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話》讀書感悟作文范文10篇
《多余的話》作者是瞿秋白,這 本書闡述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對內(nèi)部斗爭的痛心自己不做叛徒的決心,值得我們深思。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多余的話》讀書感悟作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多余的話》讀書感悟范文一
剛剛看完瞿秋白的《多余的話》,感悟如下:
1、做學(xué)問的人,還是不要參與到政治中來為好。什么層次的天分,就適合做什么層次的事情,不匹配,就可能產(chǎn)生遺憾或悲劇。既然做學(xué)問的天賦高,其政治天分很可能就不高,最起碼可能是大大低于其做學(xué)問的天分。而一旦陷入政治,再想回頭做自己喜歡的學(xué)問,可能就難了。 錢偉長、黃萬里的個人悲劇就在于,他們做學(xué)問的天分,天下聊聊無幾,他們的政治天分也許很高,但他們卻自認為其政治天分與自己做學(xué)問的天分同樣高,從而陷入政治而不拔,誤了學(xué)問。 但不參與政治并不等同于不愛國,錢學(xué)森即是如此。
2、當社會處于大動蕩民族處于生死存亡關(guān)頭,不論你是什么人,適合不適合搞政治,都將被卷入到政治中去。瞿秋白就是這樣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卷入到政治大潮之中,其他人也不例外。
3、“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匹夫”,在某些時候,可以指每一個人;但有時,在某些范疇內(nèi),卻并非如此。這“責”,也并不是每個人都一模一樣。
4、瞿秋白對政治早已厭倦,對共產(chǎn)黨在中國的勝利也早已失去信心,對共產(chǎn)主義也自認為并不真懂,但他相信共產(chǎn)主義,也絕不愿意對此背叛;這就是他的人品。任何時候,任何時代,無論你有著什么樣的理念與信仰,是參加共產(chǎn)黨還是參加國民黨,都無可非議,關(guān)鍵是你的人品如何。77級里的某些地痞無賴,讓我很是厭惡,不是因為他們的理念,而是因為他們的人品。
5、當時的共產(chǎn)黨內(nèi),象瞿秋白那樣對政治厭倦,對共產(chǎn)黨在中國的勝利已失去信心的,應(yīng)該很多很多,林彪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應(yīng)該不是當時少數(shù)人的心態(tài);由此更可見識到毛澤東之艱難毛澤東之偉大。是毛澤東,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勇氣、給了他們奮斗的方向,帶領(lǐng)他們走出迷茫走出艱難,從一個勝利走向另外一個勝利。毛澤東的出現(xiàn),是天佑中華之所為!
6、瞿秋白對政治早已厭倦,回頭做學(xué)問亦不可能。于是,生命對于他已毫無意義;他對死亡已毫無畏懼,甚至可能是充滿向往。但對死亡充滿向往并非不留戀人生;臨別人生,還孜孜不倦地向還要繼續(xù)在人世的人們推薦應(yīng)該看的書;而那最后的一句話“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更讓人回味無窮。“活著真好”!
畢業(yè)30周年時,曾經(jīng)希望自己能活得很長很長,因為,當時自己感覺,能參加畢業(yè)100周年活動,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而當我感覺77級里居然可能也有漢奸時,很是傷心,不是為自己,是為77級傷心;并由此對參加畢業(yè)100周年活動是否還有意義產(chǎn)生了懷疑。曾經(jīng)有同學(xué)說“老而不死為賊”,雖然我仍然感嘆“活著真好”!但此時的心態(tài)可能與瞿秋白那最后的心態(tài)已經(jīng)越來越接近了吧。
7、蔣介石為什么要殺瞿秋白?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是毛澤東,應(yīng)該會留其一命。
《多余的話》讀書感悟范文二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讀高中時學(xué)魯迅的雜文,很為魯迅“匕首與投槍”的雜文所折服。那時同學(xué)議論,魯迅的一些文章其實是瞿秋白寫的,因為瞿秋白那時是黨的領(lǐng)導(dǎo)人,以公開的名義不能在國民黨稽查的刊物上發(fā)表,就以在黨外的魯迅的名義發(fā)表。這些議論是否真實不說,但因了這雜文,對瞿秋白確是崇拜和敬仰的。但說瞿秋白是“叛徒”,他在獄中寫下的《多余的話》就是他向國民黨的自首書。那以后,瞿秋白成為我心中的一塊陰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逐漸吹散了籠罩在瞿秋白身上的烏云,還其潔白之身,我心中這塊陰影得以消除。
