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聯(lián)考2025屆11月高三三聯(lián)聯(lián)考語文試題
高三聯(lián)考是高三的兩所或兩所以上的學校共同開展的聯(lián)合考試,為高三的學子更好的進行高考模擬。下面是關于天一大聯(lián)考2025屆11月高三三聯(lián)聯(lián)考語文試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一大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yè)班階段性測試(三)
語文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 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金中都首次將皇家宮殿置于中軸線上。金中都的應天門、大安殿、大安門等宮城的主要建筑物都位于中軸線上。中軸突出,成為之后都城規(guī)劃的傳統(tǒng)。
元大都是按照《周禮·考工記》提出的營建都城的理想模式,營造出的一座舉世聞名的宏偉都城。元大都的規(guī)劃和建設重視對儒家經(jīng)典中有關都城規(guī)制的遵循,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確定宮苑、壇廟、官署等重要空間場所,為明代北京城奠定了基礎。明北京城基本沿用了元大都的格局,縮了北城,展修了南郊。
2000年對中軸線北的萬寧橋進行清理,萬寧橋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位于皇城的后門地安門之北,因此也稱為后門橋。其位置及承擔的交通功能歷經(jīng)七個多世紀始終不變,親見了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的滄桑變化。
近年來,相關部門組織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相繼發(fā)掘了正陽橋遺址、天橋遺址、永定門內中軸道路遺存、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軸道路及其排水溝遺存等,填補了南中軸路的發(fā)現(xiàn)空白,證明了中軸路的方位及規(guī)模。
正陽門因其位于都城的中軸線上,且是最初規(guī)劃的都城正門,故在京城九門中規(guī)制最隆崇。正陽橋是正陽門外護城河上的橋梁。正陽橋同正陽門一樣,在明清都城內城九門外橋梁中規(guī)制最高、規(guī)模最大,位居中軸線正南午位,與城市中軸線的關系十分密切。
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軸道路是元代出麗正門的南行道路,推測在清康熙時期鋪成石路,沿用至今。永定門是北京中軸線之最南端,門內中軸道路在明清時期是帝王祭祀壇廟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獵的必經(jīng)之路,在文獻中被稱為“御路”“御道”。考古發(fā)現(xiàn),從明清至近現(xiàn)代,這條道路經(jīng)歷了由興建到使用,再至改建的演變過程,揭示了明代以來中軸路一脈相承的工程做法,是北京城市變遷及道路交通變遷的真實反映,勾勒出了北京中軸線的走向及位置。
從金中都至明清北京城,決定都城中軸線的所在,是以宮城為準,更確切地說,是以作為
宮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為準。以此為基點,形成宮城的中軸線,進而再引申為都城的中軸線。太廟和社稷壇分居中軸線東西兩側。
《呂氏春秋》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靈魂,經(jīng)過七個世紀的累積、完善,呈現(xiàn)南北貫通、嚴謹有序的空間形態(tài),成為中國傳統(tǒng)都城中軸建設之杰作和典范。
北京城市中軸線的概念,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中軸線是城市發(fā)展的基準線、起始線、布局線,決定著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與社會秩序。
(摘編自郭京寧《考古中軸線》)
材料二:
北京中軸線,是我國古老都城規(guī)劃設計思想在北京實踐的“無比杰作”。它無疑是變化的,但又“萬變不離其宗”,傳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盡管風云變幻,政權更迭,21世紀的今天它仍然保持著相對完整的樣貌和形態(tài),更表現(xiàn)在它傳承著中華文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貴中尚和”的價值理念。
中國的都城史始于何時現(xiàn)無定論,但都城作為政治中心之于政權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認知。歷代執(zhí)政者都十分重視都城的選擇和建設,并形成“擇中立國”的文化傳統(tǒng)。擇中立國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經(jīng)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的。它以“天下”為空間視域,通過測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結合當?shù)氐淖匀坏乩項l件和社會人文基礎,確定為都城,并以其為中心,在四周劃定畿輔之地。擇中立國的原則,將都城視為“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顯了都城的神圣性,也進一步突顯了都城的優(yōu)越性及作為樞紐的地位與功能。由于都城為“帝居”,擇中立國的原則也使最高執(zhí)政者處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統(tǒng)四方”的地位,從而明確了中央與地方、執(zhí)政者與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既突顯了最高執(zhí)政者宅中圖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權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責任擔當,也強調了中國社會的大一統(tǒng)。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后,也對中軸線進行經(jīng)營,改建天安門廣場,仍然延續(xù)著擇中立國的歷史傳統(tǒng)。而擇中立國能夠最好地象征和維護中國社會的“大一統(tǒng)”。
