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著名、最杰出的歷史小說,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一
《三國演義》,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戶曉。而我,最欣賞有位偉人稱贊“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的“辦事之人”——諸葛亮。
現(xiàn)在我們常以“藏龍臥虎”比喻未被發(fā)現(xiàn)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晉時期早年躬耕隴畝的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臥龍”。
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臥龍先生”諸葛孔明,劉備一而再尋而不遇。這“臥龍”且不是條隨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龍。一訪路遇崔州平,再訪又遇廣元公威及諸葛均黃承彥,且皆誤認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風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賢德!果不其然,三訪之下劉備等人終見得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臥龍崗中之臥龍。諸葛亮,乃一“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之人。一軸畫掛于中堂,便足他侃侃而談。“三分天下,后取中原”一席話更為一鳴驚人。而當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之時,諸葛亮卻沒有輕易動容。謙虛道是:“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親眼見到劉備心意甚誠時,才愿為效勞??梢娭T葛亮之理智與心為蒼生。再當劉備拜獻金帛,他“固辭不受”,不為錢財動容。而最終接受的是劉備心意。又見其心身正直。臨出山之時,他對家弟諸葛均所說最后一句話,既叮囑“勿荒田畝”又道“功成之日,即當歸隱”。這位胸懷大志之賢者,在展開他大業(yè)的起點,竟是已決定不忘初心,不忘本,決定在功成名就之時不求回報;只救濟蒼生,再隱歸為農。又是何其無私忘己!
再道赤壁之戰(zhàn)前,諸葛亮再以二喬激吳結盟。此后也仍保持防人之心,明察秋毫,明銳發(fā)現(xiàn)了前來拜訪的周瑜的殺心,在看到關云長的保護后才放了心。論戰(zhàn)策之時,他更是與周瑜不約而同寫出了火攻的妙計。當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中,周瑜氣急吐血體虛之時,諸葛亮更是知曉周瑜擔憂于無法得到火攻需要的東南風向,登上七星壇“作法”借來了東南風。這也促成了赤壁之戰(zhàn)最后的順利。只是“作法”怕是虛,而測算天象為實。這又體現(xiàn)了在那個科技不發(fā)達的時代諸葛亮對于天象測試之精確。而他敢于準確報出風起風落時間,更體現(xiàn)了他的胸有成竹之自信,這必是真才能之人了。借至東南風后,諸葛亮又毫不耽擱地悄然乘船離開。當周瑜派出丁奉、徐盛二將前去追拿之時,他已與趙云共船。這短暫的時間內,諸葛亮竟已是能看透周瑜氣度之小,明白對方眼中不會容下自己,早叫趙子龍相接而離,遠離了危險。再見其謹慎。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后,曹操一行人逃至華容,旦見大小兩條道路。大路靜寂而小路煙火。曹操且算到煙火不過障眼之術,企圖讓自己誤認為小路埋伏軍隊而大路安全,于是率軍走進小路。當他驕傲地大笑諸葛亮乃“無用之輩”時,卻是已掉進諸葛亮“神機妙算”的陷阱——他當面遇上了劉備大將——關云長??梢娭T葛亮謀略之深,他的智慧毋庸置疑。再是華容路窄后,當云長空手而歸之時,諸葛亮卻在聽得云長所道“無能,因此被他走脫”后料到實為“云長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再次可見其何是“無用之輩”,實實在在是“神機妙算”之賢啊!但他卻又道“軍令狀在此,不得不按軍法”,又見其公私分明。
最后一談諸葛之死。那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再結盟吳國北伐曹魏。卻不想以失敗告終。司馬懿料到諸葛亮是難逃疾病,卻沒料到諸葛亮死后仍成功計算于他——這便著名的“金蟬脫殼”。諸葛亮死前囑咐軍中將士不可透露他死去的信息,并仍將他的尸體包裹完好置于馬車之中。當司馬懿浩浩蕩蕩領兵追來之時,蜀軍將士卻是迎面殺敵,嚇得魏軍大驚,誤以為諸葛亮未死,逃竄撤離。百姓知后是津津樂道:“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而這位魏軍大將軍在看到了諸葛亮布的蜀軍陣營后也不得不贊嘆道:“諸葛孔明乃天下奇才也!”
