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結構化面試答題技巧分析
教師結構化面試答題技巧分析
導語:教師結構化面試考察的往往是與教師這個職業(yè)有關的一些事件,這樣突出來考察應聘者的能力和專業(yè)性。
例1.你是如何理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
【關鍵詞匯】
古、為己;今、為人
【審題關鍵】
本題重點考察名言理解,通過題目內容可知考生在回答中要看到從古至今學者的目的轉變,通過對比來揭示學習的真正意義。
【參考答案】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于修養(yǎng)自己的學問道德,現(xiàn)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其實也就是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孔子在這里通過比較古今學人對待學習的不同態(tài)度,委婉地批評了那種學習目的不正確的學習,同時亦明確闡述了學習的真正意義所在:學習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而不是為了通過“學習秀”來為自己貼金。遺憾的是在現(xiàn)實中此類“給別人看的學習”現(xiàn)象普遍存在,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美女香車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強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都會使讀書變成一件悲壯的事情。而真正尊崇學問的人,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而且又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學習,所謂“為己”是說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所謂“為人”是指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取悅于人或追名逐利。而今天,孔子這句話又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這一語道盡當今許多學習的人身心俱疲的根源。應該為讀書而讀書,不迎合不功利,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自我娛樂,自我建筑心靈的自由長堤。
例2.你是如何理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
【關鍵詞匯】
啟、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審題關鍵】
本題中關鍵是對“憤、啟;悱、發(fā)”四個實詞的認識和理解,“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聯(lián)系成語“舉一反三”則較容易解釋。
【參考答案】
語出《論語•述而》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地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這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并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于怎樣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復列舉,而是啟發(fā)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老師在教學中思考和借鑒的。
所以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可以從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開始。比如:提問或做游戲。這樣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xiàn)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要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原則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不忘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充分應用好啟發(fā)式教學。
例3.你是如何理解:“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句話,根據這句話談談你認為教師的責任有哪些?
【關鍵詞匯】
師、父、責任
【審題關鍵】
本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透過題目中這句話的原意看到教師應當如何當好這個“父親”,所以考生可圍繞父母這個角色特點重點強調教師的責任。
【參考答案】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出自《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原意是學生對待老師,應當像對侍父親一樣恭敬,哪怕是只當了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把老師當作父親那樣敬重。我認為這句話既代表學生對老師的一種尊重,同時也體現(xiàn)出老師對學生的深遠影響,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師愛,是教師之靈魂。 這種愛要求是一種崇高的愛,即“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就是那一個“愛別人孩子”的神。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也就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這種愛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愛:我們不能孩子抱在懷里,而是要把學生裝在心里,對他們傾注著全部的心血,關注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時噓寒問暖,困惑時解疑答惑,頹喪時鼓舞激勵,迷茫時指點方向。
在我看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告誡教師應當履行教師的責任:那就是師德和師愛。即使只當了一天的教師,對學生也要負責任。既然為“父”,就應主動承擔起“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責任。愛與責任,相得益彰。“愛”與“責任”是師德的靈魂。“愛”與“責任”也是辨證的統(tǒng)一。“愛”是責任的體現(xiàn),而“責任”是愛的化身。“愛與責任”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需要全體教師不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續(xù)寫篇章,教師的指導、鼓勵、贊美、欣賞和支持,永遠是學生最好的禮物。透過愛的鼓勵和安慰,讓他們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擔負起我們肩上的責任。
所以依據這樣的考試特點,希望考生答題時要緊扣題目來做答,以問題為中心,注意題目中的個性化要素,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另外,也應該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問題應該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有理有據,引經據典,言近旨遠,對于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國家教育法律法規(guī)、新課程理念、教育名人名言等,都需有一定的理論功底,注重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