其實,對瞿秋白,中央早就有過肯定的評價。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guān)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指出,“瞿秋白同志,是當時黨內(nèi)有威信的領(lǐng)導(dǎo)者之一,他在被打擊以后,仍繼續(xù)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之下”,他的“無產(chǎn)階級英雄氣概,乃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1955年6月18日,陸定一在瞿秋白遺骨遷葬儀式上代表黨中央所作的《關(guān)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報告》中說,“瞿秋白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卓越的政治活動家和宣傳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無限忠誠的戰(zhàn)土。他獻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貴品質(zhì)和畢生功績將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是那場可詛咒的“”顛倒了黑白。結(jié)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開始審核浩劫中的冤假錯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成立了“中紀委第八組”,負責對瞿秋白被捕就義的復(fù)查工作。198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zhuǎn)發(fā)了中紀委《關(guān)于瞿秋白被捕就義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報告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絕勸降”,“堅持了黨的原則,保持了節(jié)操,顯示了視死如歸、從容就義的英雄氣概。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舉行《瞿秋白同志就義50周年紀念會》,中央政治局委員楊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對瞿秋白作出了全面、科學(xué)、公正的評價:“秋白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宣傳家,中國的革命文學(xué)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人民也沒有忘記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僅在1978年到1998年二十年間,發(fā)表的論文、資料達1200多篇;同期出版的瞿秋白文集、專集、選編、單篇計30種;瞿秋白研究專著、編著、譯著、合著、論文集、回憶資料和普及讀物計60種。瞿秋白烈士拒絕敵人勸降、堅持革命操守的高貴品質(zhì),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畢生功績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以前沒有讀過《多余的話》。但有時也想,這《多余的話》中怎么就成為判處瞿秋白政治死刑的判決書呢?她真有“自首”之嫌嗎?最近我有時間和機會讀了幾遍。讀過之后,感動不已,以致心情多日不能平靜。特作文以記之。
《多余的話》讀書感悟范文三
很久之前,就讀過瞿秋白的遺作《多余的話》,近日重讀此篇,不禁唏噓不已。許多人都認為,此文格調(diào)低沉婉轉(zhuǎn),瞿在文中所表達的是一種懊悔之情,懊悔自己當年參加了中共的政治活動,懊悔革命中斷了自己的文學(xué)生涯,初讀此文時我也持此種觀點。但是,如果仔細揣摩作者在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深意,不難看出瞿秋白在就義前所表現(xiàn)的另外一面——對革命理念的堅持和對自我的嚴格剖析。這是本文所要分析的主要內(nèi)容。
瞿秋白,他還有另一個名字——瞿霜,古語有云:“女悲春,士悲秋”,他的名字似乎預(yù)示了他那悲劇的命運,也讓后人從他的名字里憑空感知了些許悲涼。從一個典型的江南書生成長為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袖,瞿秋白的一生也許稱不上波瀾壯闊,但卻極富“戲劇性”,其中爭議最大的可能要算是他的遺作——《多余的話》了。對瞿秋白的歷史問題,中共中央曾經(jīng)進行了十年的調(diào)查,并于1964年10月作出了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但因為毛澤東的干預(yù),瞿秋白與李秀成一樣都被列為“晚節(jié)不終”的“叛徒”,直到1979年陳鐵健《重評〈多余的話〉》在《歷史研究》上公開發(fā)表,官方對瞿秋白的評價才峰回路轉(zhuǎn)。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多余的話》都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罕見的自我剖析的標本,作者把自己理想主義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的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其真誠與坦率躍然紙上。