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隨筆
愛默生隨筆
愛默生是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那愛默生的隨筆都會如何寫呢?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愛默生隨筆,希望你喜歡。
愛默生隨筆篇一
是鉆石就讓它發(fā)光,而不是去期待它的永恒性,友誼亦是如此。友誼需要的是一種宗教的審視。我們經(jīng)常談到對朋友的選擇,其實,朋友更多的是自我選擇的體現(xiàn),把朋友看做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道風景,也就是說,他所具有的優(yōu)點是你所不曾有的亮點。給這些優(yōu)點一個存儲的空間,讓它們能夠升華與擴展開來。要把朋友看做真正的財富,并用心去體味一種瞬間而豐富的快樂,而不是一味地去追尋豐厚的物質(zhì)利益。
我們可以從廉價的友誼中得到不同的政見、茶余飯后的談資以及左鄰右舍的便利。我們的交往為什么就不能像自然本身一樣,給予我詩一般的、純潔而普遍的偉大與高尚呢?與遠處的地平線上飄著的白云或大河兩岸的碧草相比,難道我就應該感到我們的關(guān)系被褻瀆了嗎?我們不應該貶低友誼,而是要提高它的標準。我們要相信,輕蔑的行為并不會傷害我們的尊嚴,反而是增強與提升了我們的尊嚴。
我們對神圣的友誼法則無比敬重,就是不要對完美的友誼之花產(chǎn)生偏見。我們要想成為別人,首先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自我。按照一個拉丁諺語的意思,至少在罪犯的心里還存在一絲的滿足——你可以用極其平和的語言與你的同謀交流。罪犯的心理狀態(tài),起初是厭惡但是逐漸就會習慣。對那些我們羨慕和敬重的人們,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喜歡上他們。在兩個精神并存的領域是不可能存在深層的寧靜的,也不會存在所謂的相互尊敬,只有到他們的語言交流可以代表整個世界時才是可以的。
美德唯一的回報就是高尚的美德。得到朋友的唯一途徑就是你首先必須是一個能夠讓別人信得過的朋友。你可以走進一個人的家里,但是你卻無法真正地走進他的靈魂深處。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靈魂就會遠離你,并且永遠也無法捕捉到他的一絲真正的眼神。我們看著崇高的靈魂遠離而去,并且他們總是不讓我們接近——我們憑什么要闖入別人的視野呢?所謂愛,就是把自我價值與他人價值加以對照。人們有時可以和他們的朋友交換各自的名字,似乎他們這樣就能夠表示對友誼的重視和崇敬。
有的人喜歡把友誼放在一個極高的位置上,因此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起緊密的血肉聯(lián)系。一個莊嚴的希望激活了充滿忠愛的心,也許在其他地方,靈魂正在活躍、持久而大膽地存在著。他們忠愛著我們,我們也愛著他們。我們也許會慶幸自己過去的愚昧、過錯與害羞,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消逝了。當我們變成成熟的男人以后,我們就會抓著英雄般的手而走向成熟。我們可以從所見到的東西中得到啟示。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不要與毫無廉恥之心的人建立友誼,因為和他們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誼存在。在有些時候,我們的忍耐會暴露出我們的輕率與無知,友誼的結(jié)盟里是沒有上帝的參與的。堅持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盡管有可能會損害到你的利益,但是你卻會贏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在適合的環(huán)境中,你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以便把你從錯誤的友誼關(guān)系中解脫出來,并把你重新帶入一個全新的靈魂境界。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我們把與朋友的關(guān)系搞得過于神圣化,這種想法是極其愚蠢的,因為他們并不了解愛的真諦。朋友可以發(fā)現(xiàn)并糾正我們的缺點,也會大度地容忍我們——盡管看起來朋友的做法可能是剝奪了我們的某種快樂,但是最終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回報。朋友是典型的兩面神,他關(guān)注著過去與未來;他是我們經(jīng)歷的見證,也是即將到來的預言,是更偉大的朋友即將到來的先兆。
我與朋友共事就像是在與我的書本打交道一樣,我可以在我需要他們的地方找到他們,但不一定要經(jīng)常用到他們。我們自己來決定所需要的交往,并以非常微弱的理由來承認或排斥。我無法對朋友許諾給予他更多,如果他的人格是偉大的,那么他也會使我變得一樣偉大。我應該把自己奉獻給我的朋友——走進去了,我就可能抓住他們;走出去了,也可能捕捉到他們。我唯一擔心的是失去我的朋友,怕他們消失在天空中,在那里,他們僅僅是一絲亮光而已。
我為我的朋友感到自豪,但是我卻無法與他們對話并探究他們的視角,我害怕喪失了自我。盡管它也許會給予我某種家庭的天倫之樂,但是這又可能會讓我放棄崇高的追求,停止對精神宇宙或星際的探索。
