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先進事跡心得體會大全5篇
樊錦詩,是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向她致敬!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guī)砀袆又袊宋锓\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一)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她是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長期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guī)和保護規(guī)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xù)利用作出重大貢獻。
在遙遠的戈壁大漠深處,風沙日夜侵蝕著敦煌莫高窟的容顏。如今這方土地,在“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下,正重新煥發(fā)出蓬勃的青春。而守護這里的女兒,現(xiàn)在已是一位81歲的老人。她將青春無怨無悔地獻給了這里,一堅守就是半個世紀。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白底襯衫,紅色毛衣,黑色休閑褲;花白頭發(fā),銀框眼鏡,瘦小的身軀……樊錦詩的舉止身形已讓人分明感受到,她溫婉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種戈壁荒漠賦予的簡單與堅毅。
她的笑容格外具有感染力,如孩童般天真爛漫,讓人感覺發(fā)自內(nèi)心的舒服。從青春夢想和新時代下的價值觀,到敦煌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不禁讓人與“敦煌女兒”一起,共赴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苦旅。
半個世紀的堅守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
樊錦詩曾說,“我的命就在敦煌?!迸c敦煌冥冥之中的緣分似乎可以追溯到她的中學時期。一篇介紹莫高窟的歷史課文,雖然不長,卻深深打動了樊錦詩,不僅讓她對敦煌、考古產(chǎn)生了興趣,更為她以后的人生留下了長足的印記。
由著喜好,樊錦詩來到北京大學的考古系求學。1962年,她報名到敦煌研究院實習。
樊錦詩坦言,選擇去敦煌,可以說是“目的不純”。在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她想借此機會去看看向往已久的莫高窟。
在那里,樊錦詩看了一個又一個洞窟,琳瑯滿目、云蒸霞蔚的佛國世界讓她既滿足又震撼,全然忘記了洞外的一切。然而,對于生在北京、長在上海的她來說,現(xiàn)實的條件同樣“震撼”:住土房、吃雜糧,沒有水、不通電,衛(wèi)生設備匱乏。身體羸弱的樊錦詩因為水土不服、營養(yǎng)不良,只好提前結束實習。
“離開了就沒想再回去,這是真話。不能說我們大家都說那個,我就說那個。”我們面前的樊錦詩就是這樣一個真實而可愛的人。
但終究她還是回來了:“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這是莫高窟的獨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職業(yè)操守。”
不能讓莫高窟消失“從常書鴻先生開始,莫高人始終有一種把這座人類文化瑰寶保護好的使命擔當。”樊錦詩說,“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給下一代人,無愧祖先、無悔后人,這就是擔當,就是使命?!?/p>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個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黃色流線型建筑。游客在這里用數(shù)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去窟區(qū)領略歷史的風姿。
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錦詩1998年起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17年間做成的一件大事。
“與20世紀初拍攝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畫已經(jīng)損壞模糊了。再往下發(fā)展,全都消失了怎么辦?”自1978年起,這個問題就開始在樊錦詩的腦中盤旋。
尤其2000年以后,急速增長的游客讓她憂心忡忡?!岸醋涌磯牧私^對不行,不讓游客看也不行?!?/p>
樊錦詩與同仁們不斷探索,嘗試讓莫高窟“延年益壽”,甚至“容顏永駐”。
一方面是對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huán)境的科學保護。在與國內(nèi)外機構的長期合作中,保護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機理,保護修復了大量彩塑壁畫,形成了一整套科學保護規(guī)范。
另一方面,開拓性地建立數(shù)字檔案,讓莫高窟以數(shù)字化的方式“永生”。經(jīng)過近20年的努力,“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免費向全球開放。
用心珍惜這份事業(yè)
此外,樊錦詩還推動制定《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讓莫高窟有了專項法規(guī)的“護身符”;她繼承前輩的“愛才如命”,持續(xù)抓緊培養(yǎng)人才;她以廣泛的國際合作引進了理念技術、培養(yǎng)了人才、開闊了視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偷不得懶,不能讓莫高窟有半點閃失。”她說。
