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觀后感5篇_電影心得體會600字
《攀登者》這部電影改編了中國登山隊于1975年第二次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并測量其準確高度的故事。希望以下觀后感對您有所幫助!
《攀登者》觀后感一
我們自己的山 自己要登上去
1960年5月20凌晨4點20 中國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
不管是今天的勝利,還是明天的強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認
1973 重建國家登山隊
五月前后 登頂窗口期
你就是扛攝影機的人 你想再讓它丟一次嗎
針對 珍惜
珠穆朗瑪峰藏語 第三女神
中國的高度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一定要把五星紅旗插在珠峰頂上
前進營地 北坳營地 大風口 突擊營地
突擊隊奉命前進
I won't give up.
中國人能再次登上自己的峰頂
李國梁隊長 你就是全世界的眼睛 保證完成任務
我們上!
我要你們繼續(xù)
兄弟
人命關天
責任 比這座山還重
相信科學
在我們之間的那座山 消失了
報告北京 報告祖國 現在是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 中國登山隊 九名隊員 成功登頂
將我們的國旗 插上去
插上覘標
報告總指揮 珠穆朗瑪峰 測量完成
中國梯
《攀登者》觀后感二
個人覺得張譯的演繹最讓人滿意,眼神里那種執(zhí)著,那種遺憾,演繹得恰到好處,臺詞也很棒,但相比之下,其他演員的臺詞或演繹就或多或少有瑕疵了。首先說說章子怡吧,感覺影后把生離死別演繹得還可以,但對于徐櫻這個氣象科學家的形象刻畫得不夠立體,太過文弱,離開前后區(qū)別不大(個人感覺還是要一點區(qū)別的)。然后,個人感覺吳京老師的配音不夠出色,在60年登頂成功時的臺詞演繹得不夠好,與張譯一對比差別就很明顯了。再者胡歌,井柏然倆人演技還OK,但配音很讓人出戲(個人感覺),然后小井和藏族姑娘的感情進展有點快啊,萍水相逢,暗生情愫,英雄救美,然后就愛得死去活來撕心裂肺?個人感覺在含蓄一點可能更好。
然后看完電影之后,覺得張譯好帥,有那么一瞬間吳京也好帥,但看完電影之后對張譯真的好愛。
《攀登者》觀后感三
愛情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可能是朝夕相對的甜蜜,也可能是生離死別的不舍,但究其根本,都是彼此認同、相互期盼回應。70后成長到及笄與弱冠之齡時,大多處在中國跨越了艱難時代而欣欣向榮的時刻,遑論在繁榮富強中成長的80后與90后。所以,我們很多人對“奉獻”的感受,始于“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對愛情的認知,來自“陌上少年足風流”。
但是經歷過創(chuàng)業(yè)以及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共同承擔責任、經歷磨難的團隊,對于為了追尋共同的理想而奉獻自我,一定感同身受——只因都是過來人。不同于軍警隊伍的紀律、服從,這種源于愛情的奉獻精神是無需教導而自發(fā)產生,并且支持自身克服各種艱難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徐纓對于方五洲的感情,正是這樣:方五洲對于攀登的情結,是“不破樓蘭終不還”,對于徐纓的感情,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方五洲沒有訴諸于口,但是借著登山筆記,含蓄地表達了心意。這是那個年代愛情的樣子,也是最符合以攀登為畢生追求的方五洲的表白。
徐纓是另類的“不愛紅妝愛武裝“,在那個年代,她不僅接受了方五洲帶回的珠峰化石,也足夠勇敢地在臨去蘇聯進修時要求方五洲的表白。徐纓對著逃之夭夭的砸窗鍵盤俠大喊的時候,發(fā)泄著最后的不甘,說出了她不忍對方五洲施加壓力卻滿腹委屈的話語。這一點小小情緒化是一個女孩子的人性,但未掩蓋徐纓巾幗不讓須眉的情操——試問有幾個人,能夠為了支持所愛的人在風雨飄搖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追尋前途未卜的夢想,放棄朝夕相對而選擇遠渡重洋到未知的環(huán)境與期限中錘煉自己的技能,學成歸來不改初心,毅然決然奔赴他身邊去共同奮戰(zhàn)?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管鮑之交的矢志不渝,在任何時代的洪流中,始終閃耀著知己的光輝——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原來是基于彼此理解與信任支持!
紅顏知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小說中的明月心之于公子羽,歷史上的武曌之于李治,可遇而不可求。在《攀登者》中,方五洲何其有幸,與氣象學家徐纓相識相知。為了這樣一位以青春與學識相報的紅顏知己,難道他可以無動于衷嗎?雖然在愛情與理想需要選擇的時刻,方五洲是毫不猶豫的,所以面臨必須的抉擇時,他放棄了迎接鴻雁傳書多年后終于歸國的徐纓,因為在那一天他要去重組的登山隊報到;但是在徐纓需要幫助的時刻,他孤身一人在雪域中救助她,這誠然是一個血肉之軀的情感選擇。雖然這浪漫主義情懷引導了一出雪嶺相逢的奇跡,不過鑒于稀有的氣象專家組全團失聯,經驗豐富的登山專家方五洲的采取行動并不違背人性與規(guī)律。
雖然徐纓再也無法與她心系十五年的方五洲長相廝守,但她知道方五洲在她的幫助下這次必然登頂,沒有枉費她多年在氣象學的深耕,那么在臨終時必然是感到幸福的。方五洲拿著天線時的求婚,在那一刻已經只是形式——為了同一個理想而共同奮戰(zhàn)在一線的兩個人,當然是心意相通的,哪還有什么不明白呢?