盡管我們與諸葛亮相隔千載春秋,卻仍能學習他的智慧、謙虛、謹慎、忠心……自此,從《隆中對》至《出師表》,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雖然蜀國終于沒能完成統(tǒng)一天下之大業(yè),他也沒及“即當歸隱”之日,三國諸葛孔明神機妙算之盛名,實在不負流芳千古!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二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極其奸詐的人,“亂世奸雄”已然成為了他的個人標簽。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人物,這種誤解源自中國人的簡單化與片面化——在京劇舞臺上,把曹操涂成一個白臉奸臣,觀眾就以為曹操一定是奸臣,省下了思考。但如果認真梳理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曹操也只是一個一生勞心勞力的苦人兒,曹操其實很渴望真誠與友誼,即使飽受傷害,終不改赤子之心。我們不妨列出背叛曹操的名單:陳宮、呂布、劉備、張繡、畢諶....他們背叛曹操的原因也絕不是曹操對他們做錯了什么,而是因為他們對曹操的評價過低,低到了藐視曹操,瞧不起他。曹操在年輕時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的認可而又屢遭戲弄。與其把曹操后來的成功歸章于天時地利人和,不如說他是在一次次被擊倒后頑強的爬起來,如果別人遇到了如此多的背叛失敗與否定,恐怕早就躲在一個不見天日的地方痛苦的舔舐自己的傷口,可曹操不,他的骨子里就有不肯服輸?shù)男愿瘢砸恢敝沃?/p>
雖然曹操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親厚之人,但是絕不是像《三國》里寫的那樣陰險狡詐。起碼曹操在歷史角度上來講雄才大略?!安懿偈橇瞬黄鸬恼渭遥娛录?,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我們品讀一下曹操的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初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勇志這樣的膽識和雄心,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才是對曹操最恰當?shù)脑u價。曹操之所以顯得比任何人更陰冷,更狠毒,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取勝的規(guī)則而已,其實曹操只是一個在任何時候能保持正常的智商,懂得取勝的規(guī)則,并且這樣去做的人,曹操其實很簡單,“復雜的人心,遮掩了歷史,也遮掩了現(xiàn)實”這就是寫史領軍人物霧滿攔江站在曹操的角度,告訴我們最真的一個道理。
劉備,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郑崞鹚?,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一個忠厚老實的形象,不管在哪版的電視劇,飾演劉備這個角色的人,一看就是平易近人,似乎不會做壞事。忠厚老實仁德。劉備喜歡哭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有句話叫做“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大事小情他先掉眼淚。在《三國演義》劉備就是個老好人兒,與曹操形成鮮明的對比。寧叫天下人負我,我絕不負天下人,劉備的忠厚似乎天地可鑒,可真實的劉備是這樣嗎?不,他其實是不遜于曹操的,一代奸雄。
首先有人說劉備沒脾氣,為什么呢?因為不管什么事,總是張飛先生氣莽撞,比如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屋里睡覺,張飛放了把火,把諸葛亮逼了出來,每次張飛魯莽的時候,劉備總是一副怪罪不滿的面孔,其實他很希望張飛這么干,這樣他才有機會表現(xiàn)出自己的冷靜和仁德。張翼徳怒鞭督郵大家都很熟悉了,在《三國志》中有真實的記載,其實這事是劉備干的,后來卻被羅貫中寫到了張飛身上,也只是為了突顯劉備的仁德。其實在三國鼎立,時局緊張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沒脾氣,是不可能做到關鍵時刻果斷,統(tǒng)領下人,甚至可能一直為魚肉,斷斷做不得刀俎。所以在這點看來,劉備的脾氣是不小的。
劉備的忠厚也讓人懷疑。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常勝將軍趙子龍。趙云剛開始可是公孫瓚的囊中物,后來劉備想挖趙云過來做自己的池中魚,便不斷的給趙云講,你應該找個明主,跟著公孫瓚只會一輩子碌碌無為。后來劉備要攻徐州的時候,便把趙云借走,借給劉備的東西可就別想再要回來了,如此看來,劉備不是很忠厚的人,甚至喜歡挖別人墻角。
