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日記100個字
日記是記錄自己內(nèi)心活動的最佳方式,有時也可以作為傾訴自己心事的出氣筒,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想知道如何寫出優(yōu)秀的故宮日記100個字嗎?這里為大家分享故宮日記100個字,快來學習吧!
故宮日記100個字篇1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家宮殿,那里記載著悠久的歷史。一步一步向前走,再次開啟了北京之旅——探索故宮。
繞過午門,就是雄偉壯觀的太和殿。太和殿是中國的木建筑,高35米,面積2377平方米。外面的幾根紅漆柱子,長12米。這座建筑供大型活動使用。
大型活動時需要休息的場所就是——中和殿,它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參觀完中和殿,就來到科舉考試考場——保和殿。所有的狀元,都是從這里考出來的。當年科舉考試,從保和殿走出來的可都是有學問的才子。
來到乾清宮,大門緊閉。導游器里介紹說,這里是討論國家大事的地方。再向前走,就到了靈沼軒——它是清朝末年最后的建筑。還未完工,戰(zhàn)爭的鈴聲就被敲響。走出靈沼軒,來到了御景亭。御景亭,是皇帝欣賞風景的亭子,許多石頭堆的山是堆秀山。
走出御景亭,來到了九龍壁。九龍壁由墻壁上九條龍組成,和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這九條龍沒有哪兩條是相同的。它們有的凝視天空,好像即將飛上藍天;有的手里拿著珍珠;還有的瞪大眼睛望著我們,好像在展示自己的威風。
珍寶館門口水泄不通,今天所展出的400件(套)文物,在皇極殿兩側四個展廳陳列。走出珍寶館后,來到了暢音閣。暢音閣通高20.71米,共三層:一層福臺、二層祿臺、三層壽臺。
故宮的窗戶富有特色,中國古代的窗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史,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內(nèi)涵,審美意蘊和空間美感。為歷史悠久的故宮畫上了“點睛”之筆。
走進故宮,被雄偉壯觀的太和殿所震撼,為精美絕倫的文物展品而駐足,在精巧古雅的御花園里贊嘆古人營造技藝……
以上是我第一次走進故宮,之前聽過故宮老師講課。第一次走進去后發(fā)現(xiàn)跟故宮老師講的一模一樣,由于時間原因第一次也沒能全部游完。下次游記故宮后再更新……下次游記待續(xù)中
故宮日記100個字篇2
故宮,是我們一家向往的地方。這個寒假,我們終于如愿以償。
那天,我們來到故宮。這古老的宮殿在白雪的覆蓋下銀裝素裹,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我們從端門走進了故宮,走過午門,我突然感覺在哪兒聽到過“午門”一詞?爸爸當起了導游,他笑著對我說:“當初,皇宮內(nèi)有人犯了罪,皇帝就說‘午時三刻,推出午門外,斬立決!’午門指的就是這個地方?!?/p>
緊接著,我們穿過太和門,來到太和殿。介紹牌上寫到: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殿中有72根大柱子,其中6根是鍍金的,上面有金龍盤繞。看到這里,爸爸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自言自語道:“6根鍍金,那值多少錢呀!”說完后情不自禁地咽了一口口水。我透過欄桿往大殿里瞧,呵!我才明白什么叫金碧輝煌!皇帝的寶座是鍍金的,扶手是鍍銀的,4個香爐是檀香木做的,顯得富麗堂皇。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上朝前休息的地方。讓人驚嘆的是中和殿后的一塊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有200多噸重。上面刻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和騰云駕霧的飛龍,絕對是鴻篇巨制啊!
我看著看著,覺得奇怪,這么大一塊石頭,古代又沒有拖車,那怎么運到這兒來的呢?原來,在冬天,古人們往路上澆水,路變成了冰道后,人們才把石頭拖到故宮的。僅運這一塊石頭就用了1萬多人力。
這次參觀故宮的收獲真大。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國那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故宮日記100個字篇3
暑假,我和奶奶、姑姑、姐姐一起去北京玩,第一站就是游故宮。
聽導游說,故宮非常大,有12萬平方米,故宮的房子也很多,一共有999間半房子。為什么有999間半房子,據(jù)說的天上玉帝有1000間房子,為了對天神的尊敬,所以故宮就比天上少半間。
進入故宮所要經(jīng)過的第一座城門是天安門。走進天安門,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城墻,這就是午門。午門有三個門洞,在古時候,只有皇帝才能走正中間的那一個最大的門洞。在午門之后就是整座故宮的核心部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清的皇帝就生活在這三座宮殿之中。故宮博物院里有些銅鍋,鍋的兩側都有一條金龍,可這些金龍和鍋上都有著一道又一道的刀痕,導游說,這是因為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時,把故宮里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了,這些鍋太重了,他們就用刀把鍍在鍋和龍身上的金子刮下來帶走,因此,在它們的身上就留下了這些刀痕??吹竭@些,我真恨那些外國軍隊。
我們還去了皇上、皇后的寢室、皇帝上朝的地方………,傍晚時分,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故宮。
故宮日記100個字篇4
故宮,雍容華貴,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皇宮,這次我們來到北京,又怎能不去參觀這美麗的故宮呢?
