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皮囊》有感高中范文
學習啦:《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讀《皮囊》有感》。
人生在世,不可能沒有欲望,如果一個人心如槁木,萬念俱灰,那無異于是一具木乃伊,但是人的欲望也不能過于強烈,想擁有一切,想征服一切,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因此,佛說:“放下”,蔡崇達的《皮囊》亦說:“放下”。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么?這是書中開頭便引出的問題,答曰,還有靈魂。
蔡崇達的阿太九十九歲,面對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楚,坦然面對。她認為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面對常人所難以跨越的坎兒,她選擇了放下。視人生的無常曰正常,或許是頓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己的距離,自我保護:看蔡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和感悟,所以共鳴。
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美滿的人生是自由的,不為外物所累。但事實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保得住自己的那份自由。某一方面的東西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自由往往越多。比如:有了溫暖的家,便放棄了遠行的自由;有了稱心的工作,便沒有了奮斗的自由;有了一官半職,就難再有思想的自由:有了太多金錢,便失去了心靈的自由……人生際遇的好壞,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對自己有所啟發(fā),都是明燈。
而蔡崇達的《皮囊》里,有的是對他成長有所啟發(fā)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這其中有他的父親。這個父親,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著全力爭取尊嚴,然后失敗,退回孩童,最后離去。父親被照亮,被懷著厭惡、愛、不忍和憐惜和掛念,艱難地照亮。
《皮囊》所要告訴我們的,便是這些刻在骨頭里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公眾號:焦作明天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