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我心中政治論文范文(2)
黨在我心中政治論文范文篇二
中共與國際共運的探索之路
共產黨的世界地圖(上)
作為國際共運史上最受關注也最具希望的共產主義政黨,在9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國際共運的關系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90年來,既得到過后者支持,亦曾受限于其視野;既有過相濡以沫,也有過暴風驟雨。當蘇東巨變的風波已經過去二十年,當中國經濟在中共領導下躋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或許正如黨史專家所說,其實對中共而言,發(fā)展好自己就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最大的貢獻
從合作、斗爭到獨立發(fā)展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
1920年秋天,孫中山在上海寓所的書房里接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兩人的初次見面沒有過多客套,而是坐下來直奔主題:談俄國革命。這是孫中山第一次會見外國共產黨人,來訪者正是俄共(布)遠東局代表維金斯基(吳廷康)。
彼時吳廷康已在中國活動半年有余,他來中國之際正值“五四運動”剛剛落下帷幕。中國人的民族覺醒與自救在辛亥革命失敗后繼續(xù)風起云涌,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馬克思主義也剛剛孕育出中國第一批共產主義者。
吳廷康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要在中國尋找有共產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為此,他先后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并投入到醞釀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籌備工作中。但正如吳當初旨在組成“各革命團體中心組織”的想法,早期共產主義者們的奔波與身體力行雖滿懷憧憬卻很難想見:他們正在著力推動的,是將會在今后90年中成為國際共運史上最受關注和最具希望的共產主義政黨。
1250元:來自共產國際的“月薪”
在吳廷康返回莫斯科之后,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于1921年6月3日抵達上海。此前一年里,上海、北京、長沙等地先后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馬林建議,“應當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于是,由上海的黨組織通知各地黨組織,“各派代表二人到上海開會”。
是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現為興業(yè)路76號)秘密舉行。馬林代表共產國際致詞,祝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如果沒有共產國際、蘇聯共產黨的支持,就不會這么快、這么順利地建立起中國共產黨?!敝袊嗣翊髮W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景治評價道,“并且在建黨后,中共也不會發(fā)展得那么快?!敝泄驳娘w速發(fā)展與共產國際制定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有關。1922年到1923年,共產國際要求中共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在幫助國民黨革命的同時,創(chuàng)造獨立的生存空間和斗爭形式?!捌鸪?,包括張國燾在內的不少共產黨員很難接受:怎么能加入資產階級政黨呢?結果,中共從一個只有400名黨員的秘密小組織,一躍壯大到擁有5萬多名黨員(到1927年)?!眹H共運史專家高放說。
此外,在經費支持上,共產國際也給予了中共很大幫助。根據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楊奎松的考證:在中共一大至二大期間,共產國際提供的黨的月活動經費大約在700元左右。而在中共二大至三大期間,共產國際提供的月活動經費實際上已經達到了1250元。
“兩頭好,中間壞”
不過,共產國際的幫助也給正在探索中的中共革命帶來傷害。按照毛澤東曾經對共產國際做出的評價,從1919年至1943年,共產國際的作用和影響是“兩頭好、中間壞”。
從1927年年底到遵義會議之前,中共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經歷了三次“左傾”錯誤,分別是“瞿秋白盲動主義”、“李立三冒險主義”、“王明教條主義”。其中,一條貫穿的錯誤思路便是“城市中心論”。
“直到遵義會議以后,中共才確立了正確的路線,有了自己的領導。”李景治說。
1935年1月,在長征途中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的中共中央,通過遵義會議,剝奪了此前得到共產國際認可的留蘇學生博古的地位,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而此時共產國際也開始反思,共產國際季米特洛夫明確表態(tài),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要“像眾星拱月一樣”圍繞在毛澤東周圍,即支持、承認了遵義會議以后確立的領導班子。
“種玉米的實干家”與“真正的戰(zhàn)略家”
中共革命的勝利無疑也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首先開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動,就是毛澤東與周恩來對莫斯科進行的前后長達兩個月的訪問。訪蘇的主要目的就是簽訂新的中蘇同盟條約,同時爭取蘇聯的大規(guī)模經濟援助。
據國際冷戰(zhàn)史專家沈志華的研究,當時蘇聯對華援助主要通過提供低息貸款、援建重點項目、發(fā)展雙邊貿易、派遣蘇聯專家等幾個方面進行。
