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

時間: 新華0 分享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自信心。這里提供優(yōu)秀的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方便大家寫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參考。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積累文言文詞匯。

[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朗讀、翻譯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啟發(fā)學生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來完善和充實自己。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聽三國演義主題曲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涌現(xiàn)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贊。對于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了解他當?shù)弁醯囊幻妫裉煳覀兙蛠砜纯此钪械牧硗庖幻?,一起來學習第十五課《孫權勸學》。(板書課題)

二、背景簡介

1、提問:《孫權勸學》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有誰能談一談有關《資治通鑒》的知識嗎?

(指名介紹)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2、教師明確作家、作品

三、一讀——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請一生明確讀音,全班齊讀。

2、請一生試著朗讀課文。

3、聽課文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聽清字音和停頓)。

4、全班齊讀。

四、二讀——讀懂課文

1、根據(jù)課文下面的注釋,自己解讀課文。

2、小組合作學習。

3、提出疑難字詞,全班互助解決。

4、出示重點詞句,指名翻譯。

5、全班齊讀。

第二課時

五、三讀——讀出語氣和感情

1、孫權的談話。

提問: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明確:語氣肯定,語重心長,現(xiàn)身說教。(學生練讀、指名讀、全班讀)

2、魯肅與呂蒙的對話。

提問: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明確:魯肅:驚訝、贊嘆。呂蒙:自豪、自得。(學生練讀、指名讀、全班讀)

3、教師順勢拋出問題:從上述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權、呂蒙、魯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評價、點評、肯定。

4、在上述基礎上,要求學生當場表演孫權與呂蒙、呂蒙與魯肅的對話,再現(xiàn)當時情境。

5、全班齊讀。

六、延伸拓展:學了這篇文章,文中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對你有什么啟示?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點評。七、結束語: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挺立在時代的潮頭。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與大家共勉:“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希望大家在知識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板書設計:孫權勸學

孫權→勸→呂蒙←贊←魯肅

(語重心長)(自豪、自得)(驚訝、贊嘆)

關愛部下虛心接受意見愛才

好學勤學、刻苦敬才

善勸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2

文本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章中國古代記敘散文部分,古代記敘散文則或是記敘古代各國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是記敘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跡,文章結構嚴謹,敘事委婉曲折。面向的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本文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是敘事散文名篇,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提高同學的古文閱讀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熟讀課文,疏通生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常識;(教學重點)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教學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4、能夠學會抓住關鍵詞,概述文章敘事脈絡,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5、領略燭之武的才華和品德。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2分鐘)

二、文學常識(8分鐘)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15分鐘)

四、初步感知課文(15分鐘)

五、作業(yè)及五分鐘機動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去年紅極一時的清宮劇《甄嬛傳》同學們看過了嗎?在最后一集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皇帝的四阿哥弘歷還是擔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當時是怎么跟太后說的,你們還記得嗎?對,他用了《鄭伯克段于鄢》這個故事來暗示。大家知道嗎?這篇文章其實來自于《左傳》。這本書記敘了春秋時期大量的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在本文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學常識。

二、文學常識

1、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記敘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體裁)呢?

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文學體載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2、中國古代散文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先秦時期散文主要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古代記敘散文源自于先秦歷史散文,主要為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三類。《左傳》是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資治通鑒》。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另一部《戰(zhàn)國策》。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所著的《漢書》是斷代史史書。

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十三年》。那么《左傳》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蹲髠鳌窡o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被稱為“春秋三傳”。

三、相關史實及背景介紹

同學們先齊聲朗讀一遍,疏通生字詞,注意語氣和停頓。(基本解決字詞讀音,停頓)

接下來,我請一位同學來講講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們先從地圖上分析一下當時各國之間的關系。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護送他回國并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沒想到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絕割地。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晉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以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城濮之戰(zhàn),楚軍大敗。晉文公一躍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地處兩國之間,又因為曾經(jīng)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于是,晉與鄭結盟,也就是鄭國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先請全班齊聲朗讀。通過課前的預習,相信同學們對于本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先從文章標題看起,燭之武退秦師,“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圍繞著這一“退”字展開的。下面,請同學們回答我?guī)讉€問題,看看你們預習的怎么樣。

1、燭之武是誰,他為什么要退秦師?

2、秦師有同伙嗎?他們之間關系怎么樣?

3、燭之武為什么不是選擇退晉軍而要退秦師?

4、燭之武是怎么退秦師的?有沒有用什么計謀?

全文分為四段,每一段都十分簡短,卻意思非常清楚。你們能不能用更簡短的話來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業(yè)

下節(jié)課我們將對本文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請同學們課后細讀課文,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字詞,“之、以、于、焉”字,看看它們有幾種意思。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見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和欣賞古代記敘散文的敘事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3、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法,解決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

4、反復朗讀,體會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敘事藝術;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5、以古鑒今,通過文章中分析各國攻伐與結盟關系的實質來反思當下。同時,從國家之間的分分合合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及回顧(5分鐘)

二、文本分析(25分鐘)

三、欣賞敘事藝術(10分鐘)

四、五分鐘機動時間及作業(yè)布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介紹了本文的相關歷史背景,對文章頁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請同學們先朗讀全文。上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我要求你們找出古今異義的字詞,我請同學來說說,找到了那些。好,看來大家課后還是看了書的。那么,看到課后習題二,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行李、以為、夫人、去、東道主

二、文本分析

一)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同學對上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還不錯,希望沒有記住的同學在早自習的時候多花點時間記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學習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齊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注意斷句?!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領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

(齊讀)“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教師重點分析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段(齊讀)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示弱。鄭已經(jīng)知道自己抵不過秦晉的軍隊,房地姿態(tài),減輕秦伯的戒心)以退為攻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翻譯)

(滅鄭對秦國沒有好處,即使因一時意氣滅亡了鄭國,也難以維持在鄭國的統(tǒng)治)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翻譯)

(鋪陳利弊,滅鄭國除了對秦國沒有意義之外,相反會帶來不利,會增加晉國的實力。會使自己在與晉國的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進一步陳述了留鄭的有利,將利害關系展現(xiàn)在秦穆公面前,讓他知道是否該選擇攻打鄭國。)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分化瓦解。若只是鋪陳利弊,讓秦國考慮退兵,秦穆公或許會考慮到與鄭國的同盟關系,不好獨自先退兵,但是,燭之武重提晉文公背信棄義之事,使秦穆公減少了對維持同盟關系的顧忌,同時考慮同盟的可信度。)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翻譯)

(從根本上說明鄭國滅亡后,秦國也會深受其害,秦國幫助晉國攻打鄭國,只不過是幫晉國增加領土,這是燭之武誰退秦師的最關鍵的一點,仔細為秦穆公分析當前的局勢,讓他明白秦,晉,鄭三國所處的地位與利害關系。)

闕秦以利晉,為君圖之。

(燭之武說動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請求秦穆公退兵,“為君圖之”是讓秦穆公仔細考慮,但其實結果已經(jīng)知曉,燭之武用這種方法維護了秦穆公作為君主的決斷權,不會讓別人以為是燭之武讓秦伯退軍,秦伯就聽從,而是在陳說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決定。)

燭之武請求敵國退軍但又不失其氣勢,以退為進,層層推進,不是一味的請求退軍,而是站在秦國利害關系的&39;基礎上進行勸說,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慮各方面的情況。

第四自然段

(齊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譯)“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曾經(jīng)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胺蛉恕钡摹胺颉笔侵甘敬~,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晉軍為什么沒有追擊秦軍?