“貴中尚和”作為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早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突顯。北京中軸線傳承著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軸線上的前朝宮殿為例。我國歷來重視正名,前朝宮殿是傳統(tǒng)社會國家政權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載著執(zhí)政者的執(zhí)政理念和價值追求。元大都大內正殿名大明殿,“大明”二字出自《周易》,并與“和”有關,乾卦《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泵鞒本┳辖乔俺蟮?,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年間分別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可見對中的推崇。清順治年間,將三大殿分別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三大殿均位于中軸線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過地反映了對和的追求。從上可見,盡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對中和的追求卻一直未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殿名和匾額至今仍在,繼續(xù)發(fā)揮著傳承中華文脈的重要作用。
(摘編自張勃《北京中軸線與中華文脈傳承》)
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對北京中軸線的圖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金、元、明都曾在北京建都,營建都城時都將皇家宮殿置于中軸線上,元、明兩朝在沿襲中軸線理念的基礎上有所拓展。
B.正陽橋遺址、天橋遺址等遺跡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南中軸路的發(fā)現(xiàn)空白,讓北京中軸線的方位和規(guī)模得以更為完整地呈現(xiàn)。
C. “擇中立國”原則體現(xiàn)出古代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這一原則可以突顯都城的神圣性、統(tǒng)治者宅中圖治的合法性。
D.清朝時將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這體現(xiàn)了清朝統(tǒng)治者由對“中”的推崇轉為對“和”的追求。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中“親見了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的滄桑變化”,突出萬寧橋的古老,及北京中軸線位置在歷史上不斷變化的特征。
B.材料一通過文獻記載,推斷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軸道路在康熙年間鋪成石路,是帝王祭祀、狩獵的必經(jīng)之路。
C.材料二引用《周易》對“大明”的解釋,說明了宮殿名稱的重要性,它承載著執(zhí)政者的執(zhí)政理念和價值追求。
D.材料二提到“萬變不離其宗”,其中的“宗”是指中軸線所反映的古代都城的整體空間布局,這種布局有著較強的統(tǒng)一性。
4.請結合材料從古代都城營建的空間選擇角度分析“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國都),擇國之中而立宮”。(4分)
答:
5. “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說明其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 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課桌課椅
梁曉聲
那是西北一個很窮的村子。
那村子原先是沒小學的,去年的春季,在一次村委會上,有名村干部說:“唉,明年都二○○一年了,叫作新紀元呢!咱們借千年一回的年份的吉利,為村里的孩子們好歹弄起所小學校吧!全村的孩子一代代從小都不上學,往后還怎么行啊!”
眾村干部一時沉默。接著,一個個在沉默中點了頭。
于是從那一天起,他們一有空就義務脫坯。村人們也都樂于為孩子們盡那份義務。秋收前,四堵土坯墻壘起來了。秋收后,村里僅有的幾棵大樹伐倒了,小學校舉架了。
但村里的孩子們仍不能上學,因為學校還沒門窗,也沒課桌課椅。
不久,縣教委通知村干部,說是縣里一所小學換下了一批舊桌椅,可捐送給村里三十套,另外,還為村里搞到了一扇舊門和幾扇舊窗。
村人們奔走相告,男女老少別提有多高興了:這要是一運回來,幾天后孩子們不就可以上學了嗎?
可用什么車運回來呢? 村里自然是沒卡車的,也沒任何別的車輛。
村里有個男人叫劉輝,是本地的“大知識分子”,十年前縣師專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還沒拿到正式的畢業(yè)文憑,就被縣里一所重點小學迫不及待地“搶”去當老師了。后來由于精神受創(chuàng),曾在精神病院住過一段時日。出院后,父母將他接回村里將養(yǎng)。這一養(yǎng)便是十年,父母已過世了,他獨自生活,一心指望還能有重新當老師的某一天。村人們則并不嫌棄他,十年來一直敬重著他文化高這一點,也一直稱他“劉老師”。
晚上,“劉老師”出現(xiàn)在一名村干部家。他說車的事,他可以解決。他說,畢竟在縣里待過幾年啊,朋友總是交下幾個的嘛……村干部沉吟著說:“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條件呢?”“劉老師”說:“只有一個條件,讓我當咱村小學校的老師吧!”村干部不由一愣,他萬萬沒有料到“劉老師”會提這條件,他頓時聯(lián)想到建小學校時就數(shù)“劉老師”積極肯干啊,那間土坯房舉架后,總見“劉老師”圍繞著房子轉,原來竟是這么種心思……“那,我就去了?!薄叭ツ膬喊?”“去縣里,我替孩子們急?!薄斑@……天都黑了……你連夜趕到縣里去?”“沒事兒的,早一天是一天。”村干部沒扯住,“劉老師”轉身就匆匆走了……
第二天,“劉老師”沒有回來……
第三天,“劉老師”被他的幾名朋友送回來了——卡車在半路被三名歹徒劫了,“劉老師”被打成了腦震蕩,他的司機朋友也被打昏了。他們蘇醒過來時,那輛滿載舊課桌椅的卡車早不見了……
村人們一時全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覷。
那天以后,人們再也見不到“劉老師”圍繞校舍轉悠的孱弱身影了,他甚至都不大在村里出現(xiàn)了。許多人開始說些埋怨的話了,先是埋怨那名村干部,接著又埋怨“劉老師”,認為完全是他插了一足才把事情搞糟了,否則,校舍的門窗也會安裝上了,課桌椅也有了,孩子們都上學了……
“劉老師”又在村里露面時,他顯然敏感地察覺到了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的變化。在孩子們面前,他更加無地自容,他對每一個孩子都負罪似的說:“我保證替你們把課桌椅找回來,我保證!”
