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要怎么治療_腸梗阻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
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發(fā)展快、病情重,病象復雜多變,易延誤診治,常需急癥處置。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腸梗阻的治療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腸梗阻的治療方法
1.粘連性腸梗阻
(1)非手術療法 對于單純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特別是廣泛粘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對于單純性腸梗阻可觀察24~48小時,對于絞窄性腸梗阻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觀察不宜超過4~6小時。
基礎療法包括禁食及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防治感染及毒血癥。
(2)手術療法 粘連性腸梗阻經非手術治療病情不見好轉或病情加重;或懷疑為絞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襻性腸梗阻;或粘連性腸梗阻反復頻繁發(fā)作,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時,均應考慮手術治療。①粘連帶或小片粘連行簡單切斷分離。②小范圍局限緊密粘連成團的腸襻無法分離,或腸管已壞死者,可行腸切除吻合術,如腸管水腫明顯,一期吻合困難,或病人術中情況欠佳,可先行造瘺術。③如病人情況極差,或術中血壓難以維持,可先行腸外置術。④腸襻緊密粘連又不能切除和分離者,可行梗阻部位遠、近端腸管側側吻合術。⑤廣泛粘連而反復引起腸梗阻者可行腸排列術。
2.絞窄性腸梗阻
(1)絞窄性小腸梗阻,一經診斷應立即手術治療,術中根據(jù)絞窄原因決定手術方法。
(2)如病人情況極嚴重,腸管已壞死,而術中血壓不能維持,可行腸外置術方法,待病情好轉再行二期吻合術。
腸梗阻的發(fā)病機制
從單純性腸梗阻發(fā)展到腸壁絞窄、壞死、穿孔等,發(fā)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主要可分為以下3方面:
1.梗阻部位以上的腸管擴張與體液丟失
梗阻近端腸管中充滿氣體與液體,使腸管擴張。急性腸梗阻時腸壁變薄;慢性梗阻往往因為腸蠕動亢進,腸壁肌層逐漸肥厚,腸管增粗。腸管內氣體來源有三:
(1)來自咽下的氣體(68%):
動物實驗性腸梗阻,如將食管予以阻斷,則梗阻以上的腸管很少有積氣。臨床上借助于胃管吸引,保持胃內空虛,則腸管很少積氣。
(2)來自消化過程中
食物被細菌分解所產生的氣體。
(3)來自血液彌散到腸腔中的氣體
特別是氮氣。后兩種來源占全部氣體的32%。
Hibbard 1976年報道狗的試驗性腸梗阻其腸腔內的氣體成分。
腸腔中的氣體,主要有N2、CO2、O2,均可通過黏膜滲入血液而達到平衡。N2的彌散作用甚微,故腸腔中以N2為主。甲烷(CH4)是細菌分解食物所產生。硫化氫(H2S)可以使胃腸減壓的橡皮管變?yōu)楹谏?有人認為H2S是腸梗阻引起中毒的物質,但Hibbard 1936年觀察到將600~800ml的H2S飽和溶液注入動物的閉襻內,未出現(xiàn)中毒癥狀。
腸管中的液體一部分來自攝入的水分,但大部分是積存的消化液。正常人的消化道在24h內分泌8~10L的消化液,除100~200ml被排出人體外,大部分都回吸收到血液中,維持體液的動態(tài)平衡。腸道中消化液的電解質成分與血漿中的電解質成分相似,因此腸液的丟失就等于血漿的丟失。
低位梗阻時,嘔吐較少。由于腸管擴張,腸黏膜的吸收功能減退,雖有一些電解質被吸收,但實際水與電解質的丟失仍是較明顯的。高位梗阻時,由于嘔吐頻繁,以胃液、膽汁、胰液及空腸液為主。鈉離子的丟失較氯離子為多,因此酸中毒的機會較多。另外胃液及腸液中含有兩倍于血漿的鉀離子,因此也常伴有鉀離子的丟失。北醫(yī)一院400例中,低鈉者27.2%,低氯者18.5%,低鉀者9.8%,二氧化碳結合力低于22mmol/L者占44.0%,高于29mmol/L占1.6%。
Haden與Orr于1923~1924年曾描述輸入鹽水似乎可以緩沖腸道吸收的毒素?,F(xiàn)已知生理鹽水能補充丟失的電解質,從而延長病人的生命。