明確:從仁、智、武三個方面考慮。

(齊讀課文)我們已經(jīng)將全文過了一邊,請問同學還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舉手提問。

二)、總結:

1、重點虛詞

“之”字的用法。

1)代詞,在句中做定語或賓語。例:許之

2)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例:寡人之過也○2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構,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或狀語。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了解了“之”的用法后,我希望同學能真正理解。

提問:請同學找出文章中的“之”字,并判斷屬于哪一種用法。

(作代詞:1.許之;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3.為君圖之。4.楊孫戍之。5.子犯請擊之。6.亦去之。7.何厭之有(注意:這里是做代詞,復指“有”前面的賓語。

“的”:1.寡人之過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

取消句子獨立性:1.臣之壯也。2,鄰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來4.君之所知也)

(第二個重要的是“以”字的用法,“以”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字的用法。

1)介詞,表原因,相當于“因”“因為”

2)介詞,“用”“拿”,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

3)連詞,連接兩種行為,表示前后關系。

4)(下面,請同學根據(jù)講解,判斷下面“以”字屬于那種用法)

以其無禮于晉。敢以煩執(zhí)事。以亂易整,不武。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1.屬于第一種用法○2○3屬于第二種用法.○4○.5屬于第三種用法)

“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于”字用法

1)表處所、時間

2)介紹涉及的對象。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2、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

3.闕秦以利晉(使獲利)

2)名詞用作動詞

1.晉軍函陵(駐扎)

2.越國以鄙遠(邊邑,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3.既東封鄭(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使動用法)

3)形容詞用作動詞

鄰之厚,君之薄也(變雄厚,變薄弱)

(了解了一些詞語的用法之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本文的一個特殊句式,這個句子在多文言文中都會出現(xiàn),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3、特殊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何”是有的賓語,“之”在這里作代詞,復指“有”的賓語,同樣用法有我們在初中學過的“忌不自信?!薄多u忌諷齊王納諫》)

三、欣賞敘事藝術,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經(jīng)過我們對《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文的詳細解讀,請同學歸納一下本文采用了那些技巧:

1.用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呈現(xiàn)故事發(fā)展矛盾。

有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里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了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的利害關系,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后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里預伏后來的秦晉殽之戰(zhàn)。本文中的故事是發(fā)生在秦晉圍攻鄭國的緊張氣氛下,通過佚之狐之言引出燭之武出場。燭之武與鄭伯的一段對話既可以看出燭之武曾經(jīng)懷才不遇的悲憤,也可以看出面對國難時,燭之武不計前嫌,為國效力。燭之武說秦穆公這一段更是通過燭之武的言辭,講故事發(fā)展推向高潮,并同時鋪陳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攻交伐謀的本質。

2.敘事精煉,語言簡潔。

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是文章的主體,因此,文章著重對此進行了描寫。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只有短短百字左右,但是,卻將秦,晉,鄭三國利害關系分析的非常明朗,并且抓住人物的心理,敘事有理有據(jù),非常全面。

例如其他的敘事技巧:伏筆,照應等,并舉例論證相關觀點。重要的是同學自己根據(jù)文章進行的有依據(jù)的分析。

四、作業(yè)

假如晉國單獨對鄭出兵,鄭伯要你去說服晉侯,你會怎么說?就此寫一段勸說詞。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__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fā)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xié)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yōu)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chǎn)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tài)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yōu)榱讼饦涞呐畈L,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p>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p>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xiàn)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fā)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xiàn)。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tài)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_____”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tài)下,以飽含情的筆觸,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yè):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4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優(yōu)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xiàn)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yè):根據(jù)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感。

2、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美。

教學過程

一、導標明學(見上)

二、導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深厚,“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悲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出了離別的灑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出了離別之情的苦澀。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離別詩《再別康橋》。

三、導航預學

1、作者介紹(請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國途徑英格蘭,兩次重返母校。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

3、欣賞劍橋大學圖片。

4、掃清障礙(在書中標注好齊讀兩遍。形近字講解一下)

青荇(xìng)長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簫滿載(zài)斑斕(lán)

5、自由閱讀課文,讀準字音、節(jié)奏,初步把握詩歌的韻律,加點字是韻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四、導問助學

1、把古人的離別詩和本詩比較一下,在送別對象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處:詩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與康橋里的哪些景物作別?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笙簫、夏蟲等。

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著特殊情感的,而這些日常所見的景一旦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詩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產(chǎn)生了。

3、品讀詩歌,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描寫這些意象來表達他的情感的?又傳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并試著把你體會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讀之中。(小組為單位,選取意象,可從關鍵詞語、修辭、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師范例:云彩是康橋的化身,不直說與康橋離別,卻與“云彩”輕輕的作別,顯得清新脫俗。三個“輕輕的”表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寧靜和諧,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所以動作都是輕輕的,表達了詩人離別的淡淡的惆悵。

教師范讀

……(在分析過程中結合反復的朗讀)

分小組討論2-6詩節(jié)。(千萬不要忘了小組爭星)

教師以第7小節(jié)做結:最后一小節(jié)與開頭在結構上呼應,也是通過云彩這個意象來傳情。語句上略有變化,經(jīng)過中間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蕩,詩人珍愛康橋、不愿驚動康橋的眷戀之情,更加顯得哀婉纏綿。

理清詩人情感變化的脈絡。

每一詩節(jié)都是一個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傾注著詩人至純的情感。

明確: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體會情感。

在讀詩的時候,學會去探尋意象背后的詩人情感,那你便離詩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現(xiàn)在,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此次重返母校,雖未見故交,但康橋熟悉的風景依然讓他駐足流連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情感的起伏變化。)

五、導思慧學

歸納以往所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的內涵。

月——思鄉(xiāng),懷人

大雁——思鄉(xiāng)懷親,羈旅之悲,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荷花——高潔的情操,

鴛鴦——永恒愛情的象征

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蟬——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

柳樹——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fā)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

六、導練評學

1、嘗試背誦全詩。

2、搜集關于離別的意象。

七、結束語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詩人的生命中曾有過有康橋的金柳、青荇、斑斕的星輝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6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p>

3.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jié)奏與重音。

4.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jié)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jié)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網(wǎng)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白灾鲗W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剛才你閱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么不一樣呢?

◆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們叫什么?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說,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么好處呢?

2.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么?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音樂美:

A、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jié)一韻,每節(jié)換韻。

B、從節(jié)奏上看:詩歌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從首節(jié)和末節(jié)來看:回環(huán)復沓,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筑美:

A、從字數(shù)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jié),每節(jié)兩句,每句6~8字。

B、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繪畫美:

A、選用“云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蕩漾”等。

C、全詩共7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后學生看著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著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鑒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于學生網(wǎng)上拓展,同時也有利于對本課另外三篇現(xiàn)代詩的學習。

五、網(wǎng)上拓展

布置任務:點擊“相關網(wǎng)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wǎng)站,和因特網(wǎng)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chuàng)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并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xiàn)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xiàn)的舞臺。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zhèn)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7

一.有關知識

1.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成的史書?!洞呵铩肥俏覈钤绲木幠牦w史書?!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吭敿毻暾木幠牦w史書。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被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備具體(字數(shù)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的十倍)。

②國別體:先分別不同國家,再在一國之內按時間先后編寫的史書。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稇?zhàn)國策》也是國別體史書。

③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所編寫的史書。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皇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情況。

2.學法指導:

①本文情節(jié)波瀾起伏:

初,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氣氛十分緊張。佚之狐推薦燭之武,使鄭國獲得了一線生機??蔂T之武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又使鄭國的希望趨于渺茫。但面對燭之武的牢騷與憤慨,鄭伯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引以自責,終使燭之武答應了此事。憑著燭之武的說辯才能,秦軍退兵。本可松一口氣,可晉大夫子犯又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緊張起來,而晉侯的一番言辭又使之得以平息。這種時張時弛的情節(jié),牢牢吸引著讀者,我們需認真品味,并在寫作上加以借鑒?!拔乃瓶瓷讲幌财健保兄锌萧?。

