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陳獻章傳》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明史·陳獻章傳》原文閱讀附答案及譯文
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舉正統(tǒng)十二年鄉(xiāng)試,再上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學。居半載歸,讀書窮日夜不輟。筑陽春臺,靜坐其中,數年無戶外跡。久之,復游.太學。祭酒邢讓試和楊時《此日不再得》詩一篇,驚曰:“龜山[注]不如也。”揚言于朝,□為真儒復出。由是名震京師。給事中賀欽聽其議論,即日抗疏解官,執(zhí)弟子禮事獻章。獻章既歸,四方來學者日進。廣東布政使彭韶、總督朱英交薦。召至京,令就試吏部。屢辭疾不赴,疏乞終養(yǎng),授翰林院檢討以歸。至南安,知府張弼疑其拜官,與與弼不同。對曰:“吳先生以布衣為石亨所薦,故不受職而求觀秘書,冀在開悟主上耳。時宰不悟,先令受職然后觀書,殊戾.先生意,遂決去。獻章聽選國子生,□敢偽辭釣虛譽。”自是屢薦,卒不起。
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靜中養(yǎng)出端倪?;騽裰?,不答。嘗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從吳聘君學,□古圣賢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專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約,靜坐久之,然后見吾心之體隱然呈露,日用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卸勒也。”其學灑然獨得,論者謂有鳶飛魚躍之樂,而蘭溪姜麟至以為“活孟子”云。
獻章儀于修偉,右頰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節(jié),獻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輒心動即歸。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萬歷初,從祀孔廟,追謚文恭。
門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魚人。成化二十二年舉鄉(xiāng)試。往師獻章,獻章日與登涉山水,投壺賦詩,縱論古今事,獨無一語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注] 龜山:指楊時,字中立,因晚年隱居龜山,世稱龜山先生。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舉正統(tǒng)十二年鄉(xiāng)試舉:被推薦 B. 久之,復游太學游: 學習
C.殊戾先生意戾:違背D.比歸白沙比:等到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贀P言于朝,□為真儒復出
②獻章聽選國子生,□敢偽辭釣虛譽
?、凼紡膮瞧妇龑W,□古圣賢之書無所不講
A.①以 ②則 ③而 B.①以 ②何 ③于 C.①所 ②則 ③于D.①所 ②和 ③而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B.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C.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D.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陳獻章二次參加禮部的會試,但都沒有考中,跟隨吳與弼講學授課,過了半年他回到家里,刻苦讀書, 后又到太學學習,受到祭酒邢讓的推崇。
B.由于彭韶、朱英的極力推薦,陳獻章被征召至京城,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擔任翰林院檢討一職。
C.陳獻章教學時,只讓學生靜心端坐,潛心體悟。有人勸他著書立說,他不予答復。
D.陳獻章的母親二十四歲就守寡,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只要母親掛念他,他的內心就有感應。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僮x書窮日夜不輟。筑陽春臺,靜坐其中,數年無戶外跡。(3分)
②獻章日與登涉山水,投壺賦詩,縱論古今事,獨無一語及道。(4分)
(2)本文最后談及門人李承箕的情況,有何作用?(3分)
參考答案
5. A(舉:中舉)翻譯 (陳獻章參加了)正統(tǒng)十二年的鄉(xiāng)試中舉,二次參加禮部的會試,但都沒有考中。