蘇聯的援助,為新中國初期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鑒于東西“冷戰(zhàn)”的國際形勢,毛澤東制定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但好景卻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急轉直下:中蘇黨際的友好變成了公開的論戰(zhàn)、國家關系上的同盟變成了互相拆臺和攻訐,貿易額急劇下降,軍事摩擦不斷,1969年雙方更是發(fā)生了直接的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
李景治分析認為,“中蘇論戰(zhàn)本身就有不科學性,它的全稱就是‘關于國際共產主義總路線的論戰(zhàn)’。從蘇共方面講,體現了蘇共大黨主義的傾向?!?/p>
事實上,東歐共產黨在1956年“波匈事件”后,也已流露出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不滿。
當時,也正值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時期。在1957年莫斯科會議上,東歐多國的共產黨紛紛批評了蘇共和赫魯曉夫的錯誤。面對新形勢,為了維護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團結,毛澤東出面勸說大家。
高放介紹說,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可謂“獨具慧眼、獨圓全局”,“當時莫斯科流行一句話‘赫魯曉夫是種玉米的實干家,毛澤東才是真正的戰(zhàn)略家’。不過接下來,中共也開始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已經超越蘇共了,赫魯曉夫已經不能再領導國際共運了?!?/p>
高放把之后中國掀起的“大躍進”、““””放諸于國際共運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中,“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實力還是不如蘇聯,所以‘大躍進’就要使中國在經濟上、科技上盡快追趕蘇聯,在生產關系上盡快超過蘇聯?!?/p>
盡管學界至今仍對中共領導人是否想成為國際共運中心存在爭論,但不爭的歷史事實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產力,造成國民經濟水平失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雖然“波匈事件”堅定了毛澤東與蘇聯大國主義斗爭的信念,也堅定了他獨立自主走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但無論是黨政不分的政治體制,還是由國營經濟、集體主義經濟構成的經濟體制,無一能走出蘇聯模式,反而后期比蘇聯更‘左’?!备叻耪f。
“而中蘇論戰(zhàn)的后果也使國際共運走向低潮,一直到蘇聯解體,國際共運進入了低谷?!崩罹爸伪硎?,“內耗極大傷害了國際共運?!?/p>
蘇東劇變與南巡談話
歷史的車輪曲折前進。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雖然時值寒冬臘月,但卻迎來了中國改革的春天。鄧小平指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p>
中國開始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黃宗良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時期的革除曾經深刻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蘇聯模式的弊端的過程”,這體現在:不再強調計劃和指令,而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不再是單一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競爭和發(fā)展的混合所有制。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席卷中國大地時,國際共運卻遭遇嚴重挫折。1991年蘇共解散、蘇聯解體,且不說國際形勢令中國孤立無援,在中國國內也產生了對改革開放路線的質疑:改革開放會滑向資本主義嗎?中國會被和平演變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小平1992年發(fā)表了“南巡”談話。其中,他說:“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這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崩罹爸胃嬖V《國際先驅導報》,“其實對中共而言,發(fā)展好自己就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最大的貢獻?!?/p>
也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支持下,中共上世紀90年代開始轉變了對其他國家共產黨的支援方式,從物質上的幫助轉為道義上的幫助。而親眼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巨大成就后,越南、老撾等共產黨執(zhí)政國也逐漸走上了獨立自主摸索本國社會主義的道路。
1月14日,在德國西南部城市特里爾,參加“中歐青年交流年”項目的中國青年代表參觀馬克思故居。本報記者 武巍/攝
“中國成就越大,對各國共產黨的影響就會更大”
——專訪著名國際共運史學家高放
記者 陶德言、鄧亞君 發(fā)自北京
【嘉賓介紹】高放,原名高元?,192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1981年經國務院審批的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共運史學家。著有《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社會主義在世界和中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別史》、《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心聲》等10多部著作,約500萬字,在學術界被譽為“思想高度解放”的學者。
“國際共運不可能再出現以往的革命高潮了,因為時代條件變了”
國際共運沒有統(tǒng)一領導和中心
也有很多共產黨希望中共能挑頭建立國際組織,但我們從歷史經驗出發(fā),不贊成成立國際組織,堅持鄧小平講的“決不當頭”。
《國際先驅導報》:現在還有國際共運嗎?或者當今時代下的國際共運出現了哪些新變化?具有哪些新特點?
