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散文詩賞析1000字
編者按:《敕勒川》寫的是一首散文詩,作者用典型描寫和非典型描寫來分點解析這首詩,培養(yǎng)閱讀能力,跟會閱讀的人學閱讀。
說起《敕勒川》,我們就被它所描寫的草原之景感嘆,被這詩歌所描寫的草原獨到的情景能力而折服,認為太牛逼了,太強大了!學生說起這首詩歌,就恨自己平常所見到的場景怎么就沒有特色,沒有特點呢?當然,現(xiàn)在——也特別是城市都在大同,一樣的街道和房子,到處都是講普通話;鄉(xiāng)村也在快速的大同,鄉(xiāng)村的地域特色在極快的消失,鄉(xiāng)村人的地域生方式也是在大同,地域特點確實是越來越少。
既然說到了這里,我順便多講兩句,這樣的大同好不好呢?就物質(zhì)的生活來說,確實是方便了,豐富。但是,在精神方面來說,是一大損失。悠久的、也是經(jīng)過很多代人不斷總結(jié)、創(chuàng)新而來的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人對物質(zhì)的享受中消失,確實很可惜。另一點是地域方言的消失。方言是最最有生命力的表達語言,是文學語言的根,是文學語言取之不盡的源泉。普通話是僅僅只是一種交流工具,當方言大面積消失的時候,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最可惜的地方,所以,應(yīng)該鼓勵學校方言教學,大力提倡方言,要說方言,以會說方言為榮。
回到典型描寫和非典型描寫問題上來?!峨防沾ā钒巡菰拿缹懽懔耍憩F(xiàn)出來了,表現(xiàn)得很到位,那他是如何做到的?這點我們通過文本的分析來解密。作者寫文學作品有一個加密的過程,加密就是讓文學作品更具有含量。像《敕勒川》只有七句話,27個文字,加上標題是30個文字,我們都知道草原是廣袤的,要把廣袤的草原用三十個文字描寫出來不加密行嗎?肯定不行。這是就純描寫記事記物的題材來說,還有不是純描寫事物的文章,像《江南春》,那就更需要加密了。閱讀就是解密的過程。好的閱讀者就像電腦里面安裝了一個解密的程序。當然,人的大腦解密比電腦復(fù)雜,主要是因為人的大腦不能像電腦安裝程序那樣簡單,也不可能那樣機械地操作。要如何在大腦里面安裝解密程序,?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跟會閱讀的人學閱讀。
我們來看原詩:
敕勒川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賞析:
這首北朝民歌,作為我們國家小孩子啟蒙教育的篇章之一,無人不曉,無人不知。特別是最后一句,成了千古名句。它成為名句,不是因為深刻的哲理,就是因為它已經(jīng)成為草原景色的經(jīng)典描寫。那我就來試著從詩歌表現(xiàn)方面來解析這首詩歌的描寫,也是從詩歌的技術(shù)層面來解密這里面的奧妙。
這首詩歌完全口語化,通俗易懂,這也是大部分經(jīng)典的詩歌的共性。當然,口語化和通俗易懂的東西,往往被讀者忽視很多東西,反過來,要被人忽視,躲避讀者閱讀時探尋的目光,需要更高明的隱身手法,需要高明的加密手段。
閱讀《敕勒川》,給人感覺就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從頭至尾都是遠鏡頭的描寫,沒有近距離的特寫。這樣寫有一個么子好處呢?前面講到草原是廣袤的,一望無際的,要表現(xiàn)一望無際怎么辦?簡單,就直接描寫草原的一望無際。注意啊,同學們,假如是同學們寫草原,我敢打賭,你們每個人的作文絕對不會缺少這樣一個成語——一望無際。你們就直接寫草原是一望無際。同學們又會嘀咕了,你剛才不是說直接描寫一望無際嗎?怎么這里又說直接說出來你又說廢話呢?好。先別嘀咕,我給你們講清楚什么叫“直接描寫一望無際”和直接使用“一望無際”這個成語來描寫之間的區(qū)別?同學們說,你繞吧?讀書哪有你這樣讀的?你這樣讀一年能讀幾句文章啊?這里我再說一個學習的常識問題,細節(jié)決定成敗,閱讀同樣不去細分、不去找出其中的差別,不去讀好文章里面的美妙的細節(jié)之處,是寫不好作文的,閱讀也不會有閱讀效果的。
閱讀為什么要細分,要看細。打一個簡單道理的比喻。同學們平時拍個照片要清晰點還是模糊點好?要模糊點的估計是長得不好的,怕別個看清楚自己長得丑,才希望模糊。不過都是追求像素高,不怕高,像素高才拍得出細微之處,才會盡情呈現(xiàn)出來。而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追求像素低,粗,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文章只有區(qū)分了細處才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我說的直接描寫草原的一望無際,是所有人對大草原的感受,把所有人所看到的那種一望無際的感受直接表達出來。會寫文章的表達的是一望無際的感受,不是使用“一望無際”這個成語。感受怎么表達?這就是文字的描寫功夫了,這里不談。
作者|逆舟
公眾號:輕松作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