6. B(①根據句意可知,此處應填“以”跟“為”搭配,動詞,譯為“認為”,據此可排除C、D兩項;②空格后有“敢”字,根據句意可知,此處應填“何”,譯為“怎么”,據此可排除A項;③應填“于”,譯為“對于”)
7. C(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或“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8. B 選項 由于彭韶、朱英的極力推薦,陳獻章被征召至京城,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擔任翰林院檢討一職。 解說:對應信息在第1段:“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錯誤,文中說的是“陳獻章多次稱病不
去,上奏請求回鄉(xiāng)奉養(yǎng)母親,以終其天年” 原文 廣東布政使彭韶、總督朱英交薦。召至京,令就試吏部。屢辭疾不赴,疏乞終養(yǎng),授翰林院檢討以歸。
9.(1)①采分點:“輟”,停,停止;“其中”,(在)陽春臺中(省略、倒裝句);“無戶外跡”,足不出戶,腳不跨出家門,戶外沒有足跡。各1分。
翻譯 讀書日夜不停。(陳獻章)建造陽春臺,(在)陽春臺中靜靜地坐著,幾年(專心讀書),足不出戶。
②采分點:“日”,每日,每天;“與”后省略賓語“他”代“李承箕”; “縱”,廣泛;“道”,學術,學說。各1分。
翻譯 陳獻章每日跟(他)游山玩水,(玩)投壺賦詩的(游戲),廣泛地談論古今事件, 只是沒有一句話涉及學術。
(2)① 用李承箕的具體事例來突顯陳獻章的教學特點及其對當時求學的人的巨大影響;② 從側面烘托(襯托)塑造和突出陳獻章的教學形象。(①屬內容2分,②屬形式【手法】1分)
參考翻譯
陳獻章,字公甫,廣東新會人。(陳獻章)參加了正統(tǒng)十二年的鄉(xiāng)試中舉,二次參加禮部的會試,但都沒有考中。跟隨吳與弼講學授課。過了半年回家,讀書日夜不停。(陳獻章)建造陽春臺,(在)陽春臺中靜靜(心)地坐著,幾年(專心讀書),足不出戶。過了很久,又到太學學習,(國子監(jiān))祭酒邢讓讓(他)試著寫了一首應和楊時的《此日不再得》的詩,(成詩之后)(祭酒邢讓)驚嘆地說:“龜山也不如你的。”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揚,認為陳獻章是真儒復出,因為這件事陳獻章名震京城。給事中賀欽聽了有關陳獻章的議論,當天就向皇帝上奏章直言請求解除官職,用弟子禮侍奉陳獻章。陳獻章回鄉(xiāng)后,四面八方來向他求學的人日益增多。廣東布政使彭韶、總督朱英共同(向朝廷)舉薦(他),他被征召到了京城,(朝廷)讓(他)到吏部參加就職考試,他多次稱病不去,上奏請求回鄉(xiāng)奉養(yǎng)母親,以終其天年,(最終)被授予了翰林院檢討的官職回鄉(xiāng)了。到了南安的時候,知府張弼懷疑他被授予官職,和吳與弼不一樣。(陳獻章)就對他說:“吳與弼先生憑借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舉薦,仍舊不接受官職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貴的藏書,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當時的宰相卻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職然后才能看書,大大違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先生)堅決地走了。我憑借國子生的身份等候選用,怎么敢說謊話來沽名釣譽呢?”從此他又屢次被舉薦,但(他)最終不肯出來做官。
陳獻章的教學方法,以靜修為主。他教學的時候,只是讓學習者安穩(wěn)地坐著,使內心安靜下來,從靜中悟出個中道理來。有人勸他著書立說以傳后世,(他)不予答復。曾自言自語道:“我二十七歲才跟隨吳聘君學習,對于古代圣賢的書沒有不講解分析的,可是收效甚微,未得滿意。等到回到家鄉(xiāng)白沙,專心致力于(研究)學習方法,最終也一無所獲。于是舍去繁瑣的,尋求簡約的,長時間靜坐,這之后我的本心才從隱蔽狀態(tài)顯露出來,日常應用交際往來隨心所欲,就好像馬匹被卸下嚼子一般自由隨意。”他的學說灑脫獨到,評論的人說陳獻章的學問中有萬物各得其所之樂,而且蘭溪姜麟甚至認為陳獻章為“活孟子”這一說法。
陳獻章儀表堂堂,身材魁梧,右臉頰有七個黑痣。母親二十四歲就守節(jié),陳獻章侍奉母親很孝順。每當母親掛念他,他的內心就會有感應,于是立刻回家。弘治十三年去世,時年七十三歲。萬歷初年,被供于孔廟,受人祭祀。(他)死后被追加謚號“文恭”。
門人中有一個叫李承箕的,字世卿,是嘉魚人。成化二十二年鄉(xiāng)試考中舉人。他前去拜陳獻章為師,(陳獻章)每日跟(他)游山玩水,玩投壺賦詩的游戲,廣泛地談論古今事件,只是沒有一句涉及學術。時間長了,李承箕有所領悟,告辭回家,隱居(在)黃公山,不再做官,與哥哥進士李承芳都喜歡學術研究,時人稱之為“嘉魚二李”。李承箕死時五十四歲。
