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記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古文。那么關(guān)于這篇作品我們應(yīng)該怎么學(xué)習(xí)呢?以下是小編準(zhǔn)備的一些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題及答案,僅供參考。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閱讀《記承天寺夜游》,回答8-11題。(12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8、下列各組句子和詞語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不相同的兩組是:( ) ( )4分)
A、相與步于中庭/ 寸步不離 B、念無與為樂者/ 念念不忘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D、欣然起行/ 見機(jī)行事
9、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0、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xiàn)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2分)
能體現(xiàn)友情的句子:
理由:
11、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xiàn)了作者當(dāng)時(shí)怎樣的心境。(3分)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jì)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jìn)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實(shí)際如同流放?!队洺刑焖乱褂巍芳磳懹诖藭r(shí)。
答:
答案:
8
4分
A、D
9
3分
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1分;水中藻荇縱橫交錯(cuò),1分;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1分。
10
2分
句子1分,理由1分。示例:例句一: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例句二:懷民亦未寢。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例句三:相與步于中庭。理由:關(guān)系親密。例句四: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yùn)相同
11
3分
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稱自己為閑人,2分。心境:仕途失意的落寞,自己排遣的曠達(dá),1分。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zhǔn)備睡覺時(shí),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cuò),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gè)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gè)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gè)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游
注釋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dāng)者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zhǔn)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cuò)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dāng)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dòng)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gè)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shí)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這里是一個(gè)有職無權(quán)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