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養(yǎng)殖青蟹
怎么養(yǎng)殖青蟹
青蟹是我國珍貴的水產品之一。其肉味鮮美獨特,營養(yǎng)極為豐富,素稱酒席上之佳肴,食用藥用價值高,不過青蟹怎么養(yǎng)呢?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青蟹的飼養(yǎng)技術:
一、蟹池建造
1.場地選擇養(yǎng)殖青蟹池(塘)應選建在周圍無工農業(yè)生產廢水、無有毒物質、無農藥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體交換自凈力強、理化因子穩(wěn)定、潮差大、內灣風平浪靜,有一定量陸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區(qū),海水比重在1.007~1.021之間,pH值7.8~8.5之間,水溫在10℃~30℃以內,透明度20厘米~30厘米,化學耗氧量4毫克/升~17.6毫克/升,銅離子濃度不超過0.488毫克/升。
2.池灘底質蟹池灘涂地的土質好壞,既關系到青蟹的潛伏棲息,又直接影響著建池堤壩的牢固度,所以應選擇保水、不滲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質土涂地為宜。
3.池塘面積單養(yǎng)青蟹的池塘面積以3畝~5畝為佳,蝦蟹類混養(yǎng)的池塘為10畝~20畝之間較合適。若對面積過大的養(yǎng)殖池塘,則要求采用竹籬或攔網分隔成若干小區(qū),以便于個體大小不同的青蟹分檔(級)養(yǎng)殖。
4.池形與水深池子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長方形池之長寬比為5∶3~3∶2,水深1米~1.5米),池的朝向一般以東西長、南北短為佳(但不強求)。池底構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鍋形底三種。
5.池灘與池溝池底部應開挖順水溝(中央溝、環(huán)溝、十字溝),灘與溝之面積比例以3∶1左右為佳。溝的深度一般要在0.5米以上,溝上口面寬3米~6米,溝壁(邊)坡比降1∶2~1∶2.5,主溝道(中央溝)要與控調閘相通,以利于進排水調節(jié)方便。灘中須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島",可供青蟹棲息與隱藏,減少其相互殘殺傷害。
6.防逃設施池塘堤壩的四周內側,必須做好防逃圍欄(可用水泥薄板、竹籬笆、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其設施高度應高出池內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設施板、笆片的上端應向池塘內略傾斜,設置一定要嚴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7.隱蔽物設置為防止和減少蟹與蟹之間的接觸機會,使其安心蛻殼成長,應在池內布放一些障礙物和隱蔽物,如插上若干行梅花樁形的竹枝、樹枝,枝竿扦插距為30厘米~50厘米之間,放置部分陶管,水泥涵管,竹筒,磚瓦片,人造洞穴等設施作隱蔽物。設置隱蔽物,可以增加青蟹隱藏和活動棲息的空間,達到分散、疏離青蟹群集,減少相遇的目的,又可使青蟹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生長期自由選擇適應的棲息場所。
8.進排水設施養(yǎng)蟹池要構建進排水可調節(jié)的控制閘1座~2座,以方便池中水體交換和順對流。為節(jié)省建設成本,也可安裝水泥涵管洞閘。建議有條件的蟹池,最好能設計安裝由上、中、下三疊式組合閘或上、下兩樞塊組成閘。這樣可根據養(yǎng)殖池水體變化情況及時按層調換水。但對潮位較高的池塘,必須配備提水泵,以確保在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生長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二、苗種放養(yǎng)
1.清池除害
清池除害是指清除池內一切不利于青蟹生長和生存的因素。清除對象有:有機沉積物,捕食青蟹的生物,與青蟹爭食的生物,破壞池塘設施的生物及致病生物等。清池除害徹底與否,是關系到青蟹能否健康養(yǎng)殖,獲得高產高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務必認真做好。
