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隨筆:讀經(jīng)典,探文化根本
今年滑縣教體局確定晨誦和研讀教材為小學課改核心校工作重點。誦讀經(jīng)典,晨起而為,與幾千年前的先人,通過文字,在一天最美好的時光里,在心靈最沉靜的時刻相遇。讓一天的美好與心靈的純凈輕輕地、詩意地相擁。為什么要把晨誦描摹、營造得這樣有詩意?因為只有讓詩、讓心、讓時空悄然相融,才能達到知識、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鳴。只有這樣,經(jīng)典才能穿越千年文字的壁壘,達到古人與今人思想的融會貫通。以這樣的形式,追隨文化的根脈,尋求重建文化的自信!
聞一多曾這樣寫:“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請告訴我這個民族的偉大,請告訴我,不要喧嘩。”誰是中國人?你?我?還是他?憑什么說自己是中國人?有沒有作為中國人身上的印痕?僅僅一紙戶口、一個國籍來證明,是否太輕慢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幾何時我們無限感慨:如果能讓孩子到國外上學該多好!中國太糟糕了,假冒偽劣,霧霾水污染等等,埋怨、抱怨、悔恨自己生在中國,恨不能一覺醒來,就在異國他鄉(xiāng)。民族的記憶是否已然淡了?“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是否植入過我們的血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否聽過林則徐也曾這樣慷慨陳詞!“位卑未敢忘憂國”,我們是否引領孩子體悟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我們是否引領孩子,真切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偉大?我們哀嘆:我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仰,沒有了“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的信仰,沒有了信仰,帶來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誤、幽暗、荒蕪。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種文化的維系,是所有人精神的寄托,是所有中國人維系為一個群體的根本民魂。魯迅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作為最可有信仰的學校,也是唯知識論,唯分數(shù)論,唯考學論。我們可曾告訴孩子誰是中國人?我們可曾讓孩子真切地相信這個民族的偉大?我們可曾讓孩子愿做和自豪地做著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人?過去的傳統(tǒng)丟失,新的文化立于何處?無所著力和眼花繚亂并存。
我們提倡晨誦,希望通過誦讀經(jīng)典,輕輕告訴孩子,誰是中國人,告訴孩子這個民族的偉大,讓孩子把民族的記憶抱緊。讓孔子、老子等,這支撐起民族文化的先賢們把孩子的世界浸潤。我們希望李白杜甫蘇東坡陶淵明籍由他們的詩詞,把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他們的家國情懷與孩子們對話。希望我們的孩子籍由魯迅等所詮釋的時代的中華文化的精神,滋養(yǎng)靈魂,培植性情,奠定品格。他們這些經(jīng)典詩詞,已真切地成為經(jīng)典中的核心話語,通過這些經(jīng)典,觸摸幾千年文明的脈搏,感受儒家的個體擔當,道家的玄思妙變,禪宗迷思的精妙。我們晨起而誦,喚醒的不僅僅是詩意的黎明,更是對中華精神文化的喚醒。再度醒來的中國文化,會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的孩子做答吧! 想到這樣莊重而神圣的使命,我們何敢輕慢了晨誦?調(diào)整呼吸,端正坐姿,打開心靈,與經(jīng)典相通相融。讓五千年文明撲面而來,在我們的引領下,穿越孩子的靈魂,培植到他們精神的伊甸園。讓中華文化在這一代人的身心上扎根,讓他們成為中華文化新的繼承者。孔子名為繼承周公旦,但他實際成為一個遠遠超越周禮成為仁學的創(chuàng)始人,孟子名為繼承宣揚孔子,但他的惻隱之心,對正義的重視,使他闡發(fā)了孔子沒有完整闡發(fā)過的某些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莊子、朱熹、王陽明以及李白杜甫范仲淹或蘇軾等,都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而我們借他們創(chuàng)造的語言而生存。
我們也將詩意地晨誦,引領我們的孩子,在幾千年繁衍生息的沃土,創(chuàng)造屬于這個時代的語言,喚醒中華文化的魂,培固中華文化的根!
【本文作者:侯建華】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