劉備并非忠誠之人,曹操也不是大家伙想的那些嫉賢妒能,處處容不下別人。剛開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劉備也想來湊湊熱鬧,可劉備當時世居鄉(xiāng)里,并無爵位,以織席販履為業(yè),袁紹當時根本就瞧不上他,最后曹操說覺得這三個人或許可成大事,袁紹這才收留了他。曹操對劉備是有知遇之恩,可劉備在十八路討董卓之后迅速背叛曹操,甚至還起了摩擦沖突。后來曹操不計前嫌又收留了劉備,并且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為使君與曹耳”更是體現(xiàn)了曹操對劉備的評價不低,但后來劉備殺車胄棄曹操,更是體現(xiàn)了劉備并非忠誠的人士。
曹操也好,劉備也罷,都是大時代的變化把他們推到風口浪尖,《三國演義》的中心思想一直都是擁劉反曹,我只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寫出了真實的劉備與真實的曹操,還是寫史領軍人物霧滿攔江的那句話:“復雜的人心,遮掩了歷史,也遮掩了現(xiàn)實”我們越來越渴望最真的東西,才會不斷地試圖找回那些有血有肉,有悲情有歡喜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三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開頭,就把人帶進了那三國鼎立,誰與爭鋒的時代,心情也激動了不少?!度龂萘x》里又感人,有毒辣,有激烈……讀之不禁讓人拍手叫好。
是的說起三國演義,每個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宴桃源豪杰三結義”。“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劉備;“身長九尺,鬢長兩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關羽;“身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笨馬”的張飛。這三位豪杰一聚首,一結拜,是小說生動了不少,才引出后文一大堆精彩情節(jié),讀到后來,認為劉備這大哥當對了,雖無關張二人之勇,卻有沉著穩(wěn)重之勢,才能“三顧茅廬”請到那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諸葛亮。
在“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這一回,讓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好歹也是孫權的軍師,竟中了諸葛亮的雕蟲小技,讓孫權心甘情愿幫劉破曹,看來真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周瑜為了小喬,孫權為了大喬,不讓曹操奪走,甘愿與曹對立,這也告訴我了一個道理:學習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得了解空氣,才能讓別人心甘情愿依著你。周瑜不愧是周瑜,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中了計,才咬牙切齒,深知諸葛亮不可小視,三番五次的相知諸葛亮于死地,讓他三天找來十萬支箭,周瑜認為這樣可以難倒孔明,終于可以光明正大的以除后患,沒想到他的計謀還是被諸葛亮料到,才有了“用奇謀孔明借箭”,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借天氣是曹操面紅耳赤,諸葛亮這一借可謂借出了本事,不禁讓我這個讀者贊嘆不已,也讓周瑜佩服不已。因此,兩人共商破曹大計,那就是“獻密計黃蓋受刑”。為了吳國,這位忠心的老將甘愿北大一百脊杖,五十棍,看著書中黃蓋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昏厥幾次,我早已熱淚盈眶,為這位忠臣鼓掌,正是“勇將輕身思報主,謀臣為國有同心?!?/p>
最精彩的想必是“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的“赤壁之戰(zhàn)”這一火攻,更是使曹軍大敗而歸,連曹操都險些喪命,幸虧有幾位大將竭力保護,才帶著殘兵突出重圍,這一仗讓我覺得打得真好,痛快人心,看到曹操逃亡在諸葛亮智算的華容道上,幾次大笑諸葛亮愚蠢,這時伏兵一擁而上的情景時,我難免有些不解:諸葛亮難到連伏兵突擊的時間都算準了嗎?仿佛曹操被捕的局面已定,是關鍵時刻關羽還是放了曹操,也許是天注定要饒曹一死吧,只能無奈!
