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培育敢問、真問、善問的課堂場域
編者按:《培育敢問、真問、善問的課堂場域》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教學心得。老師認真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敢問、真問、善問。
閱讀就是思維的過程。學生閱讀文本,一定會有三種閱讀結(jié)果,一是一讀就懂的,二是一讀不懂的,三子以為懂而事實不懂。這就是學生的原初閱讀體驗,它是一切閱讀學習的出發(fā)點和憑借。
原初閱讀體驗,貴在真實。
一次聽課,課至關(guān)鍵處。老師請學生質(zhì)疑提問,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棒的問題,教師大加表揚后,順此問題推進教學,一切水到渠成。課后大家紛紛稱贊這是一大亮點,體現(xiàn)了順學而導,以學定教,這是真正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符合當下學為中心的教學導向。
后進一步了解后,才知這是老師在課前早就安排了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這種“表演”,對學生真實學習的發(fā)生,特別是對以求真為核心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無疑是一次十分拙劣的教學。
我們要明白,課堂就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的場所。讓學生敢問、真問是課堂的應有之義。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在提問中也往往會產(chǎn)生“我提的問題恰當嗎?”“我的問題太膚淺,同學會譏笑我嗎?老師會批評嗎?”等的心理。教師需要給學生足夠的課堂安全感,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求異性思維去進行質(zhì)疑,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真實的問題。
特別是對于弱勢的學生,更要誘發(fā)、保護他們的好奇之心、求知之心。老師要從一廂情愿式地給予學生幫助轉(zhuǎn)到如何培育他們主動發(fā)問、主動求知的認知品質(zhì)。這樣的過程,也正是高階思維的萌芽之際。
什么樣的問題是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讓學生沿著怎樣的路徑去發(fā)現(xiàn)更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雖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在長期有教師導引的語文生活浸潤中,孩子會慢慢明白——什么樣的問題是更值得探討的的問題。
一次聽《維也納生活圓舞曲》一課。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 維也納處處都有音樂,表現(xiàn)在哪兒?
2.課題為什么叫“維也納生活圓舞曲”而不叫“維也納進行曲”?
3.文章中的“開花”和“道路”為什么也是音樂的一部分?
第一個問題:維也納處處都有音樂,表現(xiàn)在哪兒?這是一個陳述性問題,在閱讀能力層級上,屬于多個顯性信息的提取,答案其實直接就在文本之中,屬于相對低階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屬于基礎(chǔ)類問題,對于一般閱讀能力的孩子,大都能夠自讀解決。若果我們把學習分為:舒適區(qū)、學習區(qū)和恐慌區(qū),那么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講,更多的是停留在舒適區(qū)。其深度思維的價值不大。
再如“課題為什么叫‘維也納生活圓舞曲’而不叫‘維也納進行曲進行曲’?”“文章中‘開花’和‘道路’為什么也是音樂的一部分?”這樣的問題的確是學生一讀不知道的,特別是很多學生缺乏一定的音樂認知,難以建立文本言語與音樂旋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樣的問題在學習區(qū)域中處于“學習區(qū)”,我們可以通過老師提供學習支撐,學生自我學習來解決。這樣探尋真相的過程,其實就是高階思維的萌生。
《禮記》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質(zhì)疑精神和探索欲望,永遠是人類認知自我進化的寶貴武器。
讓孩子敢問、真問、善問,我們都還需要努力!
作者:莫國夫
公眾號:莫國夫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