②“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的原因。

魯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聽信寵妃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又企圖讒言重耳、夷吾二公子,重耳外逃。下面是公子重耳“過鄭”一段。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鄭文公:鄭國的君主,名捷。]叔詹諫曰:[叔詹:鄭國的大夫,執(zhí)政有賢名。]“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天之所啟:上天所開導、贊助的人。啟,開。弗及:趕不上。]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有三焉:有三件不同尋常的事(可以看出是天意來)。天其或者將建諸:上天或者要樹立他吧?其,表推測的語氣。建,建立、樹立。諸,“之乎”的合音。]君其禮焉?。劬涠Y焉:您還應以禮相待。其,表示勸告的語氣助詞。]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說法,認為夫妻同姓,所生的后代不能蕃盛。蕃,繁盛。]晉公子,姬出也,[姬出也:指重耳的父母都姓姬。]而至于今,一也;[而至于今:卻能活到今天。]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啟之,二也;[離外之患:遭到出亡在外的患難。離,同“罹”,遭遇。外,指出奔在外。靖:安定,平定。這里用作動詞。殆:大概。啟之:贊助他為君。這里是說晉國不安定,是上天為重耳開辟一條回國為君的路。]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三士:據(jù)《國語》,三士指狐偃、趙衰和賈佗。賈佗,也是跟從重耳一起出亡的人。上人:超出他人之上。]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晉、鄭同儕(chái):晉國和鄭國都是同等地位的國家。儕,輩、類。子弟:這里指重耳是晉國國君的兒子。固將禮焉:本來就應以禮相待。固,本來、本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譯文]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沒有以禮相待。(鄭國大夫)叔詹勸諫(文公)說:“我聽說上天所贊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趕上他的。晉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尋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來),上天或者要樹立他(為君)吧?您還是以禮接待吧!同姓的男女結婚,他們生的孩子不會旺盛,晉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卻一直活到今天,這是其一;(晉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災難,上天卻不讓晉國安定下來,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開辟一條路,(使他有機會回去做國君),這是其二;晉公子有(狐偃、趙衰、賈佗)三個足以勝過一般人的賢士跟隨他,這是其三。晉國和鄭國是同等地位的國家,晉國的公子路過鄭國,我們本來就應好好地接待。何況(晉公子)又是上天所贊助的人呢?”(鄭文公)不聽(叔詹的勸告)。

二.能力訓練

1.下列句子中紅色字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公從之B、何厭之有

C、子犯請擊之D、許之

2.對下列句子中紅色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急而求子┏③無能為也已

┗②子亦有不利焉┗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以下各題,分別與例句中紅色字的意思相同的項是

3.以亂易整

A、以其無禮于晉B、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C、皆以美于徐公D、以三保勇而多藝

4.失其所與

A、與鄭人盟B、公與之乘

C、蹇叔之子與師D、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夫晉,何厭之有B、則亦知夫病者所見非鬼

C、其夫囈語D、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6.下列紅色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駐軍,名詞作動詞)

B、夜縋而出(用繩綁住身體,名詞作狀語)

C、闕秦以利晉(使……得利,使動用法)

D、秦伯說,與鄭人盟(結盟,名詞作動詞)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B、行李之往東,共其乏困

C、秦伯說

D、既東封鄭

8.下列紅色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亦去之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9.下列各句,省略的詞語解說有誤的一句是

A、許之(省略了主語“燭之武”)

B、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

C、晉軍函陵(“晉軍”后省略了謂語“駐扎”)

D、君所知也(省略了主語“此”)

10.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A、如果讓鄭國滅亡而對您有利,那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

B、假若使鄭國滅亡有益于您,那怎敢麻煩您呢!

C、如果滅亡的鄭國對您還有益處,那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

D、倘若讓鄭國滅亡而對您有益處,那就不敢再麻煩您了。

課外閱讀

《劉公嘉話》云:島()赴舉京師,”。<乙>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注釋:

①赴舉:去考進士②練:用心琢磨使詞句精美

③權:代理④京兆:京師的地方長官

⑤第三節(jié):儀衛(wèi)隊伍的第三部分

⑥并轡:騎馬一同走

⑦留連:多時不離開

11.“島”是指唐朝詩人________,他在《__________》一詩中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之句。

12.□□處是指唐代著名文學家______________,他以其氣勢雄健的`散文著稱于世,他與同時代的柳宗元同為“____________”之首。

13.對文中紅色的“著、勢、尹、對”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用,情勢,府尹,對答

B、著落,姿勢,府尹,正確

C、用,姿勢,京兆尹,回答

D、接觸到,氣勢,京兆尹,對付

14.對文中劃線句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B、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C、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D、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15.文中有六個括號,它們均是虛詞,依次填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初、始、而、遂、哉、而

B、始、初、又、遂、耳、矣

C、始、初、而、才、矣、以

D、初、始、又、遂、矣、而

16.選出與“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一句中的“引”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B、狼奄至,引首顧曰:……

C、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

D、相如引車避匿

17.根據(jù)句式特點來劃分,<甲>應是__________,<乙>應是_________。

A、倒裝句B、祈使句C、判斷句

D、感嘆句E、省略句F、疑問句

G、否定句

18.這則故事后來成了典故,它非常典型地說明了古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是特別強調_________________的。

參考答案:

1、B2、A3、B4、D5、B

6、B7、D8、A9、C10、A

11、賈島《尋隱者不遇》

12、韓愈唐宋散文八大家

13、C14、C15、D16、B

17、甲C乙E

18、推敲或煉字

重復

高二(8)班趙璐

“這次作業(yè)書寫不規(guī)范,物理現(xiàn)象描述不夠準確,全班同學都要把它重新做到作業(yè)本上。下周一交?!?/p>

“實驗誤差太大的同學下課到實驗室重做實驗?!?/p>

“英語聽力和口語要提高沒什么訣竅,就是跟著錄音帶反復地聽,反復地讀……”

重復,一切都是重復。

每天上學下學,重復地時間,重復的路口,重復的街道,街道兩旁重復的建筑。

機械地重復著每天學習的科目,看老師的重復的面孔,重復著做永遠做不完的作業(yè),考永遠考不完的試卷。

爸媽每天在我早晨上學前,晚上放學后總是帶著滿懷期望和鼓勵的目光對我說一些我已經(jīng)背下來的重復的話。

還有,堆在我面前的各種各樣的參考書、練習冊封面設計是重復的(語文是“一支筆”,數(shù)學是“一把尺”,物理是“電路圖”,化學是“試劑瓶”),名稱是重復的(“同步”、“高效”、“全程”、“拓展”、“研練”、“寶典”……),上面竟然有許多題也是重復的。

我已經(jīng)覺得“重復”這東西有些“玄”,有些不可思議了。

我自己不知不覺地掉進了“重復”的圈子里,我習慣了每天重復著穿校服,即使在學校不要求的周四、周五或在家不出門的周六、周日。再后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考試中總愛犯同樣的錯誤,然后再重復著寫同樣的總結。我已經(jīng)跟上了“重復”的“形勢”,趕上了“重復”的“時髦”。

我也可以利用“重復”原理不假思索地說出下個禮拜甚至下個月的某一時候我會出現(xiàn)在哪兒,和誰在一起,在做什么。

于是,生活就成了一本枯燥無味的小說,我們重復地翻開,回味里面熟得不能再熟的故事情節(jié)。

直到有一天,音樂課上,老師給我們彈琴。我發(fā)現(xiàn)七個音符的重復卻有美好的旋律。

直到有一天,美術課上,老師向我們展示圖片。我發(fā)現(xiàn)黑白的線條經(jīng)過不同的排列組合,雖是重復卻也能給人美好的享受。

我開始相信,生活也可以是一洋蔥。我們把它一層層剝開,直剝到最里層。也許,我們并不在意,只是剝剝而已。但是,當我們重復著一層層剝開,最終總會有一層讓人落淚。

[點評]

