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美國夢簡析(2)
客觀而又辯證地看,兩種夢想其實并無高下和優(yōu)劣之分,因為二者皆源于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道路,或者說分別奠基于本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與文明結晶,是各自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強調夢想中蘊含著核心價值,并且是這種核心價值支持下的觀念外化,可以從一些思想觀點中看出。馬丁·路德·金就把美國的民主自由人權視為美國夢的生命力所在。他說:“我們可以爭取到自由,因為在我們發(fā)出的要求呼聲中,有著我們國家神圣的遺產和上帝的永恒意志。”中國夢更直接反映著中國的價值觀,因為其中包括了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同時特別強調包括愛國主義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從更為寬闊的視野和高度分析問題,兩種國家夢的終極發(fā)展未必不是逐漸接近,甚至最終趨同。這有其內在動力。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下來者,也就是說今天的埃及人并不是古埃及人,今天的印度人也不是古印度人,而今天的中國人就是華夏文明一脈相承者。歷史脈絡的清晰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也帶來了沉重的包袱,比如有時在接受新生事物和創(chuàng)造新生活上比較困難。而美國恰恰是一個新興國家,其有最初對大英帝國文化的傳承,更有借助各國移民而吸收了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再加上融匯后的改造,也便形成了具有更大包容與創(chuàng)造的美國文化。如此,中國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就必須學習包括美國人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同樣,美國也需要借助和學習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文明成果,盡管其創(chuàng)造了較別人更多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成果,但也因此而自覺不自覺變得自負。這直接導致了美國領導世界領導力的快速下降。也就是美國人既然提出中美共治,那么向中國學習也就成為必然。
當然,更具本質意義的是人類擁有“共同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文明成果,讓人類生生不息執(zhí)著追求,而讓我們認定“沒有剝削和壓迫”,“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能夠實現(xiàn)。即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判斷同樣能找到理論與實踐上的支撐。誠然,美國乃至西方國家高度尊重私權,但是,我們更應當從中看到,尊重私權并不是讓某一方面的人群私欲膨脹,而是讓所有人都遵循法規(guī)制度,保證社會和諧有序,這就產生出大眾共有的準則和價值取向,保證不會趨向極端個人主義。至于中國的先國后家的理念,更是深厚文化基礎與現(xiàn)實政治制度的產物。小農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單個家庭不足以抗衡自然,于是形成強烈的依附心理,并且由依附宗族,進而依附國家。所以,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中存在著平衡點,這個平衡點要求乃至迫使兩個方向上價值追求集中到一起來。
再以個人主義為例分析問題。美國夢的最重要的基石是個人主義,但同時有若干價值追求和行為規(guī)范相伴陪。同樣,中國夢強調國家和民族,需要把國家和民族強盛與每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幸福生活享有緊密結合,不因重國家、重集體而否定個體,我們的強盛之路可能走得更扎實。也就是說,兩種夢想雖然起點不同,取向有差異,但發(fā)展到后來便趨同或一致,因為都要走到一個平衡點上來。
再從民主自由人權的發(fā)展過程分析問題,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比如,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標榜自己是多元社會,美國人認定自己的夢想奠基于多元,但走到今天,尤其站到世界文化和文明沖突的高度衡量,其必須承認自己存在局限,必須進一步推進多元包容。為什么美國、歐洲主導的近幾場局部戰(zhàn)爭都未獲得理想結果?原因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自己的制度和價值觀過于自信,甚至自負到無視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程度。也就是說,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發(fā)展階段,任何無視差異強行推行自己價值觀的行為,哪怕你推廣的是宇宙真理,也會因“水土不服”導致文明沖突,所以包容多元存在,讓不同國家和民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至關重要。
我們也是這樣,長期以來我們強調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和政府,而今一個“善于把黨的主張化為國家意志”,把我們的價值觀大大改變,讓我們對權力的來源與性質有了新的認識,一個“把權力關到籠子里”,把我們引向人類共同認知和價值追求上來。
四、實現(xiàn)中國夢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哪里
既然提出了中國夢,并且以此引導中國道路、振奮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就意味著這不是一個旗號,而是包含著具體操作性內容,而這些內容一定有先期解決和后續(xù)的工作。這里就認識問題和先期解決的問題作此分析。
在認識上,我們需要對兩個具有深層影響和基礎意義的問題作出判斷,一個是今日中國只能走循序漸進的道路,不能再倡導激烈的顛覆性的革命,因為革命往往帶來巨大代價。為什么西方哲學家認為中國的歷史是在起點上循環(huán)的歷史?就是一次次革命摧毀了本來就有限的生產力,尤其是人才智力資源。另一個是世情國情黨情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今日世界仍然是政黨政治,特別是中國的國家意志仍然是通過黨的意志來反映和實現(xiàn)。
所以作出上述兩個基本判斷,主要是為了引導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和邏輯,為提出下面闡述的四個著力點和突破口提供思想支持。
第一,重新詮釋政治,以新政治觀推進政治文明,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的政治和理論基礎。雖然中國經濟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存在著不可持續(xù)的問題,但更大的挑戰(zhàn)還是在政治和精神領域,這突出反映在幾個方面:革命時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覺悟,在冷戰(zhàn)結束、世界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變化后遇到挑戰(zhàn)。與此相適應的體制制度,保證了政權的高度集中與對社會資源的強力調控,這是西方政黨與政府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隨著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利益關系的調整與價值觀念的多元,這種優(yōu)勢遇到挑戰(zhàn)。
所有挑戰(zhàn)都是緣于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怎樣才能真正應對好挑戰(zhàn)?首先是更新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從目前情況看,我們一些人思想觀念陳舊、僵化、保守,教條主義嚴重,全然不顧變化了的世界和中國社會,總想以不變應萬變,動輒以條條框框套創(chuàng)新性思想觀點和理論,這很難推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強調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不能總是用“不可以”、“不允許”來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正如出訪俄羅斯演講時所說,不能人進了21世紀,腦袋仍然處于冷戰(zhàn)思維。這批評的是別人,但也未必不啟示我們一些人。在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的情況下,政治觀必須發(fā)展和突破,這是一個關系到黨是否先進,能否永續(xù)執(zhí)政的重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