文章開始,作者稱自己最初卷入革命洪流,而且“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一年初,整整五年。我居然當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之一,最后三年甚至仿佛是最主要的領(lǐng)袖”,這只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有人說,瞿秋白在文中表現(xiàn)的基調(diào)是頹廢消極的,是一種對參加中共革命的懊悔,但是只要仔細分析文本就可以看出,他其實并不是覺得懊悔,而是一種馬克思主義式的嚴格的自我剖析。首先,他想要讓自己文字能夠保留下來,肯定要注意策略,即不能太強調(diào)自己所堅持的革命理念,否則國民黨當局很可能會銷毀他的手稿,但作者的巧妙之處在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剖析自己的弱點,這樣就顯出了些許“頹廢”,但卻容易使國民黨當局接受。但是,即使在那些“頹廢”的語言中,也可以看出他革命理念的堅持,他明確的寫道:“要說我已放棄了馬克思主義,也是不確的。如果要同我談起一切種.種政治問題,我除開根據(jù)我那一點一知半解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推論以外,卻又沒有什麼別的方法。”他對黨和對生活是相當留戀的。他在文中深情的呼喚著:“永別了,親愛的同志們!”,文章的結(jié)尾更是意味深長:“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
但是,文中更多的是一個革命者對自己的嚴格剖析。他在文中鮮明的指出:“文人”是中國中世紀的殘余和“遺產(chǎn)”——一份很壞的遺產(chǎn)。我相信,再過十年八年沒有這一種知識分子了。”的確,所謂“文人”正是無用的人物。”,他對“文人”的批判占了很長的一節(jié),而且貫穿全篇,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文人積習(xí)是持一種批評的態(tài)度的,而不是一種留戀,更不是一種“向往”,他對自己的文人氣質(zhì)感到非常不滿,這在文中是很明顯的事實。
瞿秋白因為自身的性格和身體的孱弱等原因,確實在文中流露出一種消沉的氣息,但總體上看,他對這種消沉是不滿意的,他在文中總結(jié)了自己一生的教訓(xùn):“從我的一生,也許可以得到一個教訓(xùn):要磨練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種.種“異己的”意識以至最微細的“異己的”情感,然后才能從“異己的”階級里完全跳出來,而在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隊伍里站穩(wěn)自己的腳步。否則,不免是“捉住了老鴉在樹上做窩”,不免是一出滑稽劇。”
瞿秋白的消沉只是表明他最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革命者,而不是認為中國革命本身是錯的,更不會為自己投身革命的選擇而懊悔,他舉了很多例子對自己進行嚴格的解剖,比如,他在文中說道:“我卻因為對組織尤其是軍事非常不明了,也毫無興趣,所以只發(fā)表一般政治主張,其余調(diào)遣人員和實行的具體計劃等,就完全聽組織部軍事部去辦。”霧里看花的隔膜的感覺,使人覺得異常地苦悶、寂寞和孤獨,很想仔細地親切地嘗試一下實際生活的味道。譬如“中央蘇區(qū)”的土地革命已經(jīng)有三四年,農(nóng)民的私人日常生活究竟有了怎樣的具體變化?他們究竟是怎樣的感覺?我曾經(jīng)去考察過一兩次。一開口就沒有“共同的語言”,而且自己也懶惰得很,所以終于一無所得。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消沉的根源來自于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本身的不理解和無助。中國革命的指導(dǎo)思想是馬列主義,依靠力量是底層民眾,但出身書香世家的瞿秋白雖然能夠從書本上讀懂一些馬列主義的原理,但在面對工農(nóng)和實際斗爭時卻顯得手足無措。
另外可以作為佐證的是他的被捕之后的表現(xiàn)。在被叛徒出賣到就義的將近3個月的時間內(nèi),瞿秋白沒有出賣過同志,使敵人一無所獲。他在長篇筆供中,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蘇區(qū),揭露了蔣軍的燒殺“圍剿”。他身系囹圄,但堅持革命信念,還向看守他的一些官兵宣傳革命道理。在最后走向刑場的路上,他以微弱的聲音唱《國際歌》、《紅軍歌》,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共產(chǎn)黨萬歲”、“共產(chǎn)主義萬歲”等口號,大概是多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國際歌》他是用純熟的俄語唱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瞿秋白仍然是一個標準的革命者。
瞿秋白的一生是苦悶的,但他的苦悶是一個不合格的革命者的苦悶, 他在長汀獄中寫就的《卜算子》一詞算是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眼底云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渲簹?,一任風(fēng)和雨。信是明年春再來,應(yīng)有香如故。”