當梗阻發(fā)展到絞窄時,可產生血液的丟失。當大部分腸管發(fā)生絞窄,開始時都不致使受累的腸段發(fā)生完全的血循環(huán)中斷。小腸扭轉時首先影響其靜脈回流,導致腸管的充血與淤血。繼之小動脈痙攣,腸蠕動增加,進一步引起小血管破裂,血液流注黏膜下層及肌層,從而造成出血性梗死。此時血液滲入腸腔及腹膜腔內,故可產生血性腹水。直至絞窄的腸壓與動脈壓相等時,血液循環(huán)完全中斷,造成小血管內凝血。失血量多少,與絞窄的腸管長短成正比。
2.細菌的繁殖及毒素的吸收
梗阻時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在梗阻以上的腸管里細菌過度繁殖,主要有大腸埃希桿菌及厭氧菌。細菌的繁殖可以增加手術的感染機會,尤以大腸梗阻為甚。此外,細菌所產生的毒素經血液循環(huán)與淋巴液吸收進入體內,也可經腸壁滲透到腹腔中被腹膜吸收,腹腔毒素的吸收發(fā)生在腸梗阻晚期。正常人的腸道中有大量的需氧菌及厭氧菌,腸梗阻后厭氧菌的繁殖加快,腸道中細菌的數(shù)量與分布同時發(fā)生改變,例如正常動物腸管中的類桿菌(bacteroides)通常位于大腸中,一旦梗阻發(fā)生。大量的類桿菌亦可出現(xiàn)于小腸。絞窄性腸梗阻時,由于腸管的出血有利于細菌的繁殖,使絞窄的腸管中有大量的細菌并產生大量的毒素,往往是造成死亡的原因。Barnett在動物實驗中,把絞窄性腸梗阻的腹腔滲液,注射到其他動物腹腔內,可使動物死亡。若把絞窄的腸襻置于不能滲透的塑料袋中,可使動物的病死率降低。Yull 1962年發(fā)現(xiàn)人的絞窄性腸梗阻的腹腔積液中也有同樣的毒性物質。在絞窄剛開始,腸壁通過性尚無改變,細菌尚未滲透到腹腔時,病人的中毒癥狀并不明顯。當絞窄腸段發(fā)生壞死,尤其是絞窄的腸段較長時,腸腔內的大腸埃希桿菌、鏈球菌等繁殖達到高峰,則其中毒癥狀表現(xiàn)嚴重。一旦腸管破裂,則感染與休克更為嚴重,危及病人的生命。
3.腸管內壓的增高對腸管的影響
腸管內壓力增高,壓力作用于腸壁,除使腸管膨脹外還影響腸黏膜的吸收作用,也使腸壁的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引起腸壁壞死。正常小腸壓力是0.267~0.533kPa(2~4mmHg),梗阻以上的腸內壓可以升高到1.33kPa(10mmHg)以上。
單純低位小腸梗阻,由于梗阻以上的腸管較長,腸管內壓力則較低,小腸梗阻持續(xù)48~96h時,腸內壓一般在0.53~1.87kPa(4~14mmHg)。在腸蠕動高潮時,壓力可達2.67~4kPa(20~30mmHg)。當結腸遠端梗阻時,結腸內壓較高。因為60%的病人,其回盲瓣功能良好,使結腸成為一個閉襻,因而其內壓可高達2.45kPa(25cmH2O)。又因為盲腸腸壁較薄,而且又是壓力反作用的集中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盲腸很可能發(fā)生穿孔。
腸內壓的增加,引起腸管膨脹,同時也增加腸蠕動,發(fā)生腸絞痛。持久的腸內壓增高可造成腸肌肉的麻痹,腸蠕動減弱,腸鳴音減弱。
腸內壓的增高,將引起靜脈回流的減慢。腸梗阻48~96h以后,可以觀察到正常時可以通透的水、葡萄糖、士的寧(番木鱉堿,strychnine)有明顯吸收減退現(xiàn)象。相反,淋巴吸收有增強現(xiàn)象。實驗證明,甲紫注入梗阻的腸管中,可以看到腸系膜的淋巴結中有染料出現(xiàn);注射到非梗阻的腸管中,相同時間內并無染料出現(xiàn)。這可能因為腸內容物的停滯,使靜脈壓升高,淋巴循環(huán)加速,促進了對此種染料的吸收。
此外,梗阻以上部位,腸壁靜脈回流受阻,腸管水腫,分泌水、鈉、鉀增多。15cm一段小腸,可以分泌500ml液體。
腸內壓升高時間過久,則產生腸壁通透性改變。1935年Sperling和Wangensten用狗進行回腸閉襻腸梗阻實驗。發(fā)現(xiàn)腸內壓達到腸壁毛細血管內壓時,持續(xù)10h(壓力為2.0kPa,或15mmHg),腸壁的活力與通透性均無明顯改變,28h后則活力喪失,通透性增強。近來Deitch實驗發(fā)現(xiàn),單純性腸梗阻6h,細菌可以達到腸系膜淋巴結,24h可達肝、脾及血流中。作者認為是由于細菌繁殖和腸黏膜屏障發(fā)生障礙所致。當腸管內壓再繼續(xù)升高,對腸側壁壓力等于或大于腸壁內動脈灌注壓時,腸壁便產生缺血。若此時梗阻不能得到緩解.便可產生腸壁的壞死和穿孔。腸腔內細菌毒素進入腹腔,產生如前所述的嚴重的感染中毒,進入腸梗阻病理的最危險狀態(tài),常奪去病人的生命。
腸梗阻治療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