高放:我剛參加一個紀念“中共90年”的研討會,會議期間有很多人也問我“現在還有國際共運嗎”、“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運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等。
我說,國際共運是存在的,但理解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認清時代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當今時代是新科技革命迅猛發(fā)展的時代,集中特點就是信息化。我們從產生馬克思主義的蒸汽化時代,產生列寧主義的電氣化時代,一步步發(fā)展到當今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會形成各具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以前的時代主題是戰(zhàn)爭、革命與斗爭,現在的時代主題已經轉變?yōu)楹推?、發(fā)展與合作。
時代主題變化后,當前的國際共運呈現出5個新特點——
第一,沒有國際組織統(tǒng)一領導;沒有共運中心集中指揮,各黨獨立自主發(fā)展。20世紀,統(tǒng)一指揮國際共運的是共產國際(1919年-1943年),中共就是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下成立的。共產國際解散后,1947年到1956年是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雖然它是地區(qū)性組織,但還是共運的組織中心。情報局解散后,沒有國際組織統(tǒng)一領導了,但還有共運中心集中指揮,這個中心就是蘇聯。
波匈事件以后,赫魯曉夫的大黨主義、大國主義充分暴露出來,也引起其他國家共產黨對蘇共的反感。在1957年的莫斯科會議上,毛澤東出面勸其他共產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需要一個“頭”,你們能當這個“頭”嗎?中共維護了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團結。不過也是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起到70年代末,我國為爭當世界革命中心,在長達20多年的過程中不僅照搬蘇聯模式,而且還超過蘇聯模式,推行比蘇聯模式更“左”的社會主義,我們?yōu)榇烁冻隽藨K重的代價。
到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提出國際共運沒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獨立自主才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的體現。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后,國際共運再沒有中心了?,F在世界130多個共產黨,都在獨立探索通往社會主義之路。如果國際共運不存在,那么這130多個共產黨在干什么?所以現在的國際共運依然存在,只不過沒有統(tǒng)一領導和中心而已。
第二,各國共產黨指導思想多元化。共產黨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講,指導思想是一元化的;但是各黨對馬克思主義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也可以說是多元化的。
以革命任務為例,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傳統(tǒng)上認為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因為民主主義革命早就完成了,但是日本共產黨提出仍然要進行民主主義革命。美國共產黨現在也不提“社會主義革命”,因為它認為這條道路在美國走不通。再有對“民主集中制”,各國共產黨原先都以它為組織原則,現在法國共產黨改為“民主制”,認為過去過于強調集中,而民主集中的本質是民主。日本共產黨表面上還是貫徹“民主集中制”,但是它取消了“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把過去共產黨要“完全服從”黨的決議改為“自覺服從”。
