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介詞的用法
中文介詞的用法
形容詞主要用來描寫或修飾名詞或代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 狀態(tài)、特征、或?qū)傩?,常用作定語,也可作表語、補語或狀語。中文介詞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的中文介詞的用法,歡迎閱讀
中文介詞與的用法
1、介紹出動作行為發(fā)出時所小溪主的對方??勺g為“和”“同”“跟”等。
例:王割子期之心以與隨人盟。
有時,“與”所帶賓語省略,但所表意思不變。
2、介紹動作行為的服務(wù)對象,可譯為“為”“替”“給”。
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跟……相比”“對……來說”
例: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
“與”和疑問代詞“孰”搭配使用表比較,后來形成一個固定結(jié)構(gòu)“孰與”,大致意思是“和……比誰(哪一個)更……”。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有時比較已有結(jié)論,“孰與”就帶有“哪里比得上”的反問意味。
例:大天而思之,孰與物蓄而制之?
中文介詞以的用法
1、介紹動作行為憑藉的工具、手段、條件、依據(jù),可譯為“用”“拿”“憑”“根據(jù)”。
例: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例:P198-199
2、介紹動作行為所處置的對象或涉及的人。
“以”介紹動作行為所處置的對象時,相當(dāng)于“把”。
例: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以”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時,常有“率領(lǐng)”的意思。
例:宮之奇以其族行。
3、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動機,可譯為“因為”。
例: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
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介詞“以”還常與動詞“有”“無”(亡)組成“有以”“無以(亡以)”等凝固用法。“有以”相當(dāng)于“有東西(或辦法)用來……”,“無以(亡以)”相當(dāng)于“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
例: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以”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位置比較靈活,可以位置于謂語前面充當(dāng)狀語,也可以位于謂語動詞后面充當(dāng)補語。
例:P200
“以”作介詞常有省略賓語的情況,在閱讀理解時,要補出賓語以完整理解文意。
例:將行,謀于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名詞或代詞充當(dāng)介詞“以”的賓語有時前置。
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代詞充當(dāng)介詞“以”的前置賓語最常見的用便是組成“是以”的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因此”(憑著這個,因為這個)。
例: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中文介詞于的用法
1、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涉及的范圍,可譯為“在”“從”“向”“到”“在……方面”。
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P197
2、引進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給”或“對于”
例:凡諸候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
3、用在形容詞或少數(shù)表心理活動動詞的后面充當(dāng)補語,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更……”。
例:苛政猛於虎也。
4、用在被動句的動詞后面,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介詞“于”在古籍里有時寫作“乎”,“乎”作介詞的用法與“于(於)”大致相同。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乎”也可以用在被動句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中文介詞為的用法
1、介紹動作行為關(guān)聯(lián)的對象。
“為”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fā),可譯為“給”“替”“幫”。
例: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為”表示動作行為向誰發(fā)出,可譯為“向”“對”。
例:犀首以染為齊戰(zhàn)于承匡而不勝。
2、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目的。
介紹動作行為原因的“以”可譯為“因為”。
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介紹目的的“以”可譯為“為”“為了”。
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3、在被動句里,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可譯為“被”。
例:免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有時,介詞“為”省略賓語,即不出現(xiàn)行為的主動者,這樣“為”就直接與動詞連用,來表示被動。
例:胥之父兄為戮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