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學隨筆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強的散文。教師會如何上好這一課呢?看看相關教學隨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信客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信客教學隨筆篇一
教師要想引領學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須以信客的形象為著眼點,引領學生與文本、人物和自我對話,以課文蘊涵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這次叫教學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從讀題目入手,激發(fā)學習熱情。沒有借助現(xiàn)代化手段的運用,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而是輕松從讀題目入手,讓學生體驗朗讀的快樂,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三次比讀,學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課堂氣氛出現(xiàn)小高潮,學習熱情再度被喚起。
其次,立足讀中品析人物。在這個案例中,沒有只是憑著大概的印象來分析,而是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寫性語句來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關鍵性的語句進行品味、朗讀,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語言而論語言。如“他能不干這檔子是嗎?不能。說什么我也是同鄉(xiāng),能不盡一點鄉(xiāng)情鄉(xiāng)誼嗎?老信客說過,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干這檔子是嗎?不能。說什么他也是同鄉(xiāng),能不盡一點鄉(xiāng)情鄉(xiāng)誼嗎?老信客說過,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兩相比照一讀,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勞任怨人格就體現(xiàn)出來了。還有“他掂著那只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讓人物形象更加滄桑,我們不得不為老信客痛心唏噓,甚至揪心百轉。其實文中還有許多關鍵性的詞語和句子等待品味,向著高處和深處發(fā)展,感受信客的品質,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可能還會挖掘出深沉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因為語言是表情達意最基本的東西,正如白居易所說的“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而朗讀是再次咀嚼,推敲詞句,學生通過朗讀,可以更好地走進作者、走進課文,使課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鳴。
再次,適時地進行相關知識的介紹和引導,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體感和深刻性。這個案例中,學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堅持不懈、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富有才干、誠實守信、默默奉獻等,但這些感受是零散的,膚淺的。教師在“信客失信”這一板塊中,適時地介紹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理解信客是憑著這些美好的人性,特別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誠信寬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營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這樣學生對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體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會進程中,誠實守信、相互信賴的氛圍又是那樣的艱難,誠信文化正經歷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舉重若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可窺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感動,無端地喟嘆……我不敢對我們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能夠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信客帶給我們的是文化在傳承,發(fā)展與革新中的舉步維艱。
最后,追求課堂評價語詩意。本案例中,課堂評價語不單一,隨生而評,因生而設,“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語言是美麗”“有道理,誰來接力”使得課堂不乏詩意。作者是用詩意典雅的語言來構筑質樸風雅的人生,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充滿詩意,那么實際上是在強調一種詩意的人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這也正是語文人文性和審美性的具體體現(xiàn)。
不過,課堂教學中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要巧設話題,引領學生與文本人物對話,抒發(fā)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教學設置的第一板塊——信客之信,提出的問題“信客有怎樣的品質”這個話題,強調的是整體感知,停留在表層,后來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這個話題基于個性的體驗,自由度相當大,這使得所有學生都能積極思維,都有機會言說。
第二,走進自我,情感體驗需要內化。如果把問題設置“如果你是這位信客,你覺得你會做得怎樣”,就是引導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在內心深處把自我與信客做了比較,更能深刻體會到信客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與文本的情感世界溝通,文本的情感內化為學生的情感,在內化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教學的藝術永無止境,藝術是在不斷錘煉中完美。這節(jié)研究課讓我知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自己的對話應該是課堂的精髓所在。
信客教學隨筆篇二
余秋雨的作品是我比較喜歡的,然而其歷史的厚重感和語言的凝重感又是我和學生所缺乏的。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選《信客》這篇文章,一則因為教學進度至此,再則,也是嘗試挑戰(zhàn)自我,提升文化內涵。
在上完《信客》后,雖然有一種終于完成“課內比教學”活動任務的輕松感,但同時又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為了上這一堂課,閱讀了不少他人的教學設計以及與《信客》相關的文章,并且第一次親自嘗試制作課件,雖然教學設計及課件制作有不少借鑒他人的痕跡,但自己也確實費了不少功夫,融入了新鮮的血液和自己的思維。歸結起來,自我感覺有如下可取和不足之處。
一、可取之處:
1、教學流程清晰,設計合理,過渡語言流暢得體。
教學流程: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王順友頒獎詞 → 引出余秋雨的《信客》→ 認識余秋雨、了解主要作品 → 填寫信客檔案 →概括信客的優(yōu)秀品質 → 品讀文段、總結語言特色 → 探究寫作意圖 → 欣賞名人墓志銘 → 擬寫信客墓志銘 →推薦閱讀《筆墨祭》
過渡語言:比如在完成信客墓志銘后,巧妙過渡到推薦閱讀“信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信客這個職業(yè)最終也會徹底消失,然而靖州,信客背后那些傳統(tǒng)的精神品質卻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記憶中,并代代相傳,這或許就是余秋雨作品的深刻內涵和魅力。余秋雨在一次作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時曾說,我們的前輩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同學們如果有興趣,課后不妨讀一讀他的另一篇散文《筆墨祭》,透過筆墨背后,余秋雨又在呼喚什么樣的優(yōu)秀文化,又在提醒我們應該保持哪些優(yōu)秀品質?