如果說現(xiàn)在的我有所成就的話,那么我將會把這些歸功于與我交往的朋友們,我從他們那里獲得了他們的幫助而不是他們擁
有的財富。他們給予我的東西,是從他們那里生發(fā)出來的。
偉大的人物都明白,真正的愛是不可能沒有回報的,真正的愛永遠都是超越了物質(zhì)以及庸俗的思想的。而當窮人們提出享用鹿肉的要求時,我們感到的不是悲哀,而是感到地球母親的損耗以及自信者的獨立。友誼的真諦就是毫無保留的、徹底而寬宏大量的信任。友誼絕不是臆想或提供某種虛弱的東西。
愛默生隨筆篇二
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面性,二者相互依存著——打就意味著被打;眼睛換眼睛;牙齒換牙齒;血液換血液;對策換對策;愛換愛——只要懂得給予,你就可以獲得。澆灌他人才能使自己得到澆灌——“你想擁有什么?”上帝問道,“你得到的其實就是你所付出的,不多不少。”誰不勞動誰就得受凍挨餓,害人等于害己,詛咒他人也會得到詛咒的報應;如果你把鐐銬掛在奴隸的脖子上,那么就等于將另一頭繞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施惡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傻瓜。
教義里就是這樣書寫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本來也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的行為是由超越我們的意志力之上的自然法則所掌握和規(guī)范的,我們的目標鎖定在一個遠離公眾道德的美好結(jié)局上,但是我們又是按照計劃本身,即按照連接于世界兩極的不可抗拒的磁力場進行運動的。人是可以不說話的,但是他卻在作著判斷——根據(jù)肉眼的觀察和周圍人們的言辭,來順著或逆著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決定。每個觀點都會對觀點的發(fā)出者作出反應,就像是系著絲線的圓球,一端被拋出,而另一端仍然還在投擲者的口袋里?;蛘哒f更像扎著鯨魚的魚叉,小船里的卷線軸不卷動,任憑鯨魚在水里跳躍。但是如果魚叉不堅固,纏繞不牢固,那鯨魚就會慢慢把線掙斷開或者反而把船兒弄沉沒。
伯克說:“沒有人能夠在獲得一點值得慶幸的成績時而不失去什么。”排斥主義者在排斥現(xiàn)代時髦生活的同時已經(jīng)把自己排除在了現(xiàn)實生活之外,也剝奪了試圖享受舒適的權(quán)利;在宗教里,那些排外主義者在試圖對他人關(guān)閉天堂的大門時,并沒有意識到,他同時也把自己通向天堂的大門給關(guān)閉了——如果你想留下別人的心,那么你就得奉獻自己的一顆心。
所有那些破壞我們社會關(guān)系中愛和平等的行為都將受到懲罰,那些人將會遭到恐懼的折磨。然而當我處于共同關(guān)系中的時候,面對的他是一個毫無韻味的東西——就像水與水的相遇,或是兩股渾濁氣流相遇時的擴散和自然界毫無感情的相互作用一樣。但很快就各自分散并一分為二,利益歸我,害處歸他了。我的鄰居感覺到了這種非道德性,他很快就疏遠了我,就像我疏遠他一樣。他的眼神不再是那么友好了,眼里充滿了“火藥味”;他周身充滿了怨恨,而我卻懷揣著恐懼。
所有的侮辱,不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宇宙中和個體生活里,所有不公平的財富積累和權(quán)利的獲得,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報應??謶质穷V堑闹甘踞樅透锩膫髁畋探o人們一個意味深長的道理,那就是腐敗物始終存在于它起源的地方。我們的財富是脆弱的,我們的法律是脆弱的,我們接受過的文明教化的階層也是無力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為的恐懼減輕了,卻開始對政府和財富進行喋喋不休的批判,也就意味著對不道德的行為必須要加以糾正。
我們必須堅定地站在正義行為的一邊。用心去關(guān)愛他人,你也就會得到他人的關(guān)愛——所有的關(guān)愛都是人人可得的,而且是平等的,就像數(shù)學方程式的等式兩邊一樣。善良的人具有絕對的善行,就像燃燒著的火焰可以盡顯本性,因此你無法對他作出任何的傷害。
愛默生隨筆篇三
生活中不斷有新奇的現(xiàn)象涌現(xiàn),是萬事萬物得以永恒的另一種象征。萬象更新,周而復始,肉體的存在是短暫的,但是精神卻可以歷久彌新。在墳墓的周圍,智慧的人看到的不是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延續(xù)和靈魂的重生。
富蘭克林曾經(jīng)說過:“生活更像是一種胚胎,它為生命的孕育做著準備,一個人不經(jīng)歷死亡也就無法完成降生。”一個真正偉大的人,無論他從事的是什么職業(yè),如發(fā)明家、政治家、演講家、詩人、畫家等等,只要你真誠地與他交談,便可以從他身上感悟到一種特殊的東西,就好像他已經(jīng)聆聽了上帝永恒的承諾。
人類的智慧活動不是承諾而是賦予了人類絕對存在的感覺,從時間的超越中我們呼吸到了更加清新的空氣。我們無法保證生命的永恒,然而卻從文明的變遷史中認識到死亡絕不僅僅意味著萬物的終止。
