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朝歷史的簡介
歷史2113學科是一間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對學生的作5261用主要體現在人生觀、4102世界觀、道德信1653仰和精神意念等萬面的建設上.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清朝歷史,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歷史(一)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tǒng)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脫離了明朝的統(tǒng)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zhàn)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個月后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tǒng)治。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里,清朝的統(tǒng)治者一直忙于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余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后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為云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圣祖??滴趸实凼俏覈鴼v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fā)展最快的一段時期??滴跫次恢酰恢庇奢o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tǒng)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亂、準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臺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tǒng)治得以加強。在經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zhí)行的圈地制度,并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康熙之后,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fā)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tǒng)治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為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lián)系,穩(wěn)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tǒng)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tǒng)治的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于其子仁宗颙琰,年號嘉慶,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tǒng)治上一直延續(xù)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fā)展的階段。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經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煙。林則徐到廣東后,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毀,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后,英國于1840年以保護僑民為名對中國宣戰(zhàn),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后,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zhàn)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并不滿足于此,他們繼續(xù)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并于1842年攻占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后,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fā)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fā)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里,太平軍先后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zhèn),于1853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后,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于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后,太平天國后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zhàn)爭,天國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清朝歷史(二)
清朝12位皇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我國歷史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享國共268年。在這12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的,有碌碌無為的,也有懦弱無能的,拋開歷史因素不談,都說相由心生,光從皇帝的長相,就能看出清朝的國運。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25歲起兵統(tǒng)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后金,割據遼東,是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643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朝的開國皇帝,在位十七年,這期間不斷發(fā)展生產,增強兵力,于明朝作戰(zhàn),為滿清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清世祖順治(1638年—1661年):皇太極的第九子,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6歲登基,在位期間努力發(fā)展生產,恢復戰(zhàn)亂后的經濟,整頓吏治,重視發(fā)揮漢官的作用,全國領土除東南沿海外基本得到統(tǒng)一,但24歲就英年早逝。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順治的第三子,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期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的功績大家都耳熟能詳,除掉鰲拜,平定三藩,統(tǒng)一臺灣,三征葛爾丹都取得了勝利,為國家統(tǒng)一領土完整作出過重大貢獻。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清世祖雍正(1678年—1735年):康熙的第四子,44歲繼承皇位,在位13年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財政,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的叛亂等,并創(chuàng)立秘密立儲制度,雍正也是清朝最勤勞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1711年—1799年):雍正的第四子,是我國歷史上實際掌權最長的皇帝,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在位期間使得康乾盛世達到了頂峰,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多民族得到統(tǒng)一。但乾隆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清朝開始走向衰敗。
清仁宗嘉慶(1760年—1820年):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前四年并無實權,乾隆死后才獨掌大權,嘉慶本人比較痛恨貪官,一上臺就除掉了和珅,但嘉慶在之后的肅貪中成效甚微,清朝各地民族矛盾突出,如白蓮教叛亂等,嘉慶只能算得上守成之君,清朝出現了中衰。
清宣宗道光(1782年—1850年):嘉慶的第二個兒子,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進一步衰敗,雖然他做了一些努力,如嚴禁鴉片,厲行節(jié)儉,但由于能力有限,還是發(fā)生了著名的鴉片戰(zhàn)爭,清朝戰(zhàn)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清朝和西方差距逐漸加大。
清文宗咸豐(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我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權的君王,在位期間為挽救清王朝的危機,重用漢族官吏曾國藩平叛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但內憂外患不斷,與西方簽定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咸豐在世的時間也不長,31歲就去世了,而他最有名的是娶了個厲害的女人——慈禧。
清穆宗同治(1856年—1875年):咸豐帝的長子,6歲登基,母親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在位13年,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的起義,但19歲就去世了。
清德宗光緒(1871年—1908年):光緒皇帝的父親是醇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妹妹,因同治死后無子,因此繼承皇位,在位期間,慈禧把持朝政,爆發(fā)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清朝戰(zhàn)敗割地賠款,戊戌變法運動,觸動了慈禧的權利,因此慈禧重新垂簾聽政把光緒軟禁了起來,后來提前慈禧一天暴亡,享年38歲。
清憲宗宣統(tǒng)(1906年—1967年):宣統(tǒng)皇帝是中國的最后一位皇帝,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間結束了清朝的國運。
清朝歷史(三)
在我們的印象中,王朝的滅亡往往是因為昏君奸臣擾亂朝綱,從而引得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而提到清王朝滅亡的原因時,史學界普遍認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統(tǒng)治者的問題。
可是近來,金一南將軍在一次宣講中,在談到清朝歷史時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清朝沒有昏君也沒有奸臣,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們生不逢時、沒有先進的裝備和生產力,所以打敗不了侵略者。
對此相信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金一南將軍會出此言論呢?