有的孩子冷漠地望他一會兒,就跑開了;有的孩子則悻悻地向他擲出了兩個字:“瘋子”!
于是他仿佛被定身法定住了,呆呆地一動不動,站了很久。
下第一場雪了……
在這個村子里,在第一場雪潔白的“日記”上,印了第一行足跡的不是別人——他的足跡從他的家門口走向校舍,圍繞著校舍走了一圈,走向村外去了……那間校舍的房頂上,沒有窗扇的窗口坯臺上,以及里邊沒有課桌椅的地上,積著厚厚的一層雪,像無眼、無唇、無齒的骷髏……
沒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而就在這時,在鄰省離本省最近的一個縣城里,出現(xiàn)了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瘋子,靠乞討飽腹。他令人討厭之處是對留絡腮胡子的人反應特別不正常,一見就兩眼發(fā)直,就跟蹤,有時甚至會撲上去抓住對方的一只手……瘋子因此沒少挨揍。
有一天,他又撲上去抓住了一個留絡腮胡子的人的手,那人的一只手少了中間兩個手指……瘋子大叫:“你逃不了啦!卡車在哪兒? 車上的課桌課椅你們弄哪兒去了?”
那人就揮拳打他:“你這瘋子,老子打死你!打死你!”
瘋子被打得滿臉是血,然而卻頑強地不肯松開對方的手臂。
對方急了,拔出刀子扎他,一刀、兩刀、三刀……瘋子倒下了,卻又抱住了那人的一條腿……
警察來了……
那瘋子——也就是“劉老師”的尸體被送回了村里。
絡腮胡子招認了。后來,卡車也找到了,它被推下公路,一車舊課桌椅,斷斷裂裂地散亂在山坡上。
沒人能知道:“劉老師”究竟根據(jù)什么,認定了在那個縣里會有所發(fā)現(xiàn)。
公安機關問村里還要不要那批舊課桌椅,村干部們回答:當然要啊,門扇窗扇也要!于是公安機關找了輛卡車,將那些在許多人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跨省運了來……
村人們在修那些課桌椅時,想到“劉老師”的慘死,心里都很難過,便將他埋在了小學校旁,插了一塊木牌,上面寫的是“本小學榮譽教師劉輝之墓”。
校舍是終于安裝上了門窗,里邊是終于擺上了課桌椅,孩子們是終于得以上學了。
當教室里傳出第一陣朗朗的讀書聲時,又下雪了。大雪紛飛……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聽說要建一所小學校,眾村干部因思考修建學校是否必要而“一時沉默”,認識到有必要建一所學校后,于是“在沉默中點了頭”。
B. “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條件呢”中間省略號省去的內容可能是“你一個精神病人能辦成嗎”,但不便說出,所以轉移了話題。
C.文中多次寫“劉老師”圍繞校舍轉悠,可見他對重新成為一名教師有著強烈的渴望,希望彌補自己沒能成為重點小學教師的遺憾。
D.根據(jù)“劉老師”后來的行為,可知在課桌椅被搶劫時,他記住了歹徒的特征和信息:留絡腮胡子、一只手少了中間兩個手指、鄰省的無業(yè)游民。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寫“西北一個很窮的村子”,突出了村子的“窮”,為下文需要從縣城運來舊課桌椅的情節(jié)作鋪墊。
B. “像無眼、無唇、無齒的骷髏”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寫出校舍的慘狀,也反映了“劉老師”內心所受的創(chuàng)傷。
C.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細節(jié)描寫,意在突出歹徒的殘忍,也與前文“劉老師”被打成了腦震蕩相照應。
D.文中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連用三個“終于”,交代了故事的結局,在看似欣喜的語氣中,實際包含了深沉的情感。
8.文章以“大雪紛飛……”結尾,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
答:
9.文中村民對劉輝有多個稱呼:劉老師、瘋子、榮譽教師劉輝。如何理解這些不同的稱呼? 請簡要概括。(6分)
答: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 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材料二: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p>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注】①放(fǎng):依循,依據(jù)。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太史公曰A余B讀孟子書C至梁惠王D問E何以利吾國F未嘗G不廢書而嘆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弊,弊病,與《六國論》“故曰:弊在賂秦也”中的“弊”意思相同。
B.利,使……獲利,與《勸學》“金就礪則利”中的“利”意思相同。
C.而,表示并列關系,與《兼愛》“故虧臣而自利”的“而”用法不同。
D.是,代詞,這,與成語“實事求是”“是古非今”的“是”用法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司馬遷認為,孔子極少講關于利的問題,是想從根本上防備這個禍亂的根源,因為人們根據(jù)利益行事,會招致很多怨言。
B.如果王、大夫、士庶人都以是否獲得利益為原則,那么上上下下都會互相追逐私利,從而使國家處于險境。
C.宋徑去楚國,在石丘遇見孟子,對孟子說他要去游說秦、楚之王,勸說秦、楚罷兵休戰(zhàn),他相信兩個君王一定都會聽取他的意見。
D.作為臣子、兒女、弟弟,如果以仁義之心對待君主、父親、兄長,可以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拋棄利害關系,真誠相待。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譯文:
(2)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譯文:
14.孟子對宋陘說“先生之號則不可”。宋牼想使用的“號”是什么? 孟子為什么說這個“號”不可? 請簡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春日耕者
蘇 轍
陽氣先從土脈知,老農夜起飼牛饑。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曉餉遲。
婦子同來相嫵媚,烏鳶飛下巧追隨。
