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無拘束
關于黃庭堅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無拘束
黃彥修的文學才華與父親不相上下,他的詩歌作品充滿了豪放的氣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那么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黃庭堅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無拘束,歡迎閱讀!
黃庭堅最出名的一首七律自由自在毫無拘束
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黃庭堅在宋朝詩壇,可謂是一流名家,與蘇軾并稱蘇黃。努力或許能夠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詩人,但一流的詩人,還是需要天賦的,蘇軾如此,黃庭堅也如此。在幼年時期,他便展現(xiàn)了驚人的記憶力,書讀過幾遍就能背誦,據(jù)說他家的書架就沒有他不知道的書。
他七歲寫的那首“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便使許多詩人望塵莫及。治平四年,黃庭堅考中了進士,開始踏入仕途,后來蘇軾看到他的詩文,贊道:超軼絕塵 ,獨立萬物之表。
可以說,黃庭堅能夠在文壇嶄露頭角,固然有自己的實力,但同時也少不了蘇軾的提攜之功。并且,黃庭堅的仕途生涯,和蘇軾也十分相似,他亦是因為不茍附進、批評時政,一直在貶謫之中。宋神宗元豐五年,黃庭堅擔任太和縣(今屬江西吉安,唐武德年間改“泰”為“太”)縣令時,登快閣寫下了一首名篇,題目為《登快閣》: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歐盟。
黃庭堅很多詩看起來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正如他自己所強調的“無一字無來處”。首聯(lián)的第一句便用了《晉書·傅咸傳》中的典故:“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為快耳。”
晉朝清談之風大盛,并且認為想努力將公務政務辦好的官員是“癡兒”,黃庭堅在詩中言自己就是這樣的癡兒,因為他將公務辦好了,閑暇之余,他便登快閣觀賞風景。文人墨客登高望遠,總會詩意大發(fā)。后半句一個“倚”字,盡顯暮色晴空,夜幕逐漸降臨。
頷聯(lián)是寫所看到的風景,風景十分平常,不過是千山落葉,澄江明月,但詩人筆下,卻變得不一般。萬木在風中蕭條,遼闊千山之間落葉紛紛起舞,在對照之下,天空顯得開闊而遠大;澄江清透,將月亮映得分明,望久了,澄江仿佛在月光的籠罩下,凝成一道實質的光束,又像是一道白練。
這一聯(lián)寫景,“千山遠天”無限開闊,“澄江一道”有不盡之勢,讀來有陽剛之氣,而落木、明月又有柔美之態(tài),這一聯(lián)可謂是剛與柔的完美結合,素來被譽為絕唱。而這寫景中所體現(xiàn)的襟懷更是無限廣闊,平易中顯露豪放之氣。
頸聯(lián)的“朱弦”用伯牙感知音已死,摔琴不復彈奏的典故;“青眼”則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阮籍是名士狂士,不拘禮法,見到禮俗之人,以白眼相看,以表示心中不喜,后來嵇康帶著酒和琴來找他,阮籍則以青眼相看,因此后世以“青眼”表示對人的喜愛和重視。“橫”字雖是韻腳,卻依舊體現(xiàn)了黃庭堅那種孤寂無聊,以及無可奈何。
黃庭堅這兩句則是表示,好友不在,沒有撫琴吹簫的雅興,幸而有美酒相伴,讓他聊以慰藉,有一些喜色。最后兩句,詩人表達出了一種出世的思想,希望能夠駕一葉扁舟,在江湖煙波浩渺之中漂流到家鄉(xiāng),寒江獨釣、橫笛唱晚,將這顆,賦予江上毫無機心的白鷗,落得一個自由自在。
這一年黃庭堅三十八歲,正處壯年,本是在官場大顯身手的時候,但在詩中,他卻流露出了一種對政務的倦意,對自然的向往,個中原因,無非是不喜宦海的勾心斗角,胸中抱負難以實現(xiàn)。從整首詩來看,清代學者方東樹的評價,最為中肯:
起四句且敘且寫,一往浩然。五六句對意流行,收尤豪方。
黃庭堅6歲時創(chuàng)作一首詩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此詩篇的創(chuàng)作,背后有一個小故事,且聽筆者慢慢道來。根據(jù)《桐江詩話》記載,黃庭堅的父親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結交許多志同道合之士,經(jīng)常跟他們在一起吟詩作對。有一次,父親做東,準備好酒好菜,邀請平日里關系不錯的幾個朋友開懷暢飲。
既然文人聚到一塊,只喝酒就顯得太無趣,開始切磋文學知識,即興賦詩。眾人邊喝酒邊作詩,氣氛相當融洽,你來我往好不快活。酒過三巡,黃庭堅走了進來,聽著大人們吟詩,站在房間里認真聆聽。過了一會,其中一個朋友看到了黃庭堅,笑著說道:“早就聽聞你聰慧過人,不如讓我們開開眼界,隨便作一首詩如何?”