金一南將軍
金一南將軍他當時是這樣講的,他認為漢族王朝的規(guī)律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也就是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前幾世是勵精圖治的,但到第五世開始便會逐漸懈怠,直至王朝滅亡。而清王朝則不是這樣,從康、雍、乾盛世,到道、咸、同、光衰世的轉換極快,中間只隔了一個嘉慶皇帝。
由于這種衰亡并不是傳統(tǒng)的幾世而衰,所以金一南將軍認為清朝的衰亡,統(tǒng)治者并沒有問題,因為皇帝并沒有明朝的某些皇帝一樣不理朝政,反而是各個都勵精圖治,包括幾個衰世皇帝也是如此。
康熙皇帝
按照金一南將軍引用著名學者柏楊的話來說,就是:
“清王朝將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們的責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屬于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樣草包惡棍型君主,清王朝一個也沒有。中國還沒有一個王朝出現過這么多具有很強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p>
就比如幾個衰世皇帝,道光皇帝穿過帶補丁的褲子,皇后過生日時用打鹵面來招待客人,并且力排眾議、全力支持林則徐禁煙,但就是這樣的皇帝,因為軍事實力的薄弱,導致鴉片戰(zhàn)爭失敗,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咸豐皇帝繼位后,將“防三漸”作為座右銘:第一,防土木之漸(防止大興土木);第二,防宴安之漸(防止大吃大喝);第三,防壅蔽之漸(防上情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達),可就是這樣的皇帝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時也失敗了。
鴉片戰(zhàn)爭
同治皇帝也繼承先輩遺志,勵精圖治,重用洋務派,光緒皇帝也同樣如此,為了挽救大清,甘愿交出權力,實行君主立憲,變法維新,可就是這樣,該敗還是敗。
那么為什么清朝有這么多能干的皇帝卻還是打不過侵略者呢?金一南將軍把原因歸結為:對手太強大,他們的對手不再是那些落后的周邊鄰國,而是更加強勁的對手;他們生不逢時,倘若他們生在別的朝代,那都可能是英明君主。
金一南將軍
事實上,很多人對此都不能理解,但不得不承認,金一南將軍說的有道理,弱國無外交,自古如此,清王朝落后,就要挨打,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避免,所以對手太強大的確是清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們還要思考為什么清王朝會如此落后,要知道在明朝時,中國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軍事實力都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
當時的北美洲還是一片蠻荒之地,歐洲還處于中世紀末期,一片混亂,可時隔兩百年,北美成了自由民主大地,歐洲有了日不落帝國,幾千人就能將清王朝打的落花流水。
這讓我們不禁有所疑問,這兩百年里,清朝的這些“不昏之君”究竟在干什么?
清朝的確沒有昏君,但也沒有明君,也就是一個開明的君主。中國歷來提倡尊重“祖法”,但清朝尤甚。清朝與日本一樣,起初都是被列強欺負的國家,但日本善學習懂變通,于是日本強大了,強大到一個藩屬國去欺負宗主國。
而清朝呢?康有為上書求變法之時卻得到了“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答復而不能面見皇帝。倘若有一個君主能夠推翻“祖宗之法不可變”這一言論,歷史又會怎樣發(fā)展?倘若有一君主能夠放下騎射的情懷,放下自大的心理,結局又將如何?