曹操真是不負重望,才有了“曹操平定漢中定”這一回,開始是兩面受敵,好不容易才被救回軍營。這一救,使曹操有了平定陽平關的謀略,讓眾人拍手稱贊。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回曹操勝利而歸,讓我不禁叫好。讀至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的事跡也越來越多,如空城計等等。在損大星漢丞相歸天“這一回,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躲不過這一劫,我揪心不已,為這老軍師擔憂起來,也許是命中注定,諸葛亮注定歸天矣,但他早已深知,安排后事,軍中如以往一樣井井有條。讀到這里,我想很多讀者都像我一樣為這偉大的軍師打抱不平,可誰又能挽回呢?
最后的”降孫皓三分歸統(tǒng)一“,也許是較完美的結局吧,司馬懿所在的魏國,最后還是統(tǒng)一了三國,完成霸業(yè)么仍在劉備曹操孫權時期,可謂是不相上下,有贏有輸,有悲有喜,但無論怎么說,還是曹操曾統(tǒng)治的魏國打了勝仗,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tǒng)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矣。
合上全書,有太多吐不盡的感受,我也曾想,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孫權如果沒有周瑜的局面又是怎樣?因此,我還是很欣賞不受眾人歡迎的曹操。被稱為”曹賊“不僅是因為殺了太多無辜的人,更是因為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所以”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身邊雖然沒有像諸葛亮、周瑜一般的謀士,卻有自己的大智,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策。而曹操自己的說法卻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不管是”挾天子“還是”奉天子“,曹操都用了”智“。即使是生命垂危,也依然關心妻子兒女。不管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他都有自己的個性。
魏、蜀、吳這三國,曹、劉、孫這三人,注定得同時出現(xiàn),哪怕是少了一國、一人,都會顯得索然無味。明爭暗斗,三國爭鋒,才是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劉備的”仁“;孫權的”貴“;曹操的”智“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最為精彩的一點。
讀三國演義,評天下大勢。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四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自能聽話之日,似一問三國之事。在未親手翻閱此書之前,早已對這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有所耳聞,印象最深刻的乃是言各路英雄豪杰或是幾代梟雄的事跡。上小學的時候就學過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諸葛亮草船借箭,赤壁之戰(zhàn)孔明燈借東風。那是已讓我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自覺他是一個神人。實際上他也真的是一個神人。上初中后,又學了《出師表》之后,為諸葛亮的赤膽忠心已黯然落淚,此時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是無人能及。
在看這部巨著之前未曾用心的去研究過書中的人物,對其只是略有所聞,知之半解。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萬人唾棄的奸雄,也知道劉備通過“聯(lián)吳抗曹”來匡扶漢室的赤膽忠心。還知道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的江湖義氣,呂布的匹夫之勇等等。但僅僅只是略有耳聞,只言片語罷了。只遺憾翻著本書太晚,現(xiàn)在才得以正真的見識三國群雄并起的精彩。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漢末期至獻帝,社會已動蕩不安,群雄并起,欲爭霸天下。時勢造英雄,英雄才能再造時勢。若是天下太平,英雄亦無用武之地,又怎能抖露才華呢?漢末有合久必分之勢,英雄亦才能如魚得水盡展才華。就像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產生了一批有思想有作為的政治思想家,也派生出來不少新思想的產生,從而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三國時期亦是中國史上的動蕩時期,所以才產生了大批的英雄。