紛紜政令曾何補? 要取終年風雨時。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春回大地,土脈預先感知到春天的氣息,第一句照應標題中的春日,也引出下文的春耕。
B.一場春雨,澆遍大地,正是耕作的大好時機,看似客觀的敘述里蘊含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C.婦女、兒童一同來到田頭,天空里眾鳥飛翔,“嫵媚”“追隨”兩詞給人溫馨、自由的感覺。
D.本詩描寫了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睦的畫面,可以體現(xiàn)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16.蘇轍一生關注農業(yè)生產(chǎn),寫了不少農事詩。對于農業(yè)的豐收,詩人認為如何才能做到? 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 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本套試卷古代詩歌閱讀《春日耕者》寫春耕時節(jié)的到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 , ”兩句也表達了相似的意思。
(2)長安,常作為政治中心、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 , ”兩句即體現(xiàn)了“長安”意象的這一特點。
(3)古人對鏡,看到自己的白發(fā),常生出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比如:“ , ?!?/p>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題。
這個世界給人弄得混亂顛倒,到處是摩擦沖突,但有兩件和諧的事物算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一碗好菜仿佛一支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變作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最粗淺的例子,像白煮蟹和醋,烤鴨和甜醬,原來是天涯海角、全不相干的東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緣分,像佳人和才子,母豬和癩象,結成了天造地設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屬。到現(xiàn)在,他們親熱得拆也拆不開。音樂的道理可通于烹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論語》上記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上舷壬m然頗講究燒菜,還未得吃道三昧,在兩種和諧里,偏向音樂。在這一點上,我不追隨孔子,而愿意推崇伊尹。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眼里,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這個觀念滲透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意識,所以自從《尚書·顧命》起,做宰相總比為“和羹調鼎”,老子也說“ ”。
18.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填入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治大國如烹小鮮 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C.五味令人口爽 D.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19.文中加點的短語“哲學家廚師”,有人說“哲學家”“廚師”兩個詞語搭配很巧妙。請簡要說明你對此的理解。(4分)
答: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 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參與能量代謝與維持調節(jié)體溫,還可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人體的碘完全依賴外部環(huán)境供應,① ,就會造成身體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人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② ,最簡便、安全、有效的預防方式是食用碘鹽,除了食用碘鹽,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多吃海帶、海蜇、紫菜、海苔、菠菜和芹菜等食物來補充碘。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外環(huán)境(水、土壤等)幾乎都缺碘,山區(qū)、丘陵、河谷地帶、荒漠化地區(qū)和河流沖刷地區(qū)尤其缺碘。外環(huán)境缺碘的現(xiàn)狀很難改變,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因此③ 。
加碘食鹽貢獻了大部分人們日常飲食中的碘元素,如果不吃加碘食鹽,難以滿足我們日常碘營養(yǎng)。而且,人體對碘的儲存能力有限,因此補碘應遵循長期、微量、日常和方便的原則。實踐證明,食鹽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簡單易行、價廉、能夠長期堅持的優(yōu)勢,是補碘的最佳途徑。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答: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答:
22.下列句子中的“容易”與文中加點的“容易”,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有了這種不幸的情形,是非常容易讓人發(fā)生誤會的。
B.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C.人生有肉便當吃,一輩子容易得很,誰還能帶些去?
