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內容
育兒知識內容
不管寶寶是不是頭胎,是男孩還是女孩,是母乳喂養(yǎng)或配方奶喂養(yǎng),腸絞痛的情況都比較普遍。那么寶寶發(fā)生腸絞痛時一般都有哪些癥狀呢?下面就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嬰兒腸絞痛有這些表現
不管寶寶是不是頭胎,是男孩還是女孩,是母乳喂養(yǎng)或配方奶喂養(yǎng),腸絞痛的情況都比較普遍。那么寶寶發(fā)生腸絞痛時一般都有哪些癥狀呢?
嬰兒腸絞痛的癥狀
說起寶寶腸絞痛的特點,它和腸套疊很類似,都會出現間歇性的哭鬧。不同的是,腸絞痛不會嘔吐也不會解出含有血絲的黏液便。寶寶腸絞痛發(fā)作時經常是突發(fā)性尖叫,有時會聲嘶力竭的大哭,甚至哭到臉紅脖子粗。還有些小寶寶會有頭部搖晃、呼吸略顯急促的現象。
寶寶腸絞痛時,小肚子還會有些脹脹的,兩個小手會緊握,而兩腳則會伸直或彎曲,摸他們的小手或小腳丫,會感覺冰涼涼的。其實寶寶的哭聲或許是腸絞痛最明顯的特征,哭鬧聲會持續(xù)數分鐘,或者數小時,即使媽媽哄媽媽抱,寶寶還是會無動于衷,其實小家伙也是蠻累的,因為沒人理解他的苦。
比較可愛的是,寶寶拉粑粑或放屁后,腸絞痛的情況會有所緩解,但可把娘親給嚇壞了。
家長如何緩解寶寶腸絞痛
一、喂奶:這是最容易讓孩子恢復平靜的辦法,吸吮讓他擁有安全感,吃母乳還能有效地防止牛奶過敏的發(fā)生,有些吃母乳的寶寶也經常有腸絞痛的問題,媽媽要注意自己的飲食中是否有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例如牛奶、咖啡或辛辣食物等,可以試著停止攝取這些食物,觀察寶寶的反應。
二、輕揉腹部:在手上涂一層嬰兒潤膚霜或者嬰兒油,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揉寶寶的小肚子,有助于排除腸道內的氣體。
三、襁褓的作用:襁褓的作用相當于媽媽的子宮,被包裹的感覺可以使寶寶找回在媽媽肚子里的感覺,身體上的不適會逐漸減輕,慢慢安靜下來。
四、注意睡姿:可以利用側睡枕將孩子保持在側臥位。這樣的姿勢對孩子的腹部有一定壓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腹部疼痛。
五、聲音的模仿:用嘴在寶寶耳邊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噓噓”的聲音。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一直與媽媽腹部大血管內血液流動的聲音相伴,這種聲音是有節(jié)奏且間斷的。熟悉的聲音會讓寶寶有安全感。
六、輕晃孩子或保持其趴著玩:將寶寶面朝下放在你的腿上,輕輕搖晃,也能起到一定的鎮(zhèn)靜效果。寶寶在子宮里通常是頭朝下,平時媽媽在活動時,子宮里的寶寶也會感受到輕輕的晃動,和這個動作的感覺比較相似。有時將孩子置于俯臥位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換個環(huán)境換個人: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怎么也搞不定的小人兒,帶到醫(yī)院,竟然呼呼睡得正香,或者索性交給爸爸,爸爸卻覺得媽媽是小題大做,因為在他的懷抱里寶寶很快就停止了哭泣。
冬季寶寶發(fā)熱怎么辦
“我家孩子咳嗽了”、“我們也是,夜里還發(fā)燒了”、“我們現在就在醫(yī)院,準備輸液呢”。最近,家長議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生病的話題。
進入冬季,氣溫驟降,很多寶寶出現了發(fā)熱、咳嗽等問題。孩子一病,爹媽立刻緊張起來,恨不得“退熱、輸液、抗生素”三管齊下。這就有點防御過度了。那么如何恰當應對寶寶發(fā)燒呢?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李敏被請出來給大家來支招。
第一招:把握“關鍵24小時”
孩子發(fā)燒,去醫(yī)院擔心交叉感染,不去又怕延誤病情。如何是好呢?李敏強調了一個“24小時概念”,即:孩子發(fā)燒的前24小時,可以在家觀察。如果體溫低于38.5°c,讓孩子多喝水,多排尿,排尿有利于降溫和毒素的排泄。同時,也可以做物理降溫,切記不要擦拭前胸、腹部及后頸部,以免引起腹瀉等不適。如果體溫高于38.5°c,就要口服退燒藥,吃退燒藥時最好不同時用退熱貼或涼水擦身等物理降溫方法。因為退熱藥是通過發(fā)汗起到退熱作用,而上述方法會使孩子受到冷刺激導致汗毛孔緊閉,不能發(fā)汗而失去退熱作用。