50余載敦煌生涯,讓水鄉(xiāng)女子樊錦詩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調(diào)平凡,與莫高窟久久相伴。
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二)
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1938年出生于戰(zhàn)火紛飛的北平,成長于上海。1963年,樊錦詩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北大考古專業(yè)。從此,就扎根黃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當同齡人在談婚論嫁的時候,樊錦詩和戀人彭金章,卻不得不面對兩地分離的苦楚。
1986年,樊錦詩和愛人彭金章,終于在風沙漫天的敦煌團聚,這距離他們畢業(yè)時的約定,整整遲到了23年。那時的彭金章,已是武漢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別時,老彭幽默地說,還是敦煌勝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沒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讓一個年近半百的人,重頭開始,要做出怎樣的犧牲。
在樊錦詩的努力下,經(jīng)過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設,使襲擊千年的黃沙,遠遠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緩解了壁畫病害的影響,并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當時,摩根壁畫和彩色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半以上的空鼓、變色、脫落等病害,樊錦詩也日趨中心。
為保護石窟,樊錦詩就在全國旅游景點中率先實行限流,沒想到,這個先例卻導致游客怨聲載道。很多人說樊錦詩太傻,有錢不賺。然而,外界的爭議,并沒有擾亂樊錦詩的步伐。她在進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現(xiàn)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個偶然的機會,樊錦詩接觸到了電腦,這為她打開了一扇新窗。
與此同時,范錦詩決定通過戀人彭金章的建議拍攝全面介紹敦煌的海報。 工夫無心人,十年的探索與堅持,樊錦詩自創(chuàng)摩根數(shù)字展示中心,發(fā)表了010-3010和立體球幕010-3010兩部電影。 從那以后,模擬電影與實地參觀相結合的觀光方式,不僅可以減少游客的參觀時間,還可以增加洞穴的裝載量,一舉兩得。
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三)
樊錦詩,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成長于上海。1963年,樊錦詩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25歲起,就扎根敦煌,潛心研究和保護敦煌文物,一忙就是50余年,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也成為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守護敦煌的第三代傳人。
1962年,24歲的樊錦詩和另外3名男同學同學,來到敦煌實習。當歷史書中的敦煌,真真切切地呈現(xiàn)在眼前時,樊錦詩被徹底震撼了。然而,與絢麗多彩的藝術宮殿,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洞外生活的艱苦異常。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最西端,氣候干燥,黃沙漫天,冬冷夏熱。喝的是鹽堿水,一天只吃兩頓飯,十點一頓,下午四五點一頓。住的是破廟泥屋,沒水沒電,沒有衛(wèi)生設施。房子天花板是紙糊的,會時不時“咚”地掉下一個老鼠。這一切,都考驗著樊錦詩和同學們。
1963年,樊錦詩被分配到敦煌,而她的戀人彭金章,卻被分配到了武漢大學。樊錦詩和彭金章的愛情里,沒有山盟海誓,各自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后,彭金章還是像在校園里那樣,默默關心著樊錦詩,經(jīng)常給她寫信。
漸漸地,樊錦詩已經(jīng)和敦煌融為一體,習慣了那里的安靜與淳樸,習慣了那里的深邃與自然,她的深情早已扎根在這片大漠。最后,樊錦詩寫信給丈夫傾訴自己的意愿,沒想到丈夫只回了一句:看來我得過去跟你膩在敦煌了。又是彭金章做出了最艱難的決定,他放棄武漢大學的一切,奔赴敦煌。1986年,彭金章與樊錦詩,終于在黃沙漫天的敦煌團聚,這距離他們畢業(yè)時的約定,整整遲到了23年。
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四)
樊錦詩,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半個多世紀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奉獻給了我國文化、文物保護事業(yè),被人們親切尊稱為“敦煌女兒”。
上世紀60年代初,樊錦詩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習,曾在敦煌實習,面對那里艱苦的生活條件,也曾經(jīng)讓她動搖過,“我不想再回來了”,但是,畢業(yè)后她還是選擇了敦煌莫高窟,是命運的安排,還是與敦煌難舍難離的情緣?