文章大段地寫著讓人生厭的種種重復,可耐著性子看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轉,“重復也有著美好的旋律,重復也能給人美的享受”。令人深思??晌恼虏]有就此停筆,最后一段,作者以生活為例,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再次讓人深思。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8

學習目標:

1、通過討論分析,能準確把握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性格特點;

2、練習通過品味語言來把握人物復雜的心理與個性的鑒賞方法。

3、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嘗試進行話劇表演。

學習重難點:

1、把握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性格特點;

2、通過品味語言來把握人物復雜的心理與個性的鑒賞方法。

學習方法:

朗讀品味、討論交流、表演呈現(xiàn)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演繹著不同的人性,于是就有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縱橫交織。無數(shù)的文藝作品用豐富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人性的理解,今天我們來學習的《雷雨》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一滴眼淚可以折射出人的精神世界,同樣,一句話、一個動作也可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雷雨給我們展現(xiàn)出的人性世界。

--板書:雷雨

二、作者、作品簡介

1、作者介紹

曹禺(1910~),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我國杰出的劇作家和“當代語言藝術大師”。他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從小耳聞目睹了大量剝削階級的丑聞,這對他以后創(chuàng)作《雷雨》及其他劇作,有很大的影響。他曾在南開中學和清華大學讀書,學生時代,就喜歡戲劇,受莎士比亞等歐洲戲劇大師作品影響較大。經(jīng)過多年構思,幾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雷雨》。其后,又寫了《日出》《北京人》《膽劍篇》《王昭君》等劇本,這些劇本奠定了他在中國戲劇界的大師地位。

展示PPt:原名萬家寶,我國杰出的劇作家和“當代語言藝術大師”。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膽劍篇》《王昭君》,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2.有關《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話劇,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動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本質、反映30年代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悲劇。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長周樸園為核心,展開了錯綜復雜的矛盾。他為了發(fā)黑心財,故意使承包的江橋出險,淹死了兩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兩個孩子(周萍、魯大海),又拋棄了她。后來又結過兩次婚,和第二個妻子蘩漪生了個兒子周沖。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產(chǎn)生了變態(tài)的戀情并發(fā)生亂倫關系,又和弟弟周沖都愛上了來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兒四鳳。懷上了周萍孩子的四鳳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沖入雷雨中,不幸觸電身亡,周萍也拔槍自殺。

這是一個多幕劇,節(jié)選部分為第二幕,情節(jié)背景是:蘩漪因為周萍和四鳳熱戀,便通知四鳳的媽媽--在一個很遠的學堂里做傭人、兩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來周家?guī)ё咚镍P。在周家,侍萍意外地與上了當年拋棄她的周樸園。

《雷雨》雖是曹禺在大學期間所做,但正像這部作品的名字一樣,它一鳴驚人,也奠定了曹禺在戲劇界的地位。

Ppt:故事梗概(一生讀);主題思想: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動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本質、反映30年代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悲劇。預示著一場社會變革的“雷雨”即將到來。

三、明確目標和思維方法:

《雷雨》是一部戲劇,戲劇的三要素是:沖突、人物、語言。

板書沖突、人物、語言

本文節(jié)選自第二幕的第一場戲,故事情節(jié)十分簡單,主要講述了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認的經(jīng)過。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通過品味賞析戲劇語言來把握周樸園和魯侍萍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探討人性的真與偽,窺見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復雜性。

板書:周樸園與侍萍

四、問題討論:

結合選文中相關的詞句或情節(jié),談談你對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

(一)學生分組討論3分鐘。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生討論情況。

(二)討論將要結束時,提醒學生再一次明晰答案,確定后到黑板書寫討論結果。

(學生所寫答案基本相同:自私、冷酷、虛偽、道貌岸然、真小人、偽君子)

(三)畫出幾組答案中相同的部分,選擇相同答案的讓其中一個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組補充;選擇不同答案的讓該小組同學闡述理由;

(四)提示學生關注周樸園溫情、多情的一面--

片段一:洋火

樸(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xiàn)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1、提問:這段對話的具體情境是,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答案很明確:“是的”。按理說,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呢?--前面我們剛剛看過錢谷融先生的評價,曹禺先生的語言是“精練”的語言。--此處會不會是曹禺先生的一處失誤用?你們覺得呢?

(生1答:魯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實身份。生2答:意在喚起周對往事的回憶。)(聽過幾位學生自由發(fā)言后,師明確):①有意識:魯主動地以無錫引起了兩人的對話,當然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xù)下去,所以,有意識地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fā)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shù)乃季S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2、提問:那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jié),而單單提到“洋火”呢?

(生答:因為這一細節(jié)在魯心中印象特別深刻。師追問:僅僅是魯對此印象深刻嗎?提示學生關注句中的“我們”一詞。)兩個都印象很深刻。因為,30年前的生活,在魯、周心目中,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們兩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為這樣,魯在說話中自然地用了“我們”一詞。

3、提問:這一刻,魯?shù)乃季w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齊答:周也一樣。)從哪里看出這一點呢?(生齊答:“沉思”“沉吟”)

ppt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仆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4、提問:同學們,我們可不可以大膽地設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這個生活細節(jié)的觸發(fā),他們兩個腦子里可能浮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生活情景呢?(師提示:“洋火”是什么?)看來應該是與點火、點燈有關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相關信息。

(學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窗戶,所以室內經(jīng)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shù)那榫?。?答:魯為周縫衣服的情景。)(師追問)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生2答:因為下文提到周的破襯衣。師生一道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臺詞“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師肯定生2的細致,并明確)我們可以想見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學們,我們想像一下:一盞油燈,紅色的火焰在跳動著,一位年輕姑娘正在燈下專注地繡花。在她身邊,一位年輕的父親懷里抱著嬰兒,靜靜地看著她……眼前這幅畫面,讓你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自由作答:溫馨、甜美、幸福等等)

(師滿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溫馨的畫面??!想像得出,30年前這段生活,留給魯、周二人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溫馨的記憶。對他們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

片段二:你們

魯哼,我的眼淚早哭干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經(jīng)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個孩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1、朗讀:請大家自由朗讀,要注意體會人物此時的心理。(生讀)現(xiàn)在,我們請同學個別地朗讀一下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讀,師評)剛才的同學表現(xiàn)相當出色,我感覺她不是在朗讀,倒像是傾吐自己的心聲。

2、提問:同學們,大家覺得,對周樸園,對30年前被趕前周家那段經(jīng)歷,魯侍萍內心是怎樣一種感受呢?(向剛才朗讀的女生1)你的感覺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其實你剛才動情的傾訴,已經(jīng)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是的,(向全體)面對周樸園,魯侍萍心里有著無限的怨憤。(周向女生1)因為,正是周樸園,給你帶來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點頭表示同意)

等了三十年,現(xiàn)在,總算有了一個機會,魯當然要盡情地釋放心中郁積的怨憤了。(向全體)于是,她聲淚俱下地痛斥周這個卑鄙小人。(頓)是這樣嗎?(生臉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樣痛斥的呢?我們再來看這段話--(投影:“你們三”,突出四個“你”字。師略述相關的臺詞,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調投影:“你們四”,突出兩個“你們”)哎,不對!魯痛斥的是周樸園,怎么又變成“你們”了呢?是“你們”逼“我”離開?“我”是被“你們”趕出來的嗎?(再面向全體)怎么回事?搞錯了么?是因為魯侍萍情緒激動,所以說話有些語無倫次了嗎?(生議論)

再看

樸從前的恩怨,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魯那是因為周大少爺一帆風順,現(xiàn)在也是社會上的好人物。可是自從我被你們家趕出來以后,我沒有死成,我把我的母親可給氣死了,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

樸你的第二個孩子你不是已經(jīng)抱走了么?

