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化 > 歷史學 >

從不同層面研究中國近代人物(2)

時間: 陳朝霞1 分享

  二、近代人物研究方法
  人物研究并非易事 ,其方法大有講究。
  一是要先看這個人物屬于哪一個層面,是哪一個時期出現(xiàn)的人物,他所表現(xiàn)的是什么,狂飆式的人物要歌頌,扎扎實實做事的人物也要歌頌。如要用狂飆式的人物去要求蔡鍔,其結果只能是對蔡鍔的否定,因為他不屬于這類人物。像蔡鍔這樣務實打硬仗的人,在近代不是太多的。因此,研究時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點。在太平天國時期,只有洪宣嬌、蘇三娘、蕭九妹等近似《水滸傳》中顧大嫂一類的人物,絕對產生不了秋瑾這樣的巾幗英雄。戊戌變法前夜 1 ,300 多名舉人“公車上書”也不可能產生秋瑾,因為當時女子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女狀元、女秀才只有戲臺上有,那是虛構的,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沒有。只有20 世紀的中國才會產生秋瑾,此后產生何香凝、宋慶齡、宋美齡、鄧穎超、向警予、趙一曼等這樣的人物。以前講婦女解放的大多為男子,中國婦女自己起來解放自己是從秋瑾開始的,所以,秋瑾在近代史上地位很高。講到龔自珍,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死于 1841 年,有人說他屬于古代人物,寫中國思想史、寫通史就將他寫在古代,他是古代的終結,近代的開端,生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陳旭麓先生曾稱他既是中國古代最后的一位思想家、詩人,又是近代中國初期的一位思想家、詩人。他在近代活動的時間雖短 ,但他思想的觸角已伸進了近代。
  二是研究近代人物應注重人物的政治表現(xiàn)。過去講階級性,一味強調人物的階級屬性。所謂階級屬性,就是人的出身。階級出身是客觀存在的,自己是不能也無法選擇的。近代人物中勞動人民出身的很少,那樣要求他們不客觀。近代人物的思想變化與近代歷史進程變化有關。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運動,可稱為三個歷史里程碑,三代人三個里程碑,這是一個社會迅速新陳代謝的過程。陳獨秀在自傳中說他一生三變: 從“康黨”(贊成戊戌變法) 變成“革黨”(擁護孫中山的民主共和),再變?yōu)?ldquo;共黨”(共產黨),這三個新陳代謝過程集中反映在一個人的身上,陳的三個“變”是時代變化在他身上的留痕。不把握時代脈搏的跳動,不扣住人物的政治表現(xiàn),就無法研究近代人物。寫陳獨秀這樣的人物至少應把握這些。
  三是研究近代人物雖應重在人物的政治表現(xiàn),但在研究中還是應當要注意考察人物的社會性。所謂社會性,就是階級性。““””前研究人物一律搞標簽式,一味強調階級分析,那是不對的。但研究近代人物還是離不開社會性,即人物的階級性。鴉片戰(zhàn)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兩個“半”社會屬于資本主義社會范疇,半殖民地就是殖民資本主義。五四前產生的是資產階級,五四后產生的是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又分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民族資產階級又帶有千絲萬縷的封建性和買辦性,買辦資產階級在近代起重要作用,它同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矛盾。這兩部分均有同一性,均是資產階級,對中國社會生產力、新的生產關系出現(xiàn)均帶來過一些新的因素。過去對買辦階級的研究過多地強調它的消極面、破壞性,而忽視它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所起過的積極作用。買辦資產階級對于引進外國生產技術,推進中外貿易,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生、發(fā)展曾有過重大作用。買辦資產階級人物也有變化,對具體人物要作具體分析。葉澄衷、嚴信厚、陳猷等這些早期買辦人物是靠與14外國洋行打交道發(fā)家致富的,對外國依賴性強,但對推動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也是盡了力的。
  四是研究近代人物要注意人物的轉化,這也是研究人物的社會性很重要的一點。寫人物生活經歷、思想活動,均需要有一個社會性在頭腦里,掌握這一點來分析他們,但不是千篇一律式地貼標簽。如翁同和為同、光兩代帝師,任戶部尚書時與洋務發(fā)生關系,任軍機大臣與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有關,通過寫他的這些經歷才能寫出他的教育思想、主戰(zhàn)愛國和力主維新變法的轉折。不寫張謇出使朝鮮的經歷,不知他在朝鮮看到日本對朝鮮的瘋狂侵略,就無法解釋他為什么有甲午對日主戰(zhàn)和后來從事實業(yè)救國活動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李喜所.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M],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5.
  [2] 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3] 謝俊美. 袁世凱成敗簡論[J ].歷史教學,2004 (2) .
  [4] 謝俊美. 常熟翁氏[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 陳翰笙. 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