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高中教學設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高中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故都的秋》高中教學設計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
學習文本抓景物特征寫景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 ,提高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四、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設計思路
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計緊扣“清、靜、悲涼”,結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寫景文字的特點。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感受到的是壯麗;杜甫登高,遠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涼。柳永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達夫對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樣的情懷呢?我們一起來評賞、探究一下郁達夫寫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體感知
作家作品簡介:郁達夫和郁達夫優(yōu)美、頹廢、傷感和灰冷的文風。
(幻燈片顯示資料,老師給予介紹。)
(三)、解題
從標題看作者的情感傾向和文章的風格:
“故都”二字意味著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華之地,但還是擁有數(shù)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的舊都。
“故都”與“秋”所組合的標題,既讓人肅然感受到故都的蒼涼和凄清,也會很自然地讀出作者心中對這座歷史名城的珍愛、贊嘆及深情的眷戀和向往。 (出示幻燈片)
(四)、鑒賞
1.故都的秋的總體印象?
清——靜——悲涼
2.給文中出現(xiàn)的5幅畫分別起一個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斜陽——清秋佳果
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作者覺得這樣仍然意猶未盡。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并運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進行鮮明的對比來體現(xiàn)兩者的不同。
南國的秋 本體 北國的秋
甘甜可口 黃酒 白干 清香后勁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內蘊
食之有味 稀飯 饃饃 有味耐饑
不濃易餓 如秋之雋永
味美細膩 鱸魚 大蟹 可大快朵頤
玲瓏如意 跋涉千萬里
剔刺而食 黃犬 駱駝 得秋之爽氣
逗玩邀寵 有秋之遼闊
4.本文的結構:
總——分——總
5.選出你最有感觸的一幅畫,結合自己的體味進行鑒賞。
第一幅圖(出示幻燈片)
天:給人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敗蕭條;牽?;ǎ豪渖{;秋草:枯萎凄涼;突出悲涼;
聽、面、對寫出了清閑,同時也給人一種清凈。
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shù)葉縫間漏下來的光縷的數(shù)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ǖ乃{朵。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于“皇城人?!敝校凇耙淮莆荨豹毦?,明顯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之中難免又有些“孤單”之感,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靜對秋光、秋花,顯然更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傷交織的情懷。
(老師給學生作配樂范讀)
第二幅圖(出示幻燈片)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多么清靜啊,腳踏在落蕊之上,悲涼味自然出來了?!跋窕ǘ植皇腔ǖ哪且环N落蕊”,“會鋪得滿地”這是從視覺寫,“聲音也沒有”這是從聽覺寫,“氣味也沒有”這是從嗅覺寫的,“極微細極柔軟”這是從觸覺寫的。別人寫秋寫“秋風掃落葉”“無邊落木蕭蕭下”,多么壯闊的景象,而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朵、鼻子都無從把握,只能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覺極其精致敏銳的作家,怎么能寫出“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樣精致的句子呢?
