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的營養(yǎng)價值 竹筍的介紹
竹筍原產于中國,類型多,分布廣,盛產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作為蔬菜食用的部分是竹的嫩芽或鞭(地下莖的側芽)。竹筍的營養(yǎng)價值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竹筍的營養(yǎng)價值,歡迎閱讀。
竹筍的營養(yǎng)價值
1、開胃健脾:
竹筍含有一種白色的含氮物質,構成了竹筍獨有的清香,具有開胃、促進消化、增強食欲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脘痞納呆之病癥;
2、寬胸利膈、通腸排便:
竹筍甘寒通利,其所含有的植物纖維可以增加腸道水分的貯留量,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腸內壓力,減少糞便粘度,使糞便變軟利排出,用于治療便秘,預防腸癌;
3、開膈消痰:
竹筍具有低糖、低脂的特點,富含植物纖維,可降低體內多余脂肪,消痰化瘀滯,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癥,且對消化道癌腫及乳腺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4、增強機體免疫力:
竹筍中植物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很高,有助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竹筍的介紹
【別名】
冬筍、春筍、蟲筍、鞭筍、筍干、竹芽。
【注解】
竹筍原產于中國,類型多,分布廣,盛產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作為蔬菜食用的部分是竹的嫩芽或鞭(地下莖的側芽)。
【營養(yǎng)成分】
竹筍除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脂肪、糖類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鎂和16種氨基酸,是一種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素的食物。
【藥性功效】
竹筍能清熱解毒,有利于清潔腸道、化痰益氣、利尿消食,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有防治便秘的效果;而且對于防治大腸癌、乳腺癌也有作用;此外,還可以吸附油脂,降低胃腸對脂肪的吸收,對單純性肥胖者有減肥功效。
【宜食】
患有動脈硬化、冠心病、肥胖癥、便秘、癌癥、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最宜食用。另外,外感風熱或肺熱咳嗽、痰多色黃者和水腫及腹水(包括心臟病或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水腫)者以及小兒麻疹、風疹或水痘初起、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者食用有利于健康。
【忌食】
患嚴重消化道潰瘍、食道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尿路結石者不宜食用;此外,平時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也不宜食。
【文獻參考】
《食物宜忌》:“消痰,滑腸,透毒,解酲,發(fā)痘疹。”“小兒脾虛者,多食難化。”
《綱目拾遺》:“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本草求原》:“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同肉多煮,益陰血。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fā)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
《隨息居飲食譜》:“筍,甘涼,舒郁,降濁升清,開膈消痰。惟山中盛夏之鞭筍,嚴寒之冬筍,味雖鮮美,與病無妨。”“竹筍能發(fā)病,諸病后產后均忌之。小兒勿食,恐其咀嚼不細,最難克化也。”
爆炒竹筍
原料:鮮竹筍100克,植物油、食鹽適量。
制法:鮮竹筍切成薄片,放入開水中略煮片刻,撈起放入清水,浸泡,再用植物油爆炒,加適量食鹽調味。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熱、消痰、鎮(zhèn)靜。適用于小兒痰熱驚癇、發(fā)熱頭痛、痰多脘悶、腹脘脹氣、妊娠眩暈等癥。
英 文 名:
Bamboo shoots
所屬分類:
蔬菜,菌類,藻類
別 名:
筍,毛筍,竹萌
營養(yǎng)成分:
竹筍味甘、性微寒,歸胃、肺經;具有滋陰涼血、和中潤腸、清熱化痰、解渴除煩、清熱益氣、利隔爽胃、利尿通便、解毒透疹、養(yǎng)肝明目、消食的功效,還可開胃健脾,寬腸利膈,通腸排便,開膈豁痰,消油膩,解酒毒;主治食欲不振、胃口不開、脘痞胸悶、大便秘結、痰涎壅滯、形體肥胖、酒醉惡心等病癥。
食物詳情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肥胖和習慣性便秘的人尤為適合;
不適宜人群:
患有胃潰瘍、胃出血、腎炎、肝硬化、腸炎者、尿路結石者、低鈣、骨質疏松、佝僂病人不宜多吃。
選 購 宜:
一要看根部,根部的“痣”要紅,“痣”紅的筍鮮嫩。二要看節(jié),節(jié)與節(jié)之間距離越近,筍越嫩。三要看殼,外殼色澤鮮黃或淡黃略帶粉紅、筍殼完整且飽滿光潔的質量較好。四要手感飽滿,肉色潔白如玉。
選 購 忌:
節(jié)與節(jié)之間距離越遠,筍越老。
烹 調 宜:
竹筍適用于炒、燒、拌、熗,也可做配料或餡。竹筍一年四季皆有,但唯有春筍、冬筍味道最佳。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肴之一。食用前應先用開水焯過,以去除筍中的草酸。竹筍既可以鮮食,也可以加工成干制品或罐頭??拷S尖部的地方宜順切,下部宜橫切,這樣烹制時不但易熟爛,而且更易入味。
烹 調 忌:
鮮筍存放時不要剝殼,否則會失去清香味。
食 用 宜:
肥胖和習慣性便秘的人尤為適合。
食 用 忌:
竹筍中含有較多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兒童不宜多食;有尿路結石者也不宜食用;對竹筍過敏者忌食。
儲 存:
不宜去殼保存,避免風吹日曬,以防肉質變硬,失去清香的風味。
看了竹筍的營養(yǎng)價值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