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歷史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在最后的沖刺階段里面很多學生都希望得到一定的提高。這次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供大家閱讀參考。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
(一)春秋戰(zhàn)國變法的時代背景(必然性)
1、經濟:社會經濟發(fā)展 封建生產關系產生 (生產力發(fā)展--土地私有制確立--階級關系變動)
2、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分封制 宗法制破壞
3、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內在動力
4、思想文化:百家爭鳴 (法家學說成為變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國的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春秋、戰(zhàn)國)
1春秋:管仲改革 魯國“初稅畝”
2戰(zhàn)國:李悝變法 吳起變法
(三)秦國需要改革并具備條件(具體背景)改革可能性
(1)內部有利條件:
1國君權力集中,奴隸主貴族勢力較弱; ○
2法家學說容易得到認同 ○
3民風質樸,充斥尚武精神 ○
(2)外部機遇
1三家分晉,遏止秦國發(fā)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
2中原士人游說各國,為秦國招攬賢能提供了可能性 ○
(3)直接原因:秦孝公發(fā)奮圖強、任用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
1、經濟--"以農求富"(富國)
(1)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對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tǒng)一度量衡
2、軍事---強兵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擊貴族特權)
3、政治
(1)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2)普遍推行縣制—對后世影響深遠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
實質:文化高壓政策
影響:壓制人民思想,摧殘了文化。
5、風俗習慣--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變法的結果:"商鞅雖死,秦法猶存"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順應了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徹底,執(zhí)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貴)
(3)充分的輿論宣傳,取信于民("南門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評價商鞅變法(性質、積極影響、局限性)
1、性質: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
2、積極影響: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后來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局限性:
(1)輕視教化,輕罪重罰
(2)加重剝削與壓迫
(3)改革不完全徹底
第一點:死記硬背。目前距離高考已經不到一個月啦,要想在段時間內提高歷史成績,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死記硬背,歷史的知識點都是比較固定的,如五四運動發(fā)生的時間、意義等這些都是無法篡改的。
第二點:挖掘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歷史不是死的,是人類活動軌跡的記錄,因此我們要將歷史的知識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找到異同點,找到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等,然后通過自己理解、消化,最后用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
第三點:多做測試題。學習任何一門學科多做習題都是沒有錯的,尤其是歷史這種靠死記硬背知識點比較多的門科,通過做習題可以鞏固自己知道的知識,也可以更好的查漏,以便更好的進行補缺。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么歷史情況下發(fā)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
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為什么”,即必要性,條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zhàn)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
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汗賵?軍隊+財政
②階級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
工業(yè)革命→市場原料。
2、政治:
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側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____、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zhàn)等。
3、歷史原因
(一) 從原因廣度上分析: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這和原因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因屬于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么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qū)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后者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fā)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huán)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tài)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tài)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內因:
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統(tǒng)一的市場等。
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
③文化:統(tǒng)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外因:
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二)從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響歷史發(fā)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歷史發(fā)展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階級本質、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討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歷史事物產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性因素,是歷史事物能夠產生的土壤,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與之相應的歷史事物便不會產生。
主要原因:是指對歷史事物的產生起主導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xiàn)。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則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xiàn),甚至不會產生。
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fā)生的近期的誘導性因素?!爸苯印钡暮x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系上最為接近的因素。
事件發(fā)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一種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層次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滲透。
如“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fā)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tǒng)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xiàn)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并且一般都屬于直接原因。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xiàn)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wěn)定和發(fā)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tǒng)治,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fā)動者的主觀意愿。
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xiàn)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tǒng)治。
2特點與特征;性質與實質含義與區(qū)別
特點與特征: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點,就應該把同類事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其一是在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lián)盟掌握革命的領導權(這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其二是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也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
再如:黃巢起義的特點就是流動作戰(zhàn),沒有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
性質、實質: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xiàn)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實質。
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
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于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么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zhàn)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zhàn)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為出發(fā)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斗爭綱領中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實質,也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xiàn)象來表現(xiàn)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xiàn)象來掌握本質。
如:俄國1861年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就其實質而言,實際是對農民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有時候性質和實質會合二為一,如“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兩大集團,無論其性質還是其實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不過,性質偏重于軍事侵略,實質偏重于帝國主義。
3經過;內容含義與區(qū)別
經過所謂經過,就是指經歷、過程。一個歷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經過一般至少包括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三個部分。如:“五四”運動的經過怎樣?就要答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發(fā)展和結局(取得初步勝利)三部分內容。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顒拥闹黧w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
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tài)、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yè)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yè)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各方面分析經濟發(fā)展情況。
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制等;再分析農業(yè)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yè)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yè)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等。
從總體發(fā)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xiàn)代經濟=經濟發(fā)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fā)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fā)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fā)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guī)模農業(yè)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fā)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yè)、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fā)展;國營企業(yè)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xié)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xié)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全球現(xiàn)代化趨勢;具體表現(xiàn)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xié)作與競爭等。
4效果、結果、后果、意義、影響、作用、教訓、啟示含義及區(qū)別
效果、結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
結果: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fā)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tài)。
后果:是指最后的結果(多用在壞的方面)。
從詞性上看,效果是褒義詞,后果是貶義詞。在歷史問答題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結果,有時用后果。
例如,簡述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在這一道題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的表現(xiàn)如何?后果怎樣?在這一題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況下,結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響、意義
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
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問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如此等等...
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后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于“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