培根說:“那些缺乏宗教神學思想的哲學家在總體上否定靈魂的不滅,然而當談到正題的時候,他們也認為,人的靈魂是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人死后靈魂也是可以不朽的。他們的這種觀念只是出于理智的層面,而不是出于情感的層面。因此,永恒與不滅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數(shù)學一樣,只是作為一種知識而存在的。”荷蘭哲學家凡•荷爾蒙特是純粹從思維活動的角度來加以證明的。他說:“贊同無神論者的觀點,是我最大的愿望——即便只是片刻的贊同。靈魂不滅的念頭用理智去理解也許是可能的,就像我們可能會觸摸到靈魂一樣。”一個農(nóng)夫,一個苦工,或者一個工匠,每天都在為工作奔波忙碌,但是晚上他也會停止工作,因為他們的勞動也是有盡頭的。但是,如果這個工匠或農(nóng)夫同時又是一個學者或思想家,那么他的工作就永遠沒有盡頭,因為學無止境,他越明智,就越會感到自己的無知。也就是智者所說的:“我所知道的正是我不知道的起點。”
一千年太短暫了,人類即使擁有多于十倍、百倍的潛能,也不能掌握全部的知識。學者和思想家的任務是如此繁重,以至于他必須成為全能的人。他走路時學習,吃飯時學習,娛樂時學習,甚至是在睡覺時也在學習。孟德斯鳩說:“熱愛學習,是我們唯一的、永恒的動力。沒有什么能夠使我們停下來,除非生命走向了終結(jié)。”思想家說:“藝術(shù)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暫的。”人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唯有他的思想可以留存下來。洞察力來自思維的積極活動,而決不會從懶惰或遲鈍的頭腦中產(chǎn)生;勇敢通常只會出現(xiàn)在那些勇于面對艱辛與危險和真正了解自己力量的人身上;自信也往往只青睞那些善于利用自己的激情與力量的人,只有那些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才能夠獲得成功。歌德曾經(jīng)感慨道:“我相信靈魂是永恒存在的,因為這可以用我的意識活動來加以證實。如果我不停地工作直到死去,那么大自然一定會讓我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這種存在方式將會讓我的精神得到永恒。”
有這樣一句諺語:“美德是智慧的孿生姐妹,善良就像是人的眼睛。”所有的宗教都信奉這樣一個信條:擁有美德,智慧的光芒才會照耀你的頭腦。“人應該永遠遵照上帝的意志行事”,只有那些無知的人才會把恭敬當做自高自大的本錢。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井然有序的,頭腦健康的人對宇宙法則有一種洞察力,人的尊嚴同樣需要在法則的基礎上才能夠?qū)崿F(xiàn)——美德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尊嚴與高貴的一種延伸。在我看來,信奉法則是非常明智的,它是與高尚相通的,是那些高貴靈魂棲身的圣殿和庇護所。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失敗的命運。大自然是最公平的,從來都不會偏袒某一個人,失敗決不會因為我們的自尊而遠離我們。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對美德和智慧的追求中得到補償,我們的生命在這種追求中獲得了永恒。一位圣徒曾經(jīng)說過:“如果真理存在,那么我就存在;如果正義存在,那么我就存在。”犧牲是衡量美德的砝碼。一個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為了美德而毫不猶豫地奉獻出財富、健康甚至生命。人們會贊揚他,為他的高尚行為落下崇敬的熱淚,他的生命在人們的心中獲得永生—— ——就像穆罕默德所說的:“沒有死亡,只有永生,向那些在通往神的道路上死去的人們致敬吧。”
靈魂不滅并不意味著生命得到延長,而只是生命的延伸。不朽不僅僅是指一種長久,而是指靈魂超越了時間,就像高尚的人可以通過高尚的思想和行為來達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境界。當我們只是憑著感性生活時,我們很少思考時間這個問題,而精神世界卻常常關(guān)注時間對于人類的意義。耶穌從來沒有為我們過多地解釋什么,然而他卻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超越時空,感受到某種永恒。
誠實、正直使人們獲得不朽,崇敬、摯愛和堅強的意志能夠使人們超越恐懼,使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美好。人們通常把耶穌尊稱為靈魂不滅信條的創(chuàng)始人,其實,耶穌從來不曾軟弱或傷感過,他對解釋一向持有審慎而有節(jié)制的態(tài)度,從來沒有祈禱過讓自己獲得不朽。而柏拉圖和西塞羅卻任由自己去超越精神的嚴格界限,用靈魂不滅來滿足人們追求永恒的需要。
閻摩說靈魂沒有誕生,所以它也不會死亡;靈魂不是從什么地方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也不創(chuàng)造任何事物。不是誕生的靈魂是不死的、永恒的,盡管肉體是要死亡的。靈魂是神秘中最神秘的,偉大中最偉大的;靈魂是肉體中的精神,是無常中的永恒。人無法通過知識、理智和五花八門的科學去研究和解讀靈魂,唯有在靈魂的渴望中才能與靈魂同在,靈魂的真諦就在靈魂之中。
愛默生隨筆相關(guān)文章:
1.愛默生隨筆
2.愛默生隨筆4篇
3.艾默生隨筆3篇
4.愛彌兒讀書隨筆
5.阿q正傳隨筆
9.愛彌兒讀書筆記
10.愛默生《報酬》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