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
斷斷續(xù)續(xù)半年了,《一個人的朝圣》還沒有看完,不知道臉上擺出個什么表情合適呢?新的一年應該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了,2018年確實很特殊,其實發(fā)生了很多事,讓我的精神有點跟不上。所以在工作穩(wěn)定之后有些懈怠了,整天就是什么都不好好干,就想著放假偷懶,不過也給自己設下了deadline,半年休息,休息過后,生活回歸正軌。昨天就是最后期限了,把所有的事情收個尾,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利落轉身跟2018年say拜拜。感慨完之后,繼續(xù)進行讀書感悟。
其實在讀到后半段的時候,我突然有些不明白這個書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了,有些摸不著頭腦。前期哈羅德是自己孤身一人,在與自己相處的時候,他反思了自己過去的生活,心里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我原本以為他會一直這樣走下去,就像一種自我救贖一樣,在旅途中慢慢看清生活的本質,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定,可是,劇情卻沒有這樣發(fā)展。他的事跡被報道出來,有了一批自以為很酷的人加入了他所謂的朝圣道路,他的妻子莫琳也在鄰居的幫助下,追上了在路上的哈羅德。到這兒我就開始迷惑了,一個人的朝圣重點難道不是在一個人嗎?,現(xiàn)在這些同伴的意義是什么呢?至少我現(xiàn)在是沒明白,可能要繼續(xù)讀下去才能有新的感悟吧。
這也是名著迷人的地方,只有反復品讀,琢磨,才能每次都有新發(fā)現(xiàn)吧。可是我最大的缺點也在這兒,不走回頭路,看過的書不會看第二遍,去過的景點基本也不會重復,連上學時的同桌都不能重復第二次 所以我做事總是淺嘗輒止。我現(xiàn)在的生活之所以還算順遂,應該得益于初中的博覽群書,初中進入青春期之后,就變成了寡言少語的小啞巴了,每次寒暑假在家都是看書,各種名著,小說 ,甚至連成語大全也看了一遍,在此后的生活中,至少是語文學習上沒有吃過虧。這些年,尤其是這兩年,不愿意靜下心去讀書了,愿意看一些快食類的資訊,文章,性子也有些浮躁了。
當然要做出改變,過程會很艱辛,可是現(xiàn)在的樣子,不是我當初許愿要長成的模樣,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變成一個端莊大度,淡定從容的人,就我目前的了解,只有讀書能辦到。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2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一輩子都碌碌無為,甚至活的很失敗的人哈羅德,退休后的日子依舊平淡無味,這樣的日子原本可以一直到他老死去,直到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老友的告別信改變了這一切,他的人生出現(xiàn)了轉折,他開始踏上了一個人的旅途。從英國最南端的金斯布里奇村走到最北端的貝里克郡,去看望這位二十多年未見的老友奎妮。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用他顫顫巍巍的雙腳,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離。這段距離,度量了一段遺失了20年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個普通女人,彌留之際,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動容不已。慢慢地,這一個又一個相遇彼此相綴,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于陡步傷痛、放棄堅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訴我的,正是距離。那些此時此刻看時親密無間的距離,極有可能被生命的變故、被偶爾的爭吵,甚至就被平靜的時間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顆明亮的星星,盡管在我們彼此相望的時刻我們光芒匯聚脈脈含情,但那光芒匯聚的焦點卻已可能是它億萬年前的一刻光華而已。
當老人走到再也走不下去的時候,他面臨崩潰,走錯路,甚至走了大段的回頭路,在距離終點很近的地方,他想到要放棄,當他給愛人打了電話時,他哭了,他說他想回家。愛人鼓勵他走完這一段路。掛上電話,愛人的心一直懸著,她一刻也睡不著覺,她擔心他能否堅持??墒撬鼡?,如果這時候接老人回來,以后老人會后悔的。后悔再堅持一會兒,就達成了心愿。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3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哈羅德蹣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偉大,在蕾秋安靜又細膩的文字里慢慢舒展開來,一點一點地撞擊著靈魂深處的東西,那些蟄伏已久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以為是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之后原來是困難重重。以為是困難重重,到最后是輕而易舉;以為可以在時間的沖刷下忘卻,卻發(fā)現(xiàn)無法逃避。以為痛苦再也不能夠解脫,堅冰卻已在不經意間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結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fā)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著,不如趁著現(xiàn)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4
一位65歲的老人,在人生的某一天收到20多年前好友奎尼得癌癥的來信。震驚、悲痛、無法言喻的心情一直籠罩著他。在送回信的過程中,哈羅德遇到加油站女孩,從簡單的對話從中他受到啟發(fā),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決定徒步到貝里克去看望自己的老友。這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加入,有的人離開,最終只剩下他自己完成了內心的旅途。
哈羅德在旅途的過程中回憶起過往的所有事情:小時候母親的離開,與妻子相遇的過程,與好友奎尼工作的時光,與兒子相處中的摩擦,還有兒子去世后夫妻二人不愿面對事實,并且因此產生隔閡......一開始,哈羅德是逃避這些令人悲傷到無法直視的現(xiàn)實的,而在旅途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之后,他慢慢打開心扉,坦然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
