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心理學畢業(yè)論文
在學前教育中,幼兒心理學教學要取得成功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之前進行周密細致的教學設計。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學前心理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學前心理學畢業(yè)論文篇1
淺談高職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實踐
一、課程采用“縱—橫”的教學體系
縱,即先介紹基本理論問題,主要論述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和動力、發(fā)展心理學與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關系、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的關系等問題。橫,即介紹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年齡特征與教育,主要論述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夠較好地反映兒童心理學的學科內容和發(fā)展趨勢,便于學生系統(tǒng)全面的掌握。
二、廣納各方資源,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
近年來,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們在兒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突破了書本知識的局限,利用各種手段搜集有關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資源,通過實驗教學、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看錄像和多媒體光盤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操作把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變成靈活的、可以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操作性的知識。
三、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堅持課前演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堅持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在課前15分鐘進行演講,給學生獨立學習、大膽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自主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責任感,學生的備課、講課、評課等教學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二)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據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課程特點,我們將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三類,一是基本理論課,二是年齡特征與教育課。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1.基本理論課
基本理論課主要講授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概念、理論和流派。例如,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歷史回顧、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生物學基礎、游戲理論的發(fā)展等都屬于基本理論課。針對這種類型的課,我們采用教師全面講授—介紹參考文獻—學生課外閱讀—學生完成作業(yè)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查閱資料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年齡特征與教育課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介紹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與教育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內容廣、數量多,僅僅靠課堂講授很難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兩部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教師做理論講授,然后舉出具體案例進行剖析;學生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查閱大量文獻,觀看錄像,利用實習機會,到幼兒園一線進行現場觀察,最終形成觀察報告,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習效能
研究發(fā)現,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其知識技能的獲得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而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首先要改善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切忌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權威態(tài)度,應更多地以指導者或合作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及時給予鼓勵或
回應。改變教師一個人講,學生聽的授課方法,逐漸形成學生主動發(fā)言,共同討論的氣氛。
四、教學評價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評價結構
有效的教學需要科學的考核。為了使兒童 發(fā)展 心理學教學改革科學有效,我們還大膽改革了考核的評價結構,由理論成績和 實踐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理論成績占80%,包括平時成績(占10%)和 考試成績(占90%),平時成績由學生的作業(yè)(包括獨立作業(yè)、實驗作業(yè))和課堂上的表現(包括課堂發(fā)言、課前演講)兩部分構成,各占5%。實踐成績占20%,由 教育見習和教育觀察(完成幼兒觀察 報告)構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論考試內容
一般理論課考試的內容比較呆板 ,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單純掌握,學生往往通過考前“突擊”的短時記憶來完成考試,不注重知識的實際 應用能力,這樣更加不符合高職學生 職業(yè)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因而,在理論考試的試卷上力爭題型多樣,即選擇題、概念題、知識題、理論題和應用題等五種以上,由“死”題向“活”題轉移,即死記硬背的題分值減少,活學活用的題分值增加,著重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方式
以往對課程的評價主要采用學生給任課老師打分的形式,而老師最終只是了解了評價的結果,這樣做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我們在改革中,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及時對課堂效果進行反饋,進而及時調整。
總之,兒童發(fā)展心 理學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極其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可以為更好地學習學前教育科學以及早期教育教學方法提供心理學依據,奠定理論基礎。我們的教學改革應該使其有效地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從而符合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特點。
學前心理學畢業(yè)論文篇2
試談兒童心理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 兒童心理特點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的發(fā)展心理學分支。隨著兒童其自身的成長、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及所受教育的影響,心理活動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被動到主動的順序,漸漸發(fā)展起來。研究兒童的心理,既不能離開環(huán)境,尤其是社會環(huán)境,又不能脫離機體的生長,也不能忽視心理活動的連續(xù)性和整合性。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面對的通常是6到12歲的兒童。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在思維發(fā)展層面上講,正在經歷從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再到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與飛躍。他們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象或游戲之中;同時,他們在這一階段形成一般的邏輯思維,進而智慧發(fā)展更趨于成熟,思維能力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靈活性。
