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jīng)》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shù)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得經(jīng)·第十四章》
作者:李耳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得經(jīng)·第十四章》注釋:
?、僖模簾o色。
?、谙#簾o聲。
?、畚ⅲ簾o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苤略懀涸?,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菀唬罕菊碌囊恢?quot;道"。
?、掎瑁阂鬸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陰暗。
⑧繩繩:不清楚、紛蕓不絕。
⑨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忏被校喝粲腥魺o,閃爍不定。
?、嫌校褐妇唧w事物。
?、泄攀迹河钪娴脑?,或"道"的初始。
?、训兰o:"道"的綱紀,即"道"的規(guī)律。
《道得經(jīng)·第十四章》翻譯: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fù)到無形無象的狀態(tài)。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guī)律。
《道得經(jīng)·第十四章》解讀:
超脫于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xiàn)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xiàn),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在此,老子用經(jīng)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
但是“道”的普遍規(guī)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xiàn)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guī)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zhì)世界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可以駕馭現(xiàn)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緊接著對此作了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