D.他的性格十分容易,總是和悅待人,深受大家喜愛。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們當秉持“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的高潔之志;又要懂得“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悟和聯(lián)想? 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一大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yè)班階段性測試(三)
語文·答案
1.答案 A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梳理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思路點撥 解答此題,可根據(jù)文中信息,使用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根據(jù)“中軸線北的萬寧橋”“位于皇城的后門地安門之北”可知,萬寧橋在宮城以北,由此排除B、C兩項;根據(jù)“左祖右社”“太廟和社稷壇分居中軸線東西兩側”的說法,可知太廟在東,社稷壇在西,由此排除B、D兩項;根據(jù)“永定門是北京中軸線之最南端”“門內中軸道路……在文獻中被稱為‘御路’‘御道’”可知,御路在永定門以內,由此可排除B、D兩項。所以正確答案為A項。
2.答案D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思路點撥 “由對‘中’的推崇轉為對‘和’的追求”表述錯誤,材料二中說“盡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對中和的追求卻一直未變”。
3.答案 C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分析、評價材料內容的能力。
思路點撥 A.根據(jù)材料一“明代以來中軸路一脈相承的工程做法”可知,“北京中軸線位置在歷史上不斷變化的特征”的說法不當。B.選項說法錯誤,材料一只說了“門內中軸道路在明清時期是帝王祭祀壇廟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獵的必經(jīng)之路,在文獻中被稱為‘御路’‘御道’”。D.根據(jù)材料二的內容,這里的“宗”不僅指都城的空間布局,更指中軸線所反映的價值理念。
4.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相關內容的能力。
答案 ①“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建立國都時,以“天下”為空間視域,找到“地中”所在,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人文基礎,確定都城。②“擇國之中而立宮”:決定都城中軸線的所在,以作為宮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為準,重要的宮殿都位于中軸線上。(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5.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探究的能力。
答案 ①北京中軸線具有悠久且不間斷的歷史,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靈魂,形成南北貫通、嚴謹有序的空間形態(tài),是中國傳統(tǒng)都城中軸線建設的典范。②北京中軸線是體現(xiàn)我國古老都城規(guī)劃設計思想的杰作,蘊含著我國“居中立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貴中尚和”的價值理念。③北京中軸線至今仍然保持著相對完整的樣貌和形態(tài),其所體現(xiàn)的執(zhí)政理念和價值追求在今天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6.答案 B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
思路點撥 A.根據(jù)全文內容可知,在這樣一個村子建一所小學是困難的,眾村干部的“沉默”,思考的應是建設一所小學的“困難性”。C. “希望彌補自己沒能成為重點小學教師的遺憾”說法不當,“劉老師”圍著校舍轉,情感是不同的,開始是期望校舍盡快建成,后來是要彌補丟失課桌椅的遺憾。D.根據(jù)“沒人能知道:‘劉老師’究竟根據(jù)什么,認定了在那個縣里會有所發(fā)現(xiàn)”可知,對于“劉老師”為什么判定歹徒在那個縣,是沒有人知道的。說在課桌椅被搶劫時,他就知道歹徒是“鄰省的無業(yè)游民”說法牽強。
7.答案 C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分析文學作品的結構、表現(xiàn)手法,賞析作品的內涵、品味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思路點撥 “意在突出歹徒的殘忍”說法不當,此處意在突出“劉老師”為找回課桌椅,與歹徒頑強抗爭的精神。
8.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作品重要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答案 ①與前文第一場雪中“劉老師”在雪中圍著學校轉一圈照應,說明“劉老師”找回課桌椅讓孩子們能讀書的愿望已經(jīng)實現(xiàn),形成了完整的敘事結構。②強化了情感表達,以大雪紛飛的場景結尾,體現(xiàn)人們對“劉老師”的懷念,贊美“劉老師”為找回課桌椅而犧牲的悲壯行為和精神。③結尾的“大雪紛飛”描繪了一個寒冷而凄美的環(huán)境氛圍,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9.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作品中稱謂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答案 ①村民一開始稱呼劉輝為“劉老師”,是因為他是優(yōu)秀畢業(yè)生,曾被重點小學“搶”去當老師,體現(xiàn)了村民對知識的尊重與向往。②孩子稱呼他為“瘋子”,表現(xiàn)了孩子對他弄丟課桌椅后的埋怨。③墓碑上稱“榮譽教師劉輝”,說明村民認識到劉輝為村里找回桌椅所做的努力和犧牲,這是給予他的榮譽和紀念,是對他的懷念與敬重。(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10.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答案 A C F (每處1分,多涂不給分)
11.答案 B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思路點撥 “金就礪則利”中的“利”是“變得鋒利”,與文中加點的“利”意思不同。
12.答案 C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思路點撥 “二王我將有所遇焉”的意思是:這兩個君王中我將會遇見意見相合的。他相信的是兩個君王會有聽取他的意見的,而不是“兩個君王一定都會聽取他的意見”。
13.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答案 (1)從沒有注重“仁”的人會遺棄父母的,也沒有注重“義”的人會怠慢君上的。(關鍵詞“遺”“親”的翻譯各1分,句意2分)
(2)我不想問你詳細的情況,我只想問問你的宗旨(大意),您打算怎么勸說呢? (關鍵詞“指”“何如”的翻譯各1分,句意2分)
14.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概括文本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答案 (1)宋牼將要以“利”為號勸說秦楚之王。(1分)(2)孟子認為這樣會讓雙方因為“利”而罷兵,會導致人們只關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仁義的重要性;(1分)以“利”交往,最終會導致國家滅亡。(1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太史公說:我讀《孟子》,每當讀到梁惠王問“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時,沒有不放下書本而感嘆的。說:唉,功利真是一切禍亂的開始呀!孔子極少講關于利的問題,其原因就是想從根本上防備這個禍亂的根源。所以說“依據(jù)個人的利益而行動,會有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喜好功利的毛病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孟子覲見梁惠王?;萃跽f:“老先生不辭千里長途的辛勞而來,也將給我國帶來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說利呢? 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如果王只是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呢?’大夫也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會說‘怎樣有利于我自己呢?’這樣,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國家便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掉它的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掉它的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兵車里,大夫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大夫擁有一百輛,這些大夫的產(chǎn)業(yè)不能不說是夠多的了。假若大夫把‘義’拋諸腦后且事事‘利’字當先,那他不把國君的一切都剝奪,是不會滿足的。從沒有注重‘仁’的人會遺棄父母的,也沒有注重‘義’的人會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么一定要講‘利’呢?”