哈羅德原本是個性格內向、孤僻的老人。旅途的開始,他不想與任何人有過多的聯(lián)系,不愿多說話,到后來卻能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毫不膽怯。讀后感.我想,這就是旅途最大的意義吧。朝著目標行走,無意識中改變了你的想法和行為,改變了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在旅途中,你的目的地沒有改變,但是前往終點的過程卻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你,烙在你心靈深處,增加了生命的厚重。
在旅途過程中,哈羅德也幾次想過要放棄: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徒步根本到達不了目的地??墒牵€是堅持下來了。讓他堅持下來的不僅僅是身邊人的鼓勵,最重要的是他內心的信念!信念有多強,毅力就有多強。你有沒有信仰沒有關系,只要心存信念,意志堅定,就一定能完成一個人的朝圣。
我想,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而人的本能可能下意識地逃避,覺得逃避就可以躲開這些困難??墒抢щy就在你的眼前,你只能選擇主動地接受挑戰(zhàn)并且戰(zhàn)勝它。而在擊倒困難的過程中,那份不屈,那份堅毅,就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書中所說的一句話:悲傷的最好狀態(tài)不是凝固,是融化。面對悲傷和困難,用強大的意志去克服它、融化它。紛紛萬事,直道而行。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那座阻擋你前進的冰山,融化成一條清澈的河流,帶你漂流到彼岸。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5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6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剛起先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么特殊之處,隨著閱讀的深化,更加覺得精彩,發(fā)人深?。缓芫脹]有這樣的書吸引我一口氣讀完,感慨萬千,希望與大家共享。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從前好友奎妮的來信起先講解并描述。奎妮與哈倫德已經有20年沒有聯(lián)系,信上奎妮告知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癥,將不久于人世,這封信是特地來和他道別的??吹叫诺哪且豢蹋_德特別驚訝,往事也隨之涌上心頭,他覺得應當為奎妮做點什么,為了讓奎妮復原健康或活得更久,他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為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狀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勝利走到了奎妮的療養(yǎng)院,見到了奎妮最終一面。剛起先上路,哈羅德特別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驗了幾次動搖,但因為沿途生疏人、家人的激勵、確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好像想明白了,起先享受以地為床以天為被的滿意,并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系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
哈羅德帶著傷痛動身,卻選擇了走向愛。與其說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說他經驗一個87天的心歷路程。在一個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實地望見了自己,承認自己的恐驚與懦弱。他接納了自己,寬恕了全部人,這是他真正成長的起先。而妻子莫琳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望見了自己,望見了丈夫。他們彼此重新放開心扉,放開懷抱。
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慢慢讀懂了人生,學到了要追求最寶貴的親情、愛情、友情,懂得舍棄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賜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須要謙遜,也須要志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7
從學校畢業(yè)以后就很少再讀除專業(yè)書籍以外的書籍了,尤其是在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拿起紙質書本來閱讀的次數(shù)真是少之又少。前段時間認識了一位朋友,跟他聊天時他提到他平時很愛看書,而且看的都是紙質版的書,他說書本能使他浮躁的心靜下來,能讓他沉下心來思考,隨后他便把他最近在看的《一個人的朝圣》推薦給了我。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作家雷秋·喬伊斯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書本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在釀酒廠打工了四十年的六十歲老人,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也沒有開。在他退休后的某天清晨他收到了身患癌癥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情況下,他寫了回信,但在寄信的過程中,他卻越走越遠,最后步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地區(qū)去看望病榻上喘息將死的老友,他堅信只要他走在去看望老友的路上,老友就有康復的希望。
