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確的姿勢給寶寶把尿
如何用正確的姿勢給寶寶把尿
把不把尿是引發(fā)婆媳大戰(zhàn)的重要導火索之一,很多人都疑問到底要不要給寶寶把尿的問題。下面一起來看看給寶寶正確把尿的姿勢吧。
要不要給寶寶把尿
中國著名的兒科專家崔玉濤指出:“不僅不應給小嬰兒把尿,也不應給大嬰幼兒把尿。頻繁把尿容易造成肛裂,這與腹壓頻繁增高對本身較僵硬的肛門壓迫所致。”
把尿既不利于嬰兒髖關(guān)節(jié)的發(fā)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xiàn)象。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會感覺尿排在紙尿褲內(nèi)的不適感,先是尿完后給予家長提示,逐漸就會在尿前給予提示。家長需要耐心等待,2歲左右,嬰兒就會有一定表示了。到時因勢利導很容易形成排尿習慣,戒掉尿布。
其次,因為新生兒的脊柱是直的,到三個月會抬頭時,頸椎前凸,形成了第一個彎曲;六個月會坐時,胸椎后凸,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一歲會走路時,腰椎前凸———脊柱形成了第三個彎曲,這樣才形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彎曲。如果把尿姿勢的不正確,還會增加骨骼發(fā)育不良的風險,發(fā)生脊柱側(cè)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把尿能達到訓練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嗎
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完全發(fā)育成熟。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chǔ)。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后5-15分鐘,睡醒后。這還是比較成功的排尿訓練。
失敗的排尿訓練在1歲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據(jù)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據(jù)被把這個動作來反射性排尿。比如經(jīng)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潑尿才能接著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為憋尿而哭鬧。
1歲之后,孩子們開始有了一點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個道理。很多家長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時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時候自己尿了,就會責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罵的方法來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須告訴家長,這是不對的。
正確訓練寶寶如廁的方法
中國著名的兒科專家崔玉濤說,嬰幼兒時期,隨著各器官發(fā)育的逐漸完善,尿床問題一般都會慢慢消失。1歲半以后,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鍛煉。
孩子能夠接受排便訓練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對坐便器和排便產(chǎn)生聯(lián)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一般來說,寶寶長到一歲半以后,都能靈活地坐、站、走、蹲、起,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jīng)已有了一定的發(fā)育,加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時開始訓練坐便如廁比較合適。
可以準備一個適合孩子使用的馬桶,當孩子表達便意時,建議他到馬桶那兒去處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馬上排便。還可以選擇相關(guān)的有趣繪本和圖書,要讓寶寶從思想上理解、感情上喜歡、行動上接受,能夠自覺自愿的學習上廁所。當寶寶能自己控制住排尿時,一定別忘了給與及時的表揚;如果反抗,不要強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會養(yǎng)成如廁的習慣。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時間開始喜歡站著尿,而且亂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遠。這是男寶寶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責備,要抓住這一時機引導男寶寶站著尿。
掌握寶寶大小便的信號
學習辨認寶寶何時將要排便,就像學習辨認寶寶在饑餓時嚎啕大哭一樣。細心的媽媽要不斷地觀察、學習、記錄、總結(jié),一定會找到寶寶大小便時發(fā)出的特有信號。
預示寶寶排便的信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哼哼聲、左右擺動、發(fā)抖、皺眉、哭鬧、煩躁不安、放氣、不專心吃奶等。
育兒專家提醒:
爸媽對寶寶發(fā)出的大小便信號沒有及時響應,將會嚴重影響寶寶以后信號的發(fā)送,這對寶寶大小便訓練非常不利。
幫助寶寶建立尿尿的條件反射
寶寶從出生到五六個月有一個對排便功能的學習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如果成人對寶寶的排便要求及時做出反應,可以幫助寶寶慢慢建立條件反射。以后只要將寶寶抱成排便的姿勢,并配合“噓噓”“嗯嗯”的誘導聲,寶寶就會排便了。不過即使如此,訓練成功的幾率也不高。對此,媽媽們不必著急,更不能強迫寶寶,應該明白此階段訓練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幫助寶寶形成條件反射。
溫馨提示
幫助寶寶形成條件反射可以從大便開始。因為大便次數(shù)少,時間相對固定,排便前信號比較明顯,容易捕捉時機且成功幾率高,也易增強媽媽對寶寶排便訓練的信心。此外,大便“失控”后的“善后”工作也較難,訓練好大便可以減輕媽媽的工作量。
>>>下一頁更多精彩“適時大小便訓練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