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隨筆文章:這些書不必讀!
學習啦: 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書不必讀!》這篇作文吧。
最近,經(jīng)常有學生和學生家長問要讀什么書?其實,早一段時間,我就在公眾號里放了書目。這書目不是我一個人確定的,是聚集了我們紅嶺高中語文組全體語文老師的智慧。我們請每一位語文老師提供5本左右的書單,要求不重復,要求既有文學作品,還要有論述文,實用類著作,然后,我們反復斟酌修訂,才有了那個書目。
我們希望學生們在高一高二階段,多讀一些經(jīng)典的書籍。從開列書目的分類上看,我們其實有理論上的分級閱讀指向。
第一部分是文學類書籍,第二部分是實用類書籍,第三部分是論述類著作。
我們希望高一第一學年側(cè)重于閱讀文學類書籍,第一學年第一個學期側(cè)重閱讀中國文學經(jīng)典,第二個學期閱讀外國文學經(jīng)典。而高二第一學期閱讀實用類經(jīng)典書籍,高二第二學期閱讀論述類著作。但這只是一種理想、期望,或者是希望我們語文老師給學生的閱讀建議,不是死規(guī)定,學生層次不同,如果閱讀量大,閱讀面廣的同學,大可按照自己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計劃去閱讀。
但這兩天有幾個家長不停的跟我說,他們覺得有些書更好,更應該向?qū)W生們推薦。他們還羅列了很多書要跟我交流,譬如《曾仕強講易經(jīng)》,于丹《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等等類似作品。
首先,我很認真的承認,這些專家學者們的書都不錯。
但我更認同朱光潛先生的話,朱光潛先生有一篇文章《哪些書不必讀》,朱光潛先生很謙虛的說,他不能告訴人們必讀的書,但能告訴人們哪些書是不必讀的,他說不必讀的書就是談書的書。
朱光潛先生文章中沒有直接強調(diào)要讀原典的話,但我覺得意在其中,他說讀書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jīng)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nèi)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shù)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fā)見新的世界。他所說的要清算人類成就,我想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著作應該是人類成就,也才能稱得上是人類成就,因為他們經(jīng)過了時間的淘洗。
但朱光潛先生有擔憂,他說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很多書籍可能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書籍太多至少有兩大流弊,其一易使讀者不易精專,其二會使讀者迷茫、迷失。尤其當今,出版業(yè)發(fā)達,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書籍上市。
那么,我們該讀什么?讀原典。
馮友蘭先生在《我的讀書經(jīng)驗》一文中說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必發(fā)愁。自古以來,已經(jīng)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它推薦好書。這個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對于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經(jīng)歷成百上千年時間檢驗的經(jīng)典著作,蘊含豐富的價值,所以,應該先讀這些經(jīng)典著作,而不要急于去讀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讀出屬于自己的原典理解,建構(gòu)自己的原典意義體系。如果這時候,還有時間,再瀏覽一些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而且即便這個時候去瀏覽這些書的時候,也要有審辨思維,審慎的去看別人對原典的理解與自己原典理解的差別。
但很可惜,現(xiàn)在是很多人不看原典,只看談書的書。包括我自己,在好長一段時間里,對風靡坊間的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及其感興趣,《論語》不讀,只讀于丹《論語心得》,《三國演義》《三國志》不讀,只讀易中天《品三國》,《易經(jīng)》壓根都沒看過,只讀《曾仕強講易經(jīng)》,還是不是的賣弄一番,《水滸》不讀,只讀鮑鵬山談《水滸》……殊不知,于丹《論語心得》是于丹讀的《論語》,易中天《品三國》是易中天品出的三國……而我們讀出的這些經(jīng)典的意義在哪兒呢?如果我們沒有自己所認知的這些經(jīng)典的意義和價值,我們的腦子所獲得的都是別人的,我們的腦子是不是就真是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呢?
所以,近年,我開始慢慢的丟棄一些談讀書的書,研究別人書的書。
而今,當很多家長都在向我推薦這類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就愈發(fā)覺得,要跟家長和學生們說一說了。甚至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忽然感覺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在我們的國度鋪天蓋地,高中生喜歡,大學生不僅喜歡還要求必須要寫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什么學士、碩士、博士論文,感覺大多都可歸為這一類,特別是人文學科類的學位畢業(yè)論文,大學的老師,中學老師也多靠這個來評個職稱,拿個課題,這是一種導向嗎?這種導向有沒有過激的問題呢?
我們個個都會談別人的書,研究別人的書,可我們會創(chuàng)作嗎?創(chuàng)作了什么呢?
當莫言說他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當很多導演說找不到有好故事的劇本,當我們從電影院出來,我們都極其失望于只有燒錢的特技而沒有走心的情節(jié)的時候,是不是跟我們過于追捧談書的書和研究書的書,有些關(guān)聯(lián)呢?
國家在強調(diào)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讀書、寫作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如果我們?nèi)鄙僭瓌?chuàng)經(jīng)典,總沉迷于好萊塢的故事,日韓的故事,甚至印度的故事,文化自信必受影響。
如果我們青少年大好年華,寶貴時間都在讀談別人書的書,研究別人書的書,大腦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沒有好好讀原典,沒有大膽的建構(gòu)自己對原典意義的理解。沒有想著去創(chuàng)造,去大膽的創(chuàng)作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經(jīng)典。
恐怕是一種悲哀!
諸君,多讀原典吧!
那些談別人書的書,研究別人書的書,暫時可以不必讀!包括我這篇胡謅的文章,看了就丟了吧!
公眾號:深圳波波語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