那塊埋在珠峰頂上的化石,是方徐二人的定情信物。方五洲在登頂時帶著它,也說明了他對徐纓的認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攀登者》觀后感四
先看了《我和我的祖國》點映后,再看得《攀登者》,這兩個片子的差距真的太大了,《攀登者》前二十分鐘的攝影剪輯還能制造緊張感,畫面中的大風大雪還是有震撼力的,但越到后面剪輯就開始混亂了,切得鏡頭也很生硬,音樂更是奇怪,一登雪山就開始加大音量刻意制造氣氛,但貌似觀眾都很無感,一到愛情戲部分,音樂就開始煽情漸弱,兩種音樂直接互切… 再說一下劇情,影片為什么給了很大部分的愛情戲,井柏然和黑牡丹的愛情線的意義是什么呢,黑牡丹的原型只是中國第一個爬上珠峰的女登山者,但片子里把她塑造得略顯傻白甜。章子怡和吳京的愛情說得過去,但影片最后吳京登上珠峰,畫面是吳京在珠峰埋化石和回憶與章子怡在圖書館的場景互切,最后畫面定格在他們在圖書館隔著桌子兩手相牽,影片的基調好像一下子定義成愛情片了??槽點實在太多說不完啦,但演員還是很努力,只是導演編劇不太行吧!
《攀登者》觀后感五
攀登是成功了,電影卻翻車了……
一開始是抱著較大的期待去的,畢竟是國慶檔這么一來頭,卡司也是陣仗不小。[以下按觀影時序展開評價和思考,含輕微劇透]
從徐纓(章子怡飾)這個角色的回憶展開,讓我有點意外,盡管這種敘述模式在電影中并不少見,但據此前對這部影片的認識,敘述者為登山隊員似乎更合理一些??赐晡也琶靼?,第一視角給了徐纓,八成就是為了給后面的愛情線做鋪墊……
片子進入插敘,開始講登山。雪山實景拍攝,場面確實震撼,運鏡和特效可以說到位了,風聲、冰裂開的聲音、鐵鏈崩斷的聲音都讓人身臨其境,心也跟著揪一下。(那時候覺得,蠻好蠻好)
可是,老隊長好像都還沒說臺詞呢,就領盒飯了?!于是方五洲(吳京飾)接過重任,帶領雪山F3實現首次登頂。其實片子到這里,“為捍衛(wèi)領土而登山”這個主題就基本結束了,也讓人很意外,畢竟此前宣發(fā)的重點都集中在這一主題,影片三分之一還沒過就結束了。這就要說到敘事節(jié)奏問題了,雖然F3的生活經歷了大起大落,但是就情節(jié)而言,始終缺乏小高潮。我甚至產生了一種想離場的沖動,這我在以往的觀影體驗中是沒有的。那時看了看時間,放映還不到一小時。
后來因種.種原因,時隔多年又有了更多次攀登。登山隊召集了新成員,方五洲依然是一員猛將(這身體素質真是好啊!)可是曲松林(張譯飾)卻因為第一次攀登時凍壞了腳,被切掉了半個腳掌,與接下來的登山任務無緣。新人物的加入,稍微豐富了一下電影的內容,但也僅止步于此。因為編劇們似乎并沒有把著力點放在群像的刻畫上,角色一多每人平均戲份減少,失去了展現人物弧光的空間。靠感情戲顯然不能彌補這一欠缺啊喂,可在如此有限的時長里,加塞了兩對人物的感情戲,這樣的人物處理真的不明智。況且正面的塑造本就容易臉譜化,英雄人物更甚。演員的演技都沒有問題,實在是劇本給的空間太少了,著實可惜……但配音多處跟口型對不上,有點不太應該(不過不清楚是不是因為審查等不可抗因素,所以不妄加評判)
綜合來看,影片值得稱贊的是取材和特效。但是對于取材的切入點,展現太倉促,而特效又因為對幾次攀登的重復展現慢慢失去吸引力,相似的航拍、手持鏡頭、特寫及跳切容易讓觀眾產生疲勞。所以,我認為電影完成度并不高,像是一篇圍繞主題思想但不太合格的命題小作文。
【個人向】子怡姐姐現在這個年紀還能演少女,這種狀態(tài)好讓人羨慕啊……
吳京身手真好,聲音始終偏小伙子,但是考慮到人物的年齡跨度,感覺后半段聲音處理地更穩(wěn)重低沉一點可能會更好……
以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登山的時候不要當扛相機的那一個?!(慘還是李國梁最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