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3李憑箜篌引教案
高二語文必修3李憑箜篌引教案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接下來,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3李憑箜篌引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3李憑箜篌引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詩歌的韻腳與節(jié)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
2.掌握重點字詞,會翻譯全詩,理解詩意。
3.鑒賞評價浪漫主義藝術特色。
4.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的韻腳與節(jié)奏。
2.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入鑒賞詞語及意象。
3. 通過分析意象鑒賞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2. 了解李賀的人生經歷,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重點字詞,會翻譯全詩,理解詩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入鑒賞詞語及意象。
3.背誦全詩。
【難點】
1.通過分析意象鑒賞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2.通過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走近文本
1.導語設計
在唐代的詩人中,李賀是一個奇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搜奇獵艷,想象豐富,用新奇詭異的語言,描繪出許多令人驚嘆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藝術境界,有人甚至稱他為“鬼才”。他雖然只活了27歲,可是卻留下了許構思奇特、風格獨具的詩歌作品,令后世的讀者贊嘆不已。毛澤東就曾經極力向陳毅推薦說:“李賀詩很值得一讀。”李賀的詩為什么贏得那么多的稱贊呢?今天,咱們就共同學習其中的一首-------《李憑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評價的那樣。
2.資料積累
(1)走近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贊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為《李長吉歌詩》。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后來被人稱為“長吉體”。詩中于世事滄桑、生死榮枯,感觸尤多。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后人稱其為鬼才,有“詩鬼”之稱。李賀詩篇里也有積極進取,心雄志決的一面,“少年心事當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兒那刺促”(《浩歌》)?“男兒屈窮心不窮”(《野歌》),“丈夫快意方為歡”(《相勸酒》)等句子廣為傳誦。
(2)追溯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李賀的這首歌形體的詩作想象瑰麗,境界奇幻,農墨重彩,尤為出色。
(3)文體知識
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沒有嚴格區(qū)別,其特點是格式節(jié)奏上沒有嚴格要求,也不講究平仄,字數五七言為主,可參差不齊,可變韻。亦稱古詩、古風。“行”“引”都是歌行體的一種,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代表性的常見作品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等。
3.字詞積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 頹廢tuí 露水lù 芙蓉fūróng 女媧wā
神嫗yù 倚住yī 后裔yì 沒落mò 露相l(xiāng)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爾虞我詐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繹:演繹
締:取締瘁:心力交瘁馭:駕馭肄:肄業(yè)
諦:諦聽粹:精粹嫗:神嫗怡:怡然
附詩句翻譯參考:
吳絲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氣爽之時彈奏。
樂聲飄蕩,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頹然凝滯,不再飄游。
湘夫人對竹揮淚,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迷人的樂聲從哪兒傳出?原來是李憑在國都長安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擊碎,清脆悅耳,像鳳凰鳴叫,展開那嘹亮和緩的歌喉。
像蓮葉上灑滿露珠,如訴如泣,象芬芳的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籠罩著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也驚動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震動。
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們仿佛進入仙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傳向善彈的神嫗;
仙境中衰老的魚和瘦弱的龍聽到樂曲都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
月宮中吳剛也忘記了砍樹,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樹上凝神傾聽。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出神,不顧露水斜飛滴落,渾身露珠兒晶瑩。
二、閱讀文本整體感知
1.誦讀文本初步感知
【問題投放】
(1)初讀詩歌,劃出節(jié)奏,找出韻腳。
(2)結合課后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初步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
(3)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
【學生活動】
(1)全體朗讀詩句,劃節(jié)奏,找韻腳。
(2)看課后注釋,標注重點字詞,試著翻譯詩句的意思,小組內交流后,將難點交給老師。
(3)概括內容,小組商討,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要腦、口、手并用,邊讀、邊想、邊解決問題。
(2)對于重點字詞,要先標出,然后加強記憶。根據字詞意思翻譯句子意思,根據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詩的內容。
【整合答案】
(1)韻腳(四次換韻)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處雨嫗舞樹兔
詩歌節(jié)奏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重點字詞:
?、購垼貉葑?/p>
②中國:即國中,國度長安之中。
?、鄱海阂?。
?、苈赌_: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詩句翻譯見上文)
(3)寫李憑彈奏箜篌的音樂效果及其給人帶來的美妙感受。
2.理清結構概括中心
【問題投放】
(1) 繼續(xù)朗誦詩歌,根據內容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并總結層意。
(2)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給你以什么樣的感受?
(3) 詩人運用哪些詞語來渲染音樂效果?你覺得音樂的情調怎樣?