第三,各國共產黨實踐行動多樣化。絕大多數黨從事不同的合法斗爭。有的黨參與議會斗爭;有的黨沒法參與議會斗爭,比如美國共產黨,美共從來沒有一個人當選參議員、眾議員,參選也不可能當選;還有黨繼續(xù)搞武裝斗爭,比如印度共產黨(毛派)、尼泊爾共產黨(毛派)。所以不同國家,共產黨的實踐行動多樣化。
第四,各國共產黨組織建設多黨化。一個國家出現了好幾個共產黨,這是以前絕不允許的。1920年共產國際二大有一個決定,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共產黨,有兩個就要合并。但實踐證明,只有一個共產黨時,黨內斗爭非常尖銳、殘酷。因為人們對把共產主義和本國實踐相結合總有不同看法,不同看法出現了不能妥協怎么辦?所以非要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
現在有不同看法可以另組一個共產黨。分裂雖然分散了黨的力量,但如今來看,分裂未嘗不是好事,避免了黨內斗爭的尖銳化、殘酷化。從而把不同主張公開訴諸群眾,和平爭奪群眾支持,也可能通過一段爭奪,最后還會聯合。
第五,國際共運雖然是各黨獨立自主發(fā)展,但相互之間還有聯系,不是孤軍奮戰(zhàn)。雙邊的、多邊的、地區(qū)性的、國際性的聯系都有。比如,我們黨和尼共(毛派)就有聯系,還有交往,同時和尼共(聯合馬列)也有聯系。而地區(qū)性的聯系,比如拉美地區(qū)舉行過共產黨的一些論壇、活動;更重要的是,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召開的國際會議,從1998年起迄今幾乎每年都開,已經開過11次大會了。
當然,也有很多共產黨提出國際共運還是應該有組織,希望中共能挑頭建立國際組織。但我們從歷史經驗出發(fā),不贊成成立國際組織,堅持鄧小平講的“決不當頭”。
中國對外輸出價廉物美的自主產品
中共是世界共運的“后起首秀”,過去蘇聯模式是輸出革命,目前我們是輸出價廉物美的自主產品。我們通過改革開放,促進國家繁榮富強,這樣我國才可能更多地切實幫助別國。
Q:回顧中共建黨的歷史,90年來,中共的誕生、發(fā)展與壯大和國際共運密切相關,相互影響。您如何評估中共在國際共運中的歷史地位、歷史貢獻?
A:中共是世界共運的后起之秀。這90年間,我們有挫折、失敗,但畢竟一步步總結歷史經驗后,每一階段的發(fā)展都更上一層樓。所以中國社會發(fā)生了三次巨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從原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
在這些過程中,我們既得到過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也受到過蘇聯和共產國際的錯誤干擾。然后獨立思考,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我查了歷史資料,按共產黨成立的先后順序,中共在世界共產黨里排名第34位,不是第一批成立的共產黨。到共產國際1943年解散為止,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共成立了66個,我們正好處于后半部分首位。
比我們先成立的33個共產黨,如今基本處于三種情況:一是垮臺。有的解散了,有的改名了,有的改性質了;二是黨還存在,但力量縮小,基本上被邊緣化,在本國政治舞臺上起到的作用很小。三是分裂成幾個黨。比如印度共產黨分裂為4個黨,美國、英國、意大利都有兩個共產黨。
這樣一比,可見中共不僅是后起之秀,而且是后起首秀。中共現在是國際共運中取得的成就最大、力量最強的共產黨。也可以說,是最偉大、最強大的共產黨。最偉大,可以理解為我們擁有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取得的成就最大;最強大,意指我們有8000萬黨員,占世界共產黨總數的85%。其他4個小國、小黨執(zhí)政國的黨員數量加起來是我們的十分之一。對此,我們一方面,自信、自豪;但另一方面,也要自謙、自省,因為我們也還存在很多問題,還面臨很多挑戰(zhàn),千萬不可自滿自足,自負自傲。
Q:蘇東劇變后,國際共運一度陷入低潮,因此有學者提出“歷史終結論”,但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可以說終結了“歷史終結論”。應該說,中國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16年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會否帶來國際共運的新高潮?