人人都定義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但他深知“方今用英雄之時”,決不能“殺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所以才會接納走投無路的劉備,禮遇掛印封金的關羽,并能夠與他約法三章,最終還是放他回到劉備的身邊,對那些賣主求榮不忠不義的人他也絕不留情,無論此人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好處也是如此,本人覺得這是曹操最英雄的一面。他對來降的許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在曹操身邊,謀士成行,猛將如云,只要有一技之長,不論出身,不急恩怨,都能有一席之地。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稱贊的。但是他卻又是先天身心多疑,他疑心殺了他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一家卻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人稱他一代梟雄的有力證據(jù)。
劉備“聯(lián)吳抗曹”匡復漢室。“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深知“若濟大事,比以人為本”,所以他才會在新野大敗之后,仍堅持攜民渡江,但這也是出于他有一顆愛民之心,與人民同甘共苦的英雄帝王的氣概劉關張“三顧茅廬”,自是千古佳話。他備受各方民眾的親睞,就連曹操對他也是只恨世事如此不能和他一起有一番作為。但他也有他的不足,文不如孔明,武不如關、張。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禮賢下士,俘獲人心。他自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之后,感覺他更是沒有什么能耐了,凡事都要有諸葛亮來出謀抉擇,自己只是一味的聽從。仿佛只是一個執(zhí)行任務的工具一樣,所以,要是他沒有諸葛亮的輔助,終將難成大事。
面對亂世,中一二字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很多大獎因為大了敗仗無路可走,最終大部分選擇投降。當然不能說他們是貪生怕死之徒,卻是很難做到一心不事二主,他們可能只是為了選擇更好的生存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所以不能輕易用背叛或是不忠等詞來形容他們,很多時候都是一萬個不得已。他們投降之后變一心一意的輔佐自己的主公,為的只是忠義二字。人皆是如此,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都是互相尊重的結果。對書中林林總總的人物事件實在是一言難盡。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種思想,要想真正的去深究巨著里的人物事件,得細細的去琢磨。
讀了此書我最大的感慨是英雄真的不愧是英雄,他們的豪情仗義是當今社會稀有的東西,我終于明白一句話:生當為豪杰,死亦為鬼雄。至此真想穿越時空去切身感受那種豪情壯志,然卻只能在書中遐想一番罷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五
讀了《三國演義》后,我對里面的人物特別感興趣,每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我簡單地從五年級小學生的角度來解析下。
我們先來看下三國里最具爭議的人物,梟雄曹操。此位大咖級人物,我們需要辯證地去看待他。曹操在“三國”里的人設第一位就是奸詐,他的“使詐“貫穿了全書。先來看看他主導了一場著名的事件“挾天子以命不臣“。曹操看到漢獻帝無法統(tǒng)一全國,復興漢室,就騙他說:“這里沒飯吃,去我那兒附近吃個飯吧?!本瓦@樣,獻帝這個飯一吃,再也走不掉了。從此漢獻帝被曹操所控制,利用漢獻帝的名義,發(fā)號著施令。如有不從者,就高舉著”正義“的旗幟攻過去。實屬奸詐至極。
在戰(zhàn)術運用中,曹操更是“奸詐“。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大軍初勝兩場之后,曹操命令退守官渡,不僅縮短了防線,而且也縮短了補給線。讓大軍能及時修整,得到糧草供應。而袁紹同學,則是深入敵境,卻延長了補給線。也就是這樣子的戰(zhàn)略性撤退,使曹軍取得了官渡戰(zhàn)役的決定性勝利。
但曹操也是一枚愛國人士,比如當時關東軍打董卓時,就曹操一人前去救皇上漢獻帝,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毫不畏懼。還比如董卓專權時,曹操帶著寶劍要去刺殺董卓,雖然后來不順利連寶劍也被“沒收”了。在諸多關鍵時刻,在沒人敢出頭時,只有曹操愿意挺身而出,彰顯了他愛國和勇氣過人的品質。
除了執(zhí)念的“愛國”,曹大咖還有仁義的一面。在官渡戰(zhàn)役打敗袁紹之后,曹軍在袁紹營地,搜出了他部下們和袁紹暗中勾結的信件。很多人建議曹操把這一干人等,全部抓起來殺頭。而曹操卻說:“當袁紹力量很強大的時候,我自己都保全不了我自己,我又怎能責怪這些人呢?”于是他只是下令將信件都燒掉,不予追究了。曹操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去團結眾人,不能過分苛求別人,要有一定的寬容和仁義。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也許東漢末年,就需要像曹操這么一個亦正亦邪的大人物去推動歷史的前進。