(1)清淤放養(yǎng)前必須對塘內進行一次全面清淤,特別是老池塘,青蟹收獲后,要及時將淤泥及有機沉積物搬出池外,并打開閘門進水反復沖洗,然后及時排干池內積水,閉閘暴曬池底,使殘留有機物進一步進行氧化分解,在清淤的同時,應做好池塘的維修工作(堤壩、閘門、溝壁、防逃設施、堵漏等)。
(2)除害蟹苗放養(yǎng)前15天~20天內應對池塘有害生物進行藥物清除。常用的藥物有:生石灰,它不僅能殺除雜魚、雜蝦、寄生蟲、微生物,而且還可改良池塘底質,增加水體中的鈣離子含量,促進青蟹順利蛻殼生長,其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400克~500克,用水化開后趁熱潑灑全池或干撒,10天后藥性消失;漂白粉,對原生動物、細菌有強烈的殺滅作用,故可預防疾病,還可殺死野雜魚等敵害生物,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40克~50克,加水稀釋調勻全池潑灑,1天~2天藥性消失;茶籽餅,主要殺滅魚類和貝類等,用量每立方米水體20克~25克,使用前先將茶籽餅粉碎加入淡水浸泡24小時,稀釋均勻后連水帶渣一起潑灑,2天~3天藥性消失。注意上述三種藥物清池應選擇晴天上午8時后進行,以提高藥效,并做到清池前盡量排干池水,可節(jié)約藥物用量,對蟹池死角及坑洼處、洞穴內要盡可能潑灑均勻。除害清池藥物藥性消失后,應及時進注海水,并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直至放苗前2天~3天把池內水位增高到1米以上。
2.蟹苗放養(yǎng)
(1)蟹苗選擇目前養(yǎng)殖的青蟹苗種來源主要有海區(qū)天然苗與工廠化人工培育苗兩類(工廠化生產苗種的技術還未全面普及,苗源還甚少)。應選擇體壯殼硬,甲殼呈青綠色,規(guī)格整齊,軀體完整無損傷,十足齊全(尤其是一對螯足和游泳足不能缺一及損傷),反應靈敏,活力強,爬行迅速,無病變的健康苗。
(2)苗種規(guī)格與放養(yǎng)時間當年的夏苗規(guī)格一般是稚蟹Ⅲ期以上,可在6月份~7月份放養(yǎng),經3個月~4個月的精心飼養(yǎng)后,可達到商品食用蟹要求;當年的秋苗規(guī)格基本上與當年的夏苗相同,可在9月份~10月份放養(yǎng),經過越冬后養(yǎng)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可達商品規(guī)格;上年的秋末稚蟹苗經過越冬至今春,在4月下旬~5月中旬放養(yǎng),經3個多月的飼養(yǎng),到7月份~8月份達到商品規(guī)格。這三類青蟹苗的放養(yǎng),若當時放苗量不足,可以補放,但力求蟹苗規(guī)格相一致。
(3)放養(yǎng)密度青蟹養(yǎng)成蟹的放養(yǎng)密度(放苗量),要根據各地區(qū)的綜合實際條件(如蟹池的水深水溫條件、進換水條件、種苗資源條件、餌料資源狀況、生產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靈活掌握。若單養(yǎng)青蟹池塘面積在3畝~5畝左右的,當年養(yǎng)成蟹的放養(yǎng)密度為1.5只/平方米~3只/平方米,即畝放苗量1000只~1500只(指夏苗)。對放養(yǎng)秋苗的池塘,可以適當放寬放養(yǎng)量,每畝以1500只~2000只為宜。面積若大于10畝以上(含10畝)的養(yǎng)蟹池,其放苗量應適當減少,夏季苗畝放苗數為800只~1000只。蝦蟹混養(yǎng)池,面積在20畝以上,畝放蟹苗量一般應控制在600只以內為妥(指以養(yǎng)青蟹為主,養(yǎng)蝦類、魚類為輔的池塘)。
三、日常管理
1.投餌技術
(1)餌料種類青蟹屬于肉食性蟹類,因此,要以肉食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常用餌料有紅肉藍蛤、尋氏肌蛤、鴨咀蛤、小毛蚶、短齒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貝類以及小雜魚、雜蝦、雜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餌料。其可食餌料的種類較多,可根據當地的實際資源情況選擇,只要無毒無害、青蟹喜歡覓食的廉價餌料,都可作為保障供給的餌料源,但要求餌料必須新鮮,霉爛變質的餌料切不可投喂,否則會嚴重影響青蟹的健康生長。
