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復習提綱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學習的重點內容,對大自然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械乩肀匦抟蛔匀坏乩韽土曁峋V,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復習提綱
必修1 自然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2) 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為地球提供能量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fā)射的能量。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光球層,耀斑和日珥---色球層,太陽風---日冕層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3.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自轉:自西向東,恒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時(兩極除外),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公轉:自西向東,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周期為一個回歸年。 (3)晝夜交替和時差 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經(jīng)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4)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5)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那個半球晝長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帶 四季更替在中緯度地區(qū)明顯。 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jié),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jié)。
4.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殼---(莫霍界面平均約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 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較快 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較慢 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于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 a)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b)對地面的保溫效應:大氣逆輻射
(2)熱力環(huán)流
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3)大氣的水平運動
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 a)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b)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c)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2.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a)形成因素:熱力因素,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動力因素,如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b)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2)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a)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氣壓中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7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低壓,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壓,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切斷。 1月:亞歐大陸形成亞洲高壓,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優(yōu)勢 b)季風環(huán)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 東亞季風:夏季東南風高溫多雨,冬季西北風寒冷干燥。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季風:夏季西南風高溫多雨,冬季東北風溫暖干燥。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
(3)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a)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的地區(qū)會形成不同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全年處于赤道低壓帶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氣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側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全年盛行西風。分布于緯度40°~60°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分布于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 補充:在高氣壓,信風和極地風帶控制下,干旱;在低氣壓和盛行西風帶控制下,濕潤
3.常見天氣系統(tǒng)
(1)鋒與天氣 a)氣團 概念:指位于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物理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b)冷鋒和暖鋒 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后。例如:冬季春大風、寒潮、沙塵暴 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過境時連續(xù)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 氣旋: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運動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氣
4.全球氣候變化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全球變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 ②毀林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各國經(jīng)濟結構變化
(3)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加強國際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
(1)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 水以氣態(tài)、固態(tài)和液態(tài)的形式存在。氣態(tài)水,數(shù)量最少分布最廣。液態(tài)水,數(shù)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態(tài)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意義 a)水循環(huán),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運動的過程。 分為有海陸間循環(huán)、陸地內循環(huán)、海上內循環(huán)。 b)主要環(huán)節(jié):蒸發(fā)、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 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jié)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tài)
2.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a)洋流, 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guī)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wěn)定的流動。 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按性質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qū)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濕作用。 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qū),形成較大的漁場。 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布 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 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 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水資源的數(shù)量會影響經(jīng)濟活動規(guī)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qū)經(jīng)濟活動的效益。 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系的發(fā)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 從開源和節(jié)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xù)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1)內力作用 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熱能。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 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 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 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后,經(jīng)固結成巖作用形成 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 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溫熔化 成為新的巖漿。
2.山地的形成
(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 a)褶皺山 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b)斷塊山 斷層:巖層斷裂后發(fā)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巖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c)火山 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巖高原;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 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 b)線路分布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c)線路延伸方向:迂回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于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qū)。
3.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以河谷為例) 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沖積平原為例)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的沖積平原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a)充足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b)便捷的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 c)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chǎn)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1)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圈層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2)要素間相互作用產(chǎn)生新功能 生產(chǎn)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某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2.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熱量為基礎,呈緯向帶狀分布。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水分為基礎, 呈經(jīng)向帶狀分布。 垂直分異規(guī)律,水熱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