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哲理短文
在中國歷史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段燦爛的歷史,百家爭鳴,發(fā)生了很多很勵志的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春秋戰(zhàn)國哲理短文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春秋戰(zhàn)國哲理短文篇1:完璧歸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塊稀世珍寶“和氏璧”, 曾經引發(fā)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波瀾,和氏璧是中國歷史傳說中價值連城的美玉,它光潔透明,色彩迷人,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它在歷史的幾百年飄蕩中,每一個傳承環(huán)節(jié),都隱藏著一段悲歡離合、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 但諸君知否其來由嗎?
據(jù)說楚國境內,有一座風景優(yōu)美,盛產寶物的荊山。當時有一位飽讀詩書,知識淵博的人,
名叫卞和,善于識寶, 亦知“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故此,卞和上荊山尋寶,某次,適遇天下大雨,行至半山腰,偶然間見到一塊平整光滑的石頭,雨水滴在上面就像珠子一樣滾落,卞和斷定這是一塊名叫‘璞’的寶石,于是卞和將這塊石頭搬回家去。卞和將“璞”獻給當時楚國執(zhí)政的厲王,厲王見了這塊不起眼的石頭, 心有不快, 當即傳來一名雕琢玉匠驗證一下,豈料這玉匠也是個不識寶的蠢貨,隨便亂琢幾下,就說是頑石一塊,并非寶物。厲王大怒,怒斥卞和是個刁民,竟敢以頑石戲弄君王,便令手下砍斷了卞和的左腳??蓱z卞和好心卻無辜獲罪,拖著一支腳抱著璞玉哭著回家去。
后至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腳。
光陰荏苒,武王駕崩,文王即位。此時,卞和還是優(yōu)心這稀世珍寶被埋沒, 他抱著璞玉來到楚山之下放聲大哭了三天三夜,他眼淚哭干,甚至連眼底都哭出了血。此事驚動了文王, 文王比較有頭腦,心中細想此人為獻寶失去雙腳,總不會是想騙取功名利祿的小人,為探明原因,就派人去詢問卞和為何哭泣?卞和終于等到有一個愿聽他心里話的明君,隨即進宮,說明其中的道理,此塊寶玉外形雖則與一般石頭沒有兩樣,但是石頭內的結晶,是汲收了千百年天地精華凝結而成的珍寶。只要將此石剖開,里面一看便知端倪。文王也不再找其他人來辨認,只招來玉匠剖開璞玉,果然見到里面有一塊兩寸見方的寶玉,其色晶瑩剔透,閃礫發(fā)光。文王大喜,令玉工精雕細琢,當成國寶收藏。為了念及卞和獻寶的功勞,就賜這塊寶玉名為:“和氏璧”。
再說卞和為獻寶失去雙腳,但是他能坐得很穩(wěn),此因他那種堅持真理的頑強精神,贏得人們的敬仰,人們就將他的坐像捏成泥人,稱這個泥人為‘不倒翁’。
春秋戰(zhàn)國哲理短文篇2: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huán)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jié)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 “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棽家痪€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fā)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看到了就搖搖頭,心想: “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著買賣東西,孟子覺得很有趣,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游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huán)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因此他就喜歡上了讀書,然后跟母親說: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里想:“這里才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孟子去讀書了,可時間長了又厭煩了,他開始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跑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這么早就回來,知道兒子是逃學回來的,就很生氣地用剪刀把他所織的布剪斷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嚴肅地跟他說:“學習就像織布,織布要一針一針地織,學習要一天一天地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才會學業(yè)有成。你這樣半路逃學,就像我中途斷織一樣,不僅會前功盡棄,將來還會一事無成。”孟子開始只是吃驚,并不理解母親的用意,聽到這一席話,豁然開朗,再也不逃學了。
從此,孟子刻苦讀書,長大后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們把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并稱為“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樣。
春秋戰(zhàn)國哲理短文篇3:孫子練兵
孫子原是中國春秋末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后代,因陳國內亂,陳完逃到了齊國,改姓田;孫武的祖父田書又被齊國國君賜姓為孫。
一次,齊國發(fā)生內亂,孫武逃到了吳國,經大臣伍子胥的推薦,以《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閭。吳王讀罷兵法,雖贊不絕口,但也懷疑作者是否只是一個理論天才,于是,他召宮女一百八十人,令孫武操練。
孫子將宮女分成左右二隊,命吳王的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稱為左姬、右姬;又設一人為執(zhí)法,二人為軍吏,主傳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數(shù)人,充為牙將,執(zhí)斧鐮刀戟,列于陣前,以壯軍威。宮女們一個個身披甲胄,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孫武于是當眾宣布軍法:一不許行列不整,二不許言語喧嘩,三不許違背軍令;然后他親自教習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項‘約束’,并三令五申之。演練開始,擊鼓宣令‘右’,宮女們掩口嬉笑,行列參差不齊,孫武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為將的責任’。于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擊鼓宣令‘左’,二姬及宮女無不笑者。孫武大怒,叫道:‘執(zhí)法者何在?’執(zhí)法者前跪,孫武大聲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為將的責任,但現(xiàn)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聽從,這是士兵的罪過。按軍法當如何處置?’執(zhí)法者答:‘當斬!’孫子喝令:‘士不盡誅,罪在隊長,將左右二姬斬首示眾!’力士們不敢違令,便將二姬綁縛。吳王在臺上觀看操演,忽見斬愛姬,大為驚駭,讓大臣持符馳救。孫子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于軍前。宮女們見狀,無不大驚失色。孫武于隊中再取二人為隊長,并申令擊鼓,女卒們左右進退,回旋往來,皆毫發(fā)不差,寂然無聲。
于是,孫子向吳王匯報道:‘兵已整齊,愿王觀之,唯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這就是孫子練兵的故事,它說明,任何組織,沒有嚴格的紀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會失去凝聚力和行動力;只有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才能破堅克難,無往而不勝。孫武連被中國古人污為‘小人’的女子都可練成‘赴湯蹈火’的士兵,更何況男子漢呢!吳王不得不承認其‘通天御地之才’;孫子于是被封為上將軍,號為軍師,責成伐楚”。
春秋戰(zhàn)國哲理短文相關文章:
1.大學生哲理短文
10.大學生正能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