來到天安門城樓前,漫步在金水橋上,我已經(jīng)感覺到皇宮的雄偉和氣派。沿著以前皇帝才能走的漢白玉鋪的步道,置身在故宮的中軸線上,要是在以前,這可是犯了大逆不道的欺君之罪啊,是要拖出午門斬首的呢。
穿過太和門,就來到了三大殿,映入眼簾的就是溫潤內(nèi)斂的漢白玉基石,它撐起了紅色的宮柱,撐起了皇上的龍椅,撐起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更撐起了華夏的萬里江山。再看看四角的屋檐,上面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之后是一排小獸,最后面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在屋檐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還有絕處逢生,逢兇化吉的含義。太和殿的走獸,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皇宮的威嚴。其次還有消災滅禍,逢兇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將它們置于屋脊之上,期望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參觀了太和殿,我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向前,來到了中和殿和保和殿,這里分別是皇帝參加大典前休息的地方和殿試的地方,由皇帝親自命題,指定大臣問卷,皇帝還要親自閱看前十名的卷子??既〉谝幻臑闋钤?,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站在保和殿門前,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當時學子們在進行殿試的情景。
走著走著,便來到了乾清宮。乾清宮曾是明朝14位皇帝和康熙、順治的寢宮,自雍正皇帝移住養(yǎng)心殿以后,這里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會的重要場所。
從乾清宮出來,走過景運門,便來到了福慶門,走進福慶門,九龍壁就映入眼簾,這是一面由九條蟠龍為主體的墻壁,九條龍由270個琉璃瓦塊拼接而成,正中的是一條黃龍,兩爪環(huán)抱,頭下托著一個紅色的珠子,左右兩側分別有藍白兩條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則背道而馳,分別在爭搶一顆寶珠,栩栩如生,好像要破壁而出……欣賞完逼真的九龍壁,我們繼續(xù)向前走,來到故宮的珍寶館,各朝各代、各種各樣的珍貴文物,都在這齊聚一堂,瓷瓶、瓷碗、如意、玉雕,數(shù)不勝數(shù),各個都完美無瑕。還有清代的24璽,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jīng)走出神武門,回頭望望這皇宮,無論是這高高的宮墻內(nèi)雄偉的宮殿,還是這各朝各代的稀世珍寶,都是凝華夏之精華,匯聚各地的工匠嘔心瀝血完成的,雖然故宮年代久遠,但它的雄偉和大氣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真不愧為紫禁城啊。
故宮日記100個字篇5
故宮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公園。
進了午門,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建筑是太和殿。太和殿的屋頂是用黃色的琉璃瓦鋪成的,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發(fā)光。門前,太和殿這幾字十分醒目。殿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粗壯的梧桐樹,柏樹高高聳立在太和殿邊上的各各角落。微風從旁邊的溪流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看完太和殿,就來到了漱芳齋。聽說,那是“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格格住的地方。漱芳齋里面放著一張長方形的床,床圍是一個圓洞,像一扇向你敞開的拱形大門一樣!一只小蝴蝶飛進來,在圓桌上停了一會兒,好像在說:“漱芳齋真美呀!”
告別了美麗的漱芳齋,就是養(yǎng)心殿。聽說這里是給黃帝休息、養(yǎng)身用的。里面有兩張連在一起的木椅,那是給皇帝和貴賓聊天時用的。圓桌上放著茶具。十分莊重!
哦!美麗的故宮,你就是祖國的一顆明珠。
故宮日記100個字篇6
我的家在中國遼寧。遼寧省內(nèi),有萬千學子去慕名祭拜的魁星樓;有教育人民勿忘國恥的九一八紀念館;有美麗的千山。但最有名的還是沈陽的故宮。
沈陽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 清朝遷都北京后,經(jīng)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間,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20--年,沈陽故宮博物院已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沈陽故宮自1625年,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改建和完善才有了今天讓世人稱贊不已的名勝古跡。它是中國北方建筑的代表,數(shù)年間,它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雨的洗禮,才有了今天的榮耀。
沈陽故宮不僅是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體現(xiàn)。在那么遙遠的時代,人民們能用自己的雙手筑起這樣雄壯美麗的宮殿,是多么偉大呀!而現(xiàn)在的人民,卻不好好工作;現(xiàn)在的學生,卻不學無術。我們對得起祖先留給我們的輝煌文化,對得起萬千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嗎?對不起。中國歷經(jīng)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真的要在我們手中終結嗎?不!讓我們?nèi)ヅ?,把中國的文化傳承下?
名勝古跡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我們一定要把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