《故都的秋》高中教學設計二
基本信息 名稱 《故都的秋》 所屬教材目錄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第2課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感情濃厚,文辭優(yōu)美。作者郁達夫通過對故都秋天的景物描寫,表達了自己對故都秋的深深眷戀之情。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深厚的情感,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本文可以說是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學情分析 高一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jīng)學過了一些散文名篇,如《紫藤羅瀑布》《濟南的冬天》《山中訪友》等,但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而較少主動分析和鑒賞。因此,我把本文的主要教學目標定位在根據(j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逐步形成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學會鑒賞散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學會鑒賞散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根據(j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逐步形成鑒賞散文的能力。 難點 知人論世,準確把握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情。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本文主要采用教師導學法、問題討論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地主角。
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調動學生的已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文美讀,,引導學生主動去探尋文中的美景。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中客觀景與主觀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導入
3分鐘 導入:
同學們,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關于秋天的詩句。如馬致遠的《秋思》(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回顧)
(師生齊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展示詩歌題目《秋詞》(劉禹錫)。
(師生齊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還有一首我們高一階段剛剛學習的《沁園春?長沙》。
(師生齊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
我們剛才回顧了一些描寫秋天的詩文,那么我們說他們這些作品有的描寫了秋天的肅殺凄涼,表現(xiàn)了作者濃濃的悲秋之情;有的則描寫了秋天的絢爛多彩,表達了作者對秋的深深地贊頌之情。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郁達夫先生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看一看這篇作品中的秋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請大家打開書,《故都的秋》。(教師板書題目、作者)
同學們這是一篇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厚的抒情散文,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通過回顧秋天的詩歌,調動學生的已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文美讀
圈點勾畫
15分鐘 一、美讀課文,請大家從第一段中找出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教師板書清、靜、悲涼)
二、學生默讀課文的3—11自然段,并思考:本文圍繞故都的“秋”描寫了那些關于秋的景物,請用簡要的語言來概括。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必然要通過跟秋有關的景物來表達他的情感。
1.學生活動: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詞。學生默讀并回答:第四自然段寫了北國的槐樹,第五自然段描寫了秋蟬,衰弱的蟬聲更是北國的特產,第六自然段寫了秋雨。第十自然段寫北方的果樹到了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三自然段還寫了秋天院落。(教師板書:秋槐、秋蟬、秋雨、秋院)
2.作者圍繞故都的秋描寫了這些秋天的景物,這些景物給我們組成了一幅幅的圖畫。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探尋一下這一幅幅圖畫美在哪里?
同學們在探究畫面的美在哪里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賞析要求:(1)請你找出這幅畫面景物的主要特征;(2)請思考這幅畫面是如何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的。當然,選你最喜歡的一幅就可以了。(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3.學生展示探討成果。師:哪一組愿意把你們探討的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談談喜歡的理由。
4.學生美文美讀,請大家推薦你們班朗讀最好的同學,讓他讀給我們聽。讓我們一起閉上眼晴,用心去感受作者描寫的畫面 。 1.學生美讀課文,品讀秋景的特點,小組合作,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故都的秋》高中教學設計三
【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jīng)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圍繞文眼“清、靜、悲涼”,體會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理清文章結構,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抓住關鍵句和詞語進行品評和鑒賞語言特色、藝術手法。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2、理清文章結構,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
3、抓住關鍵句和詞語進行品評和鑒賞語言特色、藝術手法。
【重點】
1、品味語言。
2、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難點】
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提問法
3、對比法
4、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女傷春,士悲秋”的傳統(tǒng),這“士悲秋”說的是中國的文人大多有一種悲秋情結。翻開文學史冊,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風秋雨之中。有人獨立寒秋,他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他感到的是無限的壯美!此人是誰?(毛澤東)有人在風中登高,他看到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感到的是時光飛逝、壯志難酬的悲涼!此人是誰?(杜甫)有人在夕陽下悲嘆,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獨與蒼涼!此人是誰?(馬致遠)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他們的情感有別。是啊,“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散文大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板書>,走進郁達夫的心靈世界吧!
二、走近作者:
三、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生自愿讀,每人幾段。(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字音、節(jié)奏、情感),老師補充PPT8
2、聽音頻,作對比。
四、解題。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為什么不稱“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確:北平、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現(xiàn)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從前的”、“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稱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對與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稱“故人”。從“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寫的是秋景。因此從標題看,這是一篇飽含著眷戀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探究思考。
(一)、探討2、13自然段。
1、老師想請教一個問題: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清、靜、悲涼)
2、在哪個地方?(第一段) 請勾畫出來
3、你們找得很好,有一個副詞大家要注意—“特別”
既然是特別,那就有比較,作者是把北國秋和什么進行比較的?(南國秋)
4、這種比較突出表現(xiàn)在哪些段落?(2、13)
5、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讀一讀這兩段,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南國之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不妨勾畫關鍵詞。
慢 潤 淡(快、干爽、濃) 半開半醉(盛開、大醉) 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飽、透、十足)
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濃、雋永)
(二)、探討1、14自然段
大家快速閱讀,從文章中找出直接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達夫對北平的秋天懷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見愛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戀、眷戀
六、合作探究。 分析三到十一自然段。五幅圖景。
《故都的秋》高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高一學習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