A:從國際共運來講,我們可以把中國的崛起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的崛起進行比較。一個很明顯的差別就在于,中國是在對外開放中崛起的,不再推進世界革命,而是推進世界逐步改良。
世界革命就是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現在中國尊重各國共產黨走自己的路,我們從1982年十二大以來,堅持并信守與黨關系的四項原則: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過去蘇聯模式是輸出革命,目前我們是輸出價廉物美的自主產品。我們通過改革開放,促進國家繁榮富強,這樣我國才可能更多地切實幫助別國。
但我認為國際共運不可能再出現以往的革命高潮了,因為時代條件變了,過去之所以有革命高潮,就是武裝革命奪取政權。第一國際時期有巴黎公社革命;第二國際時期有俄國革命;第三國際時期有中國革命和東歐一些國家革命。今后也不會再出現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高潮,大部分黨將會逐步改良,和平漸進。當然,并不排除個別國家可能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越大,對其他共產黨執(zhí)政的國家,也會促進他們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逐步漸進。比如,越南和老撾也在1986年的改革開放后取得了顯著成就。再比如,卡斯特羅曾兩次來中國考察,最近閉幕不久的古共六大也釋放了不少改革信息。近年來金正日多次來中國參觀訪問,也很重視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
“中國模式”正在形成中
“中國模式”遠未定型,目前形成的其實是一種“摸式”,即“摸著石頭過河”。
Q:說起中國的崛起,主要原因是中共探索出一條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中國發(fā)展模式引起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西方甚至出現了“中國模式威脅論”。您如何看中國模式的特點、內涵、實質?中國模式的優(yōu)勢在哪里?
A:其實“中國模式”最早是鄧小平于1980年、1988年提出來的,不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但現在的中國領導人使用“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因為中國模式還沒有定型,還正在形成中,目前形成的其實是一種“摸式”,即鄧小平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還有很大的變化和可塑性,最終是要形成“中國模式”的。
“中國模式”全稱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澳J健边@個詞不是“模范”之義,而是“模型”、“樣式”。它是中性的,在某種程度上偏于褒義,即便是好的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不好的模式更要大力改革。
目前來看,我把“中國模式”稱為“四不像模式”,這并非貶義,而是反映實際。第一,它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主;從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轉向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崇拜領袖轉向以人為本;從人治轉向法治;從堅持斗爭哲學轉向構建和諧社會;從過分強調產量、產值增長轉向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從對外封閉轉向對外開放;從推行世界革命轉向營造和諧世界等。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國模式確實與蘇聯模式是有區(qū)別的,并正在形成中。
第二,中國現在仍然摻雜著蘇聯模式的成分。表現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育還不夠健全,傳統(tǒng)計劃經濟和國營經濟的觀念和做法仍然在起消極作用。政治方面,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任重道遠,官本位現象嚴重。在文化方面,也還需要進一步改革。
第三,中國現在已經滲透有美國模式的成分。例如,高管和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過大,高管年薪可以達到數千萬元,基層員工年薪不過5萬多元,這是華爾街模式。美國模式中鼓勵競爭的好的方面我們吸收不夠,反而讓貧富差距擴大了。
第四,中國還受到歐盟一些國家模式的影響。例如采用工黨、社會民主黨執(zhí)政過的國家實行的讓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并排混合發(fā)展,私營經濟已經大大超過了國營經濟。而且國營經濟中很多是壟斷經濟,尤其在石油產業(yè)、電信產業(yè)等領域,阻礙了市場的自由競爭。
我們要做的是要探索一條全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不是照搬、照抄外國模式。我想,今后的主要任務是剔除其他模式的影響,要把世界上好的東西都汲取過來,熔于一爐,以社會主義為主體,把不好的東西都剔除,這樣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未來之路要發(fā)展公共權力
社會主義要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取得勝利,也應當吸取資本主義的優(yōu)點。
Q:您對未來國際共運的前景、世界社會主義的前景有何估計?