材料三:
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遇見了他,就問:“先生要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要交戰(zhàn),我準備去見楚王勸說他罷兵休戰(zhàn)。如果楚王不高興,我就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休戰(zhàn)。這兩個君王中我將會遇見意見相合的。”
孟子說:“我不想問你詳細的情況,我只想問問你的宗旨(大意),您打算怎么勸說呢?”
宋牼說:“我將勸說戰(zhàn)爭的危害?!?/p>
孟子說:“先生的志向很好,但先生的提法是不行的。先生以利害關系勸說秦楚兩王,秦楚兩國君王因對利感興趣而罷兵,這就使三軍官兵樂于罷兵而喜歡利。當臣子的懷著利以侍奉國君,作為兒女心懷著利以侍奉父母,作為弟弟心懷著利以侍奉兄長,這會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最終舍棄仁義,懷著利的觀念來交往,這樣國家最后不消亡,是沒有的事。先生如果以仁義來勸說秦楚兩王,秦楚兩王就會因仁義而高興,停止軍事行動,就會使官兵樂于停止而喜歡仁義。作為臣子者心懷仁義侍奉國君,作為兒女者心懷仁義侍奉父母,作為弟弟者心懷仁義侍奉兄長,就會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拋棄利害關系,心懷仁義相交往。如此國家還不興旺,是沒有的事。何必講利呢?”
【詩歌譯文】
從開凍變松的土壤中感覺到萬物生長之氣,老農夜間起來喂養(yǎng)饑餓的耕牛。
春雨充足,正是耕種的好時機;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農民連送來的早飯都顧不上吃。
婦女和小孩子前來送飯,相互親愛、取悅;烏鴉等鳥兒飛上飛下巧妙相隨,覓食米飯和谷種。
紛紜多樣的政令是無補于農事的,還是要靠全年風雨適時才行。
15.答案 D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思路點撥 “可以體現(xiàn)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說法不當,詩人寫春耕的場景,是要表達對農事的觀點,不是向往田園生活。
16.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思想情感和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答案 ①農民的辛苦勤勞。春耕時節(jié)到,老農半夜起來喂養(yǎng)耕牛,忙到日出三竿才開始吃早飯。②政令的簡單,不干預農時。紛繁的政令,對農事是沒有益處的。③風調雨順。風雨調和是保障農事豐收的根本。(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17.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 (1)農人告余以春及 將有事于西疇 (2)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shù)山 (3)示例: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 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fā)生一莖 朝來明鏡里 [每空1分,第(3)小題若有其他答案,正確合理亦可給分]
18.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準確、連貫的能力。
思路點撥 原文是說以做菜比喻人世之事的觀念滲透了古代政治意識。A.是說治理國家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與原文相符。B.體現(xiàn)了老子對于無為而治的理念,與原文不符。C.是說各種美味吃得多了,味覺會喪失。爽是“損害”的意思,此句意在提醒世人不可貪圖身體享受,與原文不符。D.是說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闡釋“無為而無不為”,與原文不符。19.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