針對以上特點,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教育與學習的好壞、成敗將極大得影響他們的整個人生。良好的心理引導與教育影響、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方法將不僅覺得其知識的獲取與智力的發(fā)展,也講極大地影響其情感、道德觀念、思維活動的發(fā)展。
二、數學教學與學習的特點
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小學教學教育教學的過程的主要有以下四項特點:
1.目標預設化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曾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但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學習,而是要求教師有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教學方案設計中預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因此,我們必須首先明確這一點:新課程急需生成性課堂,但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而是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當為“生成”去尋求靈活合理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學中使學生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
2.內容生活化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在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課堂活動時,要適時地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身邊有數學,體會到可以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3.探究合作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思考: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性?合作能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那些學生不能單獨解決的、并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之間優(yōu)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合作。
4.思維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外向型的學生開朗、活潑,喜歡詢問老師,愿意和同學交談,便于解決疑難問題。內向型的學生情緒穩(wěn)定,喜歡獨立思考,注意力較集中。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認知方式的長處、興趣或學習偏愛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的空間,以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也要體現個性化的原則。
要形成以上的教學特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不摸透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發(fā)展狀況、情感特點是難以達到的。所以在今后的數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應當做到將兒童心理特點與數學教學特點相結合,既充分把握數學學科的特點,又深刻理解學生的心理與思維,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針對上述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與數學教學的個性,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有以下總結與分析:
1.以生動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
無論對于多大年齡的學生,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新課標為基本理念,朝著趣味性、現實性、開放性的方向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比如作我在教一年級學生學習10以內的數的認識時,沒有按照傳統(tǒng)教法先讓學生認識1~10這10個數字,再反復寫,反復測試。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中早已把這
10個數字分得清清楚楚,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趣味?;诖耍以谡n堂上創(chuàng)設了以下的情境:我首先準備了一些卡通紙質帽子,上面畫有兔子、老虎、小貓、小狗、魚、蝴蝶等多種動物,用幻燈片播放森林背景圖片。我與學生們分別扮演來參加森林會議的各種動物,并請大家為本次會議商討一個主題。學生們對于自身參與的游戲故事格外感興趣,紛紛舉手搶著扮演角色。一個學生說:“我是老虎,是百獸之王,只能有我一只老虎,不能有第二只存在。”其他學生紛紛響應,支持唯一的一只老虎。這樣一來,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理解了10個數字,而且還把10以內的數字用于 實踐,在快樂的實踐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知識。
2.以實際問題喚起學生求知欲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常常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拿到課堂上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的出解答辦法。在抽象的書本知識融入生活現象當中,激發(fā)學生探究的 心理。例如,學生們在討論一根固定長的繩子要圍成一個幾何圖形,是正方形的面積大還是長方形面積大?我引導學生先將繩子長度舉例,繩長16厘米的情況下正方形面積多少,長方形長為6厘米的情況下面積多少,哪個圖形面積大?再換個數試試看結果是否有變化。之后大家討論得到的結果是普遍現象還是偶然現象,怎樣去證明?學生的探索欲望被激發(fā)后,紛紛一展身手開始嘗試解題,最終得到在周長一定的情況下,正方形的面積比長方形的面積大這一結論。生活的數學活動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永恒的記憶,而活潑的課堂教學又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良方。典型的實際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切合課程的講解要求,使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真正將數學運用于生活之中,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3.以鼓勵點評增強學生信心
從心 理學角度講,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集中時間保持不長,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待于培養(yǎng)和開發(fā)。而且每個學生的心理個性特征差異也較大。在課堂上要使他們都有一個良好的聽課狀態(tài),要保證他們都能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尤其是后進生一些機會,適時地鼓勵,讓每位同學都樹立自信心,化被動為主動。教學實踐告訴我,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把學生放在首位,針對他們的心理與思維特點,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學生樂學,進而學會,最終會學。
四、亟待解決 的問題
我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兒童的想象力固然豐富,但著眼于單個學生時,其觀察力往往比較單一,不善于從整體事物中發(fā)現內在 聯(lián)系與規(guī)律。教師在課堂教授上,應當在突出重點時把握好分寸,隨時校正可能出現的理解偏差,避免學生片面的認識與錯誤的理解。但由于目前客觀條件所限,班額學生數目較多,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很難逐個把握,只能在課后的作業(yè)與測驗中得到反饋,而這時教學效果最好的“黃金時間”已經失去。如何避免或者減少學生課堂認識與理解偏差,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學前心理學畢業(y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