【學生活動】
(1)誦讀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層次→分組討論—→交流結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學生速讀,劃出意象和詞語,認真體會,組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 先弄懂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后分層。
(2) 把找出的意象和詞語分別羅列在一起,看看能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整合答案】
(1)第一層,前四句。交代彈奏箜篌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音樂效果。
第二層,中間四句,寫樂曲發(fā)展的第二個段落,直接描寫音樂的音色、表情和空間效果。
第三層,最后六句,寫神話里的人物對美妙樂曲的如癡如醉的反應,音樂把人帶到夢幻、神奇的天地。
(2)描繪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鳳凰芙蓉香蘭十二門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嫗老魚瘦蛟吳質桂樹寒兔
給人的感覺:
意象眾多,駁雜,有虛有實,奇幻,瑰麗,炫目多彩。
(3)運用的詞語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驚濕寒
具有消極情緒,充滿寒意,其情調是悲傷清冷的。
三、咀嚼鑒賞領悟方法
【問題投放】
這是一首描述音樂感受的詩歌,仔細吟詠誦讀詩歌,根據韻腳的變化,說說本詩應該怎樣誦讀,才能體會在紛繁的意象中蘊含的音樂的情感基調和音樂表情的起伏變化。
【學生活動】
吟誦詩歌,用心體會,組內交流探討,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注意抑揚頓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詞表現的情緒變化。
【整合答案】
音樂的樂段就是情緒發(fā)展的脈絡,這種情緒發(fā)展的階段非常鮮明的體現在詩歌韻腳的變換上。也就是說,詩歌的四次換韻,明顯地表現了情緒的發(fā)展階段,即詩歌的前四句為第一個意群,五六句為第二個意群,七八句為第三個意群,最后六句為第四個意群。
第一個意群表現音樂的悲哀情緒由強到弱,由突然爆發(fā)到舒緩低回。第一句語勢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氣爽。第二句是這個意群中的情緒高潮,要讀出突然之間被優(yōu)美的樂音所震懾的感覺,“空山凝云”語勢稍快,音量高亢,“頹不流”語速稍慢,表現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緒幽怨,語調低沉。第四句語速漸慢,稍作停頓,表示“第一樂章”的結束。第二個意群五六句表現音樂表情由悲愴到歡快,第五句情緒高昂,是情緒高潮,“昆山玉碎”要讀出氣勢,聲調高昂悲愴,要有劈空而來的爆發(fā)力,“鳳凰叫”要如泣如訴。“芙蓉泣露”要緊隨上句讀出,憂郁婉轉,之后稍作停頓,“香蘭笑”要適當體現歡快的感覺。“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兩句表現清冷凄寒之氣直上霄漢,要一氣呵成,語速漸快。第四個意群表現樂曲在凄寒的情緒中結束,并在余韻中展開聯想。“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是整首詩的情緒高潮,前句要緊承“二十三絲”句,語勢扶搖直上,“石破天驚”要重讀。最后四句表現想象的境界要讀出夢幻和癡迷的感覺,“夢入”句要讀得舒緩,語音延長,“老魚”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吳質”句語勢稍快,“露腳”句語速稍慢,最后三個字語音延長,“兔”字重讀。
四、挖掘內涵提升人格
【問題投放】
鑒賞“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詩的意象,說說給自己帶來哪些美感。
【學生活動】
吟詠誦讀,鑒賞形象,組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運用聯想與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這是通過寫形象來寫音樂。
四個意象: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昆山玉碎”形容樂聲,寫樂音之強,表現樂聲極其昂揚,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
“鳳凰叫”也形容樂聲,寫樂音之弱,表現樂聲柔和深沉空靈哀婉。
這一樂章以山崩地坼的氣勢開端,然后轉為如怨如訴的溫婉,在溫婉中綿延了憂傷的情緒。
“芙蓉泣露香蘭笑”描寫樂聲從悲戚轉為歡快。“芙蓉泣露”似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凄慘,又以露水滴落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緩和。“香蘭笑”寫音樂表情的變化,運用通感將視覺附諸聽覺的屬性,描繪出樂音的流麗爽朗,它還能給人以“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描繪出樂音的流暢鮮明。
這兩句想象豐富,意象鮮明,前一句以比喻寫聲,后一句以視覺寫聲,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說是有聲有色有形,是種立體的美感。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討寫法寫作指津
【問題投放】
背誦這首詩,說說詩中是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請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
(1)學生運用試背、默背、互相提示、齊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強背誦。
(2)誦讀詩歌,理解詩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討論質疑,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背誦提示:此詩為樂府歌形體,音韻流轉自然,應注意詩句之間的起承轉合。還要把握這首詩的四次換韻,注意韻腳和節(jié)奏,背誦效果會更好。
(2)根據詩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調動以往的知識積累。
【整合答案】
要點提示: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象這些詩句,“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石破天驚逗秋雨”等詩句。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如聯想到“江娥/素女/昆山鳳凰/紫皇/女媧煉石/夢入神山/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等。