(2)投餌比例養(yǎng)殖期的投餌量,應根據水溫、潮汐、水質和青蟹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溫15℃以上時攝食旺盛,26℃時達到最高峰,若水溫高于30℃或低于13℃時,其攝食量就明顯減少,如浙江沿海(溫州、臺州一帶)5月~6月和9月~10月水溫較適宜,青蟹的攝食量會增強,應多投餌;7月~8月高溫期水溫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后水溫明顯偏低,青蟹攝食量會減弱,則應少投餌。
在大水潮或潮漲時,青蟹攝食較多,小水潮或潮退后攝食量較少;大水潮換水后,水質好攝食增強,投餌量與平時相比可增加1倍;若遇多雨天,池水混濁或天氣悶熱,食量就下降,這時要適當減少投餌量;天氣寒冷,水溫下降到10℃左右,青蟹活動少或不活動,覓食少或不覓食,要注意少投餌或不投餌。
青蟹的攝食量隨著個體生長而逐步增加,但日攝食量與其自身體重之比則會隨體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日投餌量與青蟹個體大小的關系和百分比為:蟹甲殼寬3厘米~4厘米,掌握其日投餌量占體重30%左右;5厘米~6厘米時日投餌量為20%左右;7厘米~8厘米時日投餌量為15%;9厘米~10厘米時日投餌量為10%~12%;11厘米以上為5%~8%。
(3)投餌方法餌料要均勻地投放于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條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邊設幾處食料臺,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餌量。根據青蟹日伏夜出活動覓食的生活習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餌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風起(指農歷),前、后半夜溫差拉大,青蟹則易煩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適量增投一次餌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減輕其相互殘殺。總之,投餌要根據水質條件、天氣變化、蟹體生長蛻殼情況等要素,靈活掌握每日所需的投餌量。
2.水質管理
良好的池塘水質環(huán)境是青蟹生長發(fā)育的基本保證。青蟹的一生要經過多次蛻殼才能長大成成蟹,而其蛻殼的活動都在清晨或后半夜進行。如果沒有清新良好的水質或溶氧量不足,青蟹就無法順利完成正常蛻殼和增長,甚至會導致死亡。保持池水清新穩(wěn)定,溶解氧豐富,青蟹蛻殼就容易,且生長快,所以一定要認真管理好水質。管理好水質的基本內容是換水納水、控制水位,調節(jié)水溫、鹽度,保持適宜透明度、pH值和溶解氧,確保養(yǎng)殖池水的清新穩(wěn)定。
(1)合理換水換水是改善水質環(huán)境的最經濟而行之有效的辦法。日常換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則,一般3天~5天換一次水,大水潮時多換水,日換水量為全池水的1/3~1/5。高溫期池內水質差,池外(外海)水質好則要增加換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進行,具體應根據本池池水的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注意在進水時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過大。此外,在換水時還需注意了解掌握外海水質變化狀況,如發(fā)現(xiàn)外海水發(fā)光、粘滯性大、有異味、有赤潮生物時,不宜進水。正常的水位應保持在1米上下,高溫季節(jié)的水位可升到1.5米左右,以維持養(yǎng)殖池水溫的穩(wěn)定。
(2)調節(jié)鹽度當池內海水鹽度過低或過高時,要及時換水調節(jié),特別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臺風暴雨天,出現(xiàn)池內海水比重過低時,應及時開啟上部閘板,先排出池內上層低比重水,然后納入高潮位的中下層高比重海水。對于高灘建池自然納水困難,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層海水調節(jié)。