魯那是你們老太太看著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語)哦,天哪,我覺得我像在做夢。

全都是“你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你們”,是誰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師追問)比如說--?(生答:周家老太太)(師與學生一道明確)這“你們”,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內,可是,顯然并不中是周一個人??磥?,在魯侍萍眼里,30年前那場悲劇的罪魁禍首,并不只是周樸園,還有他家的“老太太”等為代表的封建家長。(提醒學生注意“30年”前的社會現(xiàn)實,“光緒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時代,魯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當年將魯侍萍趕出家門,周樸園是有著極大的苦衷的,有相當大的被迫的成分。對于他最終的絕情,魯當然是懷著明顯的怨恨的。不過,從魯?shù)倪@幾個“你們”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她對周一定程度的原諒、寬恕。尤其是--“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一句臺詞,聽起來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為了有意識的強調“你們家里”,是無法解釋的。大家覺得呢?(生點頭表示贊同)

3、補充資料: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課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語言片斷中找到類似的意思。

ppt

魯(落眼淚)鳳兒,可憐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愛你,我生怕外人欺負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媽就是在年青的時候沒有人來提醒--可憐,媽就是一步走錯,就步上走錯了。人的心都__不住,我并不是說人壞,我就是恨人性太軟弱,太容易變了。

這是第三幕中,魯侍萍帶著四鳳離開周公館后,要求四鳳發(fā)誓永遠不再和周家人來往時說的話,這是魯30年的苦難換來的生活“經(jīng)驗”。請大家特別注意最后一句話,不難看出,這里所謂的“太軟弱,太容易變”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實就是周樸園。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妨這樣說,對于周樸園,最讓魯感到不滿的,與其說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絕情”,不如說是他的“軟弱”,不難為愛情作抗爭,不能為愛情作犧牲。(生點頭表示贊同)

片斷三:汗涔涔

魯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guī)矩的。

樸(苦痛)哦!

魯她是個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聽說她跟那時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才過三天,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館,剛生的孩子她抱在懷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樸(汗涔涔地)哦。

1、提問:我們一起來看周樸園的兩句臺詞,很簡單,兩個“哦”字。但我們可以感覺得出來,他此時的內心卻并不平靜。當魯在敘述往事的時候,周的心理是怎樣的呢?(生1答:愧疚)(投影:“汗涔涔二”,突出“苦痛”)問:為什么他心里會感到苦痛呢?(生2答:為他自己給魯造成的傷害。)

2、提問:(投影:“汗涔涔三”,突出“汗涔涔”)(面向全體)同學們“汗涔涔”,是怎樣一種情形呢?(生找出課文的注解明確)此時周為什么會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頓)是因為天氣熱嗎?(有學生小聲說“不是”。師追問到底是不是,有學生說天氣是很熱,師生一道找到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午飯后,天氣很陰沉,更郁熱”的語句。問:)那么,僅僅是天氣原因讓周滿臉冒汗嗎?

(師生共同明確,主要是周內心的原因)注意,此時,周并未認出魯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過是一個下人的母親,可是,即使是一個“局外人”的客觀的講述,也會讓周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感受到如此強烈的痛苦;我們可以想見,他內心的愧疚與痛苦感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個隨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紈绔子弟,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心態(tài)和情緒反應呢?(生紛紛表示不可能是)

小結周樸園:剛才的討論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周樸園的內心世界極為復雜,在他身上,這種多情與絕情、溫情與冷酷、人情味與銅臭味,時時交織在一起。難怪曹遇先生會這樣說--ppt

周樸園也是一個人,不能認為資本家就沒有人性。為了錢,故意淹死兩千多個小工,這是他的人生;愛他所愛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溫暖,這也是他的人性。這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的臉譜化單一模式,表現(xiàn)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夏竹《曹禺與語文教師談〈雷雨〉》)

下面兩個片段可在前面學生講述他虛偽、自私、冷酷的特點的時候補充強調。

顯然,這并不是周樸園的全部。隨著劇情的推進,隨著他們兩個人談話的常深入,和魯侍萍一樣,我們對周的認識越來越真切;周樸園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完整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片段四:你來干什么

樸(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不是我要來的。

樸誰指使你來的?

魯(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樸(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1、提問:劇本中的人物語言常常有豐富的潛臺詞。揣摩劃線語句的潛臺詞是什么?

這是周樸園認出了眼前這個“四鳳的媽”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對話。此時,周樸園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

2、朗讀:請同學們揣摩人物的心理,試著將這段白朗讀一遍。朗讀時,可以采用同桌、鄰桌間兩兩合作的形式??梢允且粋€讀另一個聽,也可以是兩個分別“扮演”一個角色進行對話。

(學生自由朗讀片刻)現(xiàn)在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表演一下好不好?(學生主動舉手,確定男女同學各一人合作朗讀)。

3、提問:此時,原行溫情脈脈的周樸園消失得無影無蹤,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明確)對,周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只考慮金錢、地位、物質利益,而把感情拋在一邊。他原先的溫情,良知,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片段五:支票

(本環(huán)節(jié)重點探討周開支票的動機,由此窺見周復雜的內心世界)

①為自己,用錢將魯家人打發(fā)走,封住他們的嘴,讓“魯家的人以后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免除后患。(自私、冷酷)

②為自己:真正的要彌補罪過,表達懺悔之意,求得內心的安寧。

③為侍萍:想讓魯安度余生,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溫情、有良知)

(五)分析魯侍萍

軟弱,自尊,覺醒,堅強,魯侍萍是一個下層勞動婦女,既善良溫柔婉約,又不乏堅強。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始亂終棄之后,曾投水自盡,所幸獲救,在接下來的上十年里,為了生計,魯侍萍帶著孩子流落他鄉(xiāng),嘗盡了世間冷暖,終于使她逐漸堅強。三十后與周樸園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認識到周樸園的自私虛偽本質,拒收周樸園的錢。這表現(xiàn)了她對殘酷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她心地的磊落及對周樸園的輕蔑和憤恨體現(xiàn)了她的尊嚴、骨氣以及對命運的抗爭。

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她對周樸園的愛與恨交織。--樸園,你找侍萍嗎,侍萍在這兒!

六、分組辯論:

關于這篇課文,一直有一個引發(fā)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思念是不是真心的?同學分成正方和反方。一分鐘準備,請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闡釋自己的理由。

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引導:周樸園思念的是梅侍萍而不是眼前這個年老色衰、地位卑微的魯侍萍。

七、當堂檢測

有了以上我們對人物形象的討論和對于人物情感的辯論,下面請我們高一五班話劇團為大家再現(xiàn)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學生表演(課前可以稍作指導,保證表演的效果)

總結引導: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笨磥恚磺€讀者,也會有一千個周樸園和魯侍萍了。Ppt

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藝”排演的新版《雷雨》。劇中周樸園的扮演者鄭榕,此時已是73歲高齡,在此之前他扮演這個角色有400多場。當掌聲響起時,鄭榕自己卻說,到了這次演出,我才剛剛弄明白,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CCTV–10科教頻道《人物》欄目)

連鄭榕先生這樣杰出的藝術家尚且這樣的體會,更何況在座的我們呢?--也許,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同學們課下可以再探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將自己的理解演繹出來。

八、課堂總結:

語言是人的心聲,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語言上知道一個人的個性。今天這堂課,我們圍繞周與魯?shù)那楦袥_突這部分內容展開探討。主要是選取文中幾個具體的語言片斷加以琢磨品味,初步領略了《雷雨》的語言魅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文學典型的高超技巧。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課堂上把探討而并未終止的話題繼續(xù)探究下去,相信我們都能從《雷雨》這部杰作中不斷獲得新的藝術享受。

