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獨處的感悟隨筆:學會獨處
編者按:一個害怕獨處的人,他的內心往往是空虛的或是模糊的。因此,學會獨處很重要,愿你我都可以成為能獨處卻不孤獨的人。
認真跟自己待一會兒,這事到底有多重要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大家去哪都喜歡找個伴,“走,一起去小賣部買零食”“上廁所,去不去”。
上大學后,更是如此,“放學咱們一起走”“去餐廳吃飯,去不去?”“去打開水,你打不打”“晚上有舞會,一起去操場跳舞吧”。
偶爾哪天自己一個人,自己就會覺得挺別扭的,好像哪兒不對,但又說不上來。別人也會問,你怎么一個人呢?支支吾吾半天也答不上來。似乎一個人,就是不對的狀態(tài)。
回頭想想那時候的我們,原因大概是極力想融入集體中,大概是不想自己看起來跟別人不一樣,大概是怕自己被孤立。
工作后,不知不覺就是自己一個人了,同學們都各奔前程,同事們也各忙各的。剛開始也覺得不適應,總覺得沒有人一起陪伴,是不正常的。
只想把自己一個人在路上的時間減到最短,似乎到家了就踏實了;幾個人一起,一有沉默的局面,就覺得很尷尬很不適;有空就去參加社交活動,一般還捎帶上身邊的人一起去。總之,很少有自己跟自己好好待一會兒的時候。
隨著工作的經(jīng)歷、鍛煉,遇到的不同人事物,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充實,忘記了從什么時候,自己竟然可以很好的獨處了,內心似乎有了歸處。
有時候一個人上下班,可以淡定地欣賞路途上的風景;偶爾自己一個人逛街,更有心去記方向記路,跟導購員認真地聊天。
自己一個人旅行,朝著目的地的方向,或快或慢的走著,邊走邊玩,吃吃美食,拍拍美景,或停留片刻,偶爾自然地碰到可以搭上話的旅人,或長或短的聊完之后,繼續(xù)自己的旅行。
到自由職業(yè)的第二年,我已經(jīng)比較享受獨處的狀態(tài)了,自己沒事看書、寫文章、畫畫、練字,尤其是時不時地跟自己對話,跟自己待一會兒,靜下心來去思考,弄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等等,這一點特別重要。
弄明白后,不會像之前那樣,總是心浮氣躁,不能踏踏實實做一件事,不容易去堅持,也不知道自己該堅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哪里,很容易見異思遷,左右搖擺。
為何不能獨處的我們就會這么糟糕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除了有外在的自我以外,還有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內在的自我有時候可能會昏睡著,但它對我們起著決定性作用。
就像在午夜十一二點,你異常的困乏,但你卻怎么都睡不著,腦袋里總閃現(xiàn)出一些模糊的思緒糾纏著你。就像你莫名其妙地煩躁起來,卻找不到原因。就像你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其實內心并不快樂。
這或許就是因為你內在的自我有另一番想法,外在的你卻不自知,或沒有按內心的想法去做。而你也害怕跟自己待在一起,因為獨處時,你就會更清晰地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不足,而你害怕去直視自己的種種不足。
所以,一個害怕獨處的人,他的內心往往是空虛的或是模糊的,他總熱衷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與他人在一起,只要有幾秒的沉默,渾身就難受;他找不到自己,他也不會真正的快樂。
獨處是我的其中一種狀態(tài),所以,我也會經(jīng)常走到人群中,去社交,時不時也會參加線下活動,跟三五好友聚一聚,旅行時也會結伴出去玩,去感受一群人的狂歡,去感受志趣相投的樂趣。
而且我發(fā)現(xiàn),學會獨處之后,反而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如何跟別人相處了,某一些不喜歡的,就不去迎合;某些喜歡的,就認真對待,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很少有一群人的狂歡而自己卻迷茫失落無趣。
那怎么才能更好地學會跟自己待一會兒呢?
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
1.多看書、多記錄,練習寫字、畫畫等等這種讓人心靜的狀態(tài),或者培養(yǎng)一兩種自己的興趣愛好。
2.堅持看電影一次看完,別拉快進。
3.無謂的社交活動少去,珍惜自己的時間。
4.堅持運動,運動會使人充滿活力,身心愉悅。
現(xiàn)在的我仍會時不時跟自己對話,越來越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想做又能做的事,少給有且僅有的人生留遺憾。
做好目前這份小事業(yè)的同時,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多讀書多學習多反思,這是一個知識和思維高度競爭的時代;多去外面走一走,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色,并且記錄下來。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
著名學者羅茲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
認真跟自己待一會兒,原來這事很重要。愿你我都可以成為能獨處卻不孤獨的人。
作者|靜菇?jīng)?/p>
公眾號:90后自由職業(yè)者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