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的養(yǎng)殖方式有哪些生活習性怎么樣
桑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在現(xiàn)在,依然有很多人在養(yǎng)殖桑蠶。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桑蠶的養(yǎng)殖方式,僅供大家參考!
桑蠶的養(yǎng)殖方式
塑料薄膜覆蓋育:用于1~3齡蠶飼育。1~2齡上蓋下墊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眠中不蓋,蠶餉食后繼續(xù)覆蓋。3齡只蓋不墊,薄膜上如凝有霧滴,給桑前擦拭后,再使用。有條件的地區(qū)應采用1~3齡蠶的小蠶期共育。采集桑葉應按照葉位和從上至下的順序進行。采摘桑葉的時間宜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3時后,避免在高溫烈日下采葉。1~2齡稚蠶給桑要切葉,切葉通常以蠶體2倍見方為標準。每齡少食期和將熟期適當?shù)乜刂平o桑量,盛食期充分飽食。塑料薄膜覆蓋育每日可給桑4次。每次給桑量的多少,主要根據蠶的發(fā)育、食欲及殘桑程度靈活掌握,如果上次給的桑吃盡,下次量可稍增,反之則減少給桑量。小蠶期吃桑只占全齡食桑的5%。
給桑方法:給桑前先勻蠶、整座,使蠶分布均勻。1盒蠶種最大蠶座面積:1齡0.07~1.2㎡,2齡1.6~4㎡,3齡4~10㎡。除沙就是將蠶座上的殘桑、蠶的排泄物等除掉。在眠前的一次除沙稱為眠除,眠起后第一次除沙為起除,其他時間的除沙叫中除。眼前處理包括適時加眠網、進行眠除,使環(huán)境干燥。蠶兒發(fā)育不齊時要進行提青和分批,并將青頭蠶放溫度偏高處,勤給良桑,使其趕上大批。起蠶適時餉食,90%~95%的起蠶頭部呈淡褐色,即為餉食適量。餉食葉適熟偏嫩、新鮮。小蠶期在給桑前將生石灰粉均勻地撒在蠶體、蠶座上,起蠶、將眠各一次。
桑蠶的發(fā)病原因
1、消毒不徹底。首先是蠶室內灰塵未能打掃干凈,藥液被灰塵所吸收。噴藥只噴地面、墻面,未噴屋頂,沒有做到"六面光"。其次,蠶具只在房前屋后小塘、溝渠中洗一下,未用消毒藥劑進行清洗消毒。同時周圍環(huán)境污染嚴重,蠶沙、"草龍"亂堆亂放,未能及時深埋焚燒。
2、操作不規(guī)范。小蠶用尖筷擴座,易弄傷皮膚。除沙不墊塑料布,直接倒在地面上,除沙過后,不洗手直接揀甩在地上。
3、未能對癥下藥。相當一部分蠶農科學養(yǎng)蠶水平低,分不清膿病和僵病,常常是將僵病當作膿病用藥,結果越治蠶死得越厲害。
4、用藥劑量不足。有的蠶農用藥隨意,或多或少,以至影響了防病效果。還有的蠶農怕花錢,本來蠶座要用3個療程的藥,結果只用了1個療程,造成用藥量不到位,防治效果差。
5、飼養(yǎng)技術不嚴格。小蠶用葉過嫩,遲眠蠶、弱小蠶舍不得淘汰,易導致蠶病的感染;室內空氣惡劣,不注意通風換氣;5齡蠶頭過密等都是造成蠶病暴發(fā)的重要原因。
桑蠶的生活習性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榆葉、鴉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蠶所必需的營養(yǎng),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后,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吐絲結繭是桑蠶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桑蠶繭可繅絲,絲是珍貴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蠶的蛹、蛾和蠶糞也可以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yī)藥工業(yè)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養(yǎng)料。桑蠶是全變態(tài)昆蟲,一個世代中,歷經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fā)育階段。在一年內自然發(fā)生的世代數(shù)稱化性,一年發(fā)生1代的稱一化性,發(fā)生2代的稱二化性,發(fā)生3代以上的稱多化性。熱帶地區(qū)還有終年不滯育的多化性品種。發(fā)育的溫度范圍隨發(fā)育時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間,能正常發(fā)育的溫度范圍為20~30℃。
猜你感興趣:
2.桑蠶種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