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太子參的介紹
太子參,中藥名。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塊根。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歡迎閱讀。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古籍本草書中未見記載,原為江蘇省的民間藥。
別名:孩兒參、童參。
來源: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干燥塊根?,F(xiàn)多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江蘇、山東、安徽等地。
性狀鑒別:塊根細(xì)長紡錘形或細(xì)長條形,平直或彎曲,長約3~7厘米,直徑2~5毫米。表面淡黃白色,半透明,微有縱皺,并有若干橫溝紋及須根斷面后的痕跡。根頭鈍圓,多有殘留的莖基或莖痕,下端漸細(xì)。質(zhì)堅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角質(zhì)樣(加工時沸水焯過)直接曬干的斷面為白色,有粉性。氣微,味甘。以肥壯,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果糖等。
功效與作用:益氣、生津。補(bǔ)力遠(yuǎn)不及人參,且側(cè)重于補(bǔ)益陰氣、生津止渴、調(diào)肺潤燥。
炮制:生用。
性味:甘、苦、微溫。
歸經(jīng):入脾、肺經(jīng)。
功能:補(bǔ)氣、生津。
主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久病氣虛,氣短自汗,精神疲倦,津液不足。
臨床應(yīng)用:體質(zhì)虛弱而屬陰虛者較適宜,尤其適用于肺氣不足、傷津口渴、陰虛咳嗽的患者;對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補(bǔ)益脾胃)也有一定的幫助。小兒病后體弱無力、自汗,用之亦佳。此外,還有報道說用太子參配五味子等治神經(jīng)衰弱,效果較好,方如參味合劑。
與人參比較:人參補(bǔ)力勝于太子參,強(qiáng)心救脫,或體虛而偏于寒者用人參較好;太子參較柔潤,用于陰虛血熱則較適宜。但在一般補(bǔ)劑中,也可用太子參代替人參。又血壓偏高不宜用人參時,可用太子參替代。
與西洋參比較:兩者都能生津,但太子參稍帶補(bǔ)氣作用。在熱病或病后傷津、出現(xiàn)口舌干燥癥狀時,或熱邪未盡而正氣已傷者,可用太子參代替西洋參??傊瑢μ訁⒌墓αΣ灰斯烙嬤^高。論滋水制火,太子參不及沙參、玄參;論補(bǔ)益元?dú)?,太子參甚至不如黨參。但在一定的情況下,替代人參、黨參使用,仍有其價值。
使用注意:習(xí)慣上不予藜蘆配伍。
用量:因藥力較緩,故用量宜稍大,相當(dāng)于人參的2~3倍,常用15~30g,不需另燉。
處方舉例:參味合劑:太子參浸膏2毫升,五味子酊1.5毫升,酸棗仁酊3毫升,單糖漿3.5毫升,共制成10毫升,每日2詞,每次5毫升,開水沖服。
注:《本草綱目拾遺》有“太子參”一名,系指五加科人參之小者而言,但商品并未用此名稱。
太子參的介紹
入藥部位
干燥塊根。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jīng)
歸脾、肺經(jīng)。
功效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主治
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相關(guān)配伍
治自汗方: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
用法用量
9~30g。
采集加工
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洗凈,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或直接曬干。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莖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圓形,綠色,有2列細(xì)毛,節(jié)略膨大。葉對生,略帶內(nèi)質(zhì),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狹,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莖端的葉常4枚相集較大,成十字形排列,邊緣略呈波狀?;ㄒ干停洪]鎖花生莖下部葉腋,小形,花梗細(xì),被柔毛;萼片4;無花瓣。普通花1~3朵頂生,白色;花梗長1~4厘米,紫色;萼片5,披針形,背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頂端2齒裂;雄蕊10,花藥紫色;雌蕊1,花柱3,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熟時5瓣裂。種子扁圓形,有疣狀突起?;ㄆ?~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huán)境
產(chǎn)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生于海拔800-2700米的山谷林下陰濕處。日本、朝鮮也有。
藥材性狀
呈細(xì)長紡錘形或細(xì)長條形,稍彎曲,長3~lOcm,直徑0.2~0.6cm。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須根痕。頂端有莖痕。質(zhì)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zhì)樣;或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
[1-3]
看了“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太子參的介紹
上一篇:杜仲的功效與作用 杜仲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