當生活與工作面臨抉擇時,她也曾猶豫,也曾彷徨。剛結婚,她和丈夫就面臨兩地分居,一個在武漢,一個在大西北,北京大學的老師答應她,3年后就把她調(diào)到武漢大學,可是3年又3年,她們夫妻始終沒有團圓。她的兩個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沒有人看孩子,在她去工作的時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每天她回來,聽到孩子哇哇大哭,她這才放心,要是聽不到孩子的哭聲,她就提心吊膽。
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讓樊錦詩深深地愛上了這片沙漠,愛上了敦煌。她對丈夫說,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來吧!分居近二十載的家庭終在大西北團聚。她經(jīng)歷了新中國成立70年和改革開放40年的全過程,她的工作就是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和管理服務的。
2003年,敦煌研究院正在搞數(shù)字化,樊錦詩也在琢磨,莫高窟能不能數(shù)字化,讓游客在洞外看?經(jīng)過10年的探索與堅持,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體球幕《夢幻佛宮》兩部電影。
感動中國人物樊錦詩(五)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1月25日,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受邀來到陜西,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的宣傳思想文化系統(tǒng)“莫高精神”宣講報告會上,作“永遠在路上——莫高人的初心與堅守”主題報告,深情講述大漠中那些與文物保護有關的人和事。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牛一兵出席,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吉德主持。
“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最美奮斗者”稱號獲得者……作為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領軍人物之一,樊錦詩獲得過很多榮譽。1963年,她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后進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歷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為敦煌文化研究、保護和傳承奮斗了56個春秋,至今仍在繼續(xù)做著貢獻。樊錦詩為敦煌莫高窟保護作出重要貢獻,是文化領域、文物戰(zhàn)線的杰出代表。
在宣講中樊錦詩介紹了敦煌文化燦爛輝煌的成就,強調(diào)了敦煌保護的重要意義,她從“守一不移”“擔當使命”“探索進取”“留住根脈,我們永遠在路上”四個方面講述她與敦煌之間的“情緣”以及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研究、保護、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她帶領團隊致力于莫高窟的科學保護,敦煌學的深化研究,在全國文博系統(tǒng)率先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制定文物保護專項法規(guī)和辦法、建設數(shù)字敦煌檔案。通過多方面努力創(chuàng)新性解決了莫高窟旅游開發(fā)與永久保護之間的矛盾,積極利用現(xiàn)代技術真正做到了讓莫高窟走出去、火起來。樊錦詩強調(diào)人才隊伍培養(yǎng)的重要性,敦煌研究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幾代莫高人的付出。樊錦詩表示,敦煌研究院成立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一代又一代莫高人傳承著“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在研究、保護、傳承、弘揚敦煌文化藝術等方面取得了成績。“新時代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不忘過去、把握現(xiàn)在、面向未來,莫高窟的保護乃至全國文物的保護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p>
王吉德指出,“莫高精神”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yè)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是國家強盛、社會進步在文化領域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廣大文博工作者的共同精神財富,是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強勁持久的精神動力。要大力踐行“莫高精神”,深入開展向樊錦詩同志學習的活動,學習她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扎根一線、愛崗敬業(yè)、擇一事終一生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敢于作為、使命在肩的擔當勇氣,改革奮進、矢志不移、銳意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將“莫高精神”融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踐,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chuàng)新者和傳播者。
陜西省直宣傳思想文化系統(tǒng)各單位領導同志,省文物局班子成員和機關干部,各市區(qū)文物局局長,全省二級以上博物館、各市級博物館和考古機構負責人,省文物局直屬單位業(yè)務骨干或科研業(yè)務人員代表、西北大學師生代表近500人參加報告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