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周邊自駕游路線攻略
呼和浩特這里有各種召廟50多座,城郊有不少風光秀麗的草原旅游點,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鳥語花香,富有濃郁的塞外風情。 你想來這里嗎?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呼和浩特周邊自駕游路線景點,希望對你有用。
呼和浩特自駕好玩的景點
塞上老街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條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古街。其興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大召,門前西側有一條橫街,立了牌樓,名為塞上老街。老街其實不老,塞上老街是市政府花兩年時間重新修繕,體現歷史文化名城亮點的一條街道。
大窯文化遺址
在呼和浩特市郊區(qū)保合少鄉(xiāng)大窯村南山坡上,位于呼浩特市東北33公里處。這里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fā)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于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大窯文化遺址發(fā)現于1973年10月,當時考古工作者發(fā)現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許多外國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繼來呼考察。經1976年到1984年進一步的發(fā)掘和科學研究,經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裴文中和呂遵諤先生鑒定,肯定為舊石界時代早期的遺跡,是一石器制造場。教授研究證明,這一遺址是國外罕見的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大窯村南山坡是橫亙在內蒙古西部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于遠古人類的居住。它的發(fā)現,不僅為研究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發(fā)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我國文化發(fā)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論證資料。
綏遠將軍府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原鼓樓附近路北。將軍府是綏遠省將軍駐綏遠城的衙署,后改名“將軍府”。前內蒙古區(qū)委主席布赫題匾“漠南第一府” 。 府院于1737年(清乾隆二年)開工興建,至1739年(乾隆四年)建成。正南端(現馬路南)為大照壁,東西為轅門,正門前左右蹲立一雙石獅,進門后有大堂、二堂,為綏遠將軍的衙署,三堂和四堂為將軍的內寢,第五進院為“后堂”,兩側為花園。府院各種用房130間,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 該府從1737年到1912年名為綏遠將軍衙署,在175年中,有75位將軍授任。1912年到1913年北洋軍閥政府時 改為“將軍府”,1914年到1923年改名綏遠都統(tǒng)公署,1921年到1937年為綏遠省政府,1937年到1945年為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945年到1949年復名綏遠省政府。解放后到1983年,分別由綏遠省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在這里辦公。綏遠將軍的前名是“建威將軍”。號令八千少一名八旗官兵,為清朝正一品封疆大臣,是綏遠地區(qū)的最高軍政指揮官員。 綏遠城的特點是:四門不正,鼓樓不中,而將軍衙門居城的中心,表現出綏遠將軍高傲的地位和專橫的權力,這些都為研究清廷對西北地區(qū)和在綏遠的統(tǒng)治提供了史實。 近年來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了南面大照壁,供游人觀賞。目前里面經常有文物展出。 綏遠將軍府還是我國現存同類衙署中保存規(guī)模最大、現狀最好的武官衙署。
呼和浩特好吃的有什么
手扒肉
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鐵鍋燜面燜面是傳統(tǒng)面食(湯面)的革新性產品,其加工工藝就是——燜,從烹飪技術來講,燜出來的面,不會因在水煮制過程中破壞面粉的蛋白質分子網狀結構,所以燜面更營養(yǎng),口感更好。燜面的主料是面、豆角和肉,其他隨自己喜好而加。
呼和浩特特產手信
內蒙古毛毯
內蒙古地毯選用當地優(yōu)質綿羊毛為原料,用化學顏料和植物顏料染色,再經過手工編織、化學水洗等工藝加工而成。
具有做工精細、彈性較強、手感柔軟、光澤自然、圖案多彩、經久耐用等特點。
主要品種有天然色地毯、仿古式地毯、漢宮地毯、美術式地毯、藝術掛毯等。此外,還有裁絨駝韂、馬韂、馬褥子、汽車墊、坐墊、拜墊等產品。
蒙古銀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銀器聞名。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
特點是大方淳樸,精巧細致,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中的樺木鑲銀(蒙古碗)是獲獎產品。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