原注:“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時任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中唐以后,藩鎮(zhèn)日漸坐大,而朝廷積弱日久,已難控制,割據(jù)之勢日成。藩鎮(zhèn)為增加實力,常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朝廷官員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官員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為此寫過《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張籍在此點上與韓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張統(tǒng)一,反對分裂。此詩便為拒絕李師道的拉攏而作。

  2.基本解讀: 這首詩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受人贈珠而又還珠時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顧全名節(jié)、對丈夫忠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達詩人不便明說的婉拒之意。(主旨)

  全詩分兩個層次。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為第一層次,寫接珠。前二句從對方角度寫授珠,后二句從自己角度寫受珠。漢樂府“何以結相思,雙珠玳瑁簪”,可知贈珠是表示愛情。接珠似為對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細讀下文,方知其中頗具諷意。

  后六句“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為第二層次,寫還珠。前四句寫還珠原因,后二句寫還珠情態(tài)。“妾家”句寫其富有;“良人”句寫其貴重?!妒酚?middot;淮陰侯列傳》:“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這里指“良人”供職朝廷,位置顯赫,寵信有加。這里表明自己不會因贈珠者富貴而動心。“知君”句上接“纏綿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與夫同生共死,從一而終。既然難以兩全,只有還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說法。“雙淚垂”寫還珠情態(tài),指對“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時”是對“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絕不可能改弦易轍。

  3.鑒賞要點:此詩以詩代簡,曲折表達詩人不便明說的婉拒之意。

  此詩通過一位節(jié)婦形象,表達了詩人的政治態(tài)度,即主張中央集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具有鮮明的時代進步意義。

  暗示手法的運用。這首詩與漢樂府《陌上?!贰ⅰ队鹆掷伞酚挟惽ぶ?,但較之漢樂府二詩則更為委婉含蓄。

  二、酬樂天頻夢微之(元稹)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十五歲明經(jīng)及第,憲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等職。長慶二年官至宰相,四個月后調(diào)同州刺史,又任浙東觀察使,53歲暴卒于武昌節(jié)度使任上。元稹與自居易友善,同倡新樂府,世稱“元白”。他主張繼承杜甫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有《新題樂府》和《樂府古題》等詩,借以“諷當時之事,以貽后代之人”。但諷刺力度遠不及白居易詩,他說:“詞直氣粗,罪尤是懼,固不敢陳露于人。”有《元氏長慶集》六十卷。

  此詩作于憲宗元和十年(815)。這一年王承宗、李師道等藩鎮(zhèn)派人在京城暗殺了主張平藩的宰相武元衡。當時白居易任太子左贊善大夫,他立即上書要求追查兇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鎮(zhèn)勢力以“越職言事”之罪名,貶為江州司馬。元稹聽說后,寫有《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又《得樂天書》:“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自居易有《夢微之》詩相送,此詩便是詩人收到白詩后非常感動而寫下的答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通過寫不同尋常的夢境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時寫出了自己的凄苦處境。(主旨)

  前二句“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寫兩地迢迢千里,通信相當不易;收到老朋友的詩,詩說夢中見到了自己,心里非常欣慰。

  后二句“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 !”寫自己疾病纏身,神情恍惚,雖頗多夢,夢中見到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想在夢中見到你,卻偏偏就沒有夢見。元稹在通州因患嚴重瘧疾,身體狀況日下,記憶力也大不如前。而“病”除了身體疾患之外,更有沉重的精神上的苦悶,凄苦無比。

  3.鑒賞要點:此詩寫夢境手法獨到。本來白居易《夢微之》詩寫夢就頗有特色,詩中不說自己對老友的思念,卻從對方著墨,反過來問他何事憶及自己,致使自己夢中見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友。這使得自己對老友的關心和牽掛更顯真情;元稹這首詩一反常情,以未能夢見老友的凄苦心境表現(xiàn)對老友的極端深切的懷念之情。

  三、近試上張籍水部(朱慶馀)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朱慶馀,生卒年不詳,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二年(826)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此詩約作于寶歷二年,詩題一作“閨意獻張水部”。近試,臨近考試。唐代應試舉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目的是希望聲名傳人主考官耳中。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以擅長文學而又樂于獎掖后進聞名于士子之中。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了晨起時一對新婚夫婦對話,是一幅洞房春曉的閨意圖。作者借此表達對張籍提拔或獎掖自己的希望。(主旨)

  首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停”,點放,讓紅燭點燃,通夜不滅。次句“待曉堂前拜舅姑”。一大早就起床,在紅燭光照中妝扮,以待天明??梢娖鋵Π菀姽乓皇孪喈斨匾?。

  后兩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新娘對新郎問語: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時尚,能否討得公婆歡心?由于是新婦,羞澀難言,但又不得不說,只好“低聲”問,對人物心理描繪相當精細而逼真。

  3.鑒賞要點

  本詩是一首干謁請托詩。干謁,是唐代舉子向有權勢或有名望的人投遞詩文以求提拔或獎掖的行為。這首詩寫得巧妙,繪聲繪色,精細逼真。全詩展現(xiàn)了一幅洞房初曉閨意圖,令人過目難忘。

  此詩題目與詩的內(nèi)容看似無關,實則有著密切關系。這就要讀出詩中比興手法所蘊含的寄托意義。

  四、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柳宗元)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十四年中博學宏詞科。順宗永貞元年(805),與劉禹錫同為王叔“”新集團核心人物,時任禮部員外郎。同年八月,憲宗李純即位,改革失敗,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屬湖南)司馬。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

  此詩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詩人時當壯年,正是大展宏圖之際,但政治上的沉重打擊,使他憂危愁苦,心情難平?!缎绿茣繁緜餮运?ldquo;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浩初上人,著名禪師龍安海的弟子,時在柳州,與柳宗元友善。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貶官異地的思鄉(xiāng)之情。(主旨)

  前二句“海畔尖山似劍鏈,秋來處處割愁腸”,從腸斷這一思緒出發(fā),將四周的高山峻嶺比喻成了無數(shù)利劍的鋒芒,而自己的愁腸正是被其割斷。“海畔尖山”,柳州地處嶺南海濱,遠離故鄉(xiāng)。時值秋季,悲秋之愁,思鄉(xiāng)之情,令詩人愁腸百結,肝腸寸斷。

  后二句“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寫詩人由“望故鄉(xiāng)”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將身軀化作千百億個,那么我這些身軀也會飄落到眾多峰頂遙望故鄉(xiāng)。古樂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詩人借佛教釋迦牟尼“化身”無數(shù)的說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億”了。

  3.鑒賞要點: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沉痛心情。用語險峻,富有浪漫的想像力。

  比喻、拈連、化用典故等手法在詩中的運用,較好地表達了詩的主題。
看了<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的人還看了:

1.高中語文選修唐宋詩詞鑒賞3篇

2.高中語文唐詩宋詞選讀

3.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文化常識總結

4.2017高考語文復習詩歌鑒賞知識點

5.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目錄

6.高三語文集體備課計劃3篇

282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