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
時間:
李方澤1由 分享
論文關(guān)鍵詞:美學思想;老莊哲學;美的本質(zhì)意境;審美取向
論文摘要:本文認為,老莊哲學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藝術(shù)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老莊哲學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zhì)問題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莊哲學方法論對意境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三是老莊的精神追求和哲學旨趣影響了中國藝術(shù)的審美取向.
研究中國藝術(shù)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離不開中國哲學,這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其中,尤以老莊哲學對中國藝術(shù)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為大??梢哉f,老莊哲學是中國美學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莊哲學,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美學思想。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zhì)屬性的探討、中國美學的憊境理論和中國藝術(shù)的審美取向。
一
關(guān)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質(zhì)屬性是什么,中外美學史上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美學史上對這一間題的探討是深受老莊哲學思想影響的,或者說,老莊哲學決定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zhì)屬性的致思方向。
老莊哲學以“道”為核心范疇和最高范疇,他們對“道”的本質(zhì)屬性的規(guī)定其實也就是對美的本質(zhì)屬性的規(guī)定。老子認為,作為宇宙根本法則的“道”,有兩個根本的特點:一是無為,二是無名。《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氣第1章)又說:“道常無名。氣第32章)他稱“道”為“無名之樸氣第37章)。就是說,“道”是不能用普通語言、抽象概念和邏輯思維來把握和表達的。“道”的存在狀態(tài),與其說是“有”,毋寧說是“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請,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晚,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第14章)在老子看來,“道”既不是絕對的虛無,也不是絕對的與現(xiàn)象界分離的精神實質(zhì),而是“無狀之狀,無物主象”,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無”乃道主體,“有”乃道之用。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第1章)有與無,有限與無限,是老子對“道”性質(zhì)的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其實也就是美之為美的規(guī)定。謝林說過,美是要在無限之中看出有限。一切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的美,同時又表現(xiàn)出某種超出視聽感官的性質(zhì)。美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社會性質(zhì),既存在于一定的物理時空,是實在的,有限的,同時又顯現(xiàn)于無限的心靈時空,是經(jīng)驗的,超驗的。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那種超越感官、訴諸心靈體驗、趨于無限的美—“道”之美或可稱作“大美”。老子心目中的那種“道”之美,是不可言說的,而只能超越語言,另辟它途。老子哲學對語言有效性的懷疑和對超越感官的悟道方式(“靜觀”)的推崇,格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中邏輯語言符號以外的藝術(shù)語言的發(fā)展。邏輯語言難以表達的生命體驗,在藝術(shù)世界里獲得了最大的補償。從這個角度看,老子哲學開啟了中國哲學“立象以盡憊”這一審美式的致思方向,深刻影響了中國美學與中國藝術(shù)的走向。
老子哲學的光大者莊子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用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的“道”,卻能夠用形象思維和藝術(shù)形象去把握和傳達它?!肚f子·天地》篇有一則窩言說:“黃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而不得,使噢垢素之而不得也,乃使象周,象圈得之?;实墼?異哉!象圈乃可以得之乎!”在這個窩言當中,“玄珠”是“道”的象征,知是知性(智慧)的象征,“離朱”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視力最好的人,在這里是感官的象征,“噢垢”是語言的象征。而“象圈”即若有若無,朦朧恍惚的樣子。窩言的憊思是說,用知性、感官和語言是得不到“道”的,用“象圈”則可以得到。葉朗先生認為,“象圈”就是藝術(shù)形象的象征。(見《中國美學史大觀》,)應當說,這是極富見地的思想,盡管《莊子》一書并無明確提示,說象圈就是藝術(shù)形象。但是,莊子在這里所說的“象周”的特征,正是符合藝術(shù)形象的特征,或者可以說,莊子是在不自覺地提出了道家哲學的“美”論。而后來的藝術(shù)形象理論正是這一美論的提煉、升華、明朗化和系統(tǒng)化。
論文摘要:本文認為,老莊哲學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藝術(shù)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老莊哲學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zhì)問題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莊哲學方法論對意境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三是老莊的精神追求和哲學旨趣影響了中國藝術(shù)的審美取向.
研究中國藝術(shù)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離不開中國哲學,這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其中,尤以老莊哲學對中國藝術(shù)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為大??梢哉f,老莊哲學是中國美學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莊哲學,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美學思想。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zhì)屬性的探討、中國美學的憊境理論和中國藝術(shù)的審美取向。
一
關(guān)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質(zhì)屬性是什么,中外美學史上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美學史上對這一間題的探討是深受老莊哲學思想影響的,或者說,老莊哲學決定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zhì)屬性的致思方向。
老莊哲學以“道”為核心范疇和最高范疇,他們對“道”的本質(zhì)屬性的規(guī)定其實也就是對美的本質(zhì)屬性的規(guī)定。老子認為,作為宇宙根本法則的“道”,有兩個根本的特點:一是無為,二是無名。《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氣第1章)又說:“道常無名。氣第32章)他稱“道”為“無名之樸氣第37章)。就是說,“道”是不能用普通語言、抽象概念和邏輯思維來把握和表達的。“道”的存在狀態(tài),與其說是“有”,毋寧說是“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請,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晚,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第14章)在老子看來,“道”既不是絕對的虛無,也不是絕對的與現(xiàn)象界分離的精神實質(zhì),而是“無狀之狀,無物主象”,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無”乃道主體,“有”乃道之用。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第1章)有與無,有限與無限,是老子對“道”性質(zhì)的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其實也就是美之為美的規(guī)定。謝林說過,美是要在無限之中看出有限。一切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的美,同時又表現(xiàn)出某種超出視聽感官的性質(zhì)。美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社會性質(zhì),既存在于一定的物理時空,是實在的,有限的,同時又顯現(xiàn)于無限的心靈時空,是經(jīng)驗的,超驗的。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那種超越感官、訴諸心靈體驗、趨于無限的美—“道”之美或可稱作“大美”。老子心目中的那種“道”之美,是不可言說的,而只能超越語言,另辟它途。老子哲學對語言有效性的懷疑和對超越感官的悟道方式(“靜觀”)的推崇,格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中邏輯語言符號以外的藝術(shù)語言的發(fā)展。邏輯語言難以表達的生命體驗,在藝術(shù)世界里獲得了最大的補償。從這個角度看,老子哲學開啟了中國哲學“立象以盡憊”這一審美式的致思方向,深刻影響了中國美學與中國藝術(shù)的走向。
老子哲學的光大者莊子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用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的“道”,卻能夠用形象思維和藝術(shù)形象去把握和傳達它?!肚f子·天地》篇有一則窩言說:“黃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而不得,使噢垢素之而不得也,乃使象周,象圈得之?;实墼?異哉!象圈乃可以得之乎!”在這個窩言當中,“玄珠”是“道”的象征,知是知性(智慧)的象征,“離朱”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視力最好的人,在這里是感官的象征,“噢垢”是語言的象征。而“象圈”即若有若無,朦朧恍惚的樣子。窩言的憊思是說,用知性、感官和語言是得不到“道”的,用“象圈”則可以得到。葉朗先生認為,“象圈”就是藝術(shù)形象的象征。(見《中國美學史大觀》,)應當說,這是極富見地的思想,盡管《莊子》一書并無明確提示,說象圈就是藝術(shù)形象。但是,莊子在這里所說的“象周”的特征,正是符合藝術(shù)形象的特征,或者可以說,莊子是在不自覺地提出了道家哲學的“美”論。而后來的藝術(shù)形象理論正是這一美論的提煉、升華、明朗化和系統(tǒng)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