《多余的話》讀書感悟范文四
有兩種喜愛,一種是由于對一個人產(chǎn)生了興趣,然后找他的作品來讀,后續(xù)甚至?xí)凵纤淖髌?另一種是不做任何準備就愛上一個人的作品,逐漸對這個人產(chǎn)生興趣,然后故意去了解這個人,以后可能會很喜歡作者。
這兩種喜歡的結(jié)果大致相同,第一可能是作者的人格與社會影響較大,第二種可能是作品相對于作者本人更具吸引力,對于我來說,瞿秋白和他的《多余的話》屬于前者。
瞿秋白,一個形象好氣質(zhì)佳的政治家,文筆出眾,在中共黨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透過這些標簽和一些史實,我漸漸對瞿秋白感興趣起來,于是,找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讀了起來。
這本書以“多余的話”命名,并把多余的話系列作為開篇系列,不得不說,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看到“多余的話”出現(xiàn)在書的最后,因為這一系列盡是對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的懷疑和否定,當我們有了這種先見時再去讀他之前的一些作品,很難產(chǎn)生純粹的信服感。
魯迅和瞿秋白是好朋友。如果瞿秋白不是政治家而是學(xué)者,那么他的影響可能不會低于魯迅。這是人們所知道的,這是人生道路選擇的問題。
仔細追索的話,可能會想,瞿秋白在路上有點“逼上梁山”的感覺,他是被推著走,而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革命熱血使然。
如果不是他資金短缺他就不會學(xué)俄文,如果不是俄文能手短缺,他不會被送到蘇聯(lián),如果不是政治急于用他,也許是從未接觸或被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研讀者和宣傳者,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高位是自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一定是適合這個職位,所以我們看到所以我們看到他的政治生涯中那份隱性的疲憊,多余的話中也已說明。
但是我們看到他的一生,也只是隱忍,勉強接受這一切,他沒有說不,這就是性格中的軟弱了,性格決定命運。
瞿秋白和王劍虹、楊之華的愛情很為人樂道,至于最初他是否和丁玲兩情相悅、他為何在王劍虹去世沒多久就和楊之華成婚我們已經(jīng)無法得知,我們只能心里有一個自己的解釋。
《多余的話》讀書感悟范文五
搶在死神到來之前,瞿秋白完成了他的那篇《多余的話》。正如他自己所說“光明和火焰從地心里鉆出來的時候,難免要經(jīng)過好幾次的嘗試,試探自己的道路,鍛煉自己的力量”。是啊,借助于自己手中的筆,秋白將自己深刻而又平靜地剖析了一遍,勢要在光明定論的背后,找到一點暗淡或陰暗的蛛絲馬跡。他自己是從舊文人走向革命的,他自己也說過舊文人今后將不會再有了。于是,他以筆為刀,硬是將自己做為解剖的典型,將自己在新舊斗爭中煎熬改造的過程,將自己在文學(xué)愛好與政治責任煎熬抉擇的過程,如實的記錄了下來。他不但剖析了自己的靈魂,還在《多余的話》囑托,死后請解刨他的身體,因為他是一個常年患肺病的人。在他盤腿而坐,從容赴死的那一刻,已是高山仰止,當我們再看他解剖自己之時,他更是一座下臨深谷的高峰。
人們常說,作為黨的領(lǐng)袖,應(yīng)該是又紅又專,徹底的鮮紅,而他卻堅持說:不,我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是啊,秋白是一個如白紙般的坦蕩君子,本是柔弱書生,卻憑著一腔熱血與無限忠誠,肩挑起國家與民族的千斤重擔。這也許就是秋白初心的顏色吧,潔白的底色襯托著耀眼的殷紅。
初心是什么顏色?她是蘑菇云升空的煙白,是監(jiān)獄墻壁上留下的埋葬反動派的誓言,從羅布泊到渣滓洞,數(shù)不清的無名英雄,默默犧牲,燃燒自己,當照亮國家和民族的前行之路時,卻化作一陣煙白,本是英雄卻甘于平凡,深藏功與名。
初心是什么顏色?她是毛烏素沙漠里的陣陣碧濤,是三北防護林漫山的濃綠,從黃土高坡到三江源,多少黝黑鐵漢,硬是憑著一鍬一鎬,智伏了肆虐的沙魔,一滴一滴的汗水,澆灌了這披綠的萬里江山。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現(xiàn)在的綠水青山,更是為子孫后代筑起了一道綠色的鋼鐵長城。
初心是什么顏色?她是黃橙橙的“南瓜湯與紅薯飯”,是炎黃子孫共有的膚黃,從井岡山到華夏大地,數(shù)不清的中華兒女,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用一代人接一代人的持續(xù)奮斗,方才鑄就了屬于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輝煌。就像這乘風(fēng)破浪前行的中國大航船一樣,青春的奮斗吶喊永不停息。
初心是什么顏色?是紅黃白綠,是數(shù)不清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共同繪就的一幅姹紫千紅的民族復(fù)興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