19.答案 ①哲學家和廚師兩個詞,一雅一俗,具有反差,兩者搭配富有張力,能增強作品的趣味性,引發(fā)讀者思考。②運用聯(lián)想的思維,以做菜說明人世間的道理,使說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20.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加碘食鹽貢獻了人們日常飲食中的大部分碘元素,如果不吃加碘食鹽,難以滿足我們日常碘營養(yǎng)的需求。(每改對一處給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給分)
21.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語言文字表達連貫、得體的能力。
答案 ①一旦缺乏/一旦攝入不足 ②碘缺乏病是可以預防的(在各種預防碘缺乏的方法中) ③要長期堅持食用碘鹽(需要持續(xù)補充碘) (每處2分,意思對即可)
22.答案 A
命題透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詞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思路點撥 A. “容易”指發(fā)生某種變化的可能性大,與文中的“容易”意思相同,且都是作狀語。B. “容易”指做某件事情不費事。C. “容易”指某種事情發(fā)展變化的進程快。D. “容易”指和悅、易于交往。
23.寫作提示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意味著,即便面臨挑戰(zhàn)與困境,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與理想,如同珍貴的玉器,即便在磨礪中受損,也要葆有內在的價值與光芒。我們追求的,是那種即使破碎也要熠熠生輝,不愿茍且的尊嚴與勇氣?!翱系皖^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這句話教會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適時地低頭并非示弱,而是一種策略,一種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尊重與適應。它讓我們能夠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姿態(tài),避免不必要的碰撞與傷害,從而更好地前行。
20.參考立意:①堅守品質與懂得變通;②剛與柔的智慧;等等。
【精彩標題】
行蒲葦之韌,心堅如磐石
秉堅守之心,悟善變之道
堅守自我本心,靈活變通處事。
【優(yōu)秀范文】
堅守與變換齊飛,譜寫時代新篇章
逢千秋盛世,恰百年風華。時代浪潮奔涌,新時代吾輩青年應既像“堅冰”堅定內心,也應如一泓清水懂得變通。惟有至此,方能實現(xiàn)理想,在廣闊天地自由飛翔,破曉云天。
朝夕不負,皓月方長。新時代吾輩青年應似“堅冰,堅守自我,任風雨漂泊,也能保持清醒,堅守自我,方能姹紫媽紅開遍。
紅日初升,其道大黃?!跋部吹据那е乩耍钍秋L流袁隆平?!笔悄?,不被外界聲音影響,在中國危難之際堅持雜交水稻,在泥土中揮灑汗水,在山坳中播種希望,為中國帶來希望的曙光;是你,單霽翔,堅持自己的決定,讓古老的文化再綻光芒,讓沉睡的紫禁城睜開雙眼,是你的堅守,迎來了莫高窟文化的永久回眸。徜若他們沒有堅持自我,是不會取得如此成就。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在面對風浪,應堅守自我方能踏破千重浪,迎來曙光。
大風大浪,大潮滂滂。新時代吾輩青年應如一泓清泉,隨著外界的情況變換自己的形態(tài)。懂得變通,方能讓生命進一步提升。
“上善若水,事善時,動送時?!辟潎@!屠呦呦在瘧疾肆行時,帶著一顆變通的心,去提煉青蒿素,在無數(shù)次的失敗后,她用尋他法,“青蒿一握,水二升?!比羲欢米兺?,還能提煉青蒿素嗎?顯然不能。驚嘆!新東方老師董宇輝選擇變通,才華橫溢。用直播的形勢將書香傳播各地,將文化扎入人心,火遍全球。作為新時代吾輩青年,在時代凱歌長鳴之時,變換方式,方能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鮮衣怒馬,許凌云志。新時代吾輩青年,既應堅守自己,也應懂得變通。
星光如爛,歲月成碑。是他,鋼琴師劉偉,當命運的繩索無情的綁住他的雙臂,他的夢想依舊滾燙。堅守自我,日復一日的練習,終以一顆變通之心,以一雙傷痕累累的腳,彈出了人間絕唱!是她,江夢南,從小便被剝離了有聲的世界,可她依舊堅守夢想,懂得變通,在學習路上堅守自我。
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愿吾輩青年,如“堅冰”堅守自我,亦如清水懂變通:乘百舸爭流之勢,續(xù)中華民族之跑:愿千秋華夏,堅守璀璨,順應世界潮流,捍盛世中華山河燦爛!
