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討論與閑聊
教學隨筆:討論與閑聊
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茶余飯后,南方北方,這事咋整?這個問題你怎么看?大家坐下來談談,這就叫討論,也叫閑聊。
一次負責任的小組討論,應該有別于田間地頭坐下來就可以的閑聊。為了讓討論不停滯于閑聊,每一個參與討論的人,應該有所準備,這就需要比閑聊更多的時間;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每次討論都發(fā)言,也需要時間;每一次討論之后需要對討論結果進行匯報或展示,這同樣需要時間。
其次它需要比閑聊更好的組織。小組討論要有小組長、記錄員。每一次小組討論,每個人的發(fā)言要記錄在案。記錄本在每一次討論完成后要及時收上來,既便于教師事后詳細了解討論情況,也起到必要的督促作用。
一堂課中動輒安排三兩分鐘的小組討論,任課教師一聲“開始”,學生們立刻就動如脫兔,教室里就嘰嘰喳喳、嘩嘩啦啦,熱鬧得像炸開了鍋;然后教師一聲“停”,學生們立刻又靜如處子——我很難相信,這樣的小組討論不是為了討論而走討論的過場。
討論是學習語文的好辦法。在學生習字、讀書、作文的基礎上,在所有的語文教學法里,如果其他辦法都要丟棄,只留下一樣,我會留下討論。但問題馬上來了:不是每本書、每篇文章,都值得討論;不是每讀一回書,每上一堂課,都需要討論。
不能因為要合作學習就天天討論,隨時討論。天天討論、隨時討論近乎閑聊,有意義,但與小組討論意義不同。一個學期下來,值得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專門做討論的東西并不會很多。像語文,全期有八個單元,能夠在一個單元找到一個值得討論的討論點,組織一次很好的討論,就很不錯了。
我喜歡把討論當成一項相對獨立的活動。一次討論需要兩課時:討論一課時,匯報或展示一課時。這樣的討論不可能插在某一堂課中進行,也不可能每一堂課都進行。必須獨立。獨立出來的討論,本身就是一堂課,一堂“討論課”,討論結果的匯報展示就是“匯報課”或者“匯報會”、“展示會”。
學校里的多媒體教室除了有公開課,否則很少有人去占用。這正好方便我上展示課。我會把每一次的小組討論做到莊重一些的程度,讓它有別于比較隨意的閑聊,會在無形中保證問題的重要性、態(tài)度的嚴肅性、探討的深刻性以及全體參與的積極性。
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哪里來。就我而言,辦法依然是從課堂上的各種“閑聊”中要時間。課改十幾年,語文里有句話我比較喜歡,叫“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既然是用教材教,有許多問題就很好辦。比如,我就無需費盡心思去琢磨教材的意圖,就無需過分在乎教材上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一切可以根據(jù)我的目標、思路,決定怎么用,用多少。比如,我要用教材讓學生有計劃、不重復、不遺漏地學習常用漢字;要用教材去了解學生閱讀中會有哪些自己不懂的問題。
這當然遠遠不夠,還有許多東西單靠教材無法完成。比如除了討論,我還要在每個單元安排一場讀書推介會;每個月要有一場讀書報告會;學生們還要讀書、看電影、聽音樂、聽故事、聽我給他們朗讀、聽我給他們做講座,這都需要時間。時間只能從壓縮用教材的時間中來,由此我要用到單元教學——不叫主題閱讀什么的,它沒有主題,也沒有別的什么名目,說白了,就是把幾篇課文當做一篇課文來學習:一個單元的課文做一次閱讀;閱讀后不懂的問題一次性提出——因為要節(jié)省出時間嘛!
把時間從過多的類似“閑聊”的東西上,用到真正的“討論”中去,性質(zhì)與效果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