好友的癌癥給了哈德巨大的沖擊,他本可以按照平常該做的事一樣僅僅是回一封信,但當他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時,他仿佛看到了人生一個又一個方向標,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有些毫無道理的事,趁著人生還正好,真是應該好好冒險一把,否則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就像書中所說生活離平淡無奇有多遙遠,就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間不復從前。哈德的人生幾乎完全是平淡的,和妻子不好不壞的相處,過著不好不壞的日子,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這個決定甚至看起來很可笑,我們不正也如書中的哈德一樣過著平淡無奇,不好不壞的生活嗎?高額的房價,高強度的工作,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成年人覺得活的越來越艱辛,也總會在生活的壓力下不斷妥協(xié),生活的艱辛讓我們對夢想追求的腳步也不斷的在退縮。星辰大海需要門票,詩和遠方路費很貴,可詩和遠方是我們的精神支撐啊,如若詩和遠方的追求都沒有了,那人生又有何意義?愿不管在哪個年齡段我們都有書中哈德那樣說走就走的勇氣,更要努力去奮斗有說走就走的能力,讓人生不留遺憾。愿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遍歷山河,仍覺人間值得。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8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一個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哈羅德,一個65歲的退休老人,一個人,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去探望患癌癥老朋友的故事。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個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讀完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這是一個平凡人無關宗教、無關信仰的自我救贖。
從起點至終點,哈羅德一路走來,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從孤獨變?yōu)椤熬W(wǎng)紅”最終還是孤獨。使哈羅德內心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同時激發(fā)他對過去塵封已久的回憶,穿插起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叛逆;與妻子從最初的的美好到現(xiàn)在的隔閡;對兒子的愛不會表達,最終看著兒子溺亡時自己的無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擔錯誤而被解雇時自己不敢告別的曾經?,F(xiàn)實與過去交錯,信念與內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獨白。一路聆聽,一路反省。最終妻子開車與他匯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終于釋懷,完成了自我救贖。
退休后的哈羅德遠離了塵世的功名與繁囂,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日落日出、樹木花草、蟲鳴鳥叫,這些自然的事物讓他倍感放松,讓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正處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代,沒有哈羅德那么多的閑暇時間,也沒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經濟基礎與豁達。但也該擠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是獨處一室的冥想,也許是獨坐公園長凳的發(fā)呆,也許是閉眼聽落葉的安然與恬靜。那一刻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是感受著當下。與心靈對話,找準初心,讓自己從繁忙中疏離出來,最終丟掉那些讓自己負累的枷鎖,輕裝上陣。
對多數(shù)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羅德一樣是平凡的,是日復一日的重復。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把那閃閃發(fā)光,生機勃勃的愛與溫暖找出來。帶著愛與溫暖能量滿滿的向陽而生。因為人生終究不過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9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哈羅德在收到好友奎妮罹患癌癥寫來的告別信后,決定獨自踏上一條漫長的朝圣之路。原因很復雜,他想散散心,他的內疚、自責促使他往遠方走去,但是,完成這87天、627里路的旅程,他憑借的,是一個最重要的信念:只有他繼續(xù)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這件事多么不可思議,僅僅是一個信念,支持他走了這么久、這么遠。其實,這也是哈羅德做出的一個嘗試,他不曾參加過朝圣,但是為了老友,亦為了自己,他決心完成一次偉大的徒步旅程。一開始,他只是簡單地想回復一封信然后寄出去,卻一步一步,邁向遠方。他沒有考慮過最終是否能到達,中途會發(fā)生什么,需要準備什么。他像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沒有顧慮,只因為心中的一分信念,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朝圣途中哈羅德也受過傷,他的腳也打起過水泡,他遇到了一條忠實的小狗、一位加油站的女孩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朝圣者。他沒有想過會遇見他們,和他們自然地交流,而他們甚至認識了還不到兩分鐘。但是他做到了,在一小段時間的驚訝之后,他坦然地接受了。一生一事無成、在釀酒廠里默默辛勤工作的他,成為了世界的焦點!而這,只源于他做出的一次嘗試。
在旅途中,哈羅德想了很多,他回憶起很多美好的事物,他嘗試著走進自己的內心,哪怕很艱難,哪怕過程很痛苦,他的這次朝圣,目的地是自己的內心,去看奎妮只是一個逃避自己的方式,但在他逃避的過程中,他又找回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他讀懂了自己,并最終戰(zhàn)勝了自己。在妻子莫琳來找他時,他對妻子說:“我也想你,莫琳。但是,我這一輩子什么都沒有,現(xiàn)在終于嘗試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這趟旅程,奎妮還在等,她對我有信心,你明白嗎?”或許這次嘗試會讓他失去很多,甚至失去家庭,但他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
于我們而言亦是如此,這世界上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如果沒有第一步的嘗試,就什么都不會有。不斷地嘗試吧,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只要試過,就有成功的希望!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
很久了,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直到這次,讀《一個人的朝圣》,然后竟然想寫點什么!