惜緣

[《雷雨》(節(jié)選)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產(chǎn)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并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tài)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發(fā)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yè),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xiàn)代詩歌,對于鑒賞現(xiàn)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huán)節(jié)我會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并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導他們掌握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象特征

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鑒賞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顯得興趣不濃或學習效果不佳。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知識。

2、把握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人生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思考: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現(xiàn)情感變化的相關詞語。)

板書: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2.理清思路,請同學試概括本文行文內容。(投影)

1段:寫赤壁夜游之樂。

2段:寫飲酒放歌之樂引出客人悲涼的簫聲。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暫之感。

4段:蘇子超然于世的情懷。

5段:客轉悲為喜,主客暢飲。

二、指導誦讀:

1、這篇課文體裁為文賦,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特質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誦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押韻和形式中的對偶句。

先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對照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自己跟著低聲吟誦。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栗;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取;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字聽起來并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緣故,在蘇軾創(chuàng)作的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

(說明:通過聽示范誦讀,自己自由誦讀,初步疏通字詞,掃清字詞障礙;同時通過用韻情況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賦的一般特點;在了解文賦的特點基礎上,有助于把握誦讀過程中的快慢停頓等節(jié)奏,有助于進一步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通過幾次誦讀,學生基本被文本體現(xiàn)的美妙情境所吸引,進入文本營造的特定語境。進入文本,才能進一步賞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3、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三、賞析評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1)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明確:樂甚

(2)為何而樂呢?

明確:美景、暢飲、友情……

(3)本段景物描寫勝似仙境,請同學們試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并思考有何作用?

學生描述……

總結:月夜秋景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著江面,清風徐徐吹拂著,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在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用:蘇軾這寥寥幾筆,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4)詩人在欣賞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誦起詩詞來。為什么蘇軾在船中朗誦“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教師補充(幻燈片投影)《詩經(jīng)·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① 注釋:

皎:皎潔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麗。

舒:舒緩輕盈的樣子?!●杭m(jiǎo):形容女子的體態(tài)窈窕的樣子。

勞心:思念。懰(liǔ):音劉,嫵媚。

慅(sao):音騷,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

② 譯文:

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③內容賞析:《月出》是陳國的民歌,是一首情詩。詩人在月下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愛她,于是就悄然心憂了。此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寫美人,末句寫詩人自己不寧靜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月光作為美好愿望的象征,無數(shù)次地贊美她,謳歌她,并給她編造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花嬋娟,月嬋娟,都是人們對所愛景物的美稱。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生發(fā)出許多美好的聯(lián)想。同時,結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百肆刨狻保百?,猶姣,美好之意?!百恕保廊??!傲拧保q嫽,嬌美貌。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怎能不令這多情的詩人蕩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隨口贊道:真美啊,這月光下的女子?!笆骜杭m兮”,“舒”本作遲緩、徐徐解,此處則指女子舉止的舒緩安閑?!榜杭m”,與第二間的“憂受”,第三章的“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時身材的曲線美,寫女子的舉止從容,體態(tài)苗條。這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這只是寫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反映在外層,總是以曲線的細長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等,就足以說明這點。而在內質上,則注重靜穆和閑緩,所謂“淑女”,就包括她的舉止在內。這首詩刻劃的這位女子,說明了詩人也是以此為審美標準的?!皠谛那馁狻?,“勞心”即憂心?!扒摹保c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慘”,都是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此句是詩人自言其心情的煩悶。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愛美是人的天性,盡管那女子沒有絲毫的覺察和反應,但詩人已經(jīng)為之傾倒了,而這正說明了詩人的癡情和愛的深沉。《關雎》里所寫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與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是一樣的。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fā)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yōu)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把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兩個,詩人愈揚婦子,則愈抑自己。把女子寫得愈姣美,則自己愈覺得求之不得,難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憂心愈重。這也是一種比照的手法。通過刻劃“佼人”的美比照出詩人自己的癡情心理,讓人覺得情之所發(fā),合乎自然之理。

學生作答……

明確:時間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內容上:《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緊接著描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芭腔病币辉~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何在?請同學們談談。

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6)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xiàn)泛舟時的情景?品味這兩個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縱”、“凌”。作者丟掉了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縱”,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和輕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激越壯美的心情。

2.學生讀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樂而悲,悲又從何而來呢?

明確: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fā)的。聯(lián)系二三段內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2)如何寫簫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拔栌闹譂擈?,泣孤舟之嫠婦?!边\用夸張性比喻,從側面寫出了簫聲攝人心魄的感染力,也為蘇子“愀然”發(fā)問創(chuàng)設了氣氛。

(3)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還在哪篇課文學過?

明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遠隔千里,被貶黃州怎么還惦記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確:①古人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說明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依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心,而不甘心沉淪。受到儒家思想經(jīng)世致用的影響,作者身在千里,心憂天下的一種責任感的體現(xiàn)。

總結: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朗讀課文

二、繼續(xù)賞析評價

1、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那么,“客人”之悲來自哪幾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討論作答)

明確:對比。一是由歷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 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

總結:客的回答重復了一個前代人重復的永恒主題:感慨人生苦短。這就留給了我們一個悲觀者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消極的社會觀點以及虛無主義的思想。對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當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時候,往往陷入迷茫與苦悶。這其實也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思想感情的一個側面。

2、學生齊讀第四段并思考。

(1)針對“客”所發(fā)出的人生悲嘆,蘇子是如何說服“客”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明確: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說起。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綿延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

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周而復始,始終無所增減。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確:變與不變,無論是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人生百年,天長地久,其實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無窮無盡,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3)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如何評價?

明確:這是一種辯證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宇宙觀表現(xiàn)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表現(xiàn)了他在身處逆境時候的一種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也表現(xiàn)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詩人主張從什么地方尋求安慰呢?

明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非但不必因為“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而是要使“無窮”的萬事萬物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結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請找出相關語句分析。

明確:“喜而笑”、“相與枕藉”?!翱汀毙膼傉\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輕松。

(2)本段寫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與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用“杯盤狼藉”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

布置作業(yè):完成同步訓練

第三課時

一、字詞知識歸納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 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憑

③山川相繆 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二、檢查背誦

三、寫作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文中有許多描寫,生動形象。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延伸閱讀

江城子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簡析: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tǒng)統(tǒng)一掃而光。

后赤壁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p>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林西仲所說:“若無前篇,不見后篇之妙;若無后篇,不見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賦》被認為是蘇軾散文中的“雙璧”。

請同學們閱讀比較前后《赤壁賦》在內容、體裁、情感和寫作特點等方面比較有何不同。

五、作業(yè)布置

1.據(jù)你對蘇軾的了解,對“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一句話加以擴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囑托,帶著文章太守的英氣,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

(2)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向你走來,向無數(shù)熱愛他的讀者走來,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氣度,什么是才華。

2.校要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請你結合詩歌內容、風格為主持人寫兩段串聯(lián)詞,將下面三首詩詞串聯(lián)起來。要求銜接自然,簡明得體,每段不超過50字。

第一首詩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誦結束,串聯(lián)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聽詩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別康橋》。朗誦結束后,串聯(lián)詞(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請欣賞配樂詩朗誦戴望舒《雨巷》。

答案:(1)離開“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戰(zhàn)場,穿越歷史的煙云,我們來到了充滿異域風情的康河河畔。

(2)揮一揮手,告別柔美、靜謐的康橋。讓我們走進江南煙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結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偉人,而他的人生際遇也許正是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生活在今天,真的應該慶幸!我們不必再遭受流放、戰(zhàn)亂之苦,不必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貧寒。但是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打擊,面對失意苦難,我們該如何做?我們又該如何實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的人生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請以“挫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詩歌重疊復沓、一唱三嘆的形式美。