黃庭堅征得父親同意后,歪著腦袋思考一會,想到白天見到牧童放牛的場景,就以《牧童詩》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才留下如此佳作。“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這兩句屬于寫景,牧童騎在牛背上,從黃庭堅的村前路過,不一會就傳來陣陣笛聲,必然是牧童一邊放牛一邊吹笛子。
黃庭堅沒有繼續(xù)對景物進行描寫,直接來了一個大轉折,從而有了“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么經(jīng)典的詩句。意思是說,長安城里的文人墨客,無不追名逐利,甚至為此忘記了初心,到頭來只是徒勞,不如牧童的生活愜意,至少內心無憂無慮,不需要爾虞我詐。
乍一看,年僅六歲的黃庭堅,幾乎沒有任何生活閱歷,不應該有如此感慨,也天才的思想境界不能用世俗的眼光衡量。人生在世,真正看透“名利”的人少之又少,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迷失自我,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可取。上千年過去了,“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道理依舊引人深思,看淡一些,生活會變得更簡單,才能擁有牧童那種快樂。
看黃庭堅是如何磨礪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會有收獲
黃庭堅,生于宋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年號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是北宋末年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是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
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幼年便聰穎過人,書讀了幾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認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黃庭堅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皇祐四年,黃庭堅八歲,作詩送人赴舉:“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p>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黃庭堅十三歲時不幸喪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撫養(yǎng)。李常是當時有名的大藏書家,家中藏書近萬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歲的黃庭堅考中進士,第二年,偕妻子孫氏到汝州(今河南)葉縣擔任縣尉。過起了“縣北縣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寧初期,黃庭堅參加了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yōu)秀,擔任了國子監(jiān)教授一職,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xù)任教。有一次,蘇軾看到他的詩文,認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沒有這樣的佳作了。由是,他開始名震四方了。
黃庭堅二十五歲時,賢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時,寫下了“真感生來不易銷”這樣的動人詩句。
黃庭堅擔任太和縣(今安徽太和)知縣時,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shù),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此后,黃庭堅先后在河北、江西、山東做過小官。
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黃庭堅四十一歲時,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
神宋死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黃庭堅為校書郎兼《神宗實錄》檢討官。就在這一年,黃庭堅見到了年長他八歲的蘇軾。常和他來往的還有秦觀、張耒、晁補之,這四人并稱為“蘇門四學士”。師友幾人,意氣相投,其樂融融。張耒體胖,最怕過夏天,黃庭堅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詩句來調侃他。
黃庭堅最感人的一首詩打動了無數(shù)人
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和答元明黔南贈別》,便是黃庭堅為其兄黃大臨創(chuàng)作的一首贈答之作。紹圣二年(1095年),黃庭堅因“修史失實”罪名遭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其兄黃大臨萬里相送,分別后黃庭堅便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全詩感情真摯,深婉動人,將手足情深寫到了極致。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黃庭堅的這首《和答元明黔南贈別》:
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朝云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jīng)?。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鴻雁不成行。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
