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怎么治療_引起直腸脫垂的病因是什么
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稱為直腸脫垂。直腸壁部分下移,即直腸黏膜下移,稱黏膜脫垂或不完全脫垂;直腸壁全層下移稱完全脫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直腸脫垂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直腸脫垂的病因
直腸脫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
1.解剖因素
發(fā)育不良幼兒、營養(yǎng)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現(xiàn)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無力;小兒骶骨彎曲度小、過直;手術、外傷損傷肛門直腸周圍肌或神經(jīng)等因素都可減弱直腸周圍組織對直腸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腸易于脫出。
2.腹壓增加
如便秘、腹瀉、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難、多次分娩等,經(jīng)常致使腹壓升高,推動直腸向下脫出。
3.其他
內(nèi)痔、直腸息肉經(jīng)常脫出,向下牽拉直腸黏膜,誘發(fā)黏膜脫垂。
目前,引起直腸完全脫垂有以下兩種學說。①滑動疝學說 因腹腔內(nèi)壓力增高及盆底組織松弛,直腸膀胱陷凹或直腸子宮陷凹處直腸前腹膜反折部被推向下移位,將直腸前壁壓入直腸壺腹,最后脫出肛門外。②腸套疊學說 套疊始于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在腹壓增加,盆底松弛等因素影響下,套疊部分不斷下移,最終使直腸由肛門外脫出。
直腸脫垂的癥狀
主要癥狀為有腫物自肛門脫出。初發(fā)時腫物較小,排便時脫出,便后自行復位。以后腫物脫出漸頻,體積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門內(nèi),伴有排便不盡和下墜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時亦可脫出。隨著脫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導致肛周皮膚濕疹、瘙癢。因直腸排空困難,常出現(xiàn)便秘,大便次數(shù)增多,呈羊糞樣。黏膜糜爛,破潰后有血液流出。內(nèi)脫垂常無明顯癥狀,偶爾在行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
直腸脫垂的治療方法
藥物是治療直腸脫垂疾病最常見的方式,藥物對于小兒,或者是老年人直腸脫垂的治療有比較好的效果,治愈后復發(fā)率相對較低,但成年人藥物治療的話,復發(fā)率較高,要注意警惕。
而病情若是嚴重的話,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式,手術治療一般都是針對成年人的直腸脫垂,但也有復發(fā)率,因此,在手術之后,要做好平時生活中的護理,這對于降低復發(fā)幾率有很大的作用。
手術治療直腸脫垂的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特點而決定,其實,應該注意避免手術治療,病情若是在初期的話,普通的藥物治療即可達到治愈的目的。
要注意了解的一點是,根據(jù)直腸脫垂患者不同的病情特點,以及發(fā)病人群年齡的不同,治療的具體方式也是不同的,從這里可以看出,直腸脫垂的發(fā)病人群并不固定,要注意警惕。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