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教師散文教學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
文化散文教什么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一般散文閱讀無礙。日常閱讀喜歡閱讀小散文,尤其是飽蘸個人情思的小散文,雞湯散文,并不難以理解。
但是,對于厚重的散文,閱讀起來還是有困難的。
困難有二:一是文化散文中的歷史文化因子陌生化,二是散文作者語言典雅等特點,可能會受學生語言積累的影響而閱讀不暢。
二、文本的教學解讀
上個世紀末,我讀書時,正值余秋雨熱。我的一位老師在講座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臺灣人有三雅:聽越劇,品綠茶,讀秋雨散文。足見當時余秋雨的散文影響力。后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有些人引發(fā)了人們對余秋雨的非議,但并不妨礙學生去學習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1.余秋雨的散文特點
文化散文與以前的文人散文不同,更側重于對歷史文化的思考:文體形式、語言模式,甚至在視角、語氣上都與一般散文有區(qū)別。其氣勢、見識、語言都遠遠超出當時“積貧積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稱為“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一般游記散文所寫之景大多為優(yōu)美怡人之景;余秋雨游記散文大多為蕭條凄涼之景。一般游記散文的寫景著眼于側重抒發(fā)個人一點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余秋雨游記散文的寫景則側重于從歷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蘊涵。
作者寫陽關,不是一般的探幽訪勝,不是單純的詠物抒懷,而是借助陽關這一歷史遺跡來折射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jīng)作出的貢獻,來追尋中國古代文人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生命體驗。因此,作者筆下的陽關,已經(jīng)超越了陽關本身的意義,從而進入了人生、社會和歷史等更加廣闊的領域之中。
2.本文的特點——節(jié)選版
與原文相比,刪去了5.5段。淺顯了很多。尤其是與歐洲蒙娜麗莎的微笑與唐人造像中的微笑相比的文字:
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于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魔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zhí)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fā)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xù)久遠。
以上刪減,雖然顯得小氣和匠氣,使得散文失去了原有的大氣磅礴的沉重感,但,畢竟需要貼近學生的閱讀水準,可以理解為合情合理。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不妨建議學生課后去讀原文,提升閱讀能力。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
(一)依據(jù):
1.學情:見上。
2.單元教學要求
蘇教版八下第四單元導語:“江山如此多嬌”,既可“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又可令無數(shù)騷人墨客為之傾倒,他們盡情揮灑才情來謳歌它的美麗多姿。這里有表現(xiàn)唐人風范的千年雄關重鎮(zhèn),有海峽彼岸風光如畫的阿里山,有賞雪的佳處湖心亭,還有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美的文字,無不使人賞心悅目,給人至美的享受。
從以上導語中可以看出,本課教學建議應是包括兩個方面:唐人風范之美與語言文字之美。
3.文化散文的特點
壯美的河川大山,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揭示了更深一層的含義。在每游過一個勝地之后都會向我們展現(xiàn)那里不為人知的一面,并以犀利的筆觸,客觀的評價,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并不受到當權者的重視,就連王維那樣詩畫一絕的人,也只是在宮廷里被當作“玩物”來消遣,并不會得到重用。中國的文化在唐朝時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頂峰,但這種高潮并沒有延續(xù)下去,而是漸漸地衰落,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偉大人物也是在郁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度過余生的。中國的帝王并不懂的保護文化,讓它長久的傳承并發(fā)揚光大,而是在不斷的壓抑那些才情萬丈的文人墨客,使他們成為了邊緣人物,可有可無,這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學內容的確定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特點:從歷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蘊涵。
這一點,可視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能從歷史的、文化的視角去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
2.散文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余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他選擇恰當?shù)?、富有詩意、表現(xiàn)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這是語文學習的“獨當其任的”“任”,也就是從語用的角度出發(fā),是語文學習的必由之路。語文學習就是學習他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思,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思。從余秋雨的文中,應學習以上具有余式特點的語言。借鑒,揣摩,領會,運用。同時,這也是第一個教學內容能夠達成的必由之路。否則,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會失之空乏,虛脫。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作者:梁增紅
公眾號:梁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