2、適時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熏陶和做人的引導。
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度牽引和點撥,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比如在了解了余秋雨主要作品后,我插入了一段話:“喜愛余秋雨的作品,不僅僅緣于他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實也緣于他作品的名稱。讀他作品的名字,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的情感之弦似乎被輕輕觸碰了一下。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后自擬作文標題的時候,能夠用心、用情,讓作文標題成為吸引人眼球的第一道亮麗的風景。”的確,余秋雨的每一部作品的名字都是非常講究的,借此對學生進行作文擬題點撥,應該算是恰到好處。再如,在總結余秋雨散文的語言特色前,巧妙地對第二單元其它四篇課文的語言進行點撥:“魯迅用詼諧而莊重的語言寫阿長,朱自清用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寫背影,李森祥勇十分口語化的語言寫臺階,楊絳用嚴肅而不乏生機的語言寫老王,那么,余秋雨又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寫信客?”在比較中讓學生既溫習了舊課,又突破了新課。
不論什么學科的學習,我以為首先應教會學生做人,所以,利用好教材資源,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填寫“信客檔案”中“最高興的事”時,我總結:“總之,信客的快樂幸福都是建立在別人快樂幸福的基礎上。同學們雖然還不一定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但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在回答“信客檔案”中的“座右銘”時,我強調:“誠信就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道德準則。”
3、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
解讀人物形象,挖掘教育內涵,讓學生樹立誠信的做人理念,應該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何逐步引導學生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呢?在完成了品讀文段、歸結語言特色后,我提問:“感動了我們的信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信客這個古老的職業(yè)最終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消失,可是作者卻傾注如此大的熱情,為一個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樹碑立傳,用意到底何在?”學生回答說因為信客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連設三問,步步緊追:信客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最核心的品質是什么?如果社會的每個人都具備了誠信的優(yōu)秀品質,余秋雨還會不會寫這篇文章?之后我再陳述:信客是誠信文化的精魂,然而這種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卻是如此的艱難。老信客唯一的一次失信,導致整個社會對它一生誠信的徹底否定,最終他不得不痛楚無奈的悄然退出;年輕信客因為太誠信而遭受誣陷欺凌,進而認識到誠信“這條路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而決然退出。他們殊途同歸的根源在于什么?在于不誠信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以他們?yōu)榇淼恼\信文化進行詆毀和嘲弄,甚至迫害。余秋雨深刻地意識到誠信文化的生存需要誠信的環(huán)境,所以他創(chuàng)作《信客》,旨在通過誠信文化在不誠信環(huán)境中的一次苦旅,來褒揚誠信文化,倡導誠信文化,傳承誠信文化,讓整個社會都充滿誠信的氛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自我感覺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難點,對學生進行了誠信做人理念的教育。但解讀作品的內涵,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教后我也困惑,這樣設計是否有刻意之嫌或者這樣理解是否顯得牽強?
二、不足之處:
1、研讀文段、品味語言缺力度,欠火候。雖然挑選了文章中有代表性的三節(jié)文字,安排了“教師示范品析”“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學生自選角度品析”三個逐層深入的步驟,但學生讀的氣力不夠。讀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人物形象在讀中變得鮮活,語言特色在讀中變得明朗,然而由于擔心影響進程,基本只是讓學生象征性的讀了一下,聲和情均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品析文段時,老師雖然示范并提示了可以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朗讀語氣、思想感情、句式特點、語言特色等多個角度去嘗試,但學生反響不強烈,即便引導后回答,也有不少錯漏,最后只能由老師托出答案。尤其在歸結余秋雨散文的語言特色時,教師沒能給學生充分品味、擴散的過程,最終不得不以“雖只挑選了三段文字,卻也彰顯了余秋雨散文的語言風格——質樸而典雅,警辟而暢達”而遮掩過程的缺憾,總之,對于語文教學中必須的語言文字品析,顯得比較粗淺。
2景東、師生之間缺乏共鳴。
《信客》上完后,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為這堂課體現(xiàn)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踴躍,發(fā)言人數(shù)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于老師,也不僅屬于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jié)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于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lián)絡。
教學藝術永無止境。通過這次“課內比較學”活動,通過《信客》這一教學,我更深刻的認識到磨課如磨刀,一堂好課,大多都建立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要想上好一堂課,還必須有海納百川的氣度。
信客教學隨筆篇三
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于老師,也不僅屬于學生。屬于老師變成了一言堂,屬于學生變成了菜市場。師生之間的關系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于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于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于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才會“信”,才會學好。而這個“聽”,源于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jié)課上表現(xiàn)得并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信客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2.余秋雨散文 信客
6.語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