六、課內小結強化重點
學習本詩,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認真領會意象的意義。要重點學習詩歌的藝術手法,掌握側面烘托、夸張、摹音、神話等手法的運用。還要認真體味意象所形成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熟練背誦全詩,在背誦的基礎上慢慢加深理解。
七、課堂實踐檢驗效果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女媧(wā) 泣露(qì) 箜篌(hóu) 歌行(xíng)
B.芙蓉(fūróng) 奢望(shē) 昂然(áng) 糾纏(jiū)
C.倚靠(yī) 神嫗(qū) 巨擘(bò) 謙恭(gōng)
D.頹然(tuí) 顫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李憑箜篌引( )
(2)吳絲蜀桐張高秋( )
(3)李憑中國彈箜篌( )
(4)十二門前融冷光( )
(5)石破天驚逗秋雨( )
(6)露腳斜飛濕寒兔( )
3.根據提示,默寫詩句。
吳絲蜀桐張高秋, 。
昆山玉碎鳳凰叫, 。
女媧煉石補天處, 。 ,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
4.下列各項對詩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誤的一項是( )
A.開頭首先寫李憑所彈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謂極品,襯托樂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風涼爽的天氣,空氣清徹,樂音也能憑風傳向很遠,這一句寫出了彈奏時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寫空山浮云被音樂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動得愁怨涕流,而出現這種情況,都只因為李憑在彈箜篌。這里的音樂,卻有使浮云凝止,美女傷心之效。這樣寫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讓讀者一開始就能夠感受到詩人起筆的非同尋常。
C.從第五句起,寫彈奏的旋律之美妙和產生的感染力。這些句子運用一連串的描寫,從動物寫到植物,從人間寫到仙界,從地上寫到天上,大膽夸張,浪漫新奇。個意象,有的喻聲,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擬人、通感、排比、夸張等各種修辭手法,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表現了聽李憑彈箜篌所引起的反應和情思。
D.這首詩的構思也很巧妙:開頭一句先寫琴,第二三句寫音,先聲奪人,然后才說到演奏者;寫演奏時,先寫情景,為下文寫旋律作鋪墊;寫旋律,又寫它蘊含的悲喜憂思。詩人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寫箜篌演奏的音質美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飽含著對李憑技藝的贊美感嘆,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描寫音樂的絕唱。
5.清人方扶南把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之至文”。請在閱讀這三篇作品后,比較他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琵琶行》已經學過,這里不在附上。下面附上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聽穎師彈琴1
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2。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3。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4。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5。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6。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7。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8!
注釋:
1.穎師是當時一位善彈琴的和尚。
2.昵昵:親熱而細柔。爾汝:好朋友不講客套,互稱你我,叫做"爾汝交"。歌詞用爾或汝相稱,以示彼此親昵。
3.劃然:突然。軒昂:形容音樂高亢雄壯。
4.浮云兩句:形容音樂飄逸悠揚。
5.喧啾四句:形容音樂既有百鳥喧嘩般的豐富熱鬧,又有主題樂調的鮮明嘹亮,高低抑揚,起伏變化。
6.絲篁:彈撥樂器,此指琴。
7.起坐:忽起忽坐,激動不已的樣子。
8.冰炭置我腸:《莊子•人間世》"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郭象注:"人患雖去,然喜懼戰(zhàn)于胸中,固已結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樂所感動,情緒隨著樂聲而激動變化。
參考答案:
1.C點撥:“神嫗(qū)”應為“神嫗(yù)”。
2.(1)樂府相和歌舊題。
(2)演奏
(3)即國中,指國都、京城,指長安
(4)沉浸
(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3空山凝云頹不流。芙蓉泣露香蘭笑。
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
露腳斜飛濕寒兔。
4.C點撥:沒有“排比”這種手法。
5.(附《聽穎師彈琴》鑒賞)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單刀直入,把讀者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里。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在耳鬢廝磨之際,竊竊私語,互訴衷腸。中間夾雜些嗔怪之聲,那不過是表達傾心相愛的一種不拘形跡的方式而已。正當聽者沉浸在充滿柔情密意的氛圍里,琴聲驟然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象勇猛的將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顯得氣勢非凡。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蕩之姿。恰似經過一場浴血奮戰(zhàn),敵氛盡掃,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云,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琴聲所展示的意境高遠闊大,使人有極目遙天悠悠不盡之感。