說完曹操,咱們來侃侃劉備這個“打工仔”吧。說到“仁義”第一名,三國里非劉備莫屬。在曹操攻下荊州,劉備從荊州南撤時,曹操派兵緊迫追擊。在這種危急情況之下,劉備仍然愿意放慢腳步,收留和照顧荊州人民。這一舉動,妥妥贏得民心。包括后來人民挨餓,劉備義無反顧開糧倉救濟災民。深受百姓愛戴的劉備,自然在“三國”中分得一瓢,所謂民心所向。
可我們這位“仁”兄,卻不夠聰明,尤其在戰(zhàn)術上,和曹操比差遠了。這不,在夷陵之戰(zhàn)中,吃了大虧。當時孫權部下陸遜帶著軍隊假裝不斷地往后撤退,一直撤到一個叫“夷陵”的地方。那個地方處于峽谷之間,地勢狹長,谷口狹窄。劉備居然在峽谷里“安營扎寨”,浩浩蕩蕩地扎下幾百里軍營,這一切正中陸遜之計。面對扎在環(huán)山峽谷里的大軍,陸遜開始他的表演。他直接谷口一堵,大火一放,劉備軍營大火焚燒,劉備自己帶著一身焦味倉皇逃竄。這就是劉備智商導致的“火燒七百里連營”。還好后來他請來諸葛亮相輔,否則光有仁義也無法立足呀。
當然成大事的人,必然有謀略和心機,甚至有一點“不仁義”。劉備在入蜀時,本來和孫權商量好一起進益州的。結果劉備非但沒有等孫權一起,還把路給孫權堵住了,搞得孫權沒辦法到益州。劉備進入益州后,明面上幫助劉璋抵抗北面的曹操,實際卻在暗地里收買人心。等時機成熟時,逼著劉璋交出蜀地。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劉備也沒得選,他今天不詐敵人,明天可能就要被敵人詐了。對人民和部下仁義的劉備,對敵人是很不仁義的。
最后,來說下喪心病狂的董卓。此人在宮中專權,自說自話廢了一個皇帝,惹得天下十八路諸侯共同要討伐他。可就算這樣,他還是不消停,要遷都。遷都之前,他把洛陽城里的幾千個富人全部抓起來,拖到城外殺掉,沒收他們所有的財產。還將洛陽城老百姓強行趕出城一同遷往長安,一路搶糧食,抓婦女,無惡不作。他臨走洛陽城時,居然還放火燒掉整個洛陽城。董卓如此沒有人性喪心病狂,失去民心,自己也沒好下場。他死的時候,全城人民歡呼,高興得像過年一樣。哪怕曹操專權,他也沒有過于殘暴。所以曹操可以得十六個州,而董卓什么也不是。
《三國演義》不愧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故事精彩絕倫,值得不斷深入地品鑒。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六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電視劇《三國演義》之后,實在忍不住才看這本小說的。之后又借了《三國志》,并看了《晉書》中年代較早,與三國相關的一些人物的紀傳。感覺《三國志》帶給人一個充斥著虛偽與狡詐的亂世,電視劇帶給男生們戰(zhàn)場殺敵的遐想,而《三國演義》,是文人的書。很遺憾的是,我一直沒能弄到《三國志平話》,來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書。
《三國演義》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認為,這首先要歸功于它的語言。雖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俠五義》《儒林外史》等書口語化,但它的語言介于古白話和文言之間,大家都看的懂。在當時,寫小說對于文人們來說,是一件難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體都必須用文言,用白話或者口語來寫作,就更會為同行所譏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間,小說以及這種語言都已經(jīng)發(fā)展得頗為成熟,紀昀在寫《閱微草堂筆記》,講故事的時候,還堅持用文言。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演義》能通過通俗的語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就更加難能可貴。
說到語言,我以為這本小說的語言并非盡善盡美,顯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潤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國志》《晉書》或其注解,比如劉備第一次出場一段,比如諸葛亮隆中對一段,又比如張溫問秦宓一段……這樣的文言文夾在小說之中,未免會給讀者生澀、突兀之感。
另一個讓《三國演義》吸引眾人的原因,是它的劇情絲絲入扣,脈絡清晰流暢。從立獻帝,到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鐘會伐蜀,劇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計如果作者寫個《五代十國演義》,大約沒什么人會看的滋滋有味,因為五代十國人物太多,事件太過繁雜,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難以找到文學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筆墨的焦點?!度龂萘x》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僅僅是”三“?!比笆嵌ψ愕臄?shù)目,在幾何里是最穩(wěn)定的形狀,在有機化學里卻又是最嬗變的數(shù)量。上可以合縱連橫,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關系,一言難盡。在劇情這一點上,《三國演義》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國志》,但凡大關節(jié),大戰(zhàn)役處,絲毫未改(赤壁之戰(zhàn)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劉備一方的影響力,但那是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學作品種中常用的手法,畢竟文學不是歷史,也并沒有影響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嚴密的情節(jié)往往只能是真是發(fā)生過的事情。這一點,是很難編造的。