24小時內,孩子精神狀態(tài)好,沒有腹瀉、嘔吐等癥狀,體溫相對穩(wěn)定就可以繼續(xù)在家觀察,待第二天再帶孩子去醫(yī)院就診。如果發(fā)熱24小時內,孩子高燒不退,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或出現頻繁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等,就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李敏特別強調,有熱性驚厥史的孩子,一旦出現發(fā)熱,治療和退熱處理上就要積極一點,退熱藥不用等到38.5°c才吃,熱性驚厥常常發(fā)生在發(fā)熱初期。當孩子伴有發(fā)熱(體溫>37.8°c)口渴時,應適當增加飲水量,可以喝適量淡鹽水,同時家長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尤其是孩子眼睛是否凝視和手足是否發(fā)硬等。保持環(huán)境安靜,讓孩子免受不必要的干擾和刺激。
第二招:“私人定制”中草藥
“寶寶發(fā)燒一般有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對于病毒性感冒,‘一人一方’的中藥不僅幫助退熱,還能針對患兒體質進行治療。”李敏解釋說:“復診時,有些家長反映,孩子吃了中藥,燒退了,大便還通暢了,這就是中藥整體調整的作用。如孩子發(fā)熱,伴有舌苔厚、舌尖紅等癥狀,說明腸胃有積熱,中醫(yī)講‘肺與大腸相表里’,使用清熱解表藥的同時加入消食和胃的中藥,從而達到通便的作用,上下通暢了,燒很快就會退下去。如果孩子患了胃腸型感冒,常常發(fā)熱伴有嘔吐、腹瀉等癥狀,用化濕和胃、祛風解表的中藥,能夠很快使寶寶恢復健康。陰虛體質的孩子,大多舌紅少苔、大便干燥,一旦發(fā)燒不容易退熱。根據這類孩子的體質特點,用養(yǎng)陰清熱解表藥,祛邪氣的同時扶助正氣,讓孩子產生汗源,進而汗出熱退,療效很好。”
中藥湯“又黑又苦”孩子能接受嗎?李敏說:“考慮到中藥湯劑口感的問題,我們在保證療效的同時,盡量選擇苦味不重的草藥,而且會加入甜葉菊這樣調和味道的藥味,盡可能提高中藥的口感。服用湯藥時,也可以加一兩顆冰糖,適當增加甜度。一般情況,孩子都能接受。”
第三招:按摩——不吃藥也退熱
按摩也能退熱?李敏強調,這里的小兒退熱按摩可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保健按摩,而是一種治療手法。它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目的,在選擇按摩部位、補法或是消法等手法以及按摩速度時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孩子發(fā)熱,伴有大便干等癥狀,查體咽紅,舌紅,按摩時可選用頭面四大法、清天河水、退六腑、平肝清肺,再加上泄熱通便的其他穴位及手法,退熱的同時,幫助通便。如果孩子發(fā)熱,同時伴有大便稀溏等脾虛癥狀時,按摩時會選擇補脾止瀉的穴位及手法。做完按摩,大多孩子會出一身汗,此時要多飲水,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以免著風受涼。
第四招:培養(yǎng)良好的喂養(yǎng)習慣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剛上幼兒園,特愛生病,有時半個班的小朋友都會病倒。李敏解釋說:“每個孩子都有這個階段,孩子在家里被照顧的過于精細,不容易增強免疫力。孩子初入幼兒園時不斷生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蛻變的過程,免疫力在不斷生病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喂養(yǎng)習慣很重要。”
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后,習慣和大人一起再吃一頓晚餐,或是延續(xù)嬰兒期的習慣,睡前喝奶、吃東西,甚至夜里再加一瓶奶,這些都會造成孩子積食內熱,有些家長認為睡前喝奶有助于孩子睡眠,其實不然。孩子在睡眠中還進行著食物的消化,會造成孩子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導致睡眠不安,在床上翻滾,咬牙磨牙;早晨起來口中異味,食欲不振,舌苔厚膩。這種積食就形成了容易生病的內環(huán)境,在遇到外部病邪侵襲,外界的氣候變化,就很容易發(fā)病。因此對于容易積食的孩子,家長要注意控制飲食。當然,也不是說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什么都不能吃,畢竟孩子下午四點多就吃晚飯了,距離睡覺還有四五個小時,如果孩子餓了,可以吃點稠粥、蔬菜或是酸奶、水果之類。有喝奶習慣的孩子,可以選擇睡前兩小時喝,因為孩子的食道相對成人較短,平臥后,胃里的食物容易往上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胃食管反流。反流的物質很容易刺激孩子咳嗽,因此,建議孩子在睡前不要吃東西,不喝奶。
李敏指出,發(fā)熱不是一種疾病,是一種癥狀,是人體抵抗病邪的一種表現,從中醫(yī)的角度講是人體的正氣(自身免疫力)與外來的邪氣(各種疾病)抗爭的表現。只要合理治療,正確護理,就能使孩子安全度過發(fā)熱期,逐漸恢復健康。
猜你喜歡
2.科學育兒知識內容
3.中班育兒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