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huán)境為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蹁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而且跌得那樣快,那樣慘。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他曾幾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當局能有所警醒,從而革除弊端,勵精圖治,結果屢遭貶斥,心中不免有憤激不平之感。“濕衣”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后者表達得比較直接,比較顯豁罷了。
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yōu)美動聽。“嗟余”二句是自謙之辭,申明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深諳其中的奧妙。盡管如此,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所深深感動,先是起坐不安,繼而淚雨滂沱,浸濕了衣襟,猶自撲撲簌簌滴個不止。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聽。末二句進一步渲染穎師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爐,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引進歡樂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悲苦的地獄,就好比同時把冰炭投入聽者的胸中,使人經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劇烈波動。
全篇詩情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涌,層見迭出,變化無窮。上聯與下聯,甚至上句與下句,都有較大的起落變化,例如首聯“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寫柔細的琴聲,充滿和樂的色調,中間著一“怨”字,便覺波浪陡起,姿態(tài)橫生,親昵的意味反倒更濃,也更加富有生活氣息。又如首聯比以兒女之情,次聯擬以英雄氣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柔一剛,構成懸殊的形勢。第三聯要再作起落變化,即由剛轉柔,就很容易與第一聯交叉重迭。詩人在實現這一起伏轉折的同時,開辟了另一個新的境界,它高遠闊大、安謐清醇,與首聯的卿卿我我、充滿私情形成鮮明的比照,它所顯示的聲音也與首聯不一樣,一者(首聯)輕柔細屑,純屬指聲;一者(三聯)宛轉悠揚,是所謂泛聲。盡管兩者都比較輕柔,卻又各有特色,準確地反映了琴聲高低疾徐的變化。清人方東樹說韓愈寫詩“用法變化而深嚴”(《昭昧詹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這首詩摹寫聲音精細入微,形象鮮明,卻不粘皮著肉,故而顯得高雅、空靈、醇厚。突出的表現是:在摹寫聲音節(jié)奏的同時,十分注意發(fā)掘含蘊其中的情志。好的琴聲既可悅耳,又可賞心,可以移情動志。好的琴聲,也不只可以繪聲,而且可以“繪情”、“繪志”,把琴聲所表達的情境,一一描摹出來。詩歌在摹寫聲音的同時,或示之以兒女柔情,或擬之以英雄壯志,或充滿對自然的眷戀,或寓有超凡脫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無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韓愈是一位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巨匠。他寫作詩文,能夠擺脫拘束,自辟蹊徑。這首詩無論造境或遣詞造語都有獨到之處。以造境言,它為讀者展示了兩個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樂曲的聲音和節(jié)奏所構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樂曲聲在聽者(詩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響。兩者亦分亦合,猶如影之與形。從而使整個詩歌的意境顯得深閎雋永,饒有情致。以遣詞造語論,不少詩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細,感染力極強。例如開頭兩句押細聲韻,其中的“女”、“語”和“爾”、“汝”聲音相近,讀起來有些繞口。這種奇特的音韻安排,恰恰適合于表現小兒女之間那種纏綿糾結的情態(tài)。后面寫昂揚激越的琴聲則改用洪聲韻的“昂”“場”“揚”“凰”等,這些都精確地表現了彈者的情感和聽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錯運用,以與琴聲的疾徐斷續(xù)相協(xié)調,也大大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杜眯小分饕ㄟ^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為側面烘托手法?!堵牱f師彈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并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這三首詩風格迥異。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后面的八句寫詩人聽音樂的感受,至于琴聲引發(fā)了怎樣的人生體驗,并未直言,因而這首詩的風格悲愴含蓄。
八、閱讀理解
(一)精段閱讀
閱讀本課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詩各從什么角度寫箜篌之聲?分別表現了聲音的什么特點?
2.這首詩是如何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
參考答案:
1.兩句詩都具有“以聲類聲”和“以形類聲”兩種屬性。“玉碎”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鳳凰叫”形容哀怨;分別給人以山崩地裂和孤鳳哀鳴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樂聲凄涼,“香蘭笑”形容樂聲歡快愉悅;分別可以喚起露滴殘荷與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與鑒賞。要根據意象的特點運用聯想的方式體會鑒賞。)
2.要點提示:(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繪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張的手法。(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思考要全面,條理要清晰。)
下一頁更多有關“高二語文必修3李憑箜篌引教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