A:我是樂觀的。只要有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存在,社會主義就必然會興盛發(fā)達。社會主義就是要取代資本主義,建立一種比資本主義更發(fā)達的制度。但在新科技革命時代,未來社會主義道路應該和以往有所不同。
這些不同包括前面講到的——過去是武裝革命奪取政權,現在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探索。但在這當中,共產黨不僅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還應該擅于聯合其他社會主義派別,比如社會黨、綠黨、托派等。過去認為“只有共產黨一家在搞社會主義,其他國家在搞假社會主義”的觀點需要改變。我曾經說過,現階段應該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改譯為“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事實上,1888年恩格斯校訂的、賽米爾·穆爾翻譯的《共產黨宣傳》英文版就將“無產階級”干脆翻譯為“勞動者”。
狹義的勞動者指雇傭勞動者:自己不占有生產資料,被資本家雇傭。我們如今應該依靠五顏六色衣領的勞動者:西方的藍領工人越來越少了,所謂的管理者、白領工人,還有金領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灰領工人(維修人員和知識產業(yè)的開發(fā)者、營銷者)、綠領工人(環(huán)保領域)、粉領工人(女工)等,也都是未來社會主義要依靠的對象。
更重要的是,今后社會主義應該看到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了新階段。我曾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封建資本主義,資本在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著(16世紀至18世紀);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70年代以后,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資本主義進入了新階段,即社會資本主義。之所以叫社會資本主義,有三個主要特點:社會化程度更高、國家的社會職能大大加強、社會主義因素在逐步增長。這種社會資本主義,不能使用傳統(tǒng)世界革命的辦法來打倒它。
美國最大的危機莫過于1933年那場經濟危機。但羅斯??偨y(tǒng)上臺后推行“羅斯福新政”,實行社會保障法,使美國資本主義躲過了這場危機。國內理論界有人說,“羅斯福新政”使美國資本主義死里逃生。我的看法更進一步,不僅是死里逃生,更是“重獲新生”,讓資本主義獲得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是什么?就是吸取了社會主義中有利的一面,來補救資本主義危機?!傲_斯福新政”中的重要措施是“指導性計劃”,就是吸取蘇聯指令性計劃的精華,加強了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
所以社會主義要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取得勝利,也應當吸取資本主義的優(yōu)點,使政治權力公共化。社會主義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在于公權,財產公有化。如果公有化的財產再加上公共權力,那就能全面取代資本主義。
我認為,未來的社會主義之路,要重視自我更新,發(fā)展公共權力,走社會主義民主道路。這包括三個層面上的民主:黨內民主,主要指黨的權力機關的制度改革;黨際民主,主要指多黨合作領域;人民民主,主要指基層民主政治。
馬克思曾經說過,總結經驗,鎮(zhèn)壓革命的人往往成為革命遺囑的執(zhí)行人。所以可見,“革命遺囑”是歷史大勢所趨??傮w來看,應該講,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現在的希望就在中國。
今年3月10日,拉脫維亞(右三)與中聯部部長王家瑞(左二)舉行會談。新華社
中共:不會跟美共討論“武裝起義”
從早期的幫助兄弟黨分憂,到現在按四項原則開展與包括其他共產黨在內各國政黨間的交往,中共的政黨外交也在與時俱進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孫芮發(fā)自北京 位于北京城西木樨地附近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大院,6月10日迎來了一批扛著“長槍短炮”的外國客人。面對30余家境外媒體的近40名駐京記者,中聯部副部長艾平和新聞發(fā)言人黃華光侃侃而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之際,擔負著中共黨際交流的中聯部,首次對境外記者揭開“神秘面紗”。
“我們確立了‘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交往四項原則,主張超越意識形態(tài)差異,謀求相互理解與合作,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世界各國政黨廣泛交往?!卑皆谧剷系谋響B(tài),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當今中共政黨外交的總體特點。與之相映的一組數據是:目前中共已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政黨或政治組織保持著接觸和交往。
取得這樣的成果,絕非一蹴而就。如果把視線轉向中共與其他共產黨的交往歷程上,就更能體會到今日中共政黨外交的嬗變軌跡。