讓這本小說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當然這也得益于該書的選材。三國時間跨度不長,上下不過兩三代人,容易從中選出主要角色重點刻畫。如果像同類小說《東周列國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來,最重要的角色也不過出場十回就”壽終正寢“了。人物難以集中表現(xiàn),自然會削弱其性格特征。
關于《三國演義》人物的性格,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劉備。這個人物在《三國志》里面是亂世梟雄一類的人,有野心,有干勁,有膽識,有智慧。這樣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諸侯的身份。到了《三國演義》,他卻搖身一變,成了文武周公一類的人物。仔細看小說,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對劉備的描寫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對于劉備做的不太光彩的事情,作者要么不加評論,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過去。比如劉備勸曹操殺他的前主子呂布,作者便說呂布是三姓家奴。對于劉備先后投靠公孫瓚、呂布、曹操、劉表、劉璋,并強占他們的地盤等等的事實,則很少評論,偶爾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該屈居人下略過。其實坐在樹下說樹蔭是車蓋、我以后要做皇帝之類的話,很多孩子都說過,并不能成為”天命所在“的證據(jù)。據(jù)調查,美國有80%的孩子在八歲的時候認為自己以后會做總統(tǒng)。我們小學畢業(yè)的班會上,老師問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個同學說聯(lián)合國秘書長,一個說國務院總理,其余高官暫且不算。其二,作者有意安排劉備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愛民的事情,如攜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稱帝之類。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個圣主賢臣的清明朝廷,這是可以理解的。羅貫中生活在一個元末明初亂世之中,作為熟讀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產生對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時,這種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賢臣,由賢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蕩的仕途。那時的知識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來。即使受了重大打擊,無法再相信那些所謂的”肉食者謀“,他們也情愿選擇逃避,而極少想到自己出頭。如后世顧炎武之類的大學者,反清之業(yè)也不過是灰燼上最后的一點點火星,難成大勢。
我在《三國演義》里看到了征戰(zhàn)沙場的榮光,看到了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熱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為帝“的驕傲。我以為,這才是一個群雄割據(jù)的時代能帶給我們的激情。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巧似這長江水,從一朵朵洶涌的浪花中卷出了這曲折風云的三國畫卷。在感嘆歷史的同時,我認為我們更應該感謝這位如此有能力有文筆的作者羅貫中。
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合就必分的。天下分開了,就會有戰(zhàn)爭,戰(zhàn)爭總會有輸贏,一山不能容而虎。贏了天下就是一個統(tǒng)一。但隨著一代代君王的傳位,總會有一些殘民以逞的夏啟,荒淫無恥的殷紂,這樣的暴君?;仡^看看歷史,哪個王朝不是毀在這樣的皇帝手中。漢氏的江山在靈皇帝這似乎就到頭了。于是,才使眾英雄蠢蠢欲動,而三國也就這樣誕生了。
