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政治我與父母交朋友教案(2)
第二課時 逆反心理有危害
【課前準備】:
本課內容淺顯,不涉及更多倫理,主要是情感和實踐問題。要提高本課的教育實效,首先要在課前調查了解自己的學生,以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與家長的沖突。②學生在化解與家長的沖突,有哪些成功的經驗。③學生在與家長的關系中,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④學生逆反心理在家庭關系中的反映。⑤能夠感染學生的例子,特別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接近的例子。
【教學過程】:
1.閱讀感悟——愛的沖突(見附錄)
活動內容:引導思考:你是否也經歷過“愛的沖突”?試舉一例。仔細體會材料,是爸爸媽媽不愛我們嗎?還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會不會是他們已經表達了而我們卻未察覺?代溝,究竟誰不理解誰?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們,還是我們不理解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和回憶自身心靈深處的感動和故事,讓學生讀懂父母的真誠與無私,為后面引導學生從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鋪墊。
2.理性分析——沖突的代價
活動內容:連續(xù)性提問:你當時是怎樣想的?最終結果怎樣?這個結果對你日后的學習和生活與影響嗎?如果有,請具體說明?,F(xiàn)在你對這件事是怎樣想的?如果你當時按你現(xiàn)在的想法去做,設想一下結果又會是怎樣?你認為代溝產生的責任主要在于誰,為什么?
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體會家庭沖突的不快,體會逆反心理造成的影響親子關系、傷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認識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這樣能讓學生理智地對待與家長的矛盾,不任性,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感受,通過體驗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因為沖突的解決有正面和反面兩種體驗。所以要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談,既可以講正面的經驗,也可以講反面的教訓。
教學建議:在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引導學生討論;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事件本身的介紹不必過細,核心在于讓學生體驗;要注意學生思想的升華,即理性地看待處理問題的不同結果;可以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危害進行梳理,如情感傷害、經濟損失、阻礙家庭和個人發(fā)展等。
3.認真聆聽——來自父母的心聲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孩子,我為什么會打你》(見附錄)。引導思考:你也有過挨打的經歷嗎?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現(xiàn)在如何看待這種經歷?采訪自己的父母,問問他們當時
是怎么想的?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感受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自本能的,是最無私的,只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令孩子們不太喜歡罷了。但這也不足以導致某些孩子過激的方式來“回報”親人。
4.出謀劃策——面對生活中的煩惱
活動內容:就下列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侔职终f寫完作業(yè)就讓我出去玩。我寫完作業(yè),媽媽又讓我再做兩道奧賽題……②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
引導討論: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shù)”,我們應該怎么辦?
①媽媽非要我學鋼琴,我一點都不喜歡,我的志向是當一個科學家。②媽媽很支持我,同意我學畫畫,可是現(xiàn)在我對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讓我學習,當尖子生,可我總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極了。引導討論:如果父母的期望與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堅持己見還是服從父母的意志?你會如何說服父母來支持你的愿望?
?、俑改竿悼戳宋业娜沼?②父母將我的朋友拒之門外。引導討論:當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時,你會怎么做?父母這樣做的用意何在?建議:可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
?、僖粋€同學說:我媽就是煩,每天我吃早飯的時候,她就說:“吃完早飯去喝牛奶,別忘了。”其實,牛奶和書包都放在我的寫字臺上,我上學拿書包,不就看見牛奶了嗎?真是的!②女兒晚上去看電影,九點多回家。媽媽說:“才回來,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幾次了。”女兒說:“媽媽真是的,難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來?”③我騎自行車上學,爸媽每次都要叮嚀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導討論:父母講這些話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對父母的嘮叨,怎樣做才會雙贏?這里重在引導學生領悟同樣一句話可以有多種意思的理解,即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設計意圖:選取這些兩難問題,當然這些都是青少年學生所關心的、跟他們的成長密切相關的話題,讓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激起個體的內心價值沖突。讓學生自主探究增進與父母的了解與溝通、化解沖突的辦法,并讓學生設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帶來的后果,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處理方法所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教師行為:引導學生對大家所分析出的矛盾原因進行簡單歸類,對大家提出的解決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對各種方法的可行性作出評價。學生選出最佳解決方案。學生發(fā)解決方法可能很多,有些是積極的,避免了矛盾,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借鑒別人的可取之處;有些是消極的,可能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對此教師可采取將錯就錯,引導學生步步錯下去,當引出最后一個破壞性的后果時,學生也就明白了問題所在。通過學生自己體悟出來的道理學生更容易接受。
四、教學中的困惑和建議
1.第一課時的主題是“成長也會有煩惱”,由于煩惱是一種主觀體驗,人們對生活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某種煩惱的產生,其個體差異有時比較大。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借助各類活動,尤其是與學生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各項活動,使學生能有深
入的心理體驗和深刻的情感共鳴。在豐富的情感體驗基礎上運用生動的事例來加深理解,調整認知,促進行為轉化。
2.學生的逆反心理未必都錯,都的反抗不無道理。具體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中的好多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是家長無意造成的。家長的觀念有時相對滯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難免有誤區(qū),這些都是導致學生逆反的因素。有調查表明,問題多的學生常常與家教誤區(qū)相關,極端的問題中往往有家長教育不當?shù)呢熑?。鑒于對學生的教育應該主要從學生方面找原因,所以教材為減輕負擔,沒有從與父母的互動中講這個問題。但無論如何,子女與父母的矛盾是由雙方構成的,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多或少會與家長的教育有關。但家長的問題我們是很難解決的。
3.如果班級中有特殊家庭(如單親、離異等)的學生,我們需要呵護他們受傷的心,但又必須正視矛盾,這是解決矛盾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難的一步?;乇苊苤荒茏屛覀冊诙虝r間內覺得自己似乎解決了問題,但這只是一種錯覺,卻會留下許多“后遺癥”。
4.可能會有學生與父母關系緊張,無法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在授課過程中,如引導不當可能還會加深了他對父母的怨恨。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活動時進行了解,盡量從積極的角度給予解釋或給予鼓勵。若有必要,在課后進行個別交流和輔導。
5.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班級團體輔導的功能關注學生自我探索,引導和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充分分享,并獲得反饋,以了解“別人如何”,了解“大多數(shù)人如何”促進對自己的更深了解。
6.有些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緊張,教師不可將其上升為人品或道德、性格問題,這會引發(fā)這些學生更大的焦慮和壓力。雖然,人品或道德、性格問題會是親子關系緊張的可能原因,但不宜在班級團體里挑明。對個別確實存在這方面問題的學生,老師可邀請其進行個別輔導。
7.要充分發(fā)揮正面的積極體驗的作用。正面經驗即與父母積極交往溝通的最有效的辦法。抓住這一點,是讓學生體驗家庭溫暖、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策略。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因此,要結合學生已有經驗,抓積極因素。防止學生站在與家長對立的立場上對付家長。
看了八年級上冊政治我與父母交朋友教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