點評:全文主題鮮明,立意深遠,論證層次清晰,結構有序。論證材料的選擇上,作者將古今中外的名人軼事、歷史典故信手拈來,足見其深厚的閱讀功底和文化底蘊。文中巧用排句,暗含史實,一氣呵成,極富感染力。
堅定內心,審時度勢
世上有一種人只走自己的路,不論世事如何動蕩,都不會改變他們的內心;有一種人如一泓清泉,善于審時度勢,隨物賦形,和光同塵;我認為,理想人格不是單純的堅定不屈或與世推移,而是擁有堅定的內在,不為外界改變,同時又能溶江入海,改變世界。
一個人年輕時,有著強健的體魄和剛強的人格,少年的“不撞南墻不回頭”是一種意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勇氣,而當一個人漸漸成長,一味堅持,不懂變通,只能稱為幼稚,(變通的主要意義)老子說:“上善若水”,像水一樣剛柔并濟,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能讓生命的境界更一步提升。(既是對引用的解說也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少年何妨夢摘星,敢向蒼穹射天狼,意氣風發(fā)、剛強堅定、不屈不撓是青春的風骨。
當歷史的波濤耳邊激蕩,我看見一個個內心堅定的偉人激揚起一朵朵時代的浪花。眼見南宋敗局已定,文天祥卻知其不可為而舉兵衛(wèi)國,堅定的意志又怎會被元朝的高官厚位誘惑?陶淵明不愿心為形役,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選擇歸園田居,“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堅守心中的那籬精神的黃菊;抗美援朝之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勇赴鴨綠江,就算長津湖的酷寒將戰(zhàn)斗的姿態(tài)凝成冰雕,也動搖不了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青春?趁青絲還未染霜,趁心靈尚未蒙塵,堅定內心的理想,看守心中的月亮,讓自己成為驚濤駭浪里屹立不倒、頂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吧。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適時變化、能屈能伸、通達權變是青春飛翔的姿態(tài)。
審時度勢,并不是毫無原則的投機取巧、八面玲瓏,而是堅守內心前提下的適宜權變、機智靈活。歷史的雨巷沖刷出一片片青石板,讓我不禁深思:如果韓信在受到胯下之辱后剛直不屈地對抗,還會有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嗎?如果勾踐戰(zhàn)敗后不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他還能成功復國嗎?適時變化并不意味著放棄內心的堅守,有時這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是一種圓潤處事的智慧。
中國書法中也講究收斂鋒芒,以圓熟的手法寫出守拙的氣韻,我們只有將內心的堅定不移與機智通達結合起來,才能成功演出青春圓舞曲的二重奏。
內心守正,砥礪前行;隨物賦形,處世圓滿。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
秉堅守之心,悟善變之道
蕓蕓眾生,各有不同。“堅冰”式的人,堅守內心,愈挫愈堅;而“清水型”人格,則是隨物賦形,不拘常態(tài)。對于人生而言,二者不可或缺。故秉承堅守之心,且悟善變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實,“堅冰”型和“清水型”,代表了兩種人生境界和處世態(tài)度。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堅守內心就是守住了底線,不拘常態(tài)則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就會鍛造高質量的青春。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堅守方顯初心,堅守方見執(zhí)著的追求。
縱覽古今,一個個偉人用自己的堅守激揚起一簇簇時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選擇,無不成為我們民族的豐碑。星空攝影師葉梓頤用相機記錄星空,用行動踐行初心。星辰點點浮沉聚往,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難,可她不忘初心,始終如一,在夢想的旅途中追尋著屬于自己的那顆星。松下幸之助說:“唯有信念與堅定,方能開辟出康莊大道?!蔽彷吳嗄?,應堅守自我,構建內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變方顯明智,靈動方見圓融。
古人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睍r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萬象,歲月不居。面對日新月異的局面,與時俱進,隨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態(tài),更是處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賢先哲給我們留下了瑰麗的財富。諸葛亮面對孟獲,七擒七縱,靈活多變方式成功化解了孟獲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悅誠服,從而譜寫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來總理在對外交往中,不僅看到矛盾的對立性,更看到發(fā)展中的統(tǒng)一性,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以超人的智慧和靈活的外交手段,在談笑間使復雜的問題得到解決,從而為新生的共和國迎來外交史上的黃金的時期。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以堅守之心,善變之道,打造高質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堅守底線,是抓大;變通處事,是放小,堅守是變通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弊钫嬲\的信念,在歲月洗禮中歷久彌堅,最偉大的事業(yè)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堅守初心,一心為民,在歷史的波濤洶涌融通善變,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幸福安康。
我輩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堅守之心,且悟善變之道,方可追尋那明燭天南,夢里長安。
高三聯(lián)考是什么意思
高三聯(lián)考是高三的兩所或兩所以上的學校共同開展的聯(lián)合考試,為高三的學子更好的進行高考模擬。
高三一般聯(lián)考合格率都在85%以上,甚至一些省份超過90%。如果是有分本科合格、??坪细竦氖》荩话惚究坪细衤试?5%以上。
也就是說,高三絕大多數(shù)考生能夠取得??假Y格,可以參加專業(yè)???。大多數(shù)未過聯(lián)考的考生可以及時轉變藝考類方向。傳媒編導類、攝影攝像類、數(shù)字媒體技術類、化妝、史論類等專業(yè),專業(yè)相對冷門,報考人數(shù)相對較少,這幾類專業(yè)在短期內速成的幾率較大,考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高三聯(lián)考重要嗎
高三一旦參與了聯(lián)考的學生,就能夠感受到濃烈的危機意識,畢竟高考在即,要提前適應高三整個學年的高度緊張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壓力潛意識的去拼搏,為自己博得一個好的人生。聯(lián)考就是讓學生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只是井底之蛙,應當要付出的更多,才能博得一個好的前程,好的分數(shù),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