2、理清線索,欣賞詩歌鮮活俏麗的意象美。

3、把握脈絡,領會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美。

教學重點:

理清線索,欣賞詩歌鮮活俏麗的意象美

教學難點:

把握脈絡,領會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探究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十六歲花季,十七歲的雨季,這時正是最愛做夢的年齡吧,相信在坐的各位同學都有各自最美的夢想,有了夢想之后,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學追尋夢想。今天我們跟大家一起走近戴望舒先生的《尋夢者》,看他是如何尋夢的。

二、走近詩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現(xiàn)代》雜志的創(chuàng)作,并成為30年代“現(xiàn)代派”詩人群體的領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三、時代背景

“五四”運動前后,科學與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美好的理想與黑暗的現(xiàn)實的激烈矛盾,籠罩了他們敏感的心靈。比“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更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尋夢者”群。從魯迅無數(shù)痛苦的夢結出的果實《吶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滿了熱情的《畫夢錄》,雖然個人的心同現(xiàn)實的距離有遠有近,但是,尋求美好的夢境變?yōu)楝F(xiàn)實的愿望與他們執(zhí)著艱辛的尋求精神,卻大體是一致的。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現(xiàn)實世界轉到詩的世界中最忠實的尋夢者。

四、賞析詩歌

1、初讀詩歌,體會音韻美

詩每節(jié)三行,節(jié)奏大體整飭。

每節(jié)一二句或重復、或排比,甚至各句大部重復。這首詩在結構上重疊復沓、一唱三嘆。全詩中每節(jié)“走勢——蓄勢——升華”的詩格形式,具有一種重疊復沓、一唱三嘆的美感,富于音樂美。

2、品讀詩歌,感悟靈動詩緒。

1).“夢會開出花來”,“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這樣的夢給你怎樣的感受?又激發(fā)你怎樣的欲望?

夢,美麗,甚至絢麗。如無價之寶般珍貴,值得人一生去尋求。

2).“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兩句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夢呈現(xiàn)給我們怎樣一種姿態(tài)?

“大海里”已是難尋,“大海的底里”更加難尋,層層遞進,可見夢是“深藏”的,不易尋找的。

3).“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保瑢羰窃鯓拥囊环N歷程?

——“九”這個數(shù)字并非實指,只言歲月之久長,“冰山”“瀚?!眲t指道路之艱難,可見尋夢要付出巨大的艱辛。

4).這個夢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值得我們去追尋?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風濤,會讓人心沉醉。

5).要真正實現(xiàn)這個夢,還需付出怎樣的努力?

——“在海水里養(yǎng)九年”,“在天水里養(yǎng)九年”,如此精心呵護,才能在“一個暗夜里開綻”。在“暗夜里”,預示著夢的來臨又是如此的不可預知。

6).何時夢才會降臨?

——當我們“鬢發(fā)斑斑”“眼睛朦朧”的時候,金色的貝才會吐出桃色的珠。

7).這“桃色的珠”還需如何呵護?

——放在懷里,放在枕邊。

8).經(jīng)歷了重重艱辛,付出了滴滴呵護,“桃色的夢”會讓我們獲得怎樣的心靈震顫?——即使我們已經(jīng)衰老,如果有一個“開了花的夢”,有一個“開出嬌妍的花的夢”,那么我們的人生已是最幸福、最無憾的了。

第一節(jié),寫夢是無價的珍寶;第二節(jié),寫在青色的大海底里深藏著金色的貝;第三節(jié),寫要逢到那金色的貝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第四節(jié),艱苦的尋求是值得的;第五節(jié),寫尋求中種種艱苦與磨難;第六節(jié)寫漫長而艱苦的歷程;第七節(jié),寫獲得無價珍寶后的心情;第八節(jié),寫美好夢想實現(xiàn)的艱難。

全詩八節(jié)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這是詩歌的引子。第二部分(2-6)寫尋夢的過程。第三部分(7-8)寫實現(xiàn)美好夢想時的幸福與快慰。(板書)

五、再讀詩歌,品味詩歌意象美

詩歌運用多種意象,構成了獨特的意境

嬌艷的花象征夢的美好絢麗,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充滿對夢的向往。

青色的大海象征夢的澄澈高遠,暗示金色的貝不能輕而易舉獲得,為下文作鋪墊

金色的貝象征夢的珍貴難得,突出夢的精美與絢麗

冰山、瀚海象征著尋貝的艱難,隱喻人生歷程中種種艱苦與磨難

云雨聲、風濤聲象征貝的豐美和價值,描繪了一個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海水、天水象征養(yǎng)貝的艱難

桃色的珠象征夢的美好誘人,突出夢的靜美與絢麗

鬢發(fā)斑斑、眼睛朦朧象征著尋夢的代價很沉重

六、鑒賞藝術手法

1.回環(huán)往復:

2.復沓反復:

3.意象傳統(tǒng)的象征手法:

七、小結

任何美好理想的實現(xiàn),任何事業(yè)的成功的獲取,必須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艱苦代價。

八、《尋夢者》是奏響于我們心間的一首優(yōu)美而動人的歌,有夢相伴,所以不孤獨。讓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讓詩歌賜予我們力量,讓夢想插上翅膀。

九、拓展延伸

每個人都是有夢想的,有夢想,人生才不會蒼白無力。那么你的夢想是什么?請同學們暢所欲言。

十、作業(yè)

夢想是理想,不是空想。實現(xiàn)夢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坐享其成。你未來的職業(yè)就是你最實際的夢想。請為你的職業(yè)做一個近景或遠景規(guī)劃,為夢想插上翅膀,讓夢想成為可能。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2

一、學習要點

1、《吶喊》是魯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說的結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課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寫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發(fā)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本書的主題。

魯迅的生活經(jīng)歷與思想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如下表所列:

地點生活經(jīng)歷

思想發(fā)展

紹興侍親疾看透世態(tài),想走異路

南京求新知選擇學醫(yī),救民報國

仙臺攻醫(yī)學領悟“要著”,棄醫(yī)從文

東京搞文藝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抄古碑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北京應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2、魯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歷程。透過魯迅的思想、行為,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的折射。這些情景對我們理解課文是不可缺少的。

①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已經(jīng)走向崩潰,屢受列強的侵略而無力抵抗。但是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慣性,使中國社會各階層不能正視現(xiàn)實,不能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優(yōu)勢地位。他們承認列強船堅炮利,卻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落后,帶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們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務運動的興起,正是這種思想的必然??茖W救國論成為維新的主流,而不愿從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國。魯迅想通過學醫(yī)救國救民的思想,正是當時這種社會主流思潮的反映。

②中國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毒害,造成民眾的愚味、麻木和冷漠。日俄戰(zhàn)爭中興高采烈的看客“賞鑒”同是中國人被外國人砍頭的“盛舉”,正是中國民眾精神面貌真實的反映。對于這樣的國民性,魯迅一直是持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的。他的文學作品,如《阿Q正傳》《祝福》《藥》等,都是鞭撻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眾的愚昧麻木,呼喚革新思想追求文明進步的創(chuàng)作實踐。

③中國近代的改革,一直是不徹底的。

這是由于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所造成的強大的傳統(tǒng)守舊勢力頑強的反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共和建立等大的革新運動,都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中國的貧弱局面一直沒有改變。這使許多先驅者感到失望甚至絕望,于是沉淪下去,有些人逃避現(xiàn)實,在輝煌的古代盛世尋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聲色犬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動。

④雖然變革總是受到挫折,但是還有很多人在奮斗。

越來越多的人像魯迅一樣,認識到思想救國才是根治中國現(xiàn)狀的良藥。他們紛紛從西方現(xiàn)代思想中尋找藥方?!靶挛幕\動”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xiàn)的,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也是為了從思想上救治國民而發(fā)出的激烈的呼喊。魯迅的《吶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記》所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吃人的歷史,也是為了喚醒民眾而對封建思想做出的嚴厲否定。

