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清明》優(yōu)秀教案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W四年級語文《清明》優(yōu)秀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語文《清明》優(yōu)秀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思想情感目標:領略我國古代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品位古代詩歌豐富的內涵。
2、知識目標:初步掌握評價性閱讀的知識,學習簡單的文藝評論的寫法。
3、能力目標:在活動中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的訓練,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教師:播放課件(課文配套光盤中的圖片+民樂《雨打芭蕉》),教師朗讀《清明》。并請學生評價這首詩哪些字詞用得好。
學生:欣賞圖片、音樂及教師朗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多媒體展示課文對本詩的評價。
“"紛紛”(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么何謂“詩眼”?)
比較: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注"
秋雨:"淅淅瀝瀝"
小結: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體會"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發(fā)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煙霧般籠罩著柳樹。"紛紛"所體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個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行人""斷魂":
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jié),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
"遙"
聯(lián)想:《紅樓夢》:"杏簾在望" 《小放?!?/p>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fā)現(xiàn)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發(fā)思考
學生:各小組演示課件,匯報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學生記錄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觀點。
教師:總結評價,簡要概括。
活動依據(jù):開放式教學活動模式,限度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從而讓更多學生獲得全面、主動、自由、和諧的發(fā)展。
(三)分組活動,構圖繪畫
學生:分四個小組活動討論,根據(jù)自己的想象,給《清明》這首詩配一幅插圖。并通過投影儀展示(一般的班級可只談構思,如藝術班幼師班可展示繪畫的草圖,烹飪班可進行菜式的設計。)
教師:做適當?shù)膬?yōu)劣點評。
活動依據(jù):在課堂上把“話語權”交給學生,把“表達的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拓寬語文學習的思路,把語文學習和專業(yè)、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創(chuàng)造的快樂。
(四)拓展探究,遷移提高
教師:課件展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p>
學生:找出這首詩的關鍵詞進行評價,展開合理想象,口頭描繪這幅圖景。
活動依據(j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闭Z文課堂教學要來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能。
(五)小結
教師提問:如何評價一首詩?
學生:思考回答,總結規(guī)律。
教師:多媒體展示小結。
1、"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與"詩歌留下的想象空間",正是作者賞析這首絕句的兩個角度。而這兩點也是我們賞析其它詩歌的重要角度。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正是通過塑造心物相契的藝術景象來表達情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抓住語言品味出景象的特點,進而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詩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詩,要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而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想把握好詩歌形象,領會詩歌的不盡之意,必須張開想象的翅膀,填補詩的空發(fā)覺詩的深層意蘊。
小學四年級語文《清明》優(yōu)秀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寫4個生字。
2.讀背古詩。
3.能根據(jù)詩句的描繪想像畫面。
過程與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展開想像,讀懂古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
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
導讀、導析法。
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朗讀錄音磁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投影出示插圖,并配以古典音樂,盡可能把學生帶入詩的境界。
2. 將課前收集的有關《清明》這首詩的資料拿出來,互相交流。
二、走進古詩
1. 學生各自試著讀讀《清明》,注意準確地讀認“魂”“借”“牧”“遙”。
2. 聽錄音,學生劃出節(jié)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
根據(jù)剛才聽的錄音朗誦,學生進行反復自讀,要求讀正確、流利。
4. 同桌之間相互示范讀,互相指正。
三、走進詩中
1. 自讀自述
學生結合工具書自讀自悟全詩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清明》所表現(xiàn)的畫面和情境進行描述。
2. 互讀互述
同桌或小組間相互講、相互說自主品味詩句的收獲。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撥。
(1)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時節(jié)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
(2)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請問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3. 讓學生結合插圖和詩中所反映的景與情,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關于清明的詩句。
小學四年級語文《清明》優(yōu)秀教案三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生能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復雜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關于春天的詩句,誰能說說有哪些詩句?
學生背,教師順勢板書
二、一讀——解詩題
1、指名讀課題——清明
2、了解有關清明的習俗
3、自由讀古詩,整體感知詩的內容
三、二讀——悟詩情
1、學生字。
2、學生自讀古詩,自讀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體會詩人的心情,體會詩人“欲斷魂”的原因。并重點指導朗讀“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p>
2) 體會詩人和牧童的對話。指導朗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
四、三讀誦詩韻
1、把整首詩連連起來讀一讀,看誰能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打開書自己試一試。
2、指名配樂讀,看誰能和詩人心意相通。
3、全班讀一讀。
4、背一背,分組誦讀全詩。
五、課外拓展:
(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安排)
簡筆畫板書(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