戊戌變法
清朝后期也的確沒有奸臣,但是權力不在大臣之手的同時,又豈在皇帝之手?慈禧手握大權,卻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語,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卻如此賣國,這簡直比那些貪官污吏更加可惡。
而曾國藩、李鴻章等大臣忠的是清朝,而不是中國,他們不是中國利益的守護者,而是出賣者,這樣對于國家的錯誤認知,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統(tǒng)治者讓他們做什么他們才能做什么,這樣的大臣也是可悲的。
皇帝不是糊涂皇帝,大臣也不是糊涂大臣,但最后還是滅亡了,為什么呢?將其歸咎于對手實力強確實太過片面化了。國家不是一日便能富強,也不是一日便可衰弱,但兩百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太多了。對手實力強確實是清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自己實力弱、自己實力為什么弱、對手實力為什么強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清朝歷史(四)
清朝歷史中包含哪些民族特色
大家知道,清王朝是從東北興起的,由女真的后裔首先創(chuàng)建的一個較小的民族政權,后來在與明朝的搏斗當中慢慢壯大起來,最后取而代之,于1644年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清王朝。
那么,它跟被取代的明朝有什么區(qū)別呢?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朝的民族特色。明朝是在推翻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明朝在一開始打出的旗號,就是清除蒙元的影響。最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四句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這是朱元璋《諭中原檄》里面提出來的。
當然,原本里面也有不同的說法,比方說“恢復中華”最初叫“光復中華”,不管怎么樣,不影響基本意思。很顯然,他這是采取民族革命式的立場,來組織這場反元運動的。所以在他確立的明朝帝國,政治架構其實是以中國先秦理想的國家模式為他的模式的。明朝帝國的政治結構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是“華夏+四夷”的模式。
所謂華夏,就是以居住在長城以內的中原地區(qū)的漢族為中心,各個邊疆民族住在漢族的周邊。明帝國在邊疆以外,而且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守在四夷”?!笆卦谒囊摹笔侨寮业膫鹘y(tǒng)理論,認為漢族作為文明高的一方,應該是居住在國家中心的位置,少數民族因為文化落后,應該住在國家的邊緣區(qū)域。
所以在明朝對待國內其他民族的策略,是實行懷柔政策。最初設立衛(wèi)所,比方說在東北,女真就設立了各種各樣的衛(wèi)所,任用少數民族的人士擔任衛(wèi)所的首長。但是這些少數民族人士的首領,一般不被允許來到京城,而是在明朝確立的邊防界限之外活動,最多允許進入到邊界的城市。所以,他們基本上沒有機會跟明朝的主體民族——漢族進行接觸。
當然,明朝也曾在特殊時期對少數民族實行比較柔和的政策,比方說,曾經封蒙古的俺答汗為順義王,曾把三衛(wèi)的首長遷到明朝的近邊地區(qū)居住。但是從總體來看,明朝是排斥邊疆民族的。
作為最初明朝轄下的滿洲,滿洲這個名稱出現得很晚,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說是從李滿住這個人名來的,但他其實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的后裔在15世紀末慢慢強大起來以后,開始內部的統(tǒng)一事業(yè),就是從努爾哈赤開始的。努爾哈赤首先統(tǒng)一了建州的內部,隨后又統(tǒng)一了鄰近的兩大女真部落。一部分是所謂的海西女真的四部;另外一部分是更遠的靠近黑龍江地區(qū)的野人(東海)女真的一些部落。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滿洲的政權。
滿洲政權對外的國名有變化,最早他們稱自己為“后金”,后來改為“大金”,1636年以后又改為“大清”。這個政權從1636年以后,已經帶有了明顯的學習漢文化的色彩,比如在確定國號的時候,“大清”就是針對他要反抗的大明。
我們知道,明和清在字面的含義上都是接近的,清明清明,政治清明,所以他蘊含著對抗、分庭抗禮的意味。需要注意的就是,這個政權從一開始就是以多民族的多元共存作為自己的特色的。大家知道,女真的部落雖然很多,但是人數很少,要跟明朝對抗,那它必須盡快地吸納周邊的各種各樣的部落。
屬于自己同一個文化的女真的部落,那自然是發(fā)展的重點;跟自己鄰近的有共同點的部落,比方說蒙古人,也成為它積極吸收的部分。在金國時代,滿洲政權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以女真后裔做基干,同時吸收蒙古人,再后來吸收了一部分遼東漢人的民族。所以在入關以前,滿洲人建立的政權其實已經是以滿、蒙、漢三族為主要民族。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族系,比如說北方的通古斯人的一些民族,像索倫人這樣一些部落。
入關以后,它的民族性得到了加強。為什么呢?因為有人統(tǒng)計過,在入關之初,八旗系統(tǒng)的人口不超過20萬人。從戰(zhàn)斗力上來說,這是一支精兵,但是如果要統(tǒng)治明朝轄下的廣大版圖,區(qū)區(qū)20萬人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在入關之初,在跟明朝鏖戰(zhàn)的時候,清朝對北方民族基本上采取的就是源源不斷補充的政策,不斷的把北方其他族系的民族,索倫、達斡爾、鄂倫春等民族吸引或者加入到八旗隊伍里面,這些人叫做“新滿洲”。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是女真人,但是他們畢竟跟女真人的文化是相近的,在習俗、語言上,在各個方面屬于一個大的系統(tǒng),叫“北方族系”系統(tǒng),所以把他們全部納入到滿洲這個陣營當中,來跟明朝爭奪天下。這個過程從1644年到1681年,經歷了三十幾年的時間。這三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先跟李自成作戰(zhàn),然后跟南明的勢力作戰(zhàn),奪取明朝的版圖。
