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四十三篇:痹論(三)
C1204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
筋病已成伏梁病、唾血、流膿者,不治之死癥。
‖LS13—C1207‖→‖LS13—C1204‖→‖SW43‖LS13—C1207【名曰季冬痹也】。
十二月之痹名叫季冬痹。
C1205經(jīng)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經(jīng)筋之病,遇寒就會反折、筋膜緊急;遇熱就會筋膜弛緩、伸縱不收、陰器痿而不用。陽筋縮緊急就反折,陰筋緊急就俯身不伸。
‖LS19—Q0105、Q0103‖→‖LS13—C1205‖→‖SW43‖LS19—Q0105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
著痹附而不去,寒氣久留不愈,焠刺足三里穴。以骨骼為干,
LS19—Q0103【轉(zhuǎn)筋于陽】,治其陽;轉(zhuǎn)筋于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轉(zhuǎn)筋于骨干外側(cè),治其外筋;轉(zhuǎn)筋于骨干內(nèi)側(cè),治其內(nèi)筋。都用燔針劫刺。
C1206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
燔針劫刺,是刺受寒時筋之緊急的;受熱時,就會筋膜伸縱不收,無需用燔針劫刺。
C1301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足陽明、手太陽之筋,筋膜緊急就會口歪眼斜,眼周緊急不能猝然視物,治法都如前方所述。
SW43—Q0301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nèi)舍于其合也:
岐伯說:五臟都有合器,痹病久留不愈,是入駐在相應(yīng)五臟:
Q0302故骨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腎;
就是說骨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氣,入駐在腎臟;
Q0303筋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肝;
筋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氣,入駐在肝臟;
Q0304脈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
脈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氣,入駐在心臟;
Q0305肌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脾;
肌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氣,入駐在脾臟;
Q0306皮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肺。
皮痹病久不愈,再度感染邪氣,入駐在肺臟。
Q0307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所謂痹,是指五臟各在其五行時,再度感染風、寒、濕三氣。
Q0308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凡是有痹氣客居五臟之癥狀:肺痹的,煩悶、撐滿、氣喘而嘔;
Q0309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心痹的,血管不通,心煩就心下鼓動、急劇上氣而氣喘、咽喉干、易喛氣、寒氣上移就會恐懼;
Q0310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
肝痹的,夜晚睡覺就會受驚、多飲、尿頻、上腹牽引脅肋,如懷孕之狀;
Q0311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腎痹的,易脹、臂部坐地以代腳踵、背脊駝聳以代頭部;
Q0312脾痹者,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
脾痹的,四肢松懈、沉墜、發(fā)咳嗽、嘔汁液、上涌形成大塞;
Q0313腸痹者,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腸痹的,多飲而尿不得出、腸內(nèi)之氣喘動交爭、時發(fā)飧泄;
Q0314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胞痹的,小腹、膀胱,按壓時深處有痛、如灌熱湯、小便滯澀、上流清涕;
Q0316【淫氣】喘息,【疾】聚在肺;
大量邪氣令人喘息,痹氣聚集在肺;
Q0317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大量邪氣令人憂郁、思慮,痹氣聚集在心;
Q0318淫氣遺、溺,痹聚在腎;
大量邪氣令人遺精、溺尿,痹氣聚集在腎;
Q0319淫氣乏、竭,痹聚在肝;
大量邪氣令人力乏、筋疲,痹氣聚集在肝;
Q0320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大量邪氣令人肌肉消蝕,痹氣聚集在脾。
Q0321諸痹不已,【亦益內(nèi)也】。
各種痹癥不能治愈,也會深入五臟。
Q0322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其中風氣偏勝的,其痹癥易愈。
D0401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黃帝問:痹癥,其時有死亡的,有久疼的,有易愈的,什么緣故?
D0401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岐伯說:痹癥深入五臟的,將死;留連在筋骨周圍的,久疼;滯留于皮膚附近的,易愈。
D0501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黃帝問:痹氣客居六腑,是怎樣?
Q0501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岐伯說:這也是飲食不節(jié)、居處不宜,是六腑痹病之根本。
Q0502六府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yīng)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六腑也各有俞穴,風寒濕三氣襲擊俞穴,加上飲食不當,風寒濕三氣沿俞穴而入,分別入駐相應(yīng)腑器。
D0601帝曰:以針治之,奈何?
黃帝問:用九針治痹癥,怎樣治?
Q0601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fā)】,【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岐伯說:五臟有輸穴,六腑有合穴,循其六腑經(jīng)脈之分行,各有所發(fā)之部,各隨其過而刺之,就會痊愈。
D0701帝曰:榮衛(wèi)之氣,亦令人痹乎?
黃帝問:營氣和衛(wèi)氣,也會令人生痹嗎?
Q0701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diào)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luò)六腑也。
岐伯說:營氣,是水谷中精微物質(zhì),調(diào)和于五臟,傳輸于六腑,才能進入血管。所以能沿血管上下流動,貫通五臟,聯(lián)絡(luò)六腑。
‖SW10—C0118→C0120‖→‖SW43—Q0701‖SW10—C0118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所以人睡覺時,血回到于肝;肝臟受血,就能視物;足部受血,就能行走;手掌受血,就能握物;手指受血,就能攝物。
C0119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睡后外出而被風吹,血液凝滯于皮膚,形成痹癥;血液凝于血管,形成血栓;血液凝于足部,形成厥癥。此三種情形,是血液流行卻無法返回原位,就成痹癥、厥癥。
C012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wèi)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人有大肉交會如谷十二處,小肉交會如溪三百五十四處,除去十二俞穴,就都是衛(wèi)氣滯留之處,邪氣客居之所,九針、砭石據(jù)此而去邪。
Q0702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衛(wèi)氣,是水谷中活躍物質(zhì),其氣輕漂、疾速、光滑、流利,不能進入血管。所以循行皮膚之內(nèi)、分肉周圍,蔓延于肓膜,布散于胸腹。違逆衛(wèi)氣屬性就生病,順從衛(wèi)氣屬性就得愈。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就不成痹癥。
D0801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黃帝說:說得好!痹癥,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不仁,有的發(fā)寒,有的發(fā)熱,有的干燥,有的濕潤,是什么緣故?
Q0801歧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岐伯說:痹癥有痛,是寒氣多。有寒,所以痛。
Q0802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luò)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痹癥不痛、不仁,是病久已入深處,營衛(wèi)二氣之流動滯澀,經(jīng)脈、絡(luò)脈時有疏通,所以不痛;皮膚血管不通,所以麻痹不仁。
Q0803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痹癥發(fā)寒,是熱氣少,寒氣多,與痹病相互促進,所以發(fā)寒。
Q0804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痹癥發(fā)熱,是熱氣多,寒氣少,當痹氣勝,熱氣遭寒氣封閉,所以形成痹熱。
Q0805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痹癥多汗而濡濕,這是遭遇的濕氣太重。因為熱氣少,寒氣多,寒熱兩氣相互感應(yīng),所以汗出而濡濕。
D0901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黃帝問:這痹氣成病時,有的不痛,為什么?
Q0901岐伯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
岐伯說:痹氣在骨,就會身體沉重;在血管,就會血凝而不流;在筋膜,就會屈而不伸;在肌肉,就會麻痹不仁;在皮膚,就會發(fā)寒。
Q0902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所以具備此五種情形,就不發(fā)痛。
Q0903【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凡是痹癥之類,遇寒就會收縮,遇熱就會弛縱。
D1001帝曰:善!
黃帝說:說得好!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