3、《吶喊》的篇名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風波》1920年10月

《孔乙己》1919年3月《故鄉(xiāng)》1921年1月

《藥》1919年4月《端午節(jié)》1922年6月

《明天》1920年6月《白光》1922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兔和貓》1922年10月

《頭發(fā)的故事》1920年10月《鴨的喜劇》1922年10月

《社戲》1922年10月

4、下面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一書的《自序》一文中的一段話,供學生認識與了解魯迅作參考。

“但魯迅的書都給了我一點踏實的感覺。記得小時和母親住在農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夢中醒來,見母親還坐在我的身邊,心里就感到很踏實,很安全,若是發(fā)現(xiàn)身邊沒有一個醒著的人,心里馬上就恐怖起來。別人的感覺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覺里,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感到中國還有一個醒著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實些,即使對現(xiàn)實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國現(xiàn)當代文人說的多是夢話,夢話也有文學價值,但對我這樣的一個膽小的人,說夢話的人甚至比不說夢話的人更加可怕。魯迅之所以在我的心靈中占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大概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由這種感覺,我認為稱魯迅是‘中國文化的守夜人’更為合適。”

“在夜里,大家都睡著,他醒著,總算中國文化還沒有都睡去。中國還有文化,文化還在中國。我認為,僅此一點,我們就得承認他的價值?!?/p>

二、能力檢測

1、閱讀下列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①文中“鐵屋子”比喻什么?

②文中“熟睡的人們”比喻什么?

③文中“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著什么?

2、魯迅的小說集以“吶喊”為名,其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①“鐵屋子”比喻當時異常黑暗頑固的舊社會。

②“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國民。

③“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著麻木的國民們可怕可悲的前途。

2、“吶喊”的含義,有兩方面。

一是表示自己寫小說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的人們,使他們起來抗爭而發(fā)出的戰(zhàn)斗呼喊,也即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一是為勇猛的革命前驅助威幫陣而呼喊,使之不憚于前驅,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寂寞孤獨。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fā)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xié)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yōu)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chǎn)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tài)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yōu)榱讼饦涞呐畈L,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p>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p>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xiàn)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fā)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xiàn)。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tài)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_____”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tài)下,以飽含情的筆觸,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yè):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學習《雷雨》第二幕.著重分析主要的矛盾沖突及矛盾沖突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挖掘全劇的主題;

2、了解話劇的特點,品味個性化語言。

教學思想:引進“以人為本”的民主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動手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矛盾沖突和通過矛盾沖突把握全劇的主題是重點,把握周樸園性格的復雜性是難點。

教學方法:情境法、啟發(fā)法、討論法、表演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和劇情: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出現(xiàn)的有很大成就和廣泛影響的劇作家。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xiàn)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后三十年的錯綜復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系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于資產(chǎn)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觀眾和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這正是《雷雨》這一名劇深刻的思想意義之所在。

二、分析劇情和矛盾沖突:

(1)梳理人物關系:說說下列人物存在哪些沖突?主要矛盾是什么?(顯示人物關系表)

(2)第一場戲的劇情如何發(fā)展?

三、分析在沖突中所表現(xiàn)的人物性格

(1)周樸園懷念魯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實?請試加分析。

(2)周樸園對魯侍萍相認前和相認后的態(tài)度變化是否矛盾?為什么?

(3)你認為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

(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教師總結:

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可以用四個詞概括:自私、虛偽、陰險、狡詐。他對侍萍的懷念是有真誠的成分的,但他懷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會對他的現(xiàn)在構成威脅的梅小姐,從這點看,他又是虛偽的。當現(xiàn)實的利害關系占了上風,侍萍的出現(xiàn)會破壞他的形象,威脅他的名譽、地位的時候,他兇相畢露,殘酷、自私的一面暴露無遺。正如繁漪所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四、分析主題:

《雷雨》在糾纏著血緣關系和命運巧合的劇情中深刻地反映著現(xiàn)實的社會內容,魯侍萍、魯大海和周樸園的沖突本質上是階級沖突,沖突的殘酷體現(xiàn)了歷史的必然要求;魯侍萍、四鳳等人的悲劇有力地揭示了舊社會、舊家庭的罪惡。

五、欣賞人物語言:

(1)試分析下面一段對話: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周樸園(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2)有感情朗讀下面幾句話,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周樸園什么?魯大海?他!我的兒子?

周樸園(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現(xiàn)在要多少錢吧!

魯侍萍(淚滿眼)我——我——我只要見見我的萍兒。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六、布置作業(yè):

(1)全劇的標題“雷雨”有什么象征意義?

(2)魯侍萍到底有沒有出路?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以“走出周公館的侍萍”為題目寫一篇短文,字數(shù)不限。

板書設計:

雷雨

魯侍萍——————————私生活角度

自私、虛偽

周樸園大資本家的罪行

陰險、狡詐

魯大?!鐣窢幗嵌?/p>

怎么下載高中語文教案篇15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一、二段

【教學難點】

同上

【教法】

講讀、討論

【教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1、通讀課文,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復習“楚漢相爭”的歷史

二、導入新課

1、朗誦《垓下歌》,體會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

三、講讀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1)王()關中(2)說()項羽

(3)好()美姬()(4)為()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1)軍()霸上王()關中

(2)說()項羽(3)成()五彩為()龍虎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1)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2)項羽接報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內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1)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薄肮M敢先乎?”“固不如也?!?/p>

(2)通假:

“具告以事”“要項伯”

“距關,毋內諸侯”“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庫”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p>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1)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矛盾出現(xiàn)轉機;二是“張良獻策”,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

(2)張良與項伯皆談到“義”,聯(lián)系課文說說古人的“義”,該如何看?

提示:(略)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段,教師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這兩段記敘了幾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勢一觸即發(fā)到出現(xiàn)轉機,情節(jié)逐步展開,為后來事態(tài)演變作鋪墊,留下必要的伏筆。

四、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1)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2)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處不及張良?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

【教學難點】

同上

【教法】

討論、講讀

【教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張良為何提議見項伯?此處輕描淡寫有何作用?

提示:“戰(zhàn)”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過人之處在此,顯示張的沉穩(wěn)機警,處變不驚。(與劉大驚失色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預習作業(yè)),解釋下列詞語:

從()百余騎()數(shù)目()項王且為所()虜客何為者()

二、讀講課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所記之事。

提示:一是“劉邦謝罪”;二是“項王設宴”;三是“范增舉玨”;四是“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

3、提問:課文插圖是否有不妥處,分析,找出依據(jù)。

提示:(略)

4、提問:項留飲,演出”舞劍“一幕,”留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是。范增一再暗示項,要他除劉,項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jīng)策劃。這一變故是范一手導演,由于沒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終不了了之。

5、”項莊舞劍“在情節(jié)上有何作用,為后人留下何成語?

提示:項留飲,情節(jié)已緩和,“舞劍”發(fā)生,形勢再度緊張,從而引出”樊噲闖帳“,故事推相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tài)。

3、提問:“樊獪闖帳”是高潮。從哪幾方面刻畫這一人物的?

提示:從語言,行動,外貌等方面濃墨重彩寫樊噲,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4、樊與劉講話只語句變化有否區(qū)別?

提示:二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重在辯解,樊重在責之以義;策略上不同。劉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為守”

小結:三、四段記述宴會上劉、項的斗爭。劉邦謝罪,矛盾緩解,范增舉玨,危機四伏,項莊舞劍,險象環(huán)生,樊噲闖帳,達到高潮。項羽惟恐擔“不義”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計,終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四、布置作業(yè)

1、自讀課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課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216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