從民族層面來判斷,清朝初年的民族關系,可以用康熙皇帝使用過的幾個概念來表述一下。
第一個概念是“首崇滿洲”,尊崇滿洲。滿洲作為征服者,是主體部分,是這個政權的主人,所以當然首先要得到重用,在社會、政治地位上要得到優(yōu)先。
其次,康熙皇帝使用的概念叫“滿蒙一家”。這個概念講的是什么呢?就是滿蒙兩個民族是要融為一體的,通過什么辦法呢?通過滿蒙聯(lián)姻,通過政治上的結盟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有關滿蒙聯(lián)姻,國內已經做過非常充分的研究,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南開大學杜家驥教授的《清朝的滿蒙聯(lián)姻研究》,這部著作有六十多萬字,非常詳盡地歸納和闡述了清朝滿蒙兩個民族通婚聯(lián)姻的過程,分析了他們的影響。
那么簡單地說,在整個清代,滿蒙兩個民族是持續(xù)不斷地大規(guī)模地聯(lián)姻。聯(lián)姻首先是清朝皇室?guī)ь^,從努爾哈赤開始,到皇太極,到順治,這幾代皇帝都帶頭跟蒙古貴族通婚。努爾哈赤有兩個妃子是蒙古族的;皇太極封的五宮后妃全部都來自蒙古;順治有一半的蒙古血統(tǒng),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部貴族的女兒,順治的兩個皇后都是科爾沁貴族的女兒。
所以從皇帝這個角度來看,一直到乾隆皇帝還有蒙古人的妃子。當然皇后已經不是了,康熙的皇后就不是蒙古人,雍正也不是,乾隆也不是,但是他們都有蒙古人的妃子。而且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有蒙古的血統(tǒng),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這樣的聯(lián)姻有將近七百次(我說的不光是皇室,還有滿洲的貴族大臣,但是以皇室為主),涉及到內蒙古、外蒙古和西蒙古的很多個部落,以內蒙古為主,特別是科爾沁部。
清朝歷史(五)
由滿州貴族建立起的大清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康乾盛世時國力的發(fā)展也曾震驚世界,可這樣的盛世下卻藏著覆滅的危機,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矛盾都成了大清覆滅的隱患。
之后大清自以為天朝上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可以說是讓中國徹底落后于世界了,再加上慈禧太后對中國長達48年的統(tǒng)治,一度以軟弱的政策向英法等國不斷妥協(xié),甚至想要再次垂簾聽政下詔立3歲的溥儀為帝,這樣的統(tǒng)治怎能不衰敗?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個皇帝也不得已宣布退位,清王朝近300年的統(tǒng)治正式宣告結束,同時也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結點。
在清朝亡國后,溥儀作為最后一任皇帝一樣被人操控了幾十年不得安寧,而那些籍籍無名的十多萬大清皇室貴胄又如何安身立命?
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阿哥格格們,只懂爭寵的皇后妃子們,從紙醉金迷般的奢靡生活跌落神壇,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曾無意翻過幾頁民國時期的報紙,王子皇孫死于城門外,公主貴婦墜入煙花院的花邊新聞屢見不鮮,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悲劇。
1920年5月23日,上海的《民國日報》上曾刊登了一篇《今日之旗人生活狀況》,大致將清朝亡國后的滿州人的生活狀況分為了以下四大類:
1.貴官派,就是說那些享受《優(yōu)待條例》的皇室宗親,這些人雖然有些家底,但是入不抵出,更是因為少不經事,“眾家丁分肥",預計"將來不至窮死不止”;
2.謀生派,在皇室宗親之中也有勤求有強者,可以自立,“此派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漸可與其他各族同化;
3.勞動派,以漢軍旗人居多數,普通以人力車為謀飯之計,生活困頓但尚能自存;
4.待死派,就是指那些注定“老死牖下”的赤貧者。
曾經不學無術的滿人貴族子弟,又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日子過得更是舉步維艱,有頭腦有志氣的人學起了做生意,有的賣蔬菜水果、賣魚肉,有的街頭賣藝等,然而更多的人是流落街頭、沿街乞討、挖掘祖墳,餓死街頭的大有人在。
也會有一些善于謀算的,帶著錢財移居海外,而當時清朝的珍寶就這樣被他們帶走,流落海外。
改名換姓,定居故鄉(xiāng)的大有人在,滿洲的起點是在東北,在清亡后有近三萬的貴胄回到了故鄉(xiāng),改名換姓重新生活。
富貴夢還沒醒,貪戀權貴的也有不少,想要繼續(xù)擁有錢權,甚至不惜通敵賣國以求榮,成為日本人的漢奸,這樣的人在我們中國人的歷史上畫上了丑陋的一筆,這不只是影響了他們自己,甚至影響到了子孫后代。
這群滿族貴胄,不管曾經在清廷有著何等尊貴的身份,不管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在清亡后,都歷經了很長一段丑陋黑暗的生活。
關于清朝歷史的簡介相關文章:
★ 清朝歷史文化
★ 清朝的歷史小故事
★ 清朝人物
★ 武訓傳為什么被禁
關于清朝歷史的簡介
上一篇: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下一篇:歷史故事的成語以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