代兄弟黨起草綱領走不通了
說起中共政黨外交工作的起源,還要從1949年6月劉少奇訪問蘇聯時斯大林的一席話開始追溯。
資料顯示,當時斯大林對劉少奇說,你們應該懂得你們所處地位的重要性……在國際革命運動中,中蘇兩家都應承擔些義務,而且應該有某種分工,希望中國今后多擔負些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方面的幫助。
中共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議。新中國成立后,決定將國內統(tǒng)戰(zhàn)工作與當時屬于統(tǒng)戰(zhàn)部管理的黨的對外聯絡工作分開。
1951年1月16日,劉少奇親筆致函駐蘇聯大使王稼祥:中央已決定你為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其任務是與各國兄弟黨聯絡,但具體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是與東方各國兄弟黨聯絡并幫助他們。這一天,因此成為了中聯部的建部紀念日。
建國初期,協助外國共產黨制定綱領和政策、幫助外國共產黨培訓干部、援助越南抗法戰(zhàn)爭和援助朝鮮抗美戰(zhàn)爭等是中共政黨外交工作重點。1954年后,亞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戰(zhàn)后發(fā)動武裝斗爭的一些亞洲共產黨,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鑒于此,1956年春,黨中央決定停止此項工作。“對兄弟黨,不要代人家起草綱領,他們起草好,拿來給我們看看提些意見可以。我們過去也給人家起草過綱領,那樣是行不通的?!?958年6月,毛澤東在一次外交部務虛會上說。
確立黨際交往四原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共政黨外交工作也不斷調整和改進。但后來國際共運遭遇挫折,以及受“”的影響,政黨外交一度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
回顧那艱難的20年,中聯部前副部長朱善卿在一篇文章中總結道:我們錯估了國內形勢……也錯估了國際形勢,認為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把“革命制止戰(zhàn)爭”看作是一種現實的可能,并積極支持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共產黨“搞武裝斗爭”,“鬧革命”,而實際上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并不存在直接革命形勢。
在“”結束至十二大召開這段時期,中共一方面逐步恢復與一些國家政黨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在探討新時期究竟什么才是黨際關系的準則。1980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內部談話中指出,“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fā)號施令。我們反對人家對我們發(fā)號施令,我們也決不能對人家發(fā)號施令。這應該是一條重要原則?!?/p>
這一說法后來得到了細化。“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在十二大被正式提出,并成為中共政黨外交的一大轉折。
與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握手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政黨外交不斷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用中聯部前副部長朱善卿的話說,“(工作對象)由共產黨和工人階級政黨,逐步擴大為‘四類政黨’,即共產黨(包括老黨)、發(fā)展中國家友好政黨、社會黨、發(fā)達國家的資產階級政黨(包括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
2010年底,第二屆中美政黨高層對話在華盛頓舉行。這是美國兩大政黨第一次邀請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團赴美訪問。“這是前所未有的?!敝新摬堪l(fā)言人黃光華評價說。
除了民主、共和兩黨,中共還同時保持著與美國共產黨的接觸。同樣是接觸,對象不同,側重點就有所區(qū)別。“我們跟共和黨、民主黨交往更多的是在如何加強相互了解、推動兩個國家關系發(fā)展等方面,跟美共,我們更多的是理論上的一些探討,(就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美國的政治經濟形勢、中國的發(fā)展有些什么問題。但不會跟美共討論如何進行武裝起義這類問題?!卑秸f。
這種超越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開放姿態(tài),引發(fā)了包括美國之音在內很多外媒的疑問:中國共產黨本身是靠武裝斗爭起家的,現在為什么立場發(fā)生如此巨變?
對此,艾平的回答是:“中共的一系列決策都是與她的世情、國情、黨情的判斷密切聯系。世界形勢發(fā)生了變化,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也都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p>
作者:高放
看了“黨在我心中政治論文范文”的人還看:
5.道德和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