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案設計及反思
《傷仲永》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傷仲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傷仲永》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三)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教時: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題解
本文是一篇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 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jié)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yè)
1、 抄寫課文及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全班齊讀課文。
三、把握課文內(nèi)容:
(一) 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四、學習第一階段(1)
(1) 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2)介紹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5)“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6)“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7)“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8)“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親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學習?
——原因主要有二:(1)貪財 (2)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0);朗讀、嘗試背誦。
五、學習第二、三階段(2)
(1) 請一位學生朗讀。
(2) 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啟下(過渡句)
(3) 方仲永后來有何變化?他的結(jié)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見”,一“聞”,一“問”。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為眾人矣”,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 全班齊讀。
六、默讀(1)(2)段,說說這兩段的表達方式。
——記敘。
七、學習第(3)段。
(1) 男同學朗讀。
(2) 這一段又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議論。
(3)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4)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才觀?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 齊讀第(3)段。
八、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jù)。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默讀全文。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課后練習四。
十一、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大家)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問,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jīng))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自寺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反思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zhì)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chuàng)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shù)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jié)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xiàn)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jié)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步驟一,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guī)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xiàn)象,總結(jié)翻譯文言文的規(guī)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這樣把教學內(nèi)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jié)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重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guī)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guī)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jié)了教學規(guī)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guī)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學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xiàn)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jié)和結(jié)局完全和課文的內(nèi)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xiàn)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yè)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jīng)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猶如十八中學沃土里綻開一株奇葩,盡管還很稚嫩,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完善它,但它綻開的美麗與芳香,已預示它前景無限。它為我們教師減負增效的進行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構(gòu)建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模式,并引領我們教師闊步踐行,在教育改革的領域里再書壯美的篇章。
傷仲永教案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3.成功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