故事的主子公哈羅德,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摯友,也無敵人,一輩子當心冀冀地為人,在妻子的眼里,他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然后這一切埋怨積累到他們唯一的兒子自殺時到達頂點,然后,他們分居了,夫妻疏離,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哈里德收到了那封遠方的來信,他唯一曾經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癥,寫信告辭。故事就從這里起先了,一個人的朝圣就從這里起先了。
假如沒有奎妮的那封告辭信,或許哈里德的一生就這樣在和妻子感情的日漸疏遠中過去了,但不幸的是奎妮竟然身患癌癥,震驚哀思之余的哈里德最終坐不住了,他要徒步去探望奎妮,他要讓奎妮信任: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從今之后,1個人,87天,627英里,哈里德就這樣走了下去,沒有好的裝備好的鞋子,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銀行卡,但他最終完成了這宏大的一個人的朝圣,他最終做到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父親,雖然兒子已經不在人世,但在他的心目中,兒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最終他再次讓妻子信任自己是一名最精彩的丈夫,他們的愛情回來了。
很喜愛書中的一段話,“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和這么些年的緣由并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為憐憫。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寂?!笔前。覀冇袝r候對于身邊的人習以為常,沒有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甚至會挑剔對方的諸多缺點,但一旦那個人,假如你身邊的那個人突然就走了的話你才會發(fā)覺原來你們彼此是多么的不舍,原來你們彼此是如此的誰也離不開誰,如此的相愛!
一個人的朝圣,哈里德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徒步627英里沿途收獲的感動,不止是對兒子對妻子那深深的愛,還有對友情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執(zhí)著,所以,無論任何時候請信任自己信任愛!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1
《一個人的朝圣》是哈羅德的朝圣,是對自己前半生的直視,通過它,哈羅德正視了父母沒有教會自己愛的能力的事實,正視了刻意隱藏的那段20年前的記憶,對戴維還是深深地歉意,但是也意識到戴維是代替自己去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喚醒了和莫琳相遇時一切鮮活的記憶。沒有戴維了,他們也不能一直這樣死寂地互相對待對方。愛永不會死!
哈羅德本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像是隨時防備著前方會突然出現(xiàn)一道低梁,他從不高調過活,鮮有朋友,低進塵埃里;而看到這我也會想,我們個人在這個喧雜的世界里不也是活的如螻蟻,有時會感覺自己湮沒在人群中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樣子。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哈羅德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己,他一路踏過來的艱難也亦然代表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征程。希望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8
一個人,神圣而孤獨。當一個人有了目標而為之去奮斗時,它不僅僅是一段人生的經歷,而更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
書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六十歲老人。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癥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心情下,他寫了回信,在寄出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最后橫跨了整個英格蘭。他只有一個信念,他只要走著,朋友就不會死!合上這本書,我感慨萬端。
哈羅德的人生幾乎是平淡的,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哈羅德的這條路,不單單只是走在路上,還有對過去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尋找,沿途也收獲了愛與責任。主人公在寄信的過程中明白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它就像光一樣射入了生命中,縱然前方山高路遠,懷揣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隊伍一般!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2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是在一家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銷售代表,退休后的生活乏味沉悶。
一天,他接到了遠方自稱得了癌癥的朋友的來信。這一消息如驚雷入耳,隨后,他告訴朋友:等我,我走過來……。他堅信,只要他在走,他的朋友就會活下去。自此,他踏上了橫跨英格蘭的心路旅行。
不善言談的他、退休后活的了無生機的他路上遇到了美麗的風景,他惋惜以前為何從未用心領略;后與所遇陌生人交談,緊張驚喜之余他漸漸的開朗,他們友好的鼓勵使他遠行的信念也越加堅定。盡管每次他電話給妻子時,得到都是反對(他徒步穿越英格蘭),而這無疑也是他不愿回頭的原因。
孤單的路上,拋棄了束縛他腳步的房屋與妻子,哈羅德讓往事徐徐展開:與痛苦的原生態(tài)家庭、中年喪子的悲痛與自責及從此以后妻子的形同陌路……相關的一切細節(jié)瑣事歷歷在目,他任由悔恨思念襲來。期間穿插著現(xiàn)實人際交往的溫暖:善良友好的人會收留他過夜、與他交心甚至吐露生活的心扉……。于是,貌似萍水相逢的眾多兩段人生有了溫暖的交集與感動。哈羅德對自己已做的和未做到的過往漸漸感悟、釋懷……。
而與哈羅德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妻子,在丈夫離開后抓狂、失落……,在無助的思念與掙扎中她翻索照片、兒子與丈夫的衣物回憶溫暖、卻又找到了自己無理抱怨的自私與證據(jù)、理解了丈夫……。她沖破了虛偽的自己:斗膽告訴鄰居丈夫出走的事實,她駕車追趕丈夫吐露心扉后又鼓勵他獨自前行……。
哈羅德最終到達終點,完成了夙愿,送走了二十幾年未見過面卻讓他無法忘懷的朋友。