(3)穩(wěn)定理化因子要確保池內各理化因子相對穩(wěn)定,換水前后要隨時檢測池內外海水的溫度、鹽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應引起注意,避免換水前后溫度、鹽度變化過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為宜,還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淺黃色、黃綠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間,一旦發(fā)現(xiàn)池內有腐敗物要及時清除。
(4)投放水質改良劑青蟹養(yǎng)殖中通常使用的水質改良劑,主要有光合細菌、沸石等。光合細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態(tài)環(huán)境,可預防、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對提高養(yǎng)殖經濟效益大有好處。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種放養(yǎng)前的5天~6天全池潑灑光合細菌液15ppm~20ppm(菌液濃度每毫升達10億個以上),以后每隔10天~15天潑6ppm~8ppm,可結合實際靈活掌握應用。
為了及時了解掌握蟹池準確的生產情況,青蟹飼養(yǎng)管理中除了加強科學投餌和水質調控管理外,還應做好日常的巡池檢查工作。
(1)巡池檢查要堅持建立健全每天早、晚巡池檢查制度。檢查內容包括閘門、堤壩、防逃設施、水色、水位、青蟹覓食、生活活動狀況及池邊四周有無病蟹的出現(xiàn)等。特別在盛夏秋季的雷雨天、雷雨前和無風悶熱的傍晚及早晨日出前,久晴后下大雨,池水鹽度突變時,最容易出問題,所以更要加強巡池,防范青蟹逃逸及意外事故的出現(xiàn)。
(2)水質和蟹體生長檢測堅持每天測量養(yǎng)殖池的水溫和比重,尤其是下雨后和換水前后更要注意勤檢測,及時掌握水質環(huán)境因子的變化。在整個青蟹養(yǎng)殖期間,做到每隔15天隨機取樣測量青蟹的背甲殼寬和體重,通過測量,了解不同季節(jié)青蟹的生長情況,以便適時調整投餌量。
4.越冬管理在越冬前盡量做好降低池內水位工作,促使秋蟹在池的中邊溝兩側及塘底挖掘洞穴潛伏過冬,當北方冷空氣來臨前要盡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凍傷,影響越冬成活率。越冬期水溫在10℃以下時不須投喂餌料,水溫在12℃上時,則少量投餌,水溫回升至14℃以上,要適當增投餌料,對面積小、保溫性差的池塘,可搭棚蓋上覆蓋物越冬。
青蟹的注意事項:
1. 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動物,所以吃時必蘸姜末醋汁來祛寒殺菌,不宜單食。
2. 螃蟹的鰓、沙包、內臟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
3. 醉蟹或腌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應蒸熟煮透后再吃;存放過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節(jié),應當注意忌蟹與柿子混吃。
4. 青蟹的挑選:
(1)、舉起青蟹,背光察看蟹殼鋸齒狀的頂端,如果是完全不透光的,說明比較肥滿,反之,則不飽滿;
(2)、青蟹底部呈白色甚至透明狀,代表蟹剛剛換完殼。蟹由于換殼時消耗了大部分能量,所以通常也是肉不多;底部較臟的往往肉比較肥滿;
5. 螃蟹清洗:先在螃蟹桶里倒入少量的白酒去腥,等螃蟹略有昏迷的時候用鍋鏟的背面將螃蟹抽暈,用手迅速抓住它的背部,拿刷子朝著已經成平面狀的螃蟹腹部猛刷,角落不要遺漏。檢查沒有淤泥后丟入另一桶中,用清水沖凈即可。
6. 螃蟹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但死螃蟹忌食之,因為螃蟹喜食動物尸體等腐爛性物質,故其胃腸中常帶致病細菌和有毒物質,一旦死后,這些病菌大量繁殖;另外,螃蟹體內還含有較多的組氨酸,組氨酸易分解,可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組胺和類組氨物質,尤其是當螃蟹死后,組氨酸分解更迅速,隨著螃蟹死的時間越長,體內積累的組氨越多,而當組氨積蓄到一定數量時即會造成中毒。
青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