首聯(lián)“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意思是說,黃庭堅與其兄在離家萬里的黔州邊遠之地依依惜別,似乎是忘記了身在逆境的羈旅生涯,猿鳴的悲切使他們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叭f里”,指的是黃庭堅在《書萍鄉(xiāng)縣廳壁》中記述的兄弟相送之事,這里主要是代指路途的遙遠。“三聲清淚”,引自古樂府《巴東三峽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從詩的開頭兩句,可以看出黃庭堅正面描寫了離別的苦楚。其兄不遠萬里,來到黃庭堅的貶所所在,讓他暫時忘記了謫居異鄉(xiāng)的事實。但是猿鳴的悲切聲讓他回到了現(xiàn)實,明白終將天各一方,于是流下了感人的清淚。典故的化用,讓情感更加飽滿。即使只是開頭的短短十四字,便打動了無數(shù)人。
頷聯(lián)“朝云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jīng)觥?,即回憶起楚王夢見神女朝云暮雪之事,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夢破滅。面對淅淅瀝瀝的夜雨,何時才能和兄長對床而臥,互相陪伴?“朝云”一事,出自宋玉《高唐賦序》。“夜雨”則是用韋應物與蘇軾的詩意。意在相約退隱,以享天倫之樂。故這兩句詩表達了黃庭堅政治上遭受打擊后,想要在隱逸中尋找慰藉的思想。
頸聯(lián)“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鴻雁不成行”,通過寫景、比興,進一步抒發(fā)了手足情深。意思是說,風雪交加中,見到鹡鸰鳥形影不離。鴻雁卻在風暴中離散失群,飛不成行。前一句是兄弟患難與共,是手足情深的真實寫照。后一句則是境遇險惡,是兄弟離散的哀傷。對比鮮明,觸景所生之情,尤為動人。
尾聯(lián)“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則是從對方落筆,反寫兄弟思念自己。即想必兄長你一定會在歸舟舟常常回首離別的方向,從此以后便頻繁的寄來書信安慰斷腸的我。這種寫法,無疑比寫自己的相思來得更深婉蘊藉,更富有情致。如王維的千古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寫法。
綜觀黃庭堅的這首詩,雖然典故繁多,卻不著痕跡,反而讓這首詩的情感來得更加深婉、綿長,讀后令人回味無窮。總的來說,黃庭堅這首詩,一開頭便打動了無數(shù)人,將手足情深寫到了極致。
看黃庭堅是如何磨礪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會有收獲
黃庭堅,生于宋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年號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是北宋末年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是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
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幼年便聰穎過人,書讀了幾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認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黃庭堅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p>
皇祐四年,黃庭堅八歲,作詩送人赴舉:“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黃庭堅十三歲時不幸喪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撫養(yǎng)。李常是當時有名的大藏書家,家中藏書近萬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歲的黃庭堅考中進士,第二年,偕妻子孫氏到汝州(今河南)葉縣擔任縣尉。過起了“縣北縣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寧初期,黃庭堅參加了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應試的文章最優(yōu)秀,擔任了國子監(jiān)教授一職,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xù)任教。有一次,蘇軾看到他的詩文,認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沒有這樣的佳作了。由是,他開始名震四方了。
黃庭堅二十五歲時,賢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時,寫下了“真感生來不易銷”這樣的動人詩句。
黃庭堅擔任太和縣(今安徽太和)知縣時,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shù),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此后,黃庭堅先后在河北、江西、山東做過小官。
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黃庭堅四十一歲時,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
神宋死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黃庭堅為校書郎兼《神宗實錄》檢討官。就在這一年,黃庭堅見到了年長他八歲的蘇軾。常和他來往的還有秦觀、張耒、晁補之,這四人并稱為“蘇門四學士”。師友幾人,意氣相投,其樂融融。張耒體胖,最怕過夏天,黃庭堅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詩句來調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