再見妻子,二人終于都從生活的痛苦中脫胎換骨,一個過去會感覺索然無味的笑話讓二人久久開懷……。那是他們找回了寬恕與愛的力量。
我不想說小說有多好,但與普通人生活的契合讓人感覺哈羅德猶如平庸的自己:某天發(fā)愿要做件始終想做卻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完成一次孤獨的朝圣。持久的循規(guī)蹈矩、一成不變從來就無法讓人得到滿足。也許一段獨處的時光最終能讓我們與一切做出階段性和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3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將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
合上書本許久,我仿佛才從哈羅德的世界里走出來。退休后的哈羅德,工作上,他沒有取得多么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活里,和妻子近二十多年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猶如兩個世界。他的一個人的朝圣之行看似來自于一封意外的來信,其實不如說是他內心對自己這么多年來任歲月蹉跎,一成不變生活的不滿。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fā)覺已經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消逝已經讓人感到膽怯,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里始終過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子公都是毫無征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為了自己對畫畫藝術的瘋狂酷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啟發(fā)信任自己可變更一些事情。不管是因為什么,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懊悔。所以,我很慶幸,趁我還未老就有幸能讀到這么好的作品,同時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找尋我自己的朝圣方式。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著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慢慢地,由于追求物質我們同流合污,或許已經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圣,我覺得并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圣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肯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不肯定是非要是哈羅德一樣煎熬般的徒步,你可以是一場輕松的旅行,也可以是面朝大海的靜坐,或者是在家里幾分鐘的冥想,甚至可以是一個人逛公園,讓我們短暫遠離喧囂的社會,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深度的對話。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于感性,在生活里,我們要充溢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傊M覀兌寄苷胰松囊饬x。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4
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卻讓我愛上了這本書,依舊記得當我拿到這本“錯”書時的神情,原本要買的是另外一本,只因自己的大意讓我和《一個人的朝圣》有了奇妙的緣分,從此這本書陪我走了一段奇妙之旅。
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那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之后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此刻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應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應對一些我們不敢應對或不愿應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應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5
讀一本好書,我總有一個習慣,粗略的讀過,然后,回頭再慢慢地品,最后,再寫一篇讀后感。我的觀點:沒有思考、沒有感悟、沒有思索著把這感悟寫下來就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讀書。
《一個人的朝圣》,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依然是這樣的想法,但是,隨著閱讀的慢慢深入,我需要一遍遍的說服自己:先讀完,等回頭細品的時候再寫感悟。但,終究是敵不過對它的喜歡。就讓閱讀與思索并行吧!
87天,627公里,一雙帆布鞋,沒有預兆的出發(fā)……
哈羅德弗萊、莫琳、奎妮軒尼斯、戴維、加油站女孩、銀發(fā)紳士、納比爾……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存在的意義。
生活平庸無趣,一成不變,但隨著慢慢的行走,一切悄悄的發(fā)生了改變,一切都變得鮮活而有意義,連傷痛的回憶也變得可愛而值得珍惜。
我被路途中偶遇的一個個人感動了,溫暖了,哪怕是簡短的錯身經過,一個個小小的事例,小小的溝通,都透露著溫情,或者在生活中我們無法敞開心扉,但,這樣的偶遇,從此錯過,交流中是最真實的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最坦誠的求助,最真誠的建議。
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與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一場朝圣,足以逆轉二十年的時光,仿佛生活從頭重新演繹一遍,讓主人公重新感受到愛與快樂,也溫暖了我們。
哈羅德選擇行走的方式,以自己的力量對生活做著溫和的反抗。而鼓舞人心的是,雖然奎妮的死無法避免,但不管是哈羅德還是莫琳,亦或是奎妮、戴維,以及一路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因為這一場行走有所收獲,得到更多。生活也終于不再只是沒完沒了、日復一日的重復,有新的生機漾開,開出花來,讓人欣喜地重新笑出來。
在閱讀的時候,我不止一次的想,為什么這本書能如此吸引我,甚至在此時一種瘋狂的躁動的狀態(tài)下,我想就是哈羅德在行走過程中漸漸改變的生活中的滋味,不再是機械的、簡單枯燥的,而有了細細的體味,慢慢浸潤的感動。
享受生命的歷程,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