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其實不然。從正面看他的心胸坦蕩,天資仁厚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從平民百姓憑著這種魅力打出自己的江山。成功人士的背后總是充滿了黑暗但是同時也會有許多的幸運,這幸運可以說是張飛,關羽,和諸葛亮。這四人的結合就是古代F4吧。個個都有自己的長處,武藝高深的張飛和關羽,想那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辱若涂脂,單鳳眼,臥蠶眉。真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呀!而他不只外表美,心靈更是真君子。披肝瀝膽,義蓋云天,這樣的美名多讓人羨慕呀!他與張飛組成了劉備的臂膀,更是讓劉備顯得”柔中帶剛“。
如果哭能哭出江山,那這江山就不夠分了。只是說每天我們都應該盡力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有許多事情老天自有安排。
和許多人一樣,那個南陽隱居的臥龍諸葛亮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他簡直比神仙還神仙,世界好象沒有這樣一個人存在過一樣,請允許我抒發(fā)個人崇拜。草船借箭時,他的智慧太讓人不可思議。我不考慮他會死在周渝手上,但是我還在為他著急三天內怎么造出十萬支箭。有三頭六臂也未必能行,而他告訴我”實在沒箭就借呀。而且最好是不用還。“還有木馬流牛像是在那個刀光劍影的沙場上造就的一座美麗而神奇的城堡,總是若隱若現(xiàn)的,像在夸獎他的智慧。但是同時他也是有膽識的君子。玩弄空城計,只怕在那殘酷現(xiàn)實的年代再沒有如此之膽識的軍師了吧!但是諸葛亮在聰明也只是歷史的一個棋子從草廬出來的一刻起,也許就注定了他要風云一世,不,不是他決定的,只是他幫劉備打江山的時候,他的十顆心都寫著一個”忠“字。他想扭轉乾坤,可是他的忠心讓他什么都做不了了。劉備呀劉備,你聰明了一世,仁善了一世,難道沒有想到諸葛亮是十足的忠臣吶。你白帝城托孤的那句”若其子可輔則輔,不可輔則可取之。但我想其實即便是諸葛亮自己當了皇帝,他也是要生老病死的,難道這漢氏江山就不會亡了嗎?怪只怪天意弄人。
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我在想是“阿斗”碰上了劉禪,還是劉禪碰上“阿斗”。還是阿斗就是“阿斗”。
在三國的英雄中,曹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國之君。對曹操我認為他野心之大。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看的出他有多自私和不仁。但是他不是盲目的。煮酒論英雄,看的出他時刻在留意身邊發(fā)生的一切。他為了自己的雄心與報復,能轟轟烈烈的付出自己的一切。雖然沒有背上什么好聽的名分但是我想夠了,至少他不會后悔自己所做的選擇。可見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孫權其實是最聰明的人。靜觀其變。在蜀魏相爭時,他并不著急去做倒向哪一邊的決定,而是找理由推脫。
周渝其實是最失敗的人了。其實我覺得心胸狹窄的人是最不成大事的。一句“既生渝,何生亮”說的還多委屈的樣子。其實魚和熊掌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嫉妒人才,容不下別人,即使你滿腹經(jīng)文也只是一堆廢土。因為沒有寬容,你會被失敗帶走生命。
形形色色的生命都如此的深不可測。而他們的一切一切都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戰(zhàn)爭就是犧牲生命的代言詞。戰(zhàn)爭不簡單,需要有勇有謀,還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到位了才能打勝仗。從美人計到假投降。情感和生命都被戰(zhàn)爭埋葬。像劉備這樣的仁慈的皇帝也不會因為每一個戰(zhàn)士的死,傷心的掉眼淚吧。這就是歷史的悲劇。在欣賞英雄的成敗的同時,我還是要莫念:“安眠吧。為了戰(zhàn)斗犧牲的戰(zhàn)士?!比龂膴W妙太多太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不僅是我們去回味歷史的鴻篇巨作,更是生活和做人的指使燈。其中的奧妙。要認真的咀嚼。
在三國末年,但是最重要的幾個英雄相繼死去的時候,我真正的體會到了什么叫人去樓空。一種大勢以去的凄涼。盡管,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人才也還在漸漸涌出。但是三國盛世以過,回想起英雄們勾心斗角的熱鬧場景。才深深的體會到生命的可貴。但是如果讓我選擇,我寧愿在盛世輸?shù)囊粩⊥康匾膊灰谀┢趧倮?。美好的時間是多么的可貴,是非成敗轉頭空,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不后悔,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里盡放光彩。
一切的一切都成定局,最后三國也像浪花漸漸的在海水中不見,天下合一,歸晉。
別為結果遺憾,因為過程如此精彩。
白發(fā)魚僬江渡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體會15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