《后漢書·桓譚傳》閱讀附答案及翻譯
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也。譚以父任為郎,好音律,善鼓琴。簡易不修威儀,博學多通,能文章,有見地,不諂媚,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
哀、平間,位不過郎。傅皇后父孔鄉(xiāng)侯晏深善于譚。是時,高安侯董賢寵幸,女弟為昭儀,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譚進說曰:“昔武帝欲立衛(wèi)子夫①,陰求陳皇后之過,而陳后終廢,子夫竟立。今董賢至愛而女弟尤幸,殆將有子夫之變,可不憂哉!”晏驚動,曰:“然,為之奈何?”譚曰:“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屎竽晟?,希更艱難,或驅使醫(yī)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備。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賓客,必貽致譏議。不如謝遣門徒,務執(zhí)廉愨②,此修己正家避禍之道也。”晏曰:“善。”遂罷遣???,入白皇后,如譚所戒。后賢果風太醫(yī)令真欽,使求傅氏罪過。遂逮后弟侍中喜,詔獄,無所得,乃解,故傅氏終全于哀帝之時。及董賢為大司馬,聞譚名,欲與之交。譚先奏書于賢,說以輔國保身之術,賢不能用,遂不與通。
世祖即位,征待詔。后大司空宋弘薦譚,拜議郎給事中,因上疏陳時政所宜,曰:“臣聞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輔佐賢明則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務輔佐不明則論失時宜而舉多過事夫有國之君俱欲興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謂賢者異也。”書奏,不省。
是時,帝方信讖③,多以決定嫌疑。有詔會議靈臺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譚復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圣無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余。
初,譚著《新論》言當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xù)成之。元和中,肅宗行東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譚家,鄉(xiāng)里以為榮。
(節(jié)選自《后漢書?桓譚傳》)
(節(jié)選自《后漢書·桓譚傳》,有刪改)
注:①衛(wèi)子夫:漢武帝的皇后。②愨:誠實、謹慎。③讖:預言吉兇、得失的文字、圖記。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陳后終廢,子夫竟立竟:最終。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挾。
C.傅皇后父孔鄉(xiāng)侯晏深善于譚 善:交好。
D.不如謝遣門徒,務執(zhí)廉愨 謝:謝絕。
答案:B
解析:B項,要:求取重用或信任。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女以媚道求主鄉(xiāng)里以為榮
B.詔獄無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禍之道也 說以輔國保身之術
D.聞譚名,欲與之交 賢不能用,遂不與通
答案:A
解析:A項,介詞,憑借/介詞,把。B項,副詞,才。C項,助詞,的。D項,介詞,跟。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桓譚博學多才,著有《新論》《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節(jié),不重儀表,好發(fā)表意見指責他人,所以常受排擠。
B.桓譚為人正直,勸誡傅皇后的父親傅晏,遣散門客,廉潔謹慎,多加提防董賢。傅氏一家在哀帝時期終于能保全性命。
C.桓譚不善諂媚,在董賢結交他之前,他寫信給董賢,陳述輔佐國家保全自身的辦法,但董賢并未采納他的意見,桓譚于是不與他往來。
D.桓譚敢于批評時政得失,因極力反對皇帝迷信讖語,險遭殺身之禍,經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難,最后被貶出京城。
答案:A
解析:A項,桓譚被排擠的原因錯,由第一段可知桓潭受排擠的主要原因是“不諂媚,而喜非毀俗儒”。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臣聞國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輔佐賢明則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務輔佐不明則論失時宜而舉多過事夫有國之君俱欲興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謂賢者異也。
答案:臣聞國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輔佐賢明則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務/輔佐不明則論失時宜而舉多過事/夫有國之君俱欲興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謂賢者異也。
解析:利用對偶的句式,抓住發(fā)語詞、關聯詞等幫助斷句。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賓客,必貽致譏議。
參考答案:(1)刑罰不能施于無罪之人,邪惡不正直的人不能戰(zhàn)勝正直之士。
(2)君侯您憑借身為皇后父親的尊貴而廣泛結交賓客,一定會招致非議。
參考譯文:
桓譚字君山,沛國相縣人。桓譚憑借父親的關系擔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彈琴。他不拘小節(jié),不注重儀表,博學多才,擅長寫文章,有獨到見解,不討好逢迎,而且喜歡批評那些庸俗的讀書人,因此很受排擠。
哀帝、平帝時,他的職位沒有超出郎官。傅皇后的父親孔鄉(xiāng)侯傅晏對桓譚很信任。這時候,高安侯董賢受到寵幸,他的妹妹是昭儀,皇后一天天被疏遠,傅晏默默無語,很不得志?;缸T勸說道:“先前武帝要冊立衛(wèi)子夫做皇后,暗中尋求陳皇后的過錯,而陳皇后最終被廢黜,子夫最終被冊立。現在董賢最受寵愛,而他的妹妹又特別受到寵幸,恐怕要有衛(wèi)子夫替代皇后那樣的變故,能不擔憂嘛!”傅晏很受觸動,說:“是這樣的,對此怎么辦呢?”桓譚說:“刑罰不能施于無罪之人,邪惡不正直的人不能戰(zhàn)勝正直之士。讀書人憑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憑借諂媚討好的辦法求取皇上恩寵。皇后年輕,求取恩寵更加艱難,有人驅使醫(yī)巫,在外尋求占卜星象的方士,這不可不防備。另外,君侯您憑借身為皇后父親的尊貴而廣泛結交賓客,一定會招致非議。不如遣散門客,務必堅持廉潔謹慎,這是修身齊家躲避災禍的辦法。”傅晏說:“好。”于是遣散門客,入朝告訴皇后,如同桓譚所告誡的那樣。后來董賢果然唆使太醫(yī)令真欽,讓他羅織傅氏的罪狀。于是朝廷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詔立案,一無所獲,才解除關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時期最終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賢做大司馬,聽到桓譚的名字,想和他結交?;缸T先呈遞書信給董賢,用輔佐國家保全自身的辦法來勸說他,董賢不能采納,桓譚于是不與他往來。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譚為待詔。后來大司空宋弘推薦桓譚,拜議郎給事中,因而上書陳述當時政事應注意事宜,說:“我聽說國家的廢興,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決定于輔佐是否得人。輔佐賢明,賢俊之士充滿朝廷,而治理能與世務相吻合;輔佐不明,議論的事不合時宜,舉措就多失誤。作為國家的君主,都想興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賢者意見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
這時皇上正迷信圖讖,常用來決定疑惑難明之事?;噬舷略t令聚會商議,確定靈臺的位置,皇上對桓譚說:“我想用圖讖來決定此事,怎么樣?”桓譚沉默好久,說:“我不讀圖讖。”皇上問他原因,桓譚又極力辯說圖讖不合乎義理?;噬洗笈?“桓譚批評我無治國之正法,拉出去斬了他!”桓譚磕頭磕得額頭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后來被調出京城做六安郡郡丞,內心常感到悶悶不樂,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時七十多歲。
起初,桓譚著書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為“新論”,上書獻之朝廷,世祖稱好?!肚俚馈芬黄獩]有完成,肅宗令班固繼續(xù)完成